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是杯酒
-
2 # 小呆歷史觀
路易十四,是法國曆史上的一代雄主。在他的治下,法國擁有了稱霸全歐的資本和實力。法國的陸軍讓歐洲大陸瑟瑟發抖,法國的海軍令英國海盜相形見絀,凡爾賽宮成為了歐洲文明的中心,而路易十四則成為了照耀世界的“太陽王”。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曾無比接近世界霸權,但在全歐洲聯合起來的同盟面前,法國又無比迅速地衰敗下去。儘管一百年後,法國又將在一個小個子將軍的率領下再次雄起,但其盛極而衰的命運彷彿在此時就已經註定了似的。
通常,人們認為,路易十四霸權時代要從他親政開始算起,一直到烏特勒支條約簽訂為止。17世紀中葉的法國,承襲紅衣大主教黎塞留及其衣缽傳人馬紮然的實力政策和帝國理想,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透過一系列戰爭,最終以1684年《累根斯堡條約》為標誌建立起歐洲霸權。
在路易十四統治的鼎盛時期,幾乎所有Continental國家都臣服於這位“太陽王”的赫赫權勢。而到了他執政的晚期,法國已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下去。
同時代的兩位雄主:康熙大帝、路易十四
一、“太陽王”霸權的建立
1661年,年輕的路易十四親政之時,形勢“特別有利於一個決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歐洲的國王”。
環顧當時的歐洲各國,英國深陷內戰的泥潭,革命派對王權發起了致命的衝擊,遭受重壓的英國國王甚至一度(查理二世)接受來自法國的金錢補貼,完全依賴法國支援。哈布斯堡西班牙則在三十年戰爭中(1618-1648)被法國徹底擊敗,後來又被葡萄牙的反叛拖得筋疲力盡,失去了與法國競爭的能力。荷蘭與英國爆發了激烈的海權爭奪戰爭,1652-1654、1665-1667的兩次英荷戰爭使得荷蘭根本無力承受來自法國的威脅。而哈布斯堡奧地利早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之後支離破碎,皇帝的權力在德意志所剩無幾,財政狀況不佳,軍隊可憐弱小,東部還面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事進攻,完全不足以構成對法國的威脅。東北歐國家則志在波羅的海的地區霸權,對Continental事務並不熱心,況且他們大多還接受法國的財政補貼。此時在整個歐洲,養精蓄銳、實力超群的法國顯得如此龐大而可怕,彷彿全歐洲加起來也不是法華人的對手。
英國、荷蘭爭奪海洋霸權的生死之戰
國內方面,重商主義者柯爾柏成為路易十四的肱骨之臣,在他的倡議下,法國大力推動生產、貿易和殖民運動,完成了財政改革,增加了財政收入,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的第一富國。在柯爾伯的支援下,原本落後的法國海軍也在鉅額財政支援下獲得了長足發展。到1677年,海軍擁有了140艘戰艦及完善的航海學習及募兵制度。而此時英王查理二世的揮霍無度,更使得法國以低價購回敦刻爾克,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挖掘了一個可停泊30艘戰艦的船塢,將這個港口打造成一個堅固的海軍堡壘。“英華人剛出售敦刻爾克,便對這座城市懼怕起來”。與此同時,法國還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創立了享有國王賦予壟斷權的幾家大公司: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北方公司、中東公司。這些公司在強大的法國海軍保護下進行四處貿易,為法國攫取了大量的貿易財富。
國內秩序井然,財政狀況良好,陸軍天下無敵,海軍規模龐大,擁有一身“神裝”的路易十四開始了他稱霸歐洲,實現“天然疆界”的各種嘗試。為此,他進行了三次主要的戰爭:遺產戰爭、法荷戰爭、歸併戰爭,將法國的權勢推到了極點,歐洲幾乎都臣服於路易的武力之下。
精銳的法國陸軍被無盡的戰爭吞沒
但是,法國的霸權並沒有長久維持下去。從1685年開始,歐洲的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於法國。路易十四咄咄逼人的霸權政策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懼與強烈的敵意。在奧蘭治親王積極的外交活動下,1686年出現了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這個同盟包括荷蘭、西班牙及德意志一些小邦諸侯與義大利諸國君。原來親法的瑞典也因利害關係加入了同盟。1688年,英國又發生了“光榮革命”,歐洲力量對比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法國再次陷入了孤立。路易十四為了改變不利的國際環境,於1688年先發制人,派兵侵入萊因區的普法爾茨,第三次戰爭爆發。這一次,法國在政治上軍事上都陷於孤立和被包圍之中,整個歐洲都起來反對路易十四的擴張野心。所以,當1688年奧格斯堡同盟戰爭爆發時,法國實際上是在與整個歐洲為敵。
法國的敵人:奧格斯堡同盟
法國在海上受到英荷聯合艦隊的攻擊,在陸上遭到西班牙、德意志帝國等國的圍攻,整個歐洲在恐懼之中都投入到反對法國的戰爭之中。財力、物力和人力都無法與反法同盟相比的法國力不能支。法軍雖在陸戰中取得了勝利,卻在海上遭到重創。在持續了很久之後,雙方終於打得筋疲力盡難分勝負,只好於1697年簽訂《裡維斯克和約》,結束了戰爭。
這次戰爭的結果對法國是不利的,均勢原則在條約中得到歐洲國家的普遍認同和有效運用,“歐洲的多極政治體系再次被肯定下來。”法國的勢力開始衰敗。奧格斯堡戰爭的結果表明,任何企圖在歐洲建立霸權體系的行為都是與歐洲歷史的發展趨勢相違背的,而且肯定會遭到其他國家一致而強烈的反對。因而,當後來路易十四不顧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的反對,企圖將法、西合併時,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起來反對法國,法國再次孤軍作戰,最終被以英、荷、奧為主體的反法大同盟打敗,路易十四的霸權努力宣告最終失敗。
二、導致法國霸權衰落的因素
首先,當時的政治現實使法國不可能完全實現自己的“天然疆界”。
從地緣因素的角度分析,路易十四使自己的國家疆界處在有利的戰略要點連線上的企圖有著無法克服的障礙。因為法國的周圍有一些實力和影響力並不比它小的民族國家,比如荷蘭、奧地利、西班牙,而法國國力的強大及其對“天然疆界”的野心必然會使這些地緣上的鄰國感受到嚴重的威脅,從而遭到他們的一致反對。
況且,自民族國家興起之後,領土與主權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並得到國際法的確認,成為國際交往原則,“拓疆為國、劃地為界”早已成為不現實的夢想。所以路易十四企圖掠奪“天然疆界”和“以武力改變現狀”的霸權政策,必然招致周圍國家反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對法國這樣的內線(中央位置)國家而言,避免外交孤立和外線(側翼位置)國家的敵對才是保障法國安全的關鍵。而路易十四的政策恰恰與此相反:1667-1668年的戰爭,使法國和荷蘭、英國、瑞典的關係惡化;1672-1679年的戰爭,由於法國拉攏英、瑞反對荷蘭,又促成了長期交惡的荷蘭和西班牙、奧地利聯合起來反對法國;1688-1697年的戰爭,使法國眾叛親離,幾乎同整個歐洲國家處於對立狀態,導致了反法大同盟的出現。連綿不斷的戰爭不僅使法國在國際政治中極端孤立,為自己樹立了更多的敵人,使自己處於敵對國家的包圍之中,而且是導致法國國力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橘色部分為路易十四取得的土地
其次,法國缺乏一個健全的財政體系,致使它無法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以支援連續不斷的軍事行動及避免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
為解決財政問題和籌措軍費,柯爾伯被迫放棄早期採取的節流政策及其它一些合理的財政措施,開始出售無用的官職和王室領地。賣官鬻職的辦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財政和軍費的不足,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使得注入法官這樣的職位可以購買和世襲,因此大量官員任免不再受到國王控制。一個有條件與王權相抗衡的階層逐漸誕生。那些花費巨資買到官職的土豪在上任之後,為了收回購買官職所付的費用,必然大量搜刮各種捐稅。無償的和公正的公共服務從此不復存在。鬻官制度所造就的規模龐大的“穿袍”捐官集團,不可避免地導致專制政權的機制重疊、混亂和腐敗,給法國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各種各樣的制約因素。
更為可怕的是,路易十四政府還把稅收包給那些有能力預先向政府支付稅款的人和組織,以便能夠提前預支軍費開支。這一做法導致包稅商在徵稅時,為牟取暴利,拼命勒索。大量沉重的、不平等的及橫徵暴斂的直接和間接的商業稅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貪官汙吏的巧取豪奪又加劇了這種趨勢。地方政府、僧侶、貴族以及越來越多的包稅人把持了王國的“財政活動”。他們經常假公濟私,截留稅款,還貪汙受賄,並把這種不正當的收益以很高的利率貸款給法國政府,“結果納稅人的許多錢財都落入了私人的腰包。”於是,稅收開始流失,國債災難性地猛增,到1683年柯爾伯去世時,他留下了1800萬俚(俚,當時法國的貨幣)的戰債,以及2800萬俚的赤字,大約等於當時英國一整年公共支出的費用。到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結束時,法國的財政赤字竟高達25億俚。連年的戰爭加上財政體系的弊端導致了財政赤字的不斷擴大,進而使得法國政府的信譽下降,導致波旁王朝無法籌措到足夠的資金去支援它在持久戰中的軍事努力,最終使它的陸軍和海軍的浴血奮戰在許多方面都成為徒勞。
戰爭榨乾了法國的財富,農民陷入極端貧困,財政瀕臨崩潰邊緣,這一切都極大削弱了法國的力量。
當時得巴黎街頭,底層人民的貧困
第三、宗教因素在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由盛而衰的過程中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法國的宗教矛盾由來已久。16世紀,法國信奉加爾文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主要是資產階級、平民和農民。一些企圖利用加爾文教作為對抗王權的封建貴族也加入新教,他們被稱為“胡格諾教徒”。與此同時,另一派擁護國王的封建貴族組成“天主教同盟”,兩派為爭奪權力爆發了戰爭,史稱“胡格諾戰爭”。1589年,為平息國內宗教戰爭,亨利四世頒佈了“南特敕令”,胡格諾戰爭以及教派之爭從此結束。但路易十四親政以後,自詡為“天主教保護者”和“篤信基督的國王”,認為王國的宗教統一可以促進政治統一和強化中央集權,形成法蘭西“一個信仰、一種法律、一位國王”的一統局面,因而對新教徒採取了高壓政策,並於1685年頒佈廢除《南特敕令》,規定:所有新教教會須予取締;不願改宗的新教牧師須在兩週內離開法境;新教徒子女應接受天主教洗禮。為實施這一政策,路易十四派聲名狼藉的皇家軍隊強行進駐新教徒家庭,並脅迫他們放棄自己的宗教。數十萬胡格諾教徒被迫背井離鄉,連同他們的財產和技藝,一起流向英格蘭、尼德蘭、德意志、瑞士和北美。新教在法國國內基本上被消滅了,他們的出逃是法國財富的一大損失。據史家估計,由於廢除《南特敕令》,法國共減少居民40萬人,流失資金6000萬俚;9000名水兵投效外國海軍,1321名士兵和6000名軍官加入外國軍隊。《南特敕令》的廢除對法國的經濟、政治和宗教以及民族心態都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使法國國力大為削弱。而法國的對手則利用這一機會獲得了資金技術和人才,發展了自身的實力,為以後與法國角逐打下了基礎。
宗教仇恨趕走了大批精英和資本
第四、法國衰落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生產關係及其制度已成為阻礙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在路易十四統治末年,佔全華人口2%的封建特權階級,佔有全國60%到70%的耕地,而佔全華人口95%以上的農民,只佔有全國30%到40%的土地。負擔沉重的農民,擁有的耕地卻少得可憐。“位於塞納河和馬恩河之間富饒的布里地區,貴族佔有土地五分之二,僧侶和城市資產階級各佔五分之一,剩下的五分之一形成無數小塊歸農民所有。”同時,農民負擔著名目繁多的捐稅,生活十分貧困。而且農村市場狹小,原料缺乏,艱難的交通和林立的關卡又阻礙著農產品進入商品市場。因此,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農業通常處於蕭條狀態,生產率不斷下降,使經濟趨於解體,而這也拖累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封建割據的殘餘使法國國內關卡林立,貨幣、度量衡、捐稅、法律互不統一。全國各地流行的貨幣不下四十多種,巴黎四周就有關卡54個。從法國中部奧爾良運貨到西部的諾曼底,只有幾百公里,卻要上稅幾十次,貨價比原價增加二十倍,而從遙遠的中國運貨物到法國也不過比原價增加三到四倍。這些都給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極大困難。城市封建行會制度嚴格規定徒工的數目、產品數量和規格以及產銷,王朝的督察官任意徵稅、罰款或將產品沒收甚至銷燬,資本主義商業活動受到種種苛擾,無法自由發展。資產階級同專制君主的矛盾日益上升。隨著法國經濟中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和社會階級關係的分化,封建君主專制也逐漸喪失了它的統治基礎。失去了強大國力支撐的法國,已無法維持其歐洲霸主的地位。它的衰落和它過去的輝煌一樣,都是歷史的必然。
可以說,儘管路易十四的霸權戰爭最終歸於失敗,但其對歐洲的國際關係歷史產生的影響卻極為深遠,形成了以後近三百年歐洲國家在安全問題上普遍流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即對單一強權控制歐大陸的恐懼和抵制。同時,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法國沙文主義文化中的天然疆界和霸權理想的繼續更是其歷史繼承。而這一事件最具歷史意義的影響還在於它促發了國際機制的萌芽,使自發的均勢走向自覺的均勢,這一點甚至影響到了1815年的維也納體系。
回覆列表
路易十三與1643年5月駕崩後,繼位的路易十四尚不足5歲,故由太后“奧地利的安娜”攝政。但掌握實權的仍是路易十四的首相馬紮然。
1661年3月,馬紮然去世後,23歲的路易十四開始親政。親政後,他有意憑藉君權神授觀念強化君主專制,並向大臣宣佈:“我就是我自己的首相。”在其親政的54年中,他從來沒有委任過首相,朝中諸事,不分大小,一概由他親自處理。他最著名的治國名言就是“朕即國家”。
他自詡為上帝的代表,並被朝臣們稱為“太陽王”。為了體現“太陽王”的威嚴,使宮廷真正成為國家的政治中心,路易十四斥巨資在巴黎西南郊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凡爾賽宮歷時10年建成,宏偉瑰麗,令人驚歎。他還把大批貴族招入宮中,充當侍臣,並給予豐厚的俸祿和賞賜。
在國際上,他也積極擴大法國的影響力。為了擴大法國的疆域和霸權,在他親政的54年,有31年讓法國處於戰爭狀態。無休止的征戰,不僅使得法國國庫空虛,而且還給人民帶來災難。在他統治後期,人民完全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路易十四廢除了南特敕令,使得大批有技術、有資金的信仰新教的工商業者逃到了歐洲其它國家,給這些國家帶來了諸多好處,但對法國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
所以,最終由於他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揮霍無度,導致法國在其統治後期日趨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