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苦茶庵
-
2 # 火烈鳥3233
一、根本原因:經濟上,西羅馬帝國以奴隸制經濟為主,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經濟形態。東羅馬帝國則存在著多種農業體制,小農經濟逐漸佔據了國家主要經濟形態(農兵制就是很好的證明,11世紀隨著小農經濟的衰落,農兵制也走向瓦解並最終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引發的奴隸出逃導致奴隸制崩潰,進而引起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導致羅馬帝國在短短几十年裡急速衰落乃至分裂解體。西羅馬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經濟基礎,並未轉化為小農經濟以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因而重蹈覆轍。
二、軍事上,從羅馬分裂時起,首先從軍事領域,兩個國家出現了分歧,西羅馬一直在沿用著守舊的步兵為主力的作戰方式,而東羅馬則開始探索騎兵為主力的作戰方式。兩個同源的國家逐漸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並且還展開過對抗。西羅馬軍隊敗多勝少。
三、外交上,東羅馬帝國外交靈活,更擅長“以夷制夷”,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說服東哥特人前往義大利“尊王攘夷”除掉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的蠻族首領奧多亞塞以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到公元7世紀用讓斯拉夫人和遊牧民族互相牽制,以緩解自己的北方壓力。再到公元10世紀初策動佩徹涅格人從後方攻擊保加利亞,使西蒙一世腹背受敵。
四、地理上,東羅馬帝國領土多為山地和高原,易守難攻,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曾被圍困過23次未被突破。而西羅馬帝國則多以平原和丘陵為主,蠻族軍隊跨過多瑙河後便無險可守。
-
3 # 沉思的托克維爾
相對於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地緣上,都要優越得多。
一、東羅馬的地緣遠優於西羅馬東羅馬帝國擁有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爾海峽兩大天險,這使得其大部分割槽域可以免受蠻族的侵襲。從東羅馬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東羅馬大部分的富庶地區都在亞洲,與歐洲的連線處矗立著君士坦丁堡這座幾乎無法攻破的堡壘。
(君士坦丁堡的宏偉城牆至今猶在)
歷次蠻族入侵,雖然蠻族可以蹂躪東羅馬的巴爾幹半島,但都因攻城技術落後和無法切斷君士坦丁堡的補給(君堡一邊靠海,蠻族沒有海軍)而功敗垂成,就算是匈王阿提拉也在君堡的城牆面前望而卻步。
(就算是匈王阿提拉也在君堡面前卻步)
君堡的天險使得東羅馬最為富庶的核心地帶,小亞細亞和埃及一直處於大體和平的狀態,他們可以不斷給帝國上繳糧食和錢財,有了這些錢財,東羅馬政府就能充分維持秩序,延續統治。
反觀西羅馬,其國土幾乎全暴露在蠻族的兵峰之下,這直接導致了西羅馬帝國大部分地區都連年遭受戰火,進而百業蕭條,經濟崩潰。
凋敝的經濟使得西羅馬帝國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遠遠比東羅馬惡劣,財政狀況不好,就沒法組建強大的軍隊,甚至連蠻族傭兵的錢都時常拖欠,阿拉里克之所以洗劫羅馬就是因為西羅馬政府一直拖欠哥特人的薪金,引起了後者的憤怒,如果西羅馬擁有東羅馬一樣的財政,根本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二、東羅馬遠比西羅馬富庶,可以組建強大的軍隊,不必依賴蠻族東羅馬統治的地區,埃及,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自古就是文明古國的所在地,開發程度高,人民勤勞,一直是商貿和農業的重地。
這些地區每年給東羅馬上繳豐裕的糧食和錢財,這使得東羅馬比西羅馬有錢的多,再加上君士坦丁堡天險帶來的大體和平,東羅馬可以組建更為強大的軍隊,而不必依賴蠻族。
(東羅馬由於財政充盈,部隊裝備精良,圖為東羅馬具裝騎兵)
根據記載來看,東羅馬的軍隊裝備精良,騎兵眾多,十分土豪,而西羅馬由於財政匱乏軍隊裝備越來越差,以至於不得不依賴入侵的蠻族,用已經侵入的蠻族抵禦正在侵入的蠻族,這種以夷制夷的方法事後證明是一場危險的賭博。
(由於財政匱乏,西羅馬的軍隊裝備寒酸,而且日漸蠻族化)
但是西羅馬的方案無疑是飲鴆止渴,蠻族因為佣金才效忠羅馬,一旦佣金遲發,很快就會翻臉,阿拉里克就是例子。後期的西羅馬,幾乎已經完全由蠻族把持,所謂的最後的羅馬人:斯提里科、埃提烏斯(擊敗阿提拉)其實都有一半汪達爾血統,這使得西羅馬的國政幾乎都掌握在蠻族手裡。
(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實際上是半個蠻族,他的軍隊中蠻族眾多,甚至有不少匈人)
公元476年,所謂西羅馬的滅亡不過是蠻族首領奧多亞克不願在扮演羅馬人而已,這無可厚非,沒有這些蠻族,西羅馬早就因財政崩潰、體系潰爛在公元4世紀覆滅了,蠻族替西羅馬續命了100年,突然不想續了也是意料之中。
-
4 # 桃花石雜談
(東羅馬與西羅馬)
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早期羅馬的強大其實最主要是體現在軍事層面上,但在經濟方面,羅馬周邊的經濟實力其實在羅馬帝國時期始終沒有超越希臘-埃及和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而希臘地區發達的經濟也促成了其高度發達的文化,只是東方這些文明且經濟發達的地區始終是以貿易立國,並沒有發展成為龐大的帝國,所以在武力層面遠遠落後於羅馬帝國,這也導致其最終被征服。
(全盛期的君士坦丁堡)
所以羅馬帝國征服希臘各個城邦才在很長時間內都曾被視為是野蠻征服了文明。而在羅馬帝國時期,以希臘地區為代表的帝國東半部其實經濟實力也始終要強於西半部,所以君士坦丁在位期間才將整個羅馬帝國的首都遷到了拜占庭。
亂世中的東羅馬帝國所以在公元4世紀末到5世紀蠻族入侵期間,東羅馬帝國的抵禦能力要顯著強於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也同樣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軍事制度,而且因為東羅馬帝國東方就面臨著羅馬帝國的強敵薩珊波斯帝國,因此其軍備其實也始終強於西羅馬帝國。
(巴黎盧浮宮館藏迪奧多西二世頭像,他在公元5世紀的亂世中對東羅馬帝國續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同時,東羅馬帝國因為經濟發達,所以其人口數量和城市化程度都始終要高於西羅馬帝國,這使其在面對洶湧而來的蠻族大軍時擁有了更強的抵抗能力。另外有一個客觀因素是東羅馬帝國在歐洲地區的北方邊境相對於西羅馬帝國要短的多,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割槽域還有多瑙河這個“天塹”,因此相對來說要容易防禦得多。另外其發達的經濟也讓東羅馬帝國在很多時候可以透過向蠻族納貢的方式阻止其入侵,在這方面東羅馬統治者可用的手段也比西羅馬統治者多很多。
(君士坦丁堡)
而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對於東羅馬帝國在亂世中倖存下來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即東羅馬帝國在公元5世紀上半葉匈人和蠻族最為鼎盛的時期,50年裡有42年的時間都是由迪奧多西二世這一個皇帝所統治,其政治穩定性非常高,而這在當時的亂世中無疑使東羅馬帝國的臣民們在抵抗蠻族入侵時有了主心骨,而且迪奧多西二世也成為了東羅馬帝國希臘語言和文化的象徵,使東羅馬帝國的臣民相對於西羅馬帝國明顯有了更高的抵抗意志。
而西羅馬帝國在此期間則先後換了至少五個皇帝,而且在此期間還出現了多次篡位和政治暗殺等內鬥,這也使得西羅馬帝國的軍隊在很多時候都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之中,在與蠻族的戰爭中節節敗退也就不奇怪了。
(公元6世紀全盛時的東羅馬帝國)
所以本身就相對富裕強大的東羅馬帝國在民族大遷徙浪潮中能倖存下來一點都不奇怪,而且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在公元536年東羅馬帝國還曾經一度重新從日耳曼人手中奪回了羅馬城,這也是在當時其綜合國力強大的體現。而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大片亞非土地之後,東羅馬帝國才逐漸走向衰落。 -
5 # 火器工坊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其中東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而西帝國在410年羅馬被攻陷後便遷都到了米蘭,後來羅馬復辟,西帝國又遷都回來。
作為帝國的統治民族,拉丁人以森嚴的等級制度來鎮壓其他民族,因此在帝國統一的時候,羅馬是實行奴隸制的。後來帝國分裂,東帝國的核心區域成了巴爾幹地區,在這裡希臘文化要比拉丁文化更有市場,原本作為統治階級的拉丁人成了少數群體,因此為了便於統治,東帝國的領導人和貴族選擇融入希臘文化圈,也是從這時開始,西歐地區的人開始質疑東帝國的文化正統性。
東帝國之所以可以避免西帝國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部地區長時間處於多民族狀態,各族之間矛盾已經基本磨合。其次是東帝國的城市化建設要高於西帝國,處於東西方貿易的樞紐地區使得東帝國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如果實在打不過蠻族,還可以花錢買和平。而西帝國依然堅持就模式,最後羅馬、米蘭豐厚的財富不斷的吸引著蠻族們入侵的步伐。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之下,西帝國走向了滅亡。
在西帝國滅亡之後,東帝國和哥特人做了合約,避免了東帝國陷入蠻族戰火的侵擾。之後公元六世紀查士丁尼一世進行改革,東帝國開始轉型,皇帝牢牢的握住了皇權和教權,成為了帝國政教合一的統治者,構建了一個帝制帝國,這點是不同於西歐的封建制的。因為帝國權力的收縮,查士丁尼得以獲得巨大的財富和軍隊,之後他發動了一系列戰爭擴大了東帝國的領土,雖然耗盡了國庫,卻也是證明了帝國的軍事動員力有多麼強大,這也是東帝國可以在之後的1000年裡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當然十字軍攻克君士坦丁堡之後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回覆列表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兩部分以後,在西歐的一半,以義大利的羅馬為中心,在歷史上被稱為西羅馬帝國。在東邊的一半就稱為東羅馬帝國,其版圖包括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亞洲的小亞細亞、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上游以及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亞,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移民城市拜佔廷的舊址,故又稱拜佔廷帝國。這個國家滅亡於1453年。
東羅馬帝國在歷史上由於它本身所具備的特點,使它比西羅馬帝國多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是一個古羅馬帝國的兩個部分,同樣是奴隸制度的國家,為什麼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就滅亡了,而東羅馬帝國卻能存在到1453年才滅亡呢?關鍵在於這兩個部分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不同。
首先,東羅馬帝國在經濟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它的奴隸制危機不象西羅馬帝國那樣尖銳。在整個中世紀早期,拜佔廷雖然儲存了奴隸制度的殘餘,但奴隸制在經濟生活中並不佔有支配地位。在東方各省,雖然奴隸制莊園仍存在,但規模不大,數量也不多,奴隸在農業勞動中不佔主要地位。當奴隸制發生危機以後,許多奴隸被分予小塊份地,自行經營,並有自己的家室,在身分上成為半自由人。但帝國政府仍頒有法令,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不準隨便離開土地,也無權處理自己的財產,其地位已接近隸農。嚴格說來,拜佔廷衣業生產的基礎就是隸農。由於帝國的賦稅壓迫和官吏的侵奪,迫使自由小農難以繼續維持其生活,有的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和人身交給權勢之家以求得庇護,因而使土地所有權轉讓,這樣原來的自由農民就變成為喪失自由交納代役租的依附隸農。庇護制的出現,隸農制的盛行,說明拜佔廷較早地有了封建因素的萌芽,因而大大緩和了奴隸制度的危機。此外,在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還保留了農村公社的殘餘,因而也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自由農民。
其次,東羅馬帝國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城市經濟始終保持繁榮。如敘利亞的安條克,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巴爾幹半島的君士坦丁堡和帖撒羅尼加等,特別是首都君土坦丁堡,位於東地中海商路和黑海商路的交叉點上,是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需要農村供應大量的糧食和原料。它的手工業以生產奢侈品為主,其中尤以絲織業最為興盛。大多數的手工作坊是由國家經營的,設在皇宮,使用奴隸勞動,產品主要是供應宮廷、貴族和軍隊的需用。但也有很多以私人自由手工業者為主的私人作坊,私人作坊由政府嚴格控制,一切從業人員都被固定在手工業行會之中,他們要世襲地從事這一行業並向政府納稅。在君士坦丁堡,除絲織業外,還有金屬製造業和軍火製造業也很發達。金屬製造業專門製造金銀餐具和金銀鑲嵌器皿,供上層階級享用。軍火製造業則由國家壟斷,私人不得經營。
君士坦丁堡既然位置在東西交通要道上,因此商業也很繁榮,向東可與印度、波斯、中國等貿易,穿過黑海與北歐也有商業往來。黑海船隊將北歐的商品如毛皮、蜂蠟、琥珀、乾魚和奴隸等源源運來。君士坦丁堡還幾乎掌握了全部地中海的貿易,與西歐保持著經常的聯絡,它利用自已在商路上的有利位置把拜佔延各地的物產以及許多東方商品如絲織品、皮革、香料、象牙、珠寶等貴重物品運往西歐。在中世紀,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船隻雲集”的市場,是歐洲最富麻、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除君土坦丁堡外,各省也有些工商業中心,如敘利亞的安條克,以生產玻璃、高階陶瓷、精細織物和珠寶首飾馳名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以生產紙草、亞麻布、玻璃製品以及造船業著稱。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也有許多經濟發達的城鎮。帝國的礦業和金屬加工業也有顯著的發展。各地的城市和首都保持著經常的聯絡,和農村市場也有密切接觸。帝國繼續保持並改進了古羅馬的道路系統,因而交通發達,有利於國內外的經濟聯絡。
再次,由於工商業發達和國家對貿易的壟斷,使帝國得以保證每年有鉅額的財政收入,使中央政府有足夠的經濟力量維持大量的僱傭兵,用來鎮壓起義和抵禦“蠻族”的進攻,同時由於城市經濟和商品貨幣關係發達,促使城鄉之間聯絡密切,鄉村的大地主和城市的大商人、高利貸者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能夠團結起來支援中央政府,因而使整個統治階級還有較強的力量來挽救奴隸制的危機,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從而推遲了整個帝國的崩潰過程。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除了上述經濟原因使東羅馬帝國能繼續存在下去之外,還應指出的是:東羅馬帝國在皇帝之下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帝國的中央政權比較鞏固。基督教會是東羅馬帝國的精神支柱,它承認並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和奴隸制帝國,還於方百計使之神聖化。從古代以來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人民和近東人民幾世紀以來文化交流的成果,它也是促進東羅馬帝國國力較強和保持一定穩固的一個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