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題主少打個字,是“獨立混成旅團”。日軍單一兵種的最大編制是聯隊,再以上就是多兵種複合單位:旅團、師團、軍、方面軍和總軍了。正常編制下每個步兵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轄兩個聯隊),日軍組建獨立混成旅團之“獨立”的基本設想,就是其不隸屬於任何師團,而由軍或方面軍直轄。

    所謂“混成”則是代表非單一的步兵部隊,“混合編成”之意,包括炮兵、工兵、輜重兵和騎兵等普通步兵旅團所不具備的特種兵部隊。它最早的使用時間是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因兵力不足請求國內援兵,日軍從幾個常設師團中各抽調一個旅團加強炮兵騎兵等,派往東北作戰,稱“獨立混成旅團”。

    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根據中國戰場實際情況調整定型正式的混戰旅團編制,並授予了番號,最初的針對目標還就是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和部分國軍。

    因為日軍在作戰中發現,對付擅長遊擊作戰的我軍敵後武裝,師團規模的用兵既浪費兵力、又難以指揮靈活 :而單一的步兵聯隊火力配備及特種兵附屬又顯不足,所以催生了這一簡化版的戰術級大單位“獨立混成旅團”,一般擔負對付裝備簡陋的我八路軍作戰任務,以及佔領區的守備任務,從而將日軍的正規師團解放出來用於主要戰略區。

    《亮劍》戰史原型裡,追擊八路軍三八六旅的日軍第四和第九混成旅團,就是這樣的部隊,直屬於駐太原的日本第一軍,而非哪個師團。

    獨立混成旅團因為任務不同,與日軍普通步兵旅團的編制也有所區別,它不再轄有聯隊,而一般編成5個左右的步兵大隊 ,以及配屬的旅團炮兵隊(2到3個炮兵中隊)、旅團工兵隊和旅團通訊隊等,總兵力5000人以上。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共組建了23個獨立混成旅團,日本投降時這一數字達到104個。

    日軍在正面抗日戰場進行大規模進攻時,偶爾也配屬部分“獨立混成旅團”,主要擔負日軍野戰主力部隊攻取地區的佔領軍任務,比如南昌附近的獨立混成第20旅團。

    日軍沒有“獨立支隊”這個建制,而確實有“支隊”這一級部隊,它就是臨時性沒有番號的混成旅團,是日軍在大的戰役中從部分師團抽出一個旅團加強特種兵成立的,它與獨混旅團的區別在於作戰任務完成後需要歸建原屬師團 ,並且是以野戰正規步兵旅團為主編成。由於沒有番號,一般以指揮官的名字稱謂,比如參加長沙會戰的“早淵支隊”,就是從駐宜昌的第13師團抽出早淵旅團為基幹組成的。

    所以這兩種編制的指揮官正常情況下都是少將軍銜,特殊情況下(缺編或戰損嚴重)則由大佐軍官擔任。極特殊的是獨立第二混成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應該是馬上準備升職了。

    可惜掛在了黃土嶺。

  • 2 # 當狗容易做人難

    二戰時期日軍獨立混成旅團和獨立支隊就相當於中國的加強旅、加強團,不隸屬於某個師團而獨立作戰,屬於滿足特殊需求的戰術單位。

    獨立混成旅團和獨立支隊除了人數有區別之外,其實編制差不多。以獨立混成旅團為例主要分為三種:機械化野戰旅團、火力強化的野戰旅團、地方守備部隊。

    1、機械化野戰旅團。最早出現的機械化野戰旅團是1935年長城抗戰之後,日本為了加強侵華部隊的作戰能力編成獨立混成第一旅團。除了擁有常規的兩個步兵聯隊之外,還配備有兩個戰車大隊,是最早出現的日本陸軍機械化部隊。因為日本的國力限制裝甲力量非常弱,因此機械化野戰旅團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戰役需要臨時部署,數量非常少。

    2、火力強化的野戰旅團。最早的火力強化的野戰旅團是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擁有兩個步兵聯隊、野炮、山炮各一個大隊,是侵華戰場上的日本主力部隊。

    3、地方守備部隊。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快速侵佔大量中國土地,戰線拉長兵力不足,因此大量編制擔負守衛任務的獨立混成旅團。兵力包括5個獨立步兵大隊、炮兵2到3箇中隊、旅團工兵隊、旅團通訊隊,一般不超過5000人,看似也挺強大實際上和日軍主力相比無論在火力、機動力還是士兵能力上都相當低劣。直到日本投降這種守備旅團一共有104個。

  • 3 # 歷史軍魂

    日軍不是獨立混成旅而是獨立混成旅團。

    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團是指由多兵種組成的,單獨執行戰鬥任務而不屬於任何師團的旅團。

    正常情況下,每個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為了獨立作戰的需要,將旅團配屬騎兵、炮兵、工兵等兵種,成為混成旅團出現在中國戰場。

    獨立混成旅團的多數任務是負責治安和整備工作,到日本投降前日軍共編成了104個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混成旅團的人數大約為6000-8000人,其長官為旅團長,軍銜一般為少將,少數是中將。如在黃土嶺戰役中被我軍擊斃的第二混成旅旅團長阿部規秀就是中將。

    日軍的獨立支隊並不獨立,而是戰時從師團和旅團中抽調出來執行任務,任務結束後要歸所屬部隊的建制。

    日軍中並沒有獨立支隊這個建制,因為是臨時抽調,通常用指揮官的名字來命名,如徐州會戰時,日軍的瀨谷支隊。瀨谷支隊就是以第33旅團抽調的,支隊的指揮官一般為少將,少數為大佐(上校)。

  • 4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作戰單位,一般情況下,軍下轄師團,師團下轄旅團,旅團下轄聯隊,聯隊下轄大隊,大隊下轄中隊,中隊下轄小隊。

    獨立混成旅團,相對比較特殊,遂行獨立的戰鬥任務,既不屬於某個師團管轄,也沒有聯隊的編制,大都由5個獨立步兵大隊、2-3個山炮或野炮炮兵中隊、工兵隊、通訊隊等單位構成,總兵力約5-6千人左右。

    無論在火力、機動力,還是兵力投放、作戰能力上,獨立混成旅團都要遠遜於野戰部隊的旅團,大都純粹是以靜態守備為主,是日軍的地方守備隊,擔當地方的治安作戰任務。

    事實上,二戰時期的日軍,並無獨立支隊,但在某些戰役中,會臨時組成支隊,屬於非常設作戰單位,大都是從師團臨時抽調一個旅團、聯隊、大隊甚至中隊等規模不等的部隊編成支隊,遂行某個方向的作戰任務,待戰鬥結束就及時歸建了。

    譬如臺兒莊戰役時,就出現了2支日軍的支隊,即瀨谷支隊和坂本支隊,其中,瀨谷支隊是其中較著名的一支隊伍。

    1938年2月上旬,日第2軍第10師團先後攻佔兗州、濟寧、鄒縣之後,積極準備南進作戰,首要目標是攻佔滕縣,瀨谷支隊正是在此背景下以步兵第33旅團為基幹編成的,旅團長為瀨谷啟少將。

  • 5 # 鳶飛九天2018

    首先明確一下,日軍有獨立混成旅團這一編制,也有“支隊”,但並沒有獨立支隊。

    在各種抗戰劇和抗戰神劇中,獨立混成旅團和支隊是出鏡率比較高的日軍編制。那麼,這兩種日軍隊伍是怎樣的一種建制呢?

    先說獨立混成旅團。僅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獨立”代表該部隊具有獨立作戰的能力,而且不在直接隸屬於上一級——師團指揮。有“混成”兩字,則表明了這個旅團不是單一兵種的部隊。

    獨立混成旅團,最早成立於日本關東軍,1934年,為了達到獨立作戰的需要,日本關東軍在普通步兵旅團中配屬了炮兵、騎兵、工兵等各兵種,成立了第一、第十一兩個獨立混成旅團,開始以小型師團的面貌,出現在中國戰場上。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在中國的佔領面積急劇擴大。面對裝備落後、但極為靈活的八路軍等敵後抗日武裝,日軍開始大量編成獨立混成旅團,用於維持佔領地。而這樣的獨立混成旅團,比之最先成立的第一、第十一等獨立混成旅團,裝備差距十分明顯。

    用於維持治安和守備任務的獨立混成旅團,一般由一個旅團本部、五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隊、一個工兵隊、一個通訊隊、一個輜重隊等單位組成,總人數約5000餘人。而隨著敵後抗日武裝的活躍,日軍新的獨立混成旅團也不斷成立,到日本投降時,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團已經高達104個。

    在黃土嶺之役被八路軍楊成武率部擊斃的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當時擔任的,就是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第二混成旅團旅團長。

    再說支隊。在各種抗戰劇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日軍“支隊”這一特殊編制的存在,例如岡崎支隊、國崎支隊、波田支隊、上村支隊等等。

    我們都知道,日軍的編制,從上到下,分別是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並沒有“支隊”這一編制,因此,支隊其實是日本陸軍臨時性的特殊編制,是為了完成特定的作戰任務專門組建。

    日軍支隊,一般都是由師團抽調的一個旅團或聯隊,配屬其他特種部隊組成的戰役集團。名稱也一般由支隊長的姓名命名。而且,由於任務的不同,支隊的人數也天差地別。

    例如安岡支隊,支隊長安岡正直,為中將軍銜,支隊下轄部隊超過一個旅團。而有的支隊,人數甚至不足一個大隊。如在百團大戰中著名的關家堖戰鬥,彭德懷圍殲的日軍岡崎支隊支隊,人數只有500餘人。

  • 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時日本陸軍的規模很大,編制很多,光師團就可以分成三四個等級。不過旅團是日軍的基本的戰術單位,編組此類部隊的任務目標各異,在使用上極少發生跨軍級單位的調動。 “獨立混成旅團”最開始是在日本的陸軍之花——關東軍序列中,也是它最開始有這個編制的。1934年關東軍組建獨立混成第1、11旅團,1938年2月在華北組建獨立混成第2旅團始,遂形成定製,是兵員、火力僅次於師團、有固定編制的合成作戰單位。戰爭期間組建(含重組、另組)獨立混成第1-136旅團(內有12個缺號),101個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亞太戰場。有24個獨立混成旅團先後擴編或改製為師團,6個獨立混成旅團撤銷番號。

    另有4個以地域命名的混成旅團:樺太混成旅團、仰光混成旅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臺灣混成旅團,後均改製為獨立混成旅團或擴編為師團。獨立混成旅團一般轄5個獨立步兵大隊(帛琉群島獨立混成第49旅團轄8個、仰光獨立混成第105旅團轄3個),旅團屬特種部隊包括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有9個駐海島獨立混成旅團轄獨立混成聯隊、混成聯隊。 人員編制方面,1934年最開始的獨立混成旅團轄5個步兵大隊與1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3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4挺重機槍)、炮兵隊轄1個山炮中隊與2個野炮中隊。開始的時候獨立混成旅團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1945年日軍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4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6門野炮與12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改編後的步兵獨立混成旅團下轄五個獨立步兵大隊及炮、工、通訊、輜重隊,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說白了就是微縮版的師團,當然編制是一回事,實際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獨立混成旅團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畢竟老兵能多一些,並且旅團長一般都是少將,要知道一般三單位師團的師團長也是少將軍銜。獨立混成旅團一般是野戰部隊,三單位師團大多是警備部隊,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野戰部隊看警備部隊是什麼態度。軍銜相同,我鳥不鳥你,那就要看我的心情了。 “支隊”是日本陸軍具有臨時性的特殊編制,為執行特定作戰任務而組建,主要由主力野戰師團中抽出其編制內的一支旅團或聯隊級別的部隊,作為基於力量並配屬給予其他特種部隊,形成獨立的戰役集團,因而也有“獨立支隊”的說法。通常僅在作戰時臨時編組,任務結束後支隊的部隊歸建。

    如“重藤支隊”由臺灣守備旅團組編參加淞滬會戰,隸屬於上海派遣軍,這是由大本營下令在不同隸屬部隊間的調動,戰役結束後返回臺灣;還有大量在一個軍內組編的支隊,如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第十一軍組編了早淵、荒木、江藤、平野四個支隊,而1942年5月浙贛會戰第十一軍又另組編了竹原、今井、平野、井手四個支隊。 支隊以指揮官的名字命名,並隨指揮官的變動和改變。如由臺灣守備部隊組成的支隊,支隊長為重藤千秋,支隊即稱“重藤支隊”。後來支隊長先後由波田重一和飯田祥二郎繼任,支隊也相應地改稱“波田支隊”和“飯田支隊”。 支隊的編制規模,多者超過一個旅團,少者只有一兩個步兵大隊;支隊長的軍銜,最高者中將,低者中佐甚至少佐。如“安岡支隊”支隊長為安岡正臣中將,下轄第一戰車團(戰車第三聯隊、戰車第四聯隊)、步兵第二十二聯隊第二大隊、獨立炮兵第一聯隊、工兵第二十二聯隊、自動車第三聯隊、高射炮第二聯隊1箇中隊。“大泉支隊”支隊長是大泉基少佐,該支隊1937年8月6日從關東軍第二師團抽調1個步兵大隊編成。

  • 7 # 紅色手電筒

    對於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團是相對於步兵旅團而言,在抗戰初期,日軍的師團還是那種4個聯隊的師團,師團下邊是兩個旅團,這種旅團叫做步兵旅團,這種旅團人數比較多,比如挽馬師團的步兵旅團有7800人,馱馬師團的有7900人,但是這種旅團下邊只有兩個步兵旅團,沒有其他的兵種,無法獨立作戰,如果要獨立作戰,就必須要加強其他的兵種比如炮兵和工兵,騎兵等。

    而獨立混成旅團的規模比較小,一般都只有5000人以下,旅團直轄5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隊,一個工兵隊,一個通訊隊。應該說獨立混成旅團的人數雖說比步兵旅團少,但是由於各兵種變成均衡,所以獨立作戰的能力反而比步兵旅團強。這種獨立混成旅團由於兵力少,所以出動方便,對付敵後戰場的八路正合適,日軍成立的獨立混成旅團大部分部署在敵後。

    隨著戰爭的進行,有很多獨立混成旅團都改變成師團,就是所謂的丙種師團,那個師團下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4個步兵大隊。而步兵旅團隨著4聯隊師團的改編為3聯隊師團,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而日軍的支隊則是一個不固定的標編制,通常是有一部分步兵部隊加強炮兵,工兵等部隊而成,通常用指揮官的姓來命名,執行完任務以後,各個部隊還要歸還各自的部隊。比如在徐州戰役中的日軍第十師團變成的長瀨支隊,是用4.5個步兵大隊和山炮兵一箇中隊,但是到了山東地區,第五師團準備進攻臨沂,步兵兩個聯隊,野炮兵第五聯隊,還有山炮兵1箇中隊。而到了第10師團,準備進攻臺兒莊的日軍有幾萬人,瀨谷支隊包括33步兵旅團少1.5個步兵大隊,野戰炮兵第一旅團,2個戰車中隊,工兵,通訊,汽車,衛生各一箇中隊。這種支隊估計都有萬人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湯哥發《壯志凌雲2》開拍訊息引來美空軍與海軍互撕,F/A-18E與F-15E到底孰強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