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出自《論語·子罕》。
意思是:孔子說:不斷地求取知識,以至於不在對現實世界的事物產生困惑;真誠的待人如己,以至於不在為個人得失而憂愁;勇敢的實踐前行以至於不在畏懼任何困難。 《論語·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本篇涉及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原句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出自《論語·子罕》。
意思是:孔子說:不斷地求取知識,以至於不在對現實世界的事物產生困惑;真誠的待人如己,以至於不在為個人得失而憂愁;勇敢的實踐前行以至於不在畏懼任何困難。 《論語·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拓展資料《論語·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本篇涉及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