竜不是籒文,應該是龍的俗字。龍字說文分析成形聲字,應該是根據小篆字形分析的。龍字在最初是個象形字:下面的“月”是龍的嘴巴,上面的“立”是龍的頭飾(和古文字“辛”同形)。“辛”這個頭飾也在鳳字上出現:也許“辛”這個頭飾是這兩種神奇生物的區別特徵吧=_=好啦,繼續說“龍”字。戰國文字中龍字和甲骨文差別不大。不過有些字中龍的身體和頭部分離了:身體上的圈是個裝飾符號。秦系文字則更喜歡在龍背上添幾個短筆,這自然也是裝飾符號:小篆就是承襲的這種寫法:段玉裁說龍右邊是“飛”,這是不對的。從我們上面的分析來看,龍右邊其實是添加了不少飾筆的龍身。以前人們以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六國的文字就漸漸廢棄了,後代的文字都是承襲秦系文字而來。但事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一些其他系統的文字可能透過一些途徑保留下來。比如睡虎地秦簡是用秦隸寫的,但有些文字依然保留了楚系色彩。這大概是由於楚國滅亡後,原來楚國的抄手不熟悉秦隸,在不經意間帶出了習慣的寫法。再比如前代遺留下來青銅彝器、簡帛文獻,上面的某些字也有可能保留不同於秦系文字的寫法。汗簡裡有龍字這樣的寫法:不難發現,這樣寫法的龍和甲骨文、楚系文字裡的龍是一脈相承的。傳抄古文多有訛變,這個字形裡嘴巴和身體上添的那個圈變成了左右對稱的部件。這個字被隸定作:張湧泉先生指出俗文字中“E丨彐”常被寫作由,比如嫂在敦煌文書中多寫作㛐。同理,這種寫法的龍也訛作竜。我手頭沒有工具書,手機上的康熙字典顯示這個字最早出現在集韻,那起碼在宋代,竜就已經出現了。龍在行書中容易出現變形。行書楷化作:(龍的左邊+尨)或(龍的左邊+龍)。張湧泉先生指出,俗文字常會省去一些不重要的部件。比如能寫作(匕匕,上下結構,即能字右邊)。同理,龍也有龍的寫法。大陸的簡化字方案應該是在龍字異體寫法中選了一個最簡單的。ps.在坐火車回家=_=邊吃泡麵邊用爪機打字,沒有寫材料出處,表述也不太精確。不當之處歡迎指出我繼續吃麵了ˊ_>ˋ
竜不是籒文,應該是龍的俗字。龍字說文分析成形聲字,應該是根據小篆字形分析的。龍字在最初是個象形字:下面的“月”是龍的嘴巴,上面的“立”是龍的頭飾(和古文字“辛”同形)。“辛”這個頭飾也在鳳字上出現:也許“辛”這個頭飾是這兩種神奇生物的區別特徵吧=_=好啦,繼續說“龍”字。戰國文字中龍字和甲骨文差別不大。不過有些字中龍的身體和頭部分離了:身體上的圈是個裝飾符號。秦系文字則更喜歡在龍背上添幾個短筆,這自然也是裝飾符號:小篆就是承襲的這種寫法:段玉裁說龍右邊是“飛”,這是不對的。從我們上面的分析來看,龍右邊其實是添加了不少飾筆的龍身。以前人們以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六國的文字就漸漸廢棄了,後代的文字都是承襲秦系文字而來。但事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一些其他系統的文字可能透過一些途徑保留下來。比如睡虎地秦簡是用秦隸寫的,但有些文字依然保留了楚系色彩。這大概是由於楚國滅亡後,原來楚國的抄手不熟悉秦隸,在不經意間帶出了習慣的寫法。再比如前代遺留下來青銅彝器、簡帛文獻,上面的某些字也有可能保留不同於秦系文字的寫法。汗簡裡有龍字這樣的寫法:不難發現,這樣寫法的龍和甲骨文、楚系文字裡的龍是一脈相承的。傳抄古文多有訛變,這個字形裡嘴巴和身體上添的那個圈變成了左右對稱的部件。這個字被隸定作:張湧泉先生指出俗文字中“E丨彐”常被寫作由,比如嫂在敦煌文書中多寫作㛐。同理,這種寫法的龍也訛作竜。我手頭沒有工具書,手機上的康熙字典顯示這個字最早出現在集韻,那起碼在宋代,竜就已經出現了。龍在行書中容易出現變形。行書楷化作:(龍的左邊+尨)或(龍的左邊+龍)。張湧泉先生指出,俗文字常會省去一些不重要的部件。比如能寫作(匕匕,上下結構,即能字右邊)。同理,龍也有龍的寫法。大陸的簡化字方案應該是在龍字異體寫法中選了一個最簡單的。ps.在坐火車回家=_=邊吃泡麵邊用爪機打字,沒有寫材料出處,表述也不太精確。不當之處歡迎指出我繼續吃麵了ˊ_>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