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slde2808

      狼毒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狼毒”是這種花的學名,華北地區的百姓俗稱“悶頭黃花”。其葉子長圓型,輪生,花單性,結蒴果,扁圓形。根有毒,可入中藥,有祛痰、止痛等作用。  狼毒是一種中藥。有巨毒。所謂的狼毒花,也許就是這種中藥開的花吧。  狼毒  瑞香科狼毒屬,多年生草本,叢生,高20-50釐米,頭狀花序。花冠背面紅色,腹面白色。葉互生,無柄,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全緣,無毛。生長於高海拔的山坡和牛場。  狼毒根入藥,有大毒,能散結、逐水、止痛、殺蟲,主治水氣腫脹、淋巴結核、骨結核;外用治疥癬、瘙癢,頑固性皮炎、殺蠅、殺蛆。根也作蒙藥用(蒙藥名:達伏圖茹),能殺蟲、逐瀉、止腐消腫,主治各種"奇哈"症、癤痛。狼毒近年來還被用於生物農藥。以毒攻毒、取得明顯效果。  康巴藏語稱為“阿交如交”。  其根可以用來造紙。  氣味:(根)辛、平、有大毒。  主治:1、心腹前。用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爛,加蜜成丸,如梧子大。第一天服一丸,第二天服二丸,第三天服三丸,然後又雙一丸起至三丸止,如此迴圈直以病癒。  2、腹中冷痛(民證停痰,兩脅痞滿)。用狼毒三兩、附子一兩、旋復花三兩,共搗為末,加蜜做在做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飯前服。白開水送下。每天服三次。  3、陰疝(睪丸縮入腹中,急痛)。用狼毒四兩、防風二兩、附子三兩,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夜連服三次。  4、寄生蟲病。用狼毒研細,取一錢,加糖一塊,臨星時空腹服,水送下。次早即有蟲排出。  5、乾溼蟲疥。用狼毒(不拘多少)搗爛,以豬油、馬油調搽患處。睡時勿以被矇頭,恐藥氣傷臉。  6、積年疥癩。用狼毒一兩,一半生研、一半炒研,加輕粉三合、水銀三錢,共為末,浸清油中三日(油中加茶末少許),蘸油塗患處。同時以口鼻在藥碗上吸氣以助藥效。  7、積年乾癬(抓破則出黃水,每逢陰雨即癢)。用狼毒末塗搽。  8、惡疾風瘡。用狼毒、秦艽,等分為末,每服一匙,溫酒送下,一天服一至二次。  【別名】紅狼毒、綿大戟、一把香、山蘿蔔、紅火柴頭花、斷腸草[河北圍場]  【來源】瑞香科狼毒屬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歸經】辛、苦,平。有毒。  【功能主治】散結,逐水,止痛,殺蟲。用於水氣腫脹,淋巴結結核;外用治疥、癬,殺蠅、蛆。  【用法用量】 3~8分;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粉敷患處。  【備註】(1)有大毒,中毒則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孕婦可致流產。衝搗時需戴口罩,否則易引起過敏性皮炎等。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狼毒  【狼毒的功效介紹】:  狼毒 (《本經》)  【異名】續毒(《本經》),川狼毒(《集效方》)。  【來源】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  【植物形態】①瑞香狼毒,又名:斷腸草、打碗花、山丹花、悶頭花、一把香。  多年生草本,高20~40釐米。  根圓柱形。  莖叢生,平滑無毛,下部幾木質,帶褐色或談紅色。  單葉互生,較密;狹卵形至線形,長1~3釐米,寬2~10毫米,全緣,兩面無毛;老時略帶革質;葉柄極短。  頭狀花序頂生,直徑約2.5釐米,花多數;萼常呈花冠狀,白色或黃色,帶紫紅色,萼筒呈細管狀,先端5裂,裂片平展,矩圓形至倒卵形;雄蕊10,成2列著生於喉部;子房上位,上部密被細毛,花柱短,柱頭頭狀。  果卵形,為花被管基部所包。  種子1枚。  花期5~6月。  生於高山及草原。  分佈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  ②狼毒大戟多年生草本,高15~40釐米,全體含白色乳汁。  根肉質肥大。  莖下部葉鱗片狀,膜質,淡褐色;中、上部葉3~5片輪生,無柄;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6.5釐米,寬1~3釐米。  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  杯狀聚傘花序頂生,排成復傘形;傘梗5枝,基部輪生葉狀苞片5;每枝再分3枝,分枝處有3片三角卵形的苞葉,小枝先端具2片較小的苞葉及1~3個杯狀聚傘花序;雄花多數和雌花1枚同生於杯形的總苞內,總苞先端5裂,腺體5個與裂片互生;雄花僅有雄蕊1;雌花僅有雌蕊1,子房扁圓形,花柱3,先端淺裂成2叉狀柱頭。  蒴果扁球形,有3縱溝,褐色。  花期5~6月。  果期6~7月。  生於山坡及山野向陽處。  分佈東北及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  ③月腺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50釐米。  葉互生;葉片狹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8釐米,寬1.5~2釐米,先端圓,基部楔形。  杯狀聚傘花序,排成復傘形;傘梗5枝,基部具卵狀披針形或三角狀長卵形的葉狀苞片4~5枚;每枝再分2枝,分枝處有三角卵形或廣卵形苞葉2枚,小枝先端具2片較小的苞葉及1個杯狀聚傘花序;雌雄花同生於萼狀杯形的總苞內,總苞先端4淺裂,腺體4個。  蒴果光滑無毛。  花期5~6月。  生於山坡或林下草叢中。  分佈幾遍全國。  【採集】春、秋採挖,去莖葉、泥沙,曬乾。  【藥材】①狼毒又名:綿大戟、山蘿蔔(《滇南本草》),大將軍、紅狼毒、西北狼毒。  為瑞香狼毒的乾燥根,呈圓錐形至長圓柱形,稍扭曲,長7~30釐米,直徑2~7釐米;根頭部留有地上莖殘基;外表棕色至棕褐色,有縱皺及橫生的細長皮孔,有時殘留細根。  栓皮剝落後,露出柔軟的纖維。  體輕,質韌,不易折斷,斷面中心木質部黃白色,外圈韌皮部白色,呈纖維狀。  氣微,味微甘、微苦而辣。  產內蒙古、山西、河南、青海、甘肅、陝西、四川等地。  ②白狼毒為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乾燥根,都切成類圓形的塊片。  狼毒大戟又名:貓眼花根、東北狼毒。  直徑約4~7釐米,厚0.5~3釐米,偶有厚達7釐米者。  表面黃棕色或淡棕色。  栓皮成重疊的薄片狀,易剝落。  切面不平坦,有暗棕色與黃白色相間的明顯同心環,偶有環紋不顯著者。  質輕,易折斷,斷面粉性,水溼之有粘性,撕開時可見粘絲。  氣微,味甘,並有刺激性辣味。  產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  月腺大戟的根性狀與上種相似,唯切面的同心環紋顏色較淺,不如狼毒大戟根的明顯。  以水溼之不顯粘性。  產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地。  《本草》所載的狼毒,系瑞香科瑞香狼毒,故應以此為正品,但目前多數地區所用的狼毒,為大戟科的白狼毒。  【化學成分】瑞香狼毒的根含甾醇、酚性成分、氨基酸、三萜類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機酸。  可能還含蒽甙。  狼毒大戟根含樹脂10.46%及1~2%硬性橡膠。  【藥理作用】從瑞香狼毒根中提得一種狼毒甙,原稱川狼毒素的抗菌物質,並稱其毒性很低。  狼毒煎劑灌胃6克(生藥)/公斤,可提高小鼠痛閾20~50%(電擊小鼠尾法及熱板法)。  葉、根中可能含有蒽甙,能增強小腸蠕動,可治療便秘。  狼毒大戟的根可用以殺蛆,滅孑孓。  20%的煎劑對麻醉犬的呼吸、血壓及離體蛙心、腸管均無甚作用。  【炮製】生狼毒:用水洗淨,潤透,切片曬乾。  醋狼毒:取狼毒片加醋拌勻,稍悶,待醋吸盡,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幹,取出曬乾。  (每100斤狼毒片,用米醋20~30斤)  【性味】苦辛,平,有毒。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有大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有毒。  ④《本經逢原》:苦辛,寒,大毒。  【歸經】《得配本事》:入手太陰,兼少陰經氣分。  【功用主治-狼毒的功效】逐水祛痰,破積殺蟲。  治水腫腹脹,痰、食、蟲積,心腹疼痛,慢性氣管炎,咳嗽,氣喘,淋巴結、面板、骨、副睪等結核,疥癬,痔瘻。  ①《本經》: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惡瘡,鼠瘻疽蝕,蠱毒。  ②《別錄》:療脅下積癖。  ③《藥性論》:治痰飲,症瘕。  ④《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飲食結住,積久稠痰,狀粘如膠。  攻蟲積,利水道,下氣,消水腫,吐痰涎。  ⑤《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蟲疽,瘰癧,結痰,驅心痛。  ⑥《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下氣殺蟲。  治痰飲停留,骨膜發炎,結核頑瘡,酒齄鼻。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8分;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宜忌】本品有毒,內服宜慎;體弱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大豆為之使。  惡麥句姜。  ②《藥對》:畏佔斯、密陀僧。  ③《本草匯言》:脾元不足,真氣日乏者,不可妄施。  ④《得配本草》:畏醋。  ⑤《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孕婦忌用,慢性胃腸潰瘍慎用。  【選方】①治積聚,心腹脹如故者:狼毒四兩(銼碎,醋拌炒幹),附子三兩(炮裂,去皮臍),防葵三兩。  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五丸,以利為度。  (《聖惠方》狼毒丸) ②治卒心腹症堅,兩脅下有氣結者:狼毒二兩,旋覆花一兩,附子二兩(炮)。  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  服二丸,稍加至三丸。  ③治心腹相連脹痛:狼毒二兩,附子半兩。  搗篩,蜜丸如梧子大。  日一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後服三丸,再一九,至六日,服三丸,自一至三以常服。  ④治陰疝,陰丸卒縮入腹,急痛欲死:狼毒四兩,防風二兩,附子三兩(燒)。  蜜丸如桐子大,服三丸,日夜三度。  (②方以下出《補缺肘後方》) ⑤治水腫:綿大戟細末,每股五分,滾水服。  忌鹽一百日,乃瀉去黃水,其腫自消,如瀉不止,冷粥補之。  (《滇南本草》) ⑥治一切食積、痰積、蟲積、氣積、痞塊疼痛,胸膈肚腹膨脹,飲食不消,麵皮黃瘦,單腹脹:綿大戟為末,米糊為丸。  如馬豆子大,每服七丸,滾水送下,以利為度。  (《滇南本草》) ⑦治淋巴結結核:一未潰或已潰者:狼毒切片,用水煮爛,除渣取藥液,加熱濃縮成膏,洗淨傷口,外敷。  二已潰者拔膿毒:狼毒一斤,蛇蛻八分,花椒一兩,松香五錢。  將狼毒煎製成膏,其他藥研成細末,撒入並攪拌均勻。  外敷。  三癒合淋巴結結核傷口:狼毒一兩,蒲公英根一兩。  煎成膏外敷。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⑧治睪丸結核:狼毒、核桃、白礬各等量。  燒存性,共研細末。  每日一次,每次一錢三分,開水送服。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⑨治癘風癩瘡:狼毒,童便浸炒,研末。  每早晚各服五分,溫酒下。  (《張三丰仙傳方》) ⑩治乾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狼毒,醋磨塗之。  (《聖惠方》) ⑾治久年乾疥乾癬及一切癩瘡:狼毒(微炒研細末),輕粉減半。  和勻,乾疥癬癩瘡,搔破搽之;溼者幹摻,數次效。  (《永類鈐方》) ⑿治臟腑內一切蟲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錢,用餳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同化,臨臥空腹服之,來日早取下蟲效。  (《集效方》) ⒀治外傷出血:綿大戟研末撒於傷口。  (《雲南中草藥選》)  【臨床應用】①治療面板病取月腺大戟洗淨,剝去老皮,切碎,加水煎煮,直至用手一捻即成粉末為止;然後用紗布過濾,藥液繼續煎煮濃縮至一定粘度,冷後塗布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  或製成片劑,每片含生藥0.18克,頭5天臨睡前內服1片,第6~10天早晚各1片,以後增至早、中、晚各1片,一療程為20~30天,個別延長至35天,總劑量7~12克。  曾用上述稠膏治牛皮癬30例,13例痊癒,16例好轉,1例無效;用片劑治牛皮癬22例,基本痊癒2例,顯著好轉11例,好轉7例,無效2例。  稠膏亦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及慢性溼疹15例,均有較好療效,一般塗藥3~10次即可見效。  本品有毒,口服片劑有胃腸道紊亂(如胃納減退、噁心,腸鳴,腹瀉、腹痛等),頭昏痛,乏力,體重減輕等反應,除1例因腹瀉次數較多而終止治療外,其餘病例暫停服藥或減少劑量,均自行好轉。  另外發現部分病人治療後白細胞及血小板數略有下降,應用維生素B4或B6後均恢復正常。  ②治療結核病先製成狼毒棗,其法取狼毒放入鍋內,加水煎煮,把大棗放入籠屜,約蒸二小時半即成;狼毒與大棗按2:4配製。  成人每日3次,開始服狼毒棗每次10粒,視副作用有無,逐漸遞增或減少,每次最多20粒;或第一週每日130克(約30粒),第二週每日225克(約45粒),第3周以後每日300克(約60粒)分三次食後內服,連服三個月為一療程;間隔1~2周,視情況可再給第二療程。  曾治療淋巴結結核、骨結核、面板結核、副睪結核、結核性角膜炎及肺結核,均有一定療效。  30例肺結核服後症狀改善者22例,體重增加2~23市斤者28例,病灶進步18例,痰菌轉陰9例,血沉下降14例,惡化者僅1例;對其他肺外結核,凡能耐心服用者,均有不同療效。  副作用有噁心、頭昏、便溏等。  經減量或停藥後即消失。  此外,蒸狼毒棗所剩在鍋內的狼毒液經過濾後,用文火濃縮成稀糊狀泥膏,可作區域性治療劑,治療面板結核、癬疥、各種瞞性皮炎、酒齄鼻、禿瘡及各種頑固性潰瘍等,均有一定效果。  ③治療腫瘤取狼毒1錢放入200毫升水中煮後撈出,再打入雞蛋2只煮熟後吃蛋喝湯。  用於治療胃癌、肝癌、肺癌、甲狀腺乳頭狀腺癌等25例,治後症狀減輕,少數病例可見腫瘤縮小。  也可用狼毒與雞血藤、苡米、半枝蓮等製成複方狼毒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行靜脈滴注;或製成複方狼毒片內服。  治療20例晚期胃癌,在術前用藥可以緩解症狀,為手術治療創造條件;在術後用藥,可以鞏固療效,穩定病情。  用藥後一般具有止痛、增進食慾等作用。  常見副作用有噁心、嘔吐、頭暈、輕度腹瀉,未發現對肝、腎及神經方面的毒性表現。  ④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狼毒大戟製成煎劑或丸劑,每次劑量相當於幹品0.5克,每日3次,飯後服。  治療299例,觀察10天,顯效52例(17.39%),好轉170例(56.86%);具有較好的平喘、化痰及鎮咳、消炎作用,尤以平喘作用顯著;多數服藥後1、2夭自覺出氣省勁,痰易咯出,5天后咳嗽次數和痰量減少,食慾明顯增加。  但副作用較大,病人服水劑30分鐘後即出現胃不適,口腔咽部發麻,頭昏噁心,或腹瀉、腹痛,停藥後3~24小時,可自行好轉;丸劑均有腹瀉症狀,對久熱傷津、咽乾舌燥、聲啞、嘔吐、噁心者不宜用。  用上述的狼毒棗也可治療本病,每次服3~5個,每日3次,副作用較水劑或丸劑明顯減少。  對278例觀察1個月,基本治癒21例,佔7.6%,顯效119例,佔42.8%,僅個別有輕微口乾,極個別有輕微肝功能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詠荷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