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隔夜說動漫

    並非如此,如果在過去你曾認為這部宮崎駿動畫是平庸的作品,那代表你根本沒有看懂其中的內涵。下文4000字,我將從外界從它的評價,以及劇情的概述開始,最為全面的給予你們帶來解讀,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人們常說,要對“大師”存有敬畏之心。

    剛開始的時候我對這句話是不以為然的,畢竟帶著辯證思維去看待事物也是基礎的行事理念嘛。

    但有趣的是,隨著社會閱歷和認知的提升,我卻又往往發現曾經對大師的質疑,乃至否定,其實也只是幼稚的思想所造就的。

    《千與千尋》曾被我視為平庸的作品,但結果18年後的再度回看,我看到了宮老在內裡埋下的對整個日本社會的人文關愛。

    再往早一點的《龍貓》,原本一直以來都只認為它僅有著可愛。但回看的結果告訴我,這內裡存在著中日兩國家庭教育的本質差別。

    最近時間,我又再度回看了宮老的《魔女宅急便》。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你大爺始終都是你的大爺”的認知自始至終都沒有在宮崎駿身上失效過。

    而如果你也曾低看過這部吉卜力動畫,那就務必要跟隨我的腳步,好好的瞭解它的魅力之處了---

    《魔女宅急便》

    知道這部作品為什麼能以豆瓣8.6分擠進TOP250強席位嗎?

    知道是什麼魔力讓它成為1989年年度日本電影票房冠軍嗎?

    不妨看看網上所謂的影評人的評價吧---

    “堅強”,“成長”,“力量”,這些褒揚的詞句是多麼的庸俗,多麼的隨便套到幾乎任何一部電影,都能夠無縫的適配呢。

    有意思嗎?

    粗略來說,《魔女宅急便》確實講述了一個名叫“琪琪”的小魔女,在年滿13週歲的一天,獨自帶著魔法寵物去到外頭的大城市歷練生活,並意外適逢一系列困境,但最終在自己的努力和友人幫助下迎刃而解,獲得幸福美滿結局的故事。

    同意隔夜君的劇情概述嗎?

    如果完全同意,那就代表你根本沒看懂這部佳作的內涵!

    成長不假,但所謂幸福美滿的結局就是妥妥的錯覺。

    事實上它與所有的宮崎駿動畫一樣,劇末被添置上的並非是“句號”,而是“省略號”

    不過這裡我暫先按下不表,我們先來看看最關鍵的一點內涵:這部吉卜力動畫真正的重點並不在女主的成長,而是她在過程中所遍歷的“景色”---

    人情?規則?

    還記得《千與千尋》劇末出現的這兩幕場景嗎?

    “我很想幫你,但我無能為力”

    而待到千尋回到油屋的時候,礙於坊寶寶的要求,湯婆婆服軟了,但歸根結底也只能喊出一句:

    “這個世界有這個世界的規則,我也沒有辦法”

    在《千與千尋》中,上述旨意是不難被發現的,而它們的意向都在強調現實中很多事情是不能假手於人,是需要自己努力解決的。

    而回看《魔女宅急便》,宮老似乎將這種規則又繼續深化了一個層次,美其名曰“市場”---

    作為從偏遠鄉村初次入城的琪琪,其實在剛剛窺見宏偉而乾淨的海邊城市時還是蠻欣喜若狂的,並還多次自言自語出“很喜歡這座鐘塔,決定要在這裡住下來”

    然而不待片刻,習慣了駕駛掃把飛行的琪琪便致使城市的交通陷入癱瘓,從而遭到警察的追捕。

    也曾一度因為自己熱情的問候卻只能收穫到城市居民們有點兒莫名其妙的表情回饋,而悄然失落。

    甚至還遭受過因為“沒有監護人和身份證”,而被旅館服務員拒絕住宿的慘況。

    覺得夠冷漠,夠不近人情吧?

    還沒完呢!即便在後來好不容易遇到心底善良的麵包鋪老闆娘,並獲得了她的住宿提供之後。

    琪琪需要面對的也只是一間被塵封了N年之久的閣樓,在帶領琪琪到來住所,並放下清潔用具之後,老闆娘便神情自若的離去了。

    坦白說,其實當隔夜君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的內心確實疙瘩了一下,情不自禁的就吐了“偽善”兩個字。

    畢竟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不是一直倡導著“幫人幫到底”的觀念嗎?你怎麼能夠將如此邋遢的地方,留給如此可愛的小姑娘,而且還不幫她打掃清理呢?

    過門都是客啊!

    事實上存有相同想法的可不只有我一個,其實影片的主人公也同樣如此---

    留意小貓咪說的這兩句話:

    “真的要在這裡住嗎?明天我會變成白貓了”

    “不如明天去另外的城市看看吧”

    很顯然,這就是一種對大都市缺乏人情味的憎惡,認為繼續居住在這裡將會陷入到萬劫不復的境地。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不妨將劇情往回推一下,看看老闆娘和琪琪相遇的那幕場景吧---

    彼時,囿於接連遭遇城市居民的冷漠對待而心生憔悴的琪琪,獨自到來了山坡邊上眺望蔚藍的大海。

    然而就在這時,老闆娘出現了,她心急如焚的手捧奶嘴,並竭嘶底裡的呼喊已經遠去的顧客,希望她能夠聽到,也能夠取回這個寶寶或缺不得的道具。

    眼見此狀,琪琪義勇的挺身而出,並利用自身的飛行魔法,成功的完成了對老闆娘的幫扶。

    自此收穫到了老闆娘的咖啡招待,也得到了那間閒置的閣樓住房。

    這裡有個細節也值得一提,就當琪琪成功將奶嘴送到客人手上後,後者除了當面對琪琪表以了感謝,也還原地寫了一張感謝字條讓琪琪捎回給老闆娘---

    可別以為上述這幕“老闆娘閱讀感謝字條”的分鏡是多餘的(畢竟也不是什麼伏筆),不是的,它的作用在於進一步強化“市場”這個理念。

    什麼意思?用最簡單的話語來說,就是“一買一賣”,而其內在的核心也就在於“交換”二字。

    說白了,城市人並非冷漠,他們只是明白想要獲得,就必須拿出自己的力量去換取。

    具體到劇情裡,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琪琪在森林裡向畫家“烏露絲拉”索要黑貓公仔的這一幕---

    “我可以幫你修補娃娃,但你也要幫我打掃畫室哦”

    就在這一次“交換”後,兩人成為了閨蜜,同時也為後來琪琪適逢的困境埋下解決的良方。

    這系列境遇是原本身處鄉村人情圈子的琪琪從來沒有想象過的事情。是的,在小圈子裡我們確實可以不那麼計較得失,在身邊夥伴有需要的時候就應該主動且無條件的施以援助。

    但這個狀態是可持續的嗎?我就先不說範圍廣闊,人員流動頻繁的大都市了。

    就拿前段時間熱映的中國產電視劇《都挺好》來說吧,劇中主角們適逢的許多災難不都是因為一句“都是一家人,別計較太多”而導致的嗎?

    而宮老在《魔女宅急便》中重筆濃墨的勾勒出如此“冷漠”的世界觀體系,甚至就連琪琪的成長旅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不依靠父母,自立到外透過一技之長去獲得生活費用的過程呢。

    其實宮老不就是想強調這樣一個觀念嗎:所謂的人情味,必須建立在市場規則的底層基礎之上。

    所以,我們在“冷漠”的外表之外,也能夠看到無處不在的“暖心”戲碼---

    因為幫助過某個婦女運送快遞的緣故,此後每每路過麵包鋪,她都會主動向琪琪揮手打招呼。

    而對於某位老婆婆來說,雖然她的蛋糕因為烤爐損壞的緣故而不能交到琪琪手上,但她仍舊如約給予任務的費用。

    以及琪琪所在的麵包鋪,事實上除了打掃衛生一事稍顯“冷漠”之外,其餘日常也還是能夠接受到老闆夫婦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生病,以及給予專屬形象麵包的驚喜。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琪琪勤奮幫助老闆娘看店的基礎上的。

    所以說,城市人並不冷漠,他們這套建立在“市場規則”底層基礎上的“人情味”,才是真真正正可持續的人文關懷。

    而這也同時是宮老希望傳遞給觀眾的一個現實真相:別太玻璃心,別對他人要求太多,真實的社會並非家庭,需要獲取,就必先拿出他人需要的來交換吧。

    《魔女宅急便》的“成長”重要嗎?

    要我說,千萬別被所謂的“主線”牽著鼻子走歪了,真正的亮點在於宮老構建的世界觀之上呢。

    好了,對於宮老埋下的內涵有了深入瞭解後,我們繼續來看另一個亮點吧,而這也是揭開前文為何會說“劇末添置的是省略號”的關鍵所在---

    “彼岸”是不存在的

    在迪士尼童話故事當中,我們往往都會看到這樣一個結局:經過了艱苦的努力,王子終於戰勝了敵人,並和美麗的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幸福”二字似乎已然涵蓋了未來一切,永永遠遠美好快活,永永遠遠都不會再被憂愁所困擾。

    但這是可能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然,面對童話故事這些早已被社會共識視作為“不現實”的事物來說,我們確實能夠輕而易舉的辨識出其中的幼稚之處。

    不過追求“一勞永逸”的想法,卻從未於現實中消散,甚或者說,這仍舊是大多數年輕人追求的人生夢想---

    物資領域的“財富自由”:認為只要達到這個狀態,就能夠愜意的,無憂無慮的安享餘生。

    工作領域的“得心應手”:認為只要投入超過1萬小時的訓練時間,就可以了讓自己成為大師,並且在之後的相關事情上,毫不費勁,手到擒來。

    現實真是如此?且看《魔女宅急便》這一幕對話---

    “畫畫和魔法一樣,有時候什麼都畫不出來”

    “那現在呢?”

    “現在也一樣,只不過現在比過去更明白其中的意義了”

    這是畫家烏露絲拉向琪琪闡述作畫歷程時的對話,重點在最後一句:

    “經常”二字道出了這個世界的真相,即便你如何的努力,如何的精進,可當你每次開展創作新局的時候,你都必然會陷入到同樣焦灼的境地。

    事實上,這同樣是宮崎駿對自身動畫創作歷程的真實寫照---

    你們可別以為這位早已功成名就的動畫大師,只需要毫不費勁的力量就能夠創作出一部又一部史詩經典呢。

    不是的,其實就在前幾年經由NHK拍攝的《不了之人宮崎駿》這部紀錄片裡,我們便看到大師為一個分鏡而懊惱焦灼的場面---嘗試了N多次,也曾一度萌生放棄的想法,然而終究堅持下去了,並最終得到了想要的那一幕姿態。

    有了對《魔女宅急便》的劇情理解,其實我們不難知道宮老能夠堅持的關鍵所在---意義。

    除此之外的一切一勞永逸的想法(信手拈來,處之泰然,閒庭若步等等等等),這隻會出現在影視作品裡頭,亦或者說這位大師正在參加幼稚園的競技比賽。

    否則焦灼懊惱,乃至生不如死的情緒都會一直伴隨創作生涯而延續下去。

    所謂的“彼岸”,其實壓根就不存在!

    好了,上述內容便是隔夜君對《魔女宅急便》的全部解讀。

    宮老先是給我們勾勒了一個以“市場規則”為導向的現實世界,而後又藉由對自己過去數十年來的創作經歷的洞察來詮釋出“彼岸不復存在”的道理。

    後者通常只會強調主人公的成長(從懦弱變堅強,從自私變大義)。

    但宮老告訴我們,成長的結果本身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對現實世界的理解,以及應該用何種態度去應對它的存在。

    所以,《魔女宅急便》又怎麼可能不獲得高分的讚揚,不成為影史上不可或缺的經典佳作呢?

    當然,如果不差那麼點時間,我希望你們能夠再度品味一番,這部經典的吉卜力動畫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孩子犯錯,上帝都會原諒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