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醫生助你康復
-
2 # 七色花影視娛樂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現實是不公平的,你只有取得了成功,才能有話語權,說的話才會成為真理。因為你取得了成功,說的話自然就有道理,因為那是你親自實踐過了的。
-
3 # 胖媽咪
光環效應(Halo Effect)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提出者: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愛屋及烏”、“一俊遮百醜”都是光環效應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和光環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光環效應的相關實驗
實驗1: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實驗2: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佈,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資訊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實驗3: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效應”這個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於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於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 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於同一位講師的不同影片。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室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影片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影片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這並不奇怪,因為它證明了之前關於光環效應的研究。
-
4 # 億起歐映
成王敗寇,從古至今都是恆古不變的道理,成功的人就算放個屁都是香的,沒成功之前就算你說的天花亂墜也沒人信,成功的人經歷過什麼又付出過多少,又有多少人知道背後的心酸!成功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可能離成功越來越近,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只要幹不死就一直幹下去
-
5 # 十萬個為什麼呢
名言說的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功的人所說的話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在他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斷的披荊斬棘,繞過無數彎路,最後登上金字塔頂,所以他們成功了,但是成功之後他們也是憶苦思甜,給別的忠告雖然都是好的,都是對的,但是太樂觀主義了,因為誰都不想在重複一次在拼搏路上經歷得種種痛苦,哪怕是多想想都後怕,在人的主管意識裡這些成功的經驗很鼓舞人心,但是他們沒分享各種痛苦,所以聽著感覺都對,但是你自己跟著去做就同樣會面臨他們曾經的痛苦,走過去就成功了,走不過去便是萬丈深淵。所以成功人的話要自己多琢磨,看看他背後存在多大的痛苦,他們的一句話是用多少年總結出來的就能知道他們在拼搏路上的艱辛,世上沒有平白無故的贈與,如果有也只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努力吧少年,希望你是那個披荊斬棘的人,不要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加油。。。請相信光年就在前方。
-
6 # 饅頭世家
這是很典型的光環效應。就像明星代言產品人們就會下意識的覺得這個產品應該不錯,你看人家那麼大的明星都在用這個產品。這種效應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交往發展中產生的。在古代有“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說法,也是這個道理。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不是雙手佔滿了獻血?但他依然是那個朝代所有民眾心目中的英雄,都想著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未來能開疆拓土成龍成鳳。而他所說的話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大眾奉為經典,因為他是一個勝利者,他說的不論是他的親身經歷還是空口編造,大家都會下意識的覺得這是對的,畢竟大多數普通人沒有實打實的經歷過,沒有達到過他們那個高度。最後說一下,成功人士說的經驗也是有好有壞,有些可能很對,但不一定適合你做。我們要有選擇性的聽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是我們成長,切記不可盲目聽從,學習,和模仿。我們最終還是必須要趟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才能成為最終的英雄,加油!
-
7 # 基督山伯傑
1是因為人家過來人,說的就是有道理
2如果是聽所有成功人說的話都覺得有道理,那是這個人本身有病
-
8 # 心如止水哲學人生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權威效應是所有人都會有的心理反應,它的主要心理機制是幫助人們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生存能力。
為什麼說權威效應是幫助快速建立生存能力呢?人從出生開始便在不斷地進行學習。而父母作為最親近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就是我們的學習榜樣。我們不僅會向父母學習,我們也會向比自己年長的人學習,而我們很少向年少的人學習。
從生存層面上說,比我們年長的人,尤其是父母,他們能夠比我們生存更久就說明他們有較好的生存能力。當然這種生存能力的表現是“無價值”的。因為,人的生存本性是不會直接去判斷一個比自己年長的生存能力到底如何,而是以其表面特徵進行感知,即“看上去強大”的直覺。這樣的直覺是第一感,是潛在的,所以它是“無價值”的。當對方的能力進入我們的價值層面,我們才會理性地做出更智慧的判斷。
對於比自身年少的人,人之本性是不會主動去學習。道理很簡單,自己資歷高,他們資歷低,他們從表面上是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故“無價值”判斷的結果就是我們不該向他們學習。
而這種“無價值”的判斷就能夠跳過人複雜的價值判斷,如此才能達到“快速”地吸收長輩們的生活理念。
“有些道理你記住就行,長大後你就會明白了。”對於思想未成熟或空白的孩子,即使想要進行價值判斷也是無從下手。如果生存機制是讓人們先進行價值判斷再吸引成人教導的話,可以說幾乎沒有人能夠很好地生存下去,或者更確切地說人類將無法生存和進步。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用筷子吃飯。如果孩子對大人用筷子的行為要進行價值判斷的話,那麼他們肯定不會直接模仿,也不會直接使用筷子。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弄明白“為什麼要用筷子,用筷子吃飯是對是錯”這個問題。因此,他們就要弄明白筷子產生的原理、使用的原理,為此就需要先悟透“為什麼不直接用手抓吃飯”。那麼很多問題就來了:如果用手吃飯不健康,那健康又是什麼?如果為了方便,那麼為什麼要用筷子,它的原理是什麼呢?如果確定用筷子,筷子又是什麼材質,安不安全,保不保險?如果安全可以放心使用,那麼要如何使用呢……然而,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先人長期摸索和總結出來的知識,對於知識淺薄或一無所知的他們來說,又要花費多少時間參透呢?中間遇到的所有知識又都要進行價值判斷,那又要如何完成呢?相信一個人一輩子都無法以“價值判斷”的方式學會如何使用筷子這麼一個簡單的生活技巧,對於學會其他生存技巧更是天方夜譚了。一個問題引起十萬個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背後又有無數個十萬個為什麼,如此無窮無盡。價值判斷只會帶來更多的未知,而對於一無所知的人來說未知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解答。那麼,如此價值判斷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就是一個人連如何活下去都學不會。生存談不上,進步更是不可能。
因此,權威效應帶來的無價值接受是生存之必然。它讓人本能地接受長者的忠告、先人的智慧,它讓人省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付出。它的意義對於僅有百年壽命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同理,人們對成功人士的話語接受就是一種無價值的接受表現。成功人士的成功就表明了他們的強大,表明了他們有一定的能力。所以,人之本性無價值判斷就會接受他們所言、所行。那麼,我們對成功人士所說的道理自然會本能地覺得有所道理。只是它的道理不是其本身是否真的有高價值,而是它在權威的光環下讓人們潛意識地接受了。
雖說如此,但人還不至於如此“愚蠢”。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智慧的主宰,是因為我們會好奇、會探索、會懷疑。所以,當我們學會了基礎的生活本領後,我們就會開始叛逆,即大腦成長後的價值判斷主導。
叛逆的到來是人的思想選擇獨立的開始。最早的叛逆期出現在人兩三歲的時候,可想而知,人的思想獨立並不以完全學會生存技巧為前提條件。人的思想獨立性為人帶來了更高的智慧突破,讓人不侷限於原有人們的觀念。因此,人會追求優秀,喜歡讀成功人士的書籍,吸收成功人士的智慧。
是不是大家覺得很奇怪,人既然會思想獨立為什麼又要聽從於成功人士呢?我前面的叛逆理論與後面追求優秀理論是不是存在著衝突?其實完全不衝突。
人的思想獨立目的是讓人成為一個獨立個體,讓人擁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這樣的價值體系建立是自我認可和探索後建立起來的。它是在“無價值判斷”和“價值判斷”雙重作用下的產物。
當人吸引知識形成一定價值體系後,人就會對後來的理念進行價值判斷,即與原有的理念進行對比。如果相同,就接受,如果不同,就拒絕。
為什麼有一位成功人士所說的話,只有一部分人能夠認同,而得不到所有人認同?
正是因為他所傳達的理念與不認同之人的理念產生了衝突,或不認同者是一位懷疑論者、思想叛逆者。
總結最後讓我對“有人覺得成功人士所說的話都很有道理”的原因做一個總結。
理由一:雙方理念相同,所以接受。
理由二:接受者對成功人士所傳達之理念不懂或無法識別對錯,而隨了本性進行了盲目的接受。 -
9 # 腰突小金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成功人士曝光率比較大,其實你家裡老人說的話也有道理,但是隻有你自己能聽到,別人聽不到
-
10 # 情感心理學
在我們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人覺得成功人士說的話,特別有道理,這點我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比如,馬雲、俞敏洪、董明珠等人的演講和講話,很多人都覺得有道理。還有很多明星在訪談節目上說的話,許多人也覺得都是很有道理。
第一,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成功人士往往都是有一定實力的。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成功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努力奮鬥出來的,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他們有著豐富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他們也走過很多彎路,遇到過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最終都堅持過來了。而這些經驗和教訓是非常寶貴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教訓,可以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更快的獲得成功。
當然成功並不是直接複製貼上那麼簡單,我們不能死搬硬套,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畢竟每個人的性格、能力、智慧、機遇,所遇到的人和事、所處的環境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經驗和教訓,或者所說過的話我們只能借鑑和參考,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不能盲目套用,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最重要的是他們所講的大多事情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都是經過自己親自實踐驗證後得出的結論,而不是他們異想天開,說大話,所以大家更願意相信他們講的是對的。這就是好多人寧願相信企業家說的,也不太願意相信某些專家說的的原因。
第二,因為成功人士具有“光環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我們習慣稱它為名人效應。它是指在觀察某個人時,對於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徵有鮮明的知覺,從而掩蓋了其他特徵。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等人有個研究,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別是有魅力的、無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後讓被試者從與魅力無關的方面去評價這些人,如他們的職業、婚姻、能力等,結果發現,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評分都是最高的,無魅力者得分最低,這種有魅力的人各方面都好實際上就是光環效應的典型表現。
所以許多人覺得成功人士說的話,都是有道理的。
回覆列表
這是心理學裡的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以上可以算是成功人士了,所以不管他說啥都會有人覺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