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特色
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曆年。藏曆和漢族農曆相近。藏曆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汙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彝族特色
彝族稱過年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彝族一年一度的年節是在農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過年日固定在農曆十月三十日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始。
壯族特色
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
布依族特色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
滿族特色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
侗族特色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
白族特色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
土家族特色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
傣族特色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
黎族特色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
僳僳族特色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
拉祜族特色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
達斡爾族特色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
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時間一樣過年。
藏族特色
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曆年。藏曆和漢族農曆相近。藏曆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汙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彝族特色
彝族稱過年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彝族一年一度的年節是在農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過年日固定在農曆十月三十日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始。
壯族特色
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
布依族特色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
滿族特色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
侗族特色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
白族特色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
土家族特色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
傣族特色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
黎族特色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
僳僳族特色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
拉祜族特色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
達斡爾族特色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
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時間一樣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