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昊然氣
-
2 # 秉燭讀春秋
1.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最高。就憑這點,朱標繼位後,他不會強推削蕃令。退一步說,即便實行削蕃,以朱標的性格來說,也會穩步推進。這樣,諸侯王們就沒有過激的反應。朱棣當然沒有造反的理由了。
2.朱元璋相信朱標管理國家能力,不會為朱標掃清障礙而大殺功臣,這樣藍玉也就避免被殺了,有藍玉在,看誰敢造反?
3.如果朱標沒有早死,正常繼位,朱元璋晚年也不會殺功臣,老朱晚年殺功也是為了幫助孫子掃清障礙,但萬萬沒想到後來的靖難之役,竟然朱允文沒有大將可派,只有一個草包將軍李景隆,我都懷疑李景隆是朱棣的臥底,他葬送了朱允文的百萬大軍。間接幫了朱棣,如果朱標活著,他手下的班底應該是強大的。
綜上,朱標沒有早死,朱棣不會造反,兩者相安無事,明朝會更加強大。
-
3 # 霸於外-忠於內
都是人云亦云,我來確切的告訴大家。朱標不死穩當皇帝這沒懸念,以朱標的性格大幅度削藩的可能幾乎不可能。朱標身體差,死後下任皇帝還會削藩的話,朱棣早晚都會反,時間問題。
-
4 # 寫在水上1
啥都不說,單單簡單的來說,朱棣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意思是侄子周圍有壞人,要教育一下他。朱允炆也下令不能殺皇叔,畢竟殺叔叔,違背倫理,朱棣才逃過幾死。如果朱標或者,朱棣的清君側就站不住腳了,哪裡有弟弟教育哥哥,清哥哥的君側。而且即使造反,哥哥殺弟弟,宣佈弟弟造反,合情合理。
-
5 # 宋安之
建文帝朱允炆面對朱棣失敗的一大原因就是年幼素無威望,所以朱元璋大力清洗功臣導致朱允炆最後無人可用,朱棣逆襲成功,如果朱標不英年早逝,就沒有這種事情了,最起碼朱棣造反也成功不了。
朱標為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早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被封為世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朱標也由世子升為太子,可以看出朱標一直是朱元璋心中接班人的不二人選,而且朱元璋也是用心良苦,對朱標多方培養,先是由宋濂等名儒教導,後由劉基、徐達、常遇春、李善長、湯和等諸多開國大佬輔導,而按照史書的記載,朱標也是個仁厚穩重之人,他的弟弟中秦王、晉王、周王多次有過錯,都是他在從中調和,使其免於責罰,在諸王中威望最高,並且在監國治政過程中想以仁化治國,卻因與其父朱元璋之道不符而沒有多大成效,可惜沒熬到繼位大展宏圖就在洪武二十五年英年早逝。
朱標如果不死做了皇帝,朱棣只能遷往內地做一個太平王爺或者被架空兵權終老於北平。
朱標與其子朱允炆留下的雖然都是仁厚名聲,但是朱標的仁厚是帝王治國的仁厚之道,朱允炆的仁厚是一種厚黑的仁厚,這一點從朱允炆急匆匆的削藩還是先易後難,並且廢掉5位王爺,逼的湘王自焚而死就可見一斑。
首先軍事來說,雖然明初朱元璋留下的北方防禦政策是“塞王守邊”,也就是九個兒子親自鎮守邊境擁有當地軍政大權,雖然這些塞王擁有兵權,而且中央朝廷與塞王的兵力的確有著天壤之別,但是這個巨大差別在於並非中央朝廷是弱勢一方,而是塞王是弱勢一方,朱棣起兵之所以成功在於朱允炆這邊無人可用,偶爾一兩個老將可用他也選擇了李景隆這樣的年輕將領,朱允炆為什麼沒人可用呢,是因為朱允炆是以孫子繼承帝位,朱元璋為了穩固朱允炆的帝位,加大清洗開國功臣的力度,這些功臣要麼被殺要麼老死要麼剩下的忠心耿耿沒有太多才能的人,所以建文帝會無人可用,如果朱標繼位,朱元璋肯定會放心,對外他可以震住諸王,對內大臣人心所向,沒必要大力清洗功臣,會給朱標留下一個好班底。
朱標此人仁厚穩重,繼位後肯定也不會如朱允炆那樣急匆匆的削藩,因為他有威望可以統御了這群藩王,但是身為多年學習帝王心術的人,肯定會知道長此以往藩王也是一方禍患,他在可以統御那麼後世子孫呢,朱標肯定會推出類似於漢武帝時代那樣的推恩令來不知不覺的削藩,這些藩王明知道勢力被削弱也無可奈何,或者說像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一般,召塞王兄弟入京好好談談心,解除其兵權,遷往內地做個太平王爺吧,朱棣的結局無非這兩種。
朱標在朱棣也不敢也不可能造反,因為就是朱允炆繼位後朱棣也是在5王被廢或被逼死後才造反的,而以朱標穩重的風格來看,肯定是以溫和方式削藩,所以朱棣最後也就是被架空,當一個太平王爺的命。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啊,一切存在即是合理,朱標給人留下太多遺憾和如果,卻又抵不過真實歷史的發生。
-
6 # 北門猿
贊同現有答案,朱棣很有可能就做一輩子太平王爺了。
要知道造反是一項風險很高的事,當時明朝開國不久,朝廷的聲望還在,造反等於用一地之力來對抗全國之力,成功率可想而知。朱棣之所以起兵,固然有他的野心在,但也是實在被逼得沒辦法了。
換句話說,如果朱允炆削藩手段不是那麼激烈,朱棣很可能下不了造反的決心——你看他都寧可去裝瘋賣傻了。但朱允炆逼得太緊,甚至有藩王憤而自殺,朱棣實在走投無路,這才奮起一搏。
隨後靖難之役的過程,也證明了造反的高風險。朱棣雖然取得最終勝利,但也遭受相當多的困難和危險,依靠一點點運氣(比如大風)和敵人的無能(比如靖難功臣李景隆),才笑到了最後。
所以如果是朱標繼位。
第一,朱標以為人寬和溫厚著稱。如果他繼位,削藩手段肯定也比較溫和(削藩應該是必然的,這是歷史大趨勢),估計不會把朱棣逼到造反的程度。
第二,朱標繼位的話,朱元璋沒有必要濫殺功臣。
洪武四大案,有的是為了收權,有的是為了給繼承人鋪路。我們都知道開國武將幾乎被朱元璋誅殺一空,但看看時間,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來看看明初開國比較有名的武將:
洪武二年:常遇春病死
洪武十年:鄧愈病死
洪武十八年:徐達病死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被殺
洪武二十七年:傅友德賜死
洪武二十八年:馮勝賜死
其中藍玉案還牽扯了一大批武將被殺。而洪武二十五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標死了。
由此可見,老朱的思路是很明確的,朱標意外死亡後,朱元璋顧及自己的身體撐不到朱允炆完全成長起來(事實上他死在洪武三十一年),因此抓緊時間對功臣進行清洗,替威望手腕不足的朱允炆消除威脅。
所以說,如果朱標平安活著,老朱大機率是沒有殺功臣的必要的。那麼問題來了,面對開國功臣誅除殆盡的局面,朱棣尚且打得如此吃力,某些時候還是靠李景隆才能翻身。假如這一票武將還活著(藍玉很年輕,靖難之役的時候他應該還能打),朱棣多半打不贏。
而且朱棣是和藍玉一起打過仗的——洪武二十年攻打納哈出,馮勝是主帥,藍玉是右副將軍,朱棣也在軍中。雖然說這一仗和朱棣沒啥重要關係,但他也算是親眼旁觀了藍玉的戰鬥力。在他猶豫要不要起兵造反時,這一定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砝碼。
最後還有一條,這純屬我個人的腦洞,不見得是歷史事實。
朱允炆削藩手段激烈,從心理上分析,他相對於他的叔叔們,資歷當然是很淺的,威望也有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朱允炆可能有一種迫切希望證明自己的心理,急於確保自己的皇位穩固,因此手段比較激進。
但如果換成朱標,就絕不會有這種心理壓力了。
但這只是誅心之論,供諸君一笑罷了。
-
7 # 一蓑煙雨任平旌
第一,朱標登基,朱棣本身不會造反。
朱標本人既有能力,又有威望。朱標做了皇帝,朱棣本人最多也就發發牢騷,不會有這麼強烈的造反慾望,不會有這麼大的心理不平衡。
第二,朱棣不敢造反。
朱標不死,朱元璋不會大肆屠殺功臣,藍玉等人往朝廷一站,朱棣動手前就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畢竟捕魚兒海戰役就在眼前過去沒多久。
第三,朱棣沒有理由造反。
朱標本人在朱元璋開國那天就被立為太子,從小就被宋濂等名師教導,朱元璋本人也是一心想讓他當接班人,那是標準的根正苗紅。朱棣靖哪門子難。
綜上,朱標不死,朱棣不會造反,也不敢造反,即使造反也絕不會成功。
-
8 # 歷史密探
朱標本可以成為明朝的一代賢君,可惜最終英年早逝。朱標曾隨朱元璋征戰多年,深得朱元璋讚賞,同時,對於朱標慈善的性格,朱元璋也為他做了許多準備,掃平了政治上的不平之處。
就在朱標馬上就可以大展宏圖的時候,怎奈身患重病,不治身亡。年紀尚輕的建文帝朱允炆成了皇位繼承人。其實,朱標在各皇子面前十分受尊重,包括朱棣,都是十分贊成他當皇帝的。
如果朱標能當皇帝,那麼他不但作為嫡長子名正言順為天下人所折服,同時他也憑藉多年的積累,無論是能力還是人脈,都很有優勢,在內部外部無反對者,朱棣肯定不會去造他的反。
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為朱元璋把皇帝不但不傳給自己的兒子,還傳給了一個未長大的孩子。而且,朱允炆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削藩,這讓朱棣更加惱火,這也太直接了吧!如果是朱標,即便後來要削藩,也不會這麼直接,應該會在不知不覺就完成,而朱棣頂多也就樂樂呵呵的一邊打仗一邊慢慢被收回兵權,老死一生。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們連昨天的事情都不能假設,歷史又怎麼能假設呢?
-
9 # 峰子奇觀
朱標不死做皇帝,朱棣結局:要麼造反成功當上皇帝,反之則失敗輸掉一切。哪個可能性大?機率更大?
別鬥了!我認為機率這個東西,根本不能作為判斷勝負的標準。誰勝誰敗,猶未可知!為什麼?
古來戰爭也好、奪權也罷,縱然跟雙方的綜合實力因素有關,但往往存也在很多變化因素,令事情大相徑庭。
有很多人羅列了一系列資料對比、分析,憑此以為實力強的必勝,或者有某種優勢的必勝,可是往往某一個或幾個變數(偶然或非偶然)就可能足以讓你原本所有的優勢,蕩然無存!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可謂不勝列舉。就拿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來說,就是最典型的逆襲例子。
論軍隊人數、論名望、論資歷、論地盤,袁紹都遠遠勝曹操。袁紹當時坐擁天下四州、帶甲幾十萬、戰將數千員、謀士多如雨,但是袁紹勝了嗎?沒有!
我們姑且先不論雙方指揮官能力、戰略部署等,單說許攸叛逃,這一個變數,曹操率幾千輕騎夜裡突襲烏巢,一把火燒光袁紹三軍糧草,已致使袁紹軍心浮動,險釀成一潰千里勢!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實力當然會勝算大些,但勝算大不等於結果,勝算大不等於一定勝。勝算大,只是一種預想的可能。
朱標不死做上皇位,朱棣就一定會敗嗎?就一定會不敗嗎?甚至可以推翻文首第一句,朱棣就一定不造反嗎?難以預測的變數因素,是否考慮過?
然而歷史沒有假如,假如都是扯淡。
後人依據假設條件,分析得出的任何結論,都難免有“馬後炮”嫌!所有靠假設產生的結論,只要沒真實發生,一概都只是假設條件下的可能!
可能,能當最終結論嗎?顯然不能!
-
10 # 歷史雜貨鋪
如果朱標做了皇帝,別的不敢說,朱棣肯定是不敢造反了。歷史往往是很有趣的,大家普遍認為朱棣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朱允炆太過心慈手軟了,因為朱允炆從小生活在皇宮之中啥都沒有經歷過,甚至於朱棣要篡位了他還下了一個不殺令。
首先是周王直接貶為庶人將其全家遷去了雲南,代王軟禁在大同,齊王貶為庶人,被軟禁在京城之中,珉王被流放,湘王被逼的選擇了引火自焚,這些藩王猶如砧板之肉,朱允炆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可是輪到收拾朱棣的時候他卻心慈手軟了,等到他反應過來的時候,朱棣已經有了氣候,他也完全鬥不過朱棣了。那麼假如說皇帝是朱標,結果會如何呢?朱棣不是被軟禁就是被流放,或者直接就讓殺了。
為什麼說得這麼肯定呢?朱標一直跟隨者朱元璋,朱元璋非常的喜愛自己的大兒子,一直把他帶在身邊悉心教導,還請了各方面的大才來教導,在朱元璋自立吳王的時候,朱標就被立為了太子全天下人都知道朱標要接班,朱標在大臣們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而且還有執政經驗。
朱標活著的時候,他和朱元璋性格不同,他性格溫順,對所有人都很尊敬,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開始殺人了,可以說很得人心。如果朱標沒死做了皇帝,朱棣拿什麼鬥?首先朱棣造反的理由就是清君側,這會朱標活著好好的,這個理由無效。至於朱棣的結局,全看朱標的喜好,不過看歷史對朱標的評價,朱標也不會對各位藩王包括朱棣趕盡殺絕的,當然歷史不能假設,說不定朱標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手段說不定比朱允炆更狠,朱棣也只能乖乖的受著。
回覆列表
朱標是朱元璋在位期間的長子,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後,就立朱標為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但後來他因為風寒病逝,很早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果朱標不早死,而是成為帝君,那麼本人看來朱棣大機率不會造反。
1、朱標本人德高望重。
清人編著的《明史》中這樣評價朱標: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史書中記載朱標這個人脾氣好,對待老師十分恭敬,也和自己的兄弟和睦,當自己的弟弟有錯要被朱元璋懲罰的時候,也會及時為他們開脫。因此,不管是皇族,還是將領,都很敬重朱標。如果朱棣敢起兵,那便是在自尋死路。
2、朱標精於朝政
朱標自小便被作為接班人培養,跟宋濂學習經世之學,在老朱外出征戰的時候,長期由李善長、徐達等人輔政。朱標十幾年的臨朝經驗是朱允炆所不能比的。
因此,我認為如果朱標繼位,那麼朱棣就是一個安安穩穩的王爺,皇兄,在南京的燕王府安靜地做度過一生。
史書興許會這麼記: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太子朱標繼位,是為太宗,都北京。朱棣為燕王,居應天。
棣為人聰惠,好權術,喜交友,時人多贊之為輔國之才。太宗改年號為大興。大興三年二月,蒙古來犯,燕王棣率軍十萬,大破之於飛雲山,斬首兩萬,勒石記功,得勝回朝。太宗大喜,設宴於京,賞銀萬兩,絹八千。朱棣還應天,深居簡出,三年三月晉王妃陳氏生子翼,帝大喜,賞銀五千兩,絹三千匹。
大興七三年,瓦剌馬哈木引兵犯境,帝舉大軍十五萬親征,棣以大將軍同往,戰於忽蘭忽失溫,一戰破敵八萬,斬首一萬,棣追馬哈木於土剌河,人困馬乏,不識地形,中伏,死戰不勝,自刎而死。帝聞之,大慟,全軍披麻三日,班師回朝,贈諡武烈,葬於皇陵。長子翼為晉王,居應天,祿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