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苦茶庵

    張仲景,名機,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人。約生於公元150年,死於公元219年左右。他是中國古代一位卓越的醫學家。東漢末年,戰事頻繁,瘟疫流行,人民病死的很多。張仲景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因患傷寒而致死的佔十分之七。他同情人民的疾苦,精心研究醫學,整理和總結前代醫學的理論和經驗,廣泛收集民間的驗方,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他的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後人把本書分別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

    張仲景在醫學上的貢獻,主要是系統地總結了漢以前對傷寒(指霍亂、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一類急性傳染病,不是通常所說的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傷寒病)和雜病(以內科病症為主,也包括外科、婦科等方面的病症)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的豐富經驗。

    在診斷辨症方面,張仲景運用望色,聞聲,問證,切脈等四種方法,分析病情,找出病源。為了辨識病理變化,他把傷寒的各種型別和不同的病程階段,加以細緻的區分,歸納為太陽,陽陰,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大症候群,每一症候群用一組突出的臨床症狀作為辨症依據。中醫診斷學的八綱(即: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在《傷寒雜病論》中也已具備了雛形。

    在治療方面,根據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氣候等條件,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中醫叫“辨證論治”。張仲景用汗、吐、下和及“寒病熱治”、“熱病寒治”概括了治療學的方法原則,為中醫臨床的辨證施治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他的著作中,除選收了大量內服方藥外,還介紹了針、灸、溫熨、藥摩、浸足,吹耳以及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療方法。此外,他還主張疾病要早預防。他認為只要飲食有節,勞逸適當,就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減少疾病。

    由於張仲景在醫學研究方面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受到後人的尊敬,被稱為“醫聖”。他的著作對中國醫學的發展具有廣泛的深遠的影響。

  • 2 # 王世保

    確有其人!

    今人確定某位歷史人物是確有其人還是虛構出來的,可以根據正史的記載,也可以根據其遺留下來的物件,或者與歷史人物處在同時代的直接、間接見證人的著述等。雖然張仲景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沒有記載,但是其存在的確定性卻可以透過與他接近同時代的兩位醫家在其著作中的記載進行判定,即王叔和的《脈經·序》和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

    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 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間。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脈經·序》)

    漢有華佗、張仲景……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可施用。(《針灸甲乙經·序》)

    張仲景的生存年代大概是在公元150到公元219年,王叔和是在公元210年到280年,皇甫謐則是在215年到282年,王叔和和皇甫謐都是在張仲景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出生的,其中王叔和比皇甫謐年齡稍長,二人屬於同時代人。從上面的文獻來看,不管是王叔和還是皇甫謐,他們所撰的醫書裡都將張仲景作為歷史上重要的醫家代表來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裡以張仲景診病為例,說明脈診的重要性。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則透出了關於張仲景的三條重要資訊:一、張仲景具有秦越人那樣的高超醫術,能夠透過望診斷定王璨的病情發展與死亡日期;二、伊尹湯液本草是張仲景學術的重要來源,這項內容補充了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序》中對自己學術來源的論述;三、王叔和與張仲景之間具有確定的學術傳承關係。

    關於張仲景見王璨的事蹟還有其他版本,《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何顒別傳》雲:“王仲宣年十七,嘗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湯,不治不成,後年三十當眉落。仲宣以貰長以遠,不治也。後至三十,疾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這個記載與皇甫謐的版本在王璨見張仲景的年齡以及病情發展的時限都有出入。王璨的生存年代大概是公元177年—217年,即活有41歲,而《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何顒別傳》的記載只有30歲左右,顯然這段故事沒有皇甫謐記載的更符合歷史事實。不過從張仲景見王璨的年齡,可以推測其時張仲景大約有47歲左右,張仲景在這時的醫術水平完全可以達到“望而知之”的境界。

    此外,《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何顒別傳》記載了何顒見過張仲景並預言其後必成良醫的故事,即“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顒,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卒如其言。顒先識獨覺,言無虛發”這段話表明張仲景在年少時見過何顒,何顒根據張仲景見解精到且不張揚的品性,認為其後能夠成為良醫。

    根據王叔和和皇甫謐的記載,我們由此可以確定張仲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不是虛構出來的歷史人物。

  • 3 # 科普大世界

    雖然正史中的《後漢書》和《三國志》都沒有記載有關張仲景的生平事蹟。但是史學界對於張仲景這個人是不是存在懷疑的聲音並不多,基本可以認定張仲景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因為很多古代典籍都提到了他,並且認定傷寒雜病論是他的作品,一些和他同時代的歷史人物也都和他有關聯或者評價過他,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史學界對他爭議比較大的一個疑點是有書籍說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所以他又名張長沙,但是史書和地方史志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不過這並不能否認張仲景這個人存在的真實性,之所以稱之為張長沙,或許另有原因。

    張仲景是東漢南陽人(今河南南陽),出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50~154年之間,去世的時間大約為公元215~219年,我們現在知道他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古中國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但是在他的時代,張仲景卻並不怎麼出名,當時天下聞名的醫學大師是華佗,只可惜華佗的醫學著作以及理論與技術沒有流傳下來,而張仲景卻寫了《傷寒雜病論》這本中醫學上最經典的著作!

    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方法的奠基著作之一,《傷寒雜病論》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該書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症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中醫學發展到漢朝時期,已經趨向於成熟。張仲景十分好學,又有著豐富的醫治經驗,他認真研究了先秦兩漢以來的醫學理論和方法,結合自己的醫學研究心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一書,史學界認為該書成書於公元200年到公元210年之間,早期應當是寫於木簡或者竹簡上,寫成之後該書並沒有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的時候,一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發現了這本書,看到了這本書的巨大價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才開始發揚光大。

    不過王叔和發現這本書的時候,該書已是斷簡殘章,他利用太醫令的身份全力蒐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但也只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雜病部分卻沒了蹤跡,於是加以整理後命名為《傷寒論》,共有論著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餘字。

    之後該書逐漸流傳開來,並受到醫家推崇。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也讓人把著作者推向了醫聖的崇高地位。

    如果就這樣下去的話,那麼世界上也就只有傷寒論了,但是令人驚喜的是到了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仁宗時期,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裡發現了一本"蠹簡",就是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王洙發現書中部分內容與《傷寒論》很相似,但有另外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將其與傷寒論對照,才知很可能是張仲景原著,於是將不同的部分更名為《金匱要略》,至此《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才並行於世。這兩本書也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

  • 4 # 奇門遁甲6324

    張仲景,有可能是虛構的人物。

    1、相關歷史沒有“張仲景”、“張機”的記載。

    2、建安時期,曹操犯頭痛病也沒有去找 張仲景,而是找了華佗,即使華佗死了也沒有再找張仲景或王淑和或相關弟子。

    3、後世有 王仲宣 得到 張機 診斷的傳說,但是雖然 王仲宣 死於 張機 的準確判斷,但是 張機 自己也死於建安時期的連續疫病,最大相差也不超過兩年。

    4、今本《傷寒論》是不斷經過後人改動的。特別是宋代,才基本定型。

    5、宋本開始,很多《傷寒論》條文有了變動。如“冬陽明”改成“陽明”;“胃中寒”改為“胃家實”……

    6、“陰陽易”一篇內容也幾乎是照搬西漢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8、古籍中,最早提到“張仲景”的是 陶弘景(南北朝人),在陶弘景的書中說 張仲景 有 20方,如“四順、四逆……”,而四順湯病沒有流傳下來,而且也說明了今本《傷寒論》113方中,有大量的非張仲景方劑。

  • 5 # 豹眼看歷史

    這是一個好有意思的問題,張仲景是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這需要史料證明,不是誰想說有就是有的。

    《後漢書》、《三國志》沒有提到他,並不證明他不存在。

    再不濟三國末期,人口也有七百多萬,這在當時是有戶籍證明的。他們不都是有歷史身份的人,但確確實實是有歷史身份證的人。

    但由於歷史久遠,現在查不到他們的戶口了,但不能就此否認他們的存在。

    能夠在《後漢書》、《三國志》留下姓名流傳後世的人很少,但不能就此否認,沒有在冊就說他們不是真實人物。

    但張仲景畢竟不是一般的歷史人物,他居然沒有蛛絲馬跡,令人困惑。

    不過在其他一些典籍中還是能夠看到一些蹤跡。

    第一,《太平御覽·何顒別傳》中,記載了何顒對於張仲景的評價。

    “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顒,顒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卒如其言。”

    這句話是說張仲景與何顒是同郡老鄉,何顒認為他勤于思考,謹慎、全面、深入,思維縝密,但是性格過於低調,有些木訥,不善於張揚,不會咋咋呼呼的替自己炒作,這樣就不會在仕途上有大的發展,但將來會是一個很好的大夫。

    但這僅僅是張仲景年輕的時候,學習醫術的情況,並不說明他沒有做過官。

    就像今天有些網紅,沒有多少技藝,但就憑著臉皮厚,熱度不低,但不善於炒作的科學家等等,儘管非常偉大,但知名度卻不高。

    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做不了高官,就別想蹭熱度。

    《三國志》沒有為何顒立傳,但《後漢書》有其傳。牛人荀彧被稱作“王佐之才”就是何顒給炒作出去的,驚歎曹操的氣度不凡,將來不同凡響,也是他炒作的。

    在《太平御覽》中,專門有《何顒別傳》,此傳中,就介紹了他對張仲景的評價。

    《太平御覽》是宋太宗趙光義命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編纂的類書,主要是一些道教、儒家、諸子百家關於養生保健的典籍。

    這裡提到的張仲景,是不是真人,豹眼認為沒啥疑問,信不信就在友友們自己。

    第二,有種說法,認為當時的長沙太守張羨,就是張仲景。

    清代孫鼎儀所著《張仲景傳》,就認為這個張仲景就是張羨。

    其理由是,仲景是其字,仲說明他在家裡排行老二,景是景仰之意,景仰與羨慕恰恰相同。

    這種說法,沒有得到公認。

    因為張仲景做長沙太守這事,出自唐代甘伯宗所著《名醫錄》,但此前並沒有記載。

    豹眼認為,此事靠譜,因為正如何顒所言,張仲景太低調,不適合做官。因此做官的名聲不大,不如行醫留下的名聲大。

    再說,張羨一定會有字,張仲景一定也有名,史書一般是以政治成就記載個人傳記。

    就張羨作為長沙太守,在官渡之戰時,經不住桓階忽悠,反叛劉表,聲援曹操來看,並不是很大的事,更何況張羨早亡,其子張懌代立長沙太守,又被劉表給滅了。就這點事蹟還不足以樹碑立傳。

    行醫者的歷史地位

    華佗是同時期的歷史名醫,但其傳記列在《魏書·方技傳》,也是魏書最後一卷。

    評曰:華佗之醫診,杜夔之聲樂,朱建平之相術,周宣之相夢,管輅之術筮,誠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昔史遷著扁鵲、倉公、日者之傳,所以廣異聞而表奇事也。

    就是說,華佗看病救人,跟搞聲樂藝術、相人、算命、圓夢的人湊在一起,儘管都是牛人,但卻是些雜耍。不是讀書人正兒八經的職業,不管道行多麼高深,都入不了大雅之堂。

    佗之絕技,凡此類也。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

    華佗的神技,出神入化,但作為士人,不能做官,卻以醫術見長,因而時常有悔恨之意。

    同為名醫的張仲景,恐怕是醫者中官做的最大的;做官的人中醫術最高明的,正因為如此,也就沒有傳記留世。

    儘管何顒斷定張仲景在仕途上不會有很高的成就,可以做一個名醫。但張仲景首先考慮從政,兼職行醫,沒有毛病,但影響了他的醫學成就。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記載了一個故事: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仲宣,大約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張仲景曾經見過一次面。張仲景就斷言王粲在二十年之後會眉毛脫落,而且半年後會死亡。但只要服用五石湯,就可以治療。

    王粲認為自己沒病,更以為張仲景在扯淡,沒有服藥。結果,二十年後,王粲果然出現眉毛脫落,187天后病亡。

    這是不是非常神奇哦,華佗傳記載了許多事與這個差不多,至於刮骨療毒根本就不算個事。

    華佗能夠入傳,恐怕還是因為他與曹操的故事。當時名醫不少,未必只有華佗一人,因為醫者地位不高,也就沒有很多人入傳。入傳者,除了帝王將相,皇后貴妃,其他人佔據的資源很少。醫者很難有一席之地,這很好理解。

    這或許是張仲景沒有在《三國志》、《後漢書》有傳的根本原因吧。但這不影響張仲景其人的真實歷史存在。

    豹眼是相信確有其人的,信不信在你!

  • 6 # david91

    現在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張仲景沒有做過長沙太守。長沙,當時屬於荊州,屬於名人輩出的地區,不是偏遠的無名之地。這樣區域的太守,在歷史傳記中肯定是有記錄的。而查閱同時期的歷史典籍,並沒有叫做張仲景或者張機的長沙太守。因此這點是肯定的。

    既然張仲景沒有做過長沙太守,那所謂的開堂就診的故事就應該是虛構的。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是很森嚴的,政府要地不會輕易讓百姓進入,即使是堂官許可,也沒那麼容易,很容易被當時的言官彈劾的。這種可能性不大。

    但我認為張仲景這個人應該是存在的,西晉時代的一些名醫有提及過張仲景。如果他不存在,本身也不是什麼知名的大人物,西晉名醫去虛構這麼一個人物意義不大。張仲景出身名門是有可能的,舉孝廉也是可能的,但肯定在政界混得一般,極有可能是長沙太守屬下的一個小官員,負責地區上的醫療事務。畢竟當時長沙太守有一名叫做張漾的太守,或許張漾是張仲景的家族長輩。張仲景借其職位之便可以充分行醫,也可以積累大量的醫療案例,為其後期撰寫傷寒論打下基礎。

    因為正史沒有記載,至少可以說明2點:第一,張仲景當時的社會地位不高,在政界毫無影響力。第二,張仲景對於東漢末年的瘟疫,沒有做出過傑出的事情,因此聲名不顯。

    綜上,張仲景的形象,更接近由儒入醫的儒醫,善於總結,理論水平較高,但並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充分證明。讓張仲景名傳千古的是他的著作,而不是他的醫術水平。放到現在,張仲景更像是醫科大學的教授,而不是神醫。

  • 7 # 歷史春秋網

    可以明確的告訴題主,張仲景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只不過,醫生在過去是下流職業,被稱為術士。故而在史書上能留下一筆的醫生少之又少。當然,有人會說華佗也不過是一個醫生,為何能夠留下一筆呢?其實華佗能夠留下一筆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與曹操家族發生聯絡,而且他本質上是一名士人,且治病流傳下來的多是達官顯貴,比如陳登。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華佗的結局,為曹操所害。所以他必須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麼,張仲景有什麼歷史價值嗎?目前可以看出除了《傷寒論》他似乎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特別有價值的事情,史書並不值得記載他。他受到後世的紀念是因為在後世傷寒爆發的年代,許多後來的醫生採用《傷寒論》的治病方法對病人進行治病,從而追認他為醫聖。

    實際上,他的醫術和華佗的醫術進行比較,也比華佗差之千里,華佗出門行醫能治各種疑難雜症,而張仲景似乎只能進行一般疾病或傷寒病的治療。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中記載的諸葛亮、關羽似乎都是神人,但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民間對於他們的傳說越來越多,關羽成了神仙,諸葛亮也成了智聖。

    歷史上能進入史書的必然是一番有作為之人,倘若後漢書、三國志連張仲景這樣的角色都要立傳,那得寫多厚的史書呢?

  • 8 # 選擇的等待

    張仲景的歷史貢獻是留下一本《傷寒論》。

    他在當時沒有什麼特別有價值的事情,所以史書不值得記載他。但是後世遇到傷寒爆發的年代,回過頭來看《傷寒論》就會覺得他很厲害,貢獻很大,追認他為醫聖。實際上他和華佗的醫術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華佗是實際出門行醫的臨床派。

    因為《後漢書》《三國志》這些書主要是為皇家或者說一些王侯等人做的傳記 主要是為了寫關於政治人物 政治問題的 雖然說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做出什麼政績吧 三國志沒寫他我想是寫不寫他對書故事情節的發展沒什麼關係吧` 一點不成熟的意見

  • 9 # 人生如戲218547427

    沒有提到不等於沒有 這個與中國社會的人文有關 在中國從古至今 醫生是沒有多大社會地位的 你幫人治好了病 別人多少給了點錢就算平了 怎會提到泥 現在也一樣 幾千年沒有改變過 說句良心話 有幾個人傷好了還會記起醫生的 因為收了錢的 不必感恩感謝

  • 10 # 2122754

    張仲景的資料確實很少,很可能託名授受,但這並不是重點,因為它的學術資料流傳下來,叫張仲景的這個人如何,並不重要。

    張仲景是沒有做過長沙太守的,這個是有考證的。但還是前面說的,這還是不重要的。

  • 11 # 歷史知事

    張仲景不存在,是虛構人物。

    問題是我提的,吸引了加v達人和中醫騙子來答題。

    可笑的是,中醫騙子居然連漢書、後漢書和史記都分不清。基本文史常識都沒有,還敢出來冒充中醫騙人?

    張仲景不存在的證據很多

    1,《三國志》《後漢書》中沒有提到張仲景的名字。

    2,《長沙地方誌》也沒有記載這個長沙太守。

    3,考古發現的醫聖張仲景碑刻,是晉朝的,晚了100多年

    4,張姓是大姓,各郡望房系都沒有記載張仲景這個官宦家族。

    5,張仲景最早記載來自葛洪。可是葛洪把張仲景和傳說人物傳說神技並列,也許葛洪也懷疑張仲景的存在。

    6,皇甫諡《針灸甲乙經序》亂七八糟,並不能證明張仲景的存在。也許,張仲景就是他虛構的。

    就說這麼多,儘管來質疑,我會完善證據,持續更新!

  • 12 # 王烜之

    原本不想回答這個無聊的問題,但看了所謂“歷史回答達人"丹楓秋水的貼子,他是有意讓中醫騙子來回答,很是氣憤,只能表明他很無知,無知者真是無畏。

    首先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人才輩出,燦若星河,歷代史書均有記載(包括所有大國的歷史書),張仲景的《傷寒》,《金匱》早已成為中醫經典,仲景還被尊稱為"醫聖”,已被全世界認同。

    華人對聖,賢,大師的要求是很嚴的,沒有經過幾代人,甚至是數百年的千錘百煉,聖人的名號是不會輕易給的,幾千年來我們能稱為聖人的屈指可數,當然仲景的“醫聖"稱號也是其身後數百年後因為他的思想影響了好幾代人,人們才尊稱的,直到現在無人超越。

    至於後漢書,三國志並未記載,很簡單,仲景當時只是地方名醫,並未給皇親國戚診病(不象華佗),所以當時並不出名,這種例子很多,徐悲鴻,凡高在世時都窮困潦倒,畫作無人問津,死後才很多年才出名的。

    再者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傷寒論》中有很多河南方言,也可證明。

    隨著中國的強大,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慣都會成為時尚,西方人已開始以飲白酒為時尚了,總之在中國仲景是永遠的"醫聖",不會因為你的質疑,他就會消失!

  • 13 # 空空道人33503

    醫聖張仲,其名之能千古流芳,是.因為他寫下了長篇鉅作。此書活人無數,為後代醫者必修之課。千百年致今效仿無不應驗。此書.流傳有序。必然人名也隨之。故張仲 景之名千萬年流傳不朽也。中國很多名人,在史記無有記載不足奇,因中華之大,人物眾多,書寫簡單。不能個.個記錄正史中。所以很多名人都在業內流傳。當然有他本人有著作流傳。自古傷寒.釋注不記其數,宋朝就有八百多家。

  • 14 # 觀上靈雲

    張仲景在正史的史書裡提到過,很短的一條,說明歷史上確實有這個人。

    至於張仲景為什麼在史書上名氣不大,主要是兩個原因。

    首先,史書主要是談政治上的東西,張仲景沒有什麼政治上的貢獻,能提到就很不錯了。

    其次,張仲景是死後出名,他出名都要到宋朝了,而史書通常是下一朝給上一朝做的總結,所以史書基本談不到他正常。

  • 15 # 醫行天下772

    肯定是。當代人好以己度人。觀後漢書及其它史書類,古者賢能信守者眾(不惜性命者都是大把的),豈有胡亂妄言的。何顒,叔和(豈是意會者,宋林億等整理金匱時有缺失者言去古即遠無文以綴不妄添一字,王冰著內經及古者抄本草經亦古今朱墨有分,由是當知矣,偏一些好事者妄顧事理背景好訓沽臆會,實是少敦厚端嚴之敬慎者也)皇甫謐諸賢者去漢時不遠必是有考而實據是言。

  • 16 # 一號風手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張仲景這個人?

    我說兩件事,第一件是“餃子”,北方人喜歡吃的餃子,發明者竟然是張仲景。幾千年來大家年年吃的餃子竟然是張仲景發明的,這麼大名氣的“餃子”,幾千年來對發明者是張仲景無異議,到今天竟然懷疑這個人是不是真實的。

    第二件事,傷感卒病論,這麼一部著作,幾千年歷代人民認可的作者是張仲景,從來沒有過異義,今天緊緊因為後漢書和三國志沒提到他,而懷疑他是否真實存在。要知道傷害卒論是一部醫學著作。在古代能出書的你們以為是普通人嗎?雖然後面完本不是他完成的,但是依然用他的名的,你們以為在古代這樣的事是開玩笑的嗎?古代任何一個部面向社會的著作都是非常嚴肅的,不是今天的盜版和抄襲。

    古人對名節的看重度遠高過自己生命的,王叔和整理他的手稿出書,用他的名,這就節操,王叔和同樣是名醫,他出醫書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名?而用張仲景的,而且在當時到後來的歷代王朝竟然毫無異義,怎麼今天就有人因為後漢書和三國志沒記載而懷疑。

    其實這些懷疑的人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張仲景的醫術醫學理論在當時得不到認可,起碼得不到社會上層的認可,或者說他的醫術影響的所影響的地域有限,古代的通訊和交通可不像現在。區域和區域之間都是相對封閉的,而且古代醫匠的地位並不高,扁鵲因醫治齊桓公而出名,但扁鵲自己說了,他的醫術不是最好,他在他們三兄弟中是最差的,請問扁鵲的大哥和二哥叫什麼名?你們知道嗎?歷史上有什麼關於他大哥和二哥的記載?難道扁鵲說的是假話?是騙人的?

    我們再說話華佗,華佗出名有二,一個給關羽刮骨療傷,二是給曹操治病。假如華佗沒有搭上關羽和曹操,那麼後漢書和三國志上可能也不會提到他,就算他到他,那麼筆墨也會相對很少。

    而傷寒卒病論是什麼東西?那是張仲景搞出來的,任何一樣新的東西出現在古代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尤其是理論性的東西,你們以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相信的人多?還是懷疑的人多?持懷疑的人有多少?後漢書和三國志是記載什麼東西的?起碼得記載他們自己相信的東西吧,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你說他們敢寫嗎?而王叔和整理傷寒論是什麼時候的事?是在晉代。

    對歷史持懷疑態度是對的,但在懷疑之前,不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要結合當時的情況,不要隨便憑著你看到的或者看不到的東西而去隨便下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維生素B11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