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週末談論

    冷兵器繼續發展一般而言,在火器和冷兵器並用的時代裡,兵器發展總的趨勢是火器逐步發展,冷兵器逐漸消亡。但在火器初登戰爭舞臺的宋代,火器雖有了飛躍性的進步,並在戰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於其發展程度還不是很高,本身難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還不能適應各種戰鬥的需要而完全取代冷兵器,許多戰鬥尤其是近戰格鬥仍需要靠長短式冷兵器解決。而且,火器基本上還要依附冷兵器發射,因此,冷兵器依然是作戰的主要武器。宋代冷兵器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吸收周邊少數民族兵器的優點,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使冷兵器的品種、形制更適合於戰鬥的需要,質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宋代冷兵器,種類樣式比較複雜,按其種類,大致可分為長兵器、短兵器、拋射兵器,以及攻守城器械和防護裝具等。

    錐槍

    單鉤槍

    雙鉤槍

    單鉤槍

    項槍

    神臂弩

    宋軍較為重視弓箭,《翠微北征錄》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在宋代,弓箭幾乎成為軍事的代名詞,當時的民兵被稱為“弓箭手”,民間的武裝結社被稱為“弓箭社”。

    《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弓有黃樺弓、黑漆弓、白樺弓、麻背弓,根據插圖來看,這四種弓都是反曲弓。其中黃樺、白樺當為使用樺樹皮包裹弓臂的弓,黑漆弓則是不用樹皮,直接在弓臂上髹漆的弓,麻背弓形制不詳,筆者推測有可能是以麻纖維代替牛筋的弓。除了反曲弓外,宋代也有直拉弓,如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使用直拉弓的人物形象。

    《宋會集要稿》中記載有多種弓,有神勁弓、黑漆弓、黃樺弓、截弰弓、白樺皮長弰弓、黃樺闊閃弓、獨轅弓、克敵弓、水角弓、竹弓、金線烏弰弓、插弰弓等,這些弓具體形制不明,但應該都是各種直拉弓或者反曲弓。

    黃樺弓

    上圖就是《免冑圖》區域性,可以看出所謂的郭子儀像就是第一排第一個,《免冑圖》畫的是郭子儀率數十騎免冑見回紇首領大酋,大酋舍兵下馬拜見的情景。免冑的意思就是不穿盔甲,所以下圖畫裡不穿盔甲受降的才是郭子儀。

    陌刀

    關於陌刀的描述,絕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人馬俱碎”和“如牆而進”,這是出自《舊唐書》中對李嗣業的描寫:“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於是很多人普遍把陌刀認為是騎兵剋星,騎兵碰到陌刀陣就“人馬俱碎”,但實際上所有關於陌刀的典籍記載並無陌刀專門用於對抗騎兵的描述,人馬俱碎只是李嗣業個人的行為。如牆而進的陌刀陣實際上也沒有其他典籍有描述,陌刀的使用方式倒是有很多記載,如《通典》卷一百五十二:“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作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踴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這是用於守城。

    《通典》卷一百五十七:“隊副一人撰兵後立,執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這是用於督戰。

    同卷又記載:“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這是兼任弩手。所以下面這張網上流傳的陌刀陣圖顯然也是錯的。

    長刃大刀這麼拿顯然無法劈砍,十千克重的大刀你蹲下去這麼拿就站不起來了,毫無意義,這是長矛手的姿勢。

    從兵書上描述的實際使用來看,陌刀無論督戰、守城肉搏,還是弩手兼任先鋒突擊,主要還是步兵對抗中肉搏使用。事實上任何騎兵都不會正面強衝這種大刀陣的,要麼繞圈繞暈步兵陣,抓住破綻再上,要麼直接騎射射亂步兵陣再衝,或者兩邊步兵陣開戰,騎兵側翼衝鋒,衝亂對方陣型。

    這種長刃大刀長度不虛長矛長槍,還能輕易劈開槍桿矛杆,肉搏的話顯然更佔便宜。

  • 2 # 伯樂說歷史

    宋代軍隊的裝備由哪些戰力到底有多強?

    1.宋朝的重文輕武。

    談到宋朝,大多數的印象都是重文輕武。但是宋朝初期他們並沒有重文輕武,一個人的江山大多數靠的是武力,軍隊中裝備越強越先進,那麼戰力就越高。

    宋朝打仗軍隊裝備的, 其重要的武器就是弓駑。對其研究是歷朝之最,像300米外貫鐵甲的神臂弓,一發可穿十人的床子弩

    弓是步騎通用的,而弩只能步兵使用,因為弩一般要用腳力張開弩,故射程也遠,但弩的射擊頻率較低,從敵騎兵進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發弩三、四次。所以宋軍有時會設張弩人,進弩人,發弩人,相互配合,以求減短髮箭停歇時間。

    2.宋朝改良的長刀。

    宋朝所用的大刀,所稱朴刀

    但是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就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漢武帝為對抗匈奴,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改變了步兵為主的步兵體制,才得以主動出擊,大漠逐鹿,唐太宗則最喜選擇敵陣薄弱部位,親率騎兵衝鋒,"敵無不潰敗"。一騎飛馳於前,數萬騎兵緊隨其後的場面,今日想來,尤叫人神往,正是精銳的騎兵使唐帝國威震四方,然而自從中唐以來,漢人失去了西北的產馬地,軍隊又逐漸轉為以步兵為主,宋代既是如此。

    宋軍中騎兵只佔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最高曾達十之八九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宋馬體形較小,一般約1.36米,按現在的標準也不算大馬。

    3.軍隊裝備的鎧甲。

    在甲冑方面,宋朝在繼承唐的結構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使之在外觀和審美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換言之唐宋朝盔甲基本結構相同,在結構劃分上屬同一類盔甲,屬於典型的漢甲,也是最符合我們認知的古代中國盔甲,代表著漢甲的最高峰。其輕盈防禦力高,適合騎兵跟步兵作戰需求。

    宋朝所裝備的弩、朴刀、其身上所穿的甲胃。都是和當時的作戰,能充份的發揮其戰力。

  • 3 # 瞭解真正的歷史

    很多人認為宋朝積弱,如果你以為宋軍裝備不行那你就錯了。

    當時宋朝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經濟,文化,教育等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看看清明上河圖就知道了。這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經濟發達就不缺錢打造武器。

    實際上宋朝軍隊的裝備是歷代王朝裡最好之一!而且宋朝對外戰事勝利率遠高過漢唐,但其害怕武將壓過文官重蹈唐朝武將權利太大引起的衰敗問題,所以對武將一直打壓。因此其國家的脊樑就被打斷了!思想出了問題,士兵死戰也不行。岳飛就是最好的說明。嶽武穆號稱中國的軍神,不僅實戰厲害,理論也厲害。《武穆遺書》裡面,戰法,排兵佈陣,武器,策略等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受罪於文官迫害導致被殺,真是讓人哀嘆不已。咱們進入主題吧,宋朝有哪些武器呢?

    首先,遠端武器。

    宋軍的弩種類很多,突出的有兩種,一為床子弩,二為神臂弓。床子弩是一種重武器,是依靠幾張弓的合力將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幾十人拉弓才可拉開,射程可達500米,確實當時的遠端武器,檀淵之盟前夕,契丹大將蕭達淩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陣亡的,使契丹士氣大挫,被迫與宋朝簽訂了澶淵之盟,讓以後的一百二十多年保持了宋遼和平。

    真是,一箭造就了120年的和平。

    神臂弓其實也是一種弩,裝有機關,但可由一人發射,射程也可達370多米,且可貫穿重甲,令金軍膽寒。恩格斯說,14、15世紀英國步兵使用的大弓可射200碼遠,是當時“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它的射程貫穿力和床子弩和神臂弓比起來還差的遠。 臨敵時,宋軍一般都是刀槍居前,弓弩在後,這是接近實戰要求的。當敵接近至300米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敵接近至200米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 宋朝為製造弓弩,設有專門的機構,官營的兵器工場規模頗大。後來發展到能射出一千米的弩,古代打仗一般就是二三百米的距離,金國起兵要想馬戰,必須靠近才行呀。可宋朝有這麼遠距離得利器,這仗還怎麼打?

    其次,宋朝的甲冑也非常厲害。

    宋代的鎧甲有很多種,如步人甲,金裝甲,長齊頭甲,短齊頭甲,金脊鐵甲,連鎖甲還有鎖子甲,而且盔甲還分很多不同的部位,防禦力不同。宋代主流的鎧甲是札甲,就是用甲片編制的,其中的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打到29公斤,之後還規定鎧甲的重量只能在這個重量附近。

    其中步人甲有獨特的排列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向一個方向輕鬆彎折甚至捲起來,在對抗鈍擊的時候,顯然比鎖甲的防禦力更高,然後因為甲片是一片疊一片的,刺擊傷害會被直接滑開,所以在對抗刺擊效果也要比鎖子甲更厲害。幾乎到了刀槍不入的境界。金兵為此著實頭痛不已。

    第三,步兵強大

    宋朝當時把河套地區的草原土地丟失了,又丟了燕雲十六州,因此西北、河北的馬產地基本喪失,想弄到馬很難。因為組建騎兵需要大量馬匹,而宋朝的馬匹主要是透過與貿易得來,需要耗費巨大的投資。“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這是宋朝難以組建騎兵的重要原因。從而也導致了宋朝步兵的強大。

    岳飛是一位標準的民族英雄,在戰爭中總結了一套對付金國騎兵的辦法。岳飛發現無論是重騎兵鐵浮屠還是輕騎兵柺子馬,士兵和戰馬固然可以披上鎧甲,但是戰馬的腿部關節是無法披甲的。這似乎是騎兵最大的弱點,而岳飛敏銳的觀察到了這一點。岳家軍對付金國騎兵的辦法是這樣的:步兵手持短斧或者麻扎刀,等待金國騎兵靠近時,宋朝步兵迅速蹲下專砍馬腿。戰馬受傷以後,騎兵自然就會栽倒。這套戰法固然有效,但付出的傷亡也很大。因為宋朝士兵在砍倒戰馬以後,戰馬仍會擁有一段慣性。宋朝士兵很有可能被戰馬壓在身下,這幾乎是同歸於盡的戰法。如果由於戰馬速度過快,士兵沒有砍中馬腿,那這名士兵就會被後方的戰馬群直接踩死。

    為了裝甲步兵更有效抗擊騎兵的需要,宋代還生產了大量的各種大刀。特別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為裝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裝備。例如,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宋軍和金兵的郾城之戰,宋將岳飛就把裝備有大刀、大斧的裝甲步兵按兩翼擺開陣勢,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裝甲騎兵的進攻。當時,用大刀對付裝甲騎兵進攻的基本戰術,先是用大刀劈砍防禦比較弱的馬腿,然後,對準騎兵的胸部猛砍。正如上面所說,這是同歸於盡的戰法,正是宋朝強悍的步兵,取得了多次戰役的勝利,保持宋朝屹立320年不倒。其經典戰役有不少,而且都是以少戰多取勝的戰役,比方說公元980年的“雁門關保衛戰”:以3000步兵大戰匈奴10萬鐵騎。滅蜀戰爭4萬打14萬。滅南唐戰爭10萬打25萬。宋遼戰役1千打8萬。吐蕃戰爭6千打3萬。而且最主要的是都打贏了,當時宋朝最強的兵種當屬步兵,可以說宋朝能打贏,宋朝步兵功不可沒,在當時堪稱中國冷兵器時代史上最強的野戰步兵。

    此刻,我真想高呼一句:壯哉,我大宋步兵!悲哉,我岳家軍男兒!

    下面配上一些圖片,其中詳情可見一斑。

  • 4 # 風雪西樓夜

    宋朝缺少戰馬,以步兵為主;為了彌補兵種上的劣勢,宋朝兵器就以弓弩為主,來射殺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

    弓可供步兵和騎兵通用,弩,事實上是弓的一種,一般是用足開張,故只能由步兵使用。

    弩箭比弓箭射程遠,穿透力更強,但其發射的間歇時間要長一些。其中,北宋神宗時期,平民李宏獻上的“神臂弓”就是一種弩,射程遠及240多步,約合372米左右。號稱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熙寧元年,民李宏始獻之入內,副都知張若水方受旨料簡弓弩,取以進。其法以桑木為身,檀為秢,鐵為蹬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二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秥。

    在這樣遠的距離,神臂弓的弩箭仍然可以穿透榆樹樹幹厚厚的外皮,甚至直接沒入半隻弩箭的箭身。

    神臂弓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操作,很容易在實戰中推廣。此後,神臂弓在宋朝軍隊中長期使用,到了南宋初年,仍然是金軍望而生畏的先進武器。

    金華人當年南下攻宋,就發現了神臂弓的威力,就自己照樣製造。

    完顏宗弼《遺行府四帥書》曰:“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

    因此,宋朝對這種精良兵器非常重視,特別制訂了專門的軍事條例,不準私自制造、仿製以及譭棄。

    還有一種是床子弩,是一種重型攻擊武器,在神宗時期,得到了特別的重視和改進。床子弩有不同的款式和明目,一般都用四腳木架作為弩座,因此想當笨重,不便於運輸,往往用於城防。

    在澶淵之盟前夕,契丹大將蕭撻凜就是中了床子弩箭身亡的,使契丹軍隊計程車氣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神宗時期最大的一種床子弩稱為三弓八牛床子弩,需要七十個兵士共同操作,其箭稱作“一槍三劍箭”,據記載,其有效射程約為465米。

    床子弩還有一種在較近距離射殺密集敵人的戰術,稱為“斗子箭”,即在床子弩的巨大弩弦上繫上一個鐵鬥,在鐵鬥中放置普通箭鏃幾十只,射出去可大規模命中敵人。其大規模使用場面非常壯觀,無數箭鏃飛向敵軍陣地,如同一群寒鴉離巢,故又俗稱“寒鴉箭”。

    在西方,直到十四、十五世紀,英國步兵使用的大弓有效射程也不過200米,顯然遠遠不如宋朝的弓弩有威力。可見,宋朝軍隊的武器科技水平不僅高於遼、金、西夏,就是在當時世界上無疑也是最先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辨別出老人是否出現了聽力下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