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運超

    清朝編的《明史》對朱棣安排鄭和大規模出海開宗明義就是尋訪有可能逃逸的朱允炆,說明朱棣本身不大相信朱允炆當時死在南京是事實。當然鄭和出海後來變了性質,成為宣揚朱棣治理明朝走向興盛,以宣揚海外他的坐穩江山帶來好的效果也是事實。所以哪怕對國力有消耗,帶來所謂貿易並不見得有付出的多,虧本生意也做,因為朱棣認為萬國來朝的政治意義恐怕大過經濟意義。不光海洋的路線,包括陳誠路上絲綢之路也是,朱棣做了很多類似的事情,都為了證明他的帝王之位要穩固,從內心是擔憂朱允炆沒死的,肯定是事實。

    包括安排錦衣衛秘訪也是,史書在朱棣北伐的最後都不放心,似乎刻意點出朱棣的心結。“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因為明朝是一個大肆刪改史書的朝代,很多事實都存在疑惑,但是事情讓人懷疑的大體背景和結論都是清楚的,但具體如何發生的卻不清不楚,朱棣是幾次刪改史料的重要時期。

    這個問題是永遠無解的了,也許朱允炆的確是死了,只不過雖然死了,由於無法肯定屍體在哪裡,宮殿裡的得不到證明。朱棣當時心裡發慌,永遠有心結這是能夠被後人理解的。

    要說逃逸也有可能,朱允炆的皇位本來就有點強行推他上位的意思,當了幾年經驗不足,造成失敗。朱允炆如果能夠死裡逃生,的確可能對得失看淡,徹底隱匿起來,後人無法輕易瞭解他的下落。傳說有兩種,一個就是逃出海外了,因此朱棣派鄭和出海搜尋,同時打擊海盜。一個是隱藏內陸,四川雲南的說法比較多,尤其重慶龍隱禪院就是傳說朱允炆躲藏的地方,後來張獻忠還在這裡大肆搜查明朝宗室的財寶。

  • 2 # 大海開坦克

    歷史分為正史和野史,但多指向於建文帝在城破後下落不明,正史所以建文帝自焚為主,野史多以建文帝出家雲遊四海為主。誰也不能肯定他真被燒死了,後來對他帝業抱有同情心的歷史學家們都說他喬裝成和尚出逃南京了。但是,官方記載當然只能說建文帝及其長子都死於難中,否則燕王朱棣登基就名不正言不順啊,當時朱棣起兵的口號是“清君側”,所以不能直接說是自己殺的啊,這個問題一直都是個謎!

  • 3 # 一本夏聊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攻破南京後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給歷史留下了一個迷。為了這個神奇的傳說,許多文人學者進行各方面的考察,結果還是個迷。建文帝到底是自焚了,還是逃走了,莫衷一是,各有表述!

    民間很多傳聞說,建文帝在朱棣攻破南京前已透過暗道逃走,反覆輾轉到了福建,然後在福建出家做了和尚!但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也沒有真憑實據證明建文帝的出家,也有說他後來到了浙江等地隱居。

    朱棣登基後曾派鄭和七下下西洋,據說鄭和下西洋一是加強對外貿易往來,另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雖然大家的說法彷彿有根有據,但事實是如此嗎?鄭和找建文帝也不可能常年在茫茫海上尋找,我想這都是後人多建文帝去向之謎的一個美好聯想!

    那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呢?我個人認為,建文帝在朱棣攻克南京時,已經死了,也許是自焚,也許是自殺。那朱棣知不知道建文帝已經死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朱棣當然知道!那為什麼朱棣政府還對外宣揚沒有發現建文帝呢?這就是朱棣的掩人耳目的聰明之舉!

    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建文帝,其實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在攻克南京後他製造了建文帝失蹤的假新聞。沒有辦法,既然建文帝失蹤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國又不能一日無主,朱棣也就勉為其難的登上了皇位,朱棣不是推翻建文帝,只是幫建文帝清除潛伏在身邊的特務,這倒好,沒想到建文帝失蹤了!朱棣就這樣登上了皇位,而且假裝還讓人到處去尋找建文帝!事實上建文帝在哪裡朱棣最清楚啦!這就是帝王政治,這就是不可告人的歷史!

  • 4 # 途牛山小旋風

    當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的時候,眼見萬里江山唾手可得,但他卻遲遲不肯入城,他到底在等什麼呢?我想,他是在等自己的侄兒建文帝朱允文做出最後的決斷!朱棣知道自己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的,現在自己成功了,攻破南京易如反掌,而自己口中的“奸佞小人們”應該已經把脖子洗乾淨,等著自己的屠刀了吧?那小皇帝怎麼辦呢?一起殺掉嗎?那天下必將視自己為弒君躥位的奸雄!朱棣知道,雖然他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也沒法堵住悠悠眾口。但他不能不在乎自己死後的名聲,他不想成為大明朝的桀紂,他想超越自己的父親,他想成為萬世不朽的盛世明君,千古一帝!所以他不能背上弒君的惡名,為了證明自己比侄兒強,為了千百年後被後世稱頌,他的皇位,要儘可能的乾淨!所以他忍住了內心對皇位極度的慾望。再忍忍吧,讓我的好侄兒自行了斷吧!

    南京城的皇宮裡,如今亂成了一片。宮女也好,太監也好,都在忙著跑路,再沒有人在乎這位昔日英姿颯爽的年輕帝王。“都走吧,都去逃難吧,都拋棄朕吧!朕的皇宮一片狼藉,如今也不見昔日朕的文武百官來護駕呢?哦,對了,他們也一定都忙著逃難吧!呵呵,逃難還算是忠於我的,更多的官員應該正在向他們的新主子搖尾乞憐吧!群臣誤我!皇爺爺誤我!”此刻的朱允文一定想象不到,大明的文官們還是很有氣節的。效忠於他,甘心赴死的,大有人在。他在諾大的皇宮內,只感到了眾叛親離,只感到了痛失天下的苦楚。“落到如此這般田地,我能怪誰呢?最該怪的人就是我自己!不是我的婦人之仁,不是我的優柔寡斷,哪有今天兵臨城下的四叔呢?您贏了,但為什麼不進城呢?為什麼不把朕一刀殺了呢?哦,對了!你怕揹負弒君篡位的罵名!看來身為皇室,您雖然無情弒殺,但還有皇室的驕傲。好吧,讓我成全你吧,我親愛的四叔!我會堂堂正正的殉國!我不會向你祈求憐憫的,你放心吧,我們來生再見!”

    隨著南京皇宮內濃煙滾滾,房倒屋塌。在城外心急等待的朱棣知道,他的侄兒終於了斷了!“我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繼承大統了!不要怪四叔,是你先把我逼到絕路的。你安心的去吧,我不會剝奪你曾經的榮譽。而我將遠遠的超越你,國家在我的手中將步入盛世輝煌!”

    關於朱允文最終的結局,史書上寫的是自焚殉國,野史有的是出家當和尚避禍,還有的說是逃往海外(大概就是南洋吧)。這些說法中,官方說法有漏洞,首先建文帝的屍首被燒的面目全非,很難確定就是朱允文;其次就是自焚說太有利於明成祖接下來的統治,所以這種死法政治性很強,也有作假的可能。

    另外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朱允文做了和尚,躲在寺廟裡終老。我覺得這對一位前皇帝來講,真的太難了。這麼大的落差,你還讓他在寺廟裡天天唸經,沒有了錦衣玉食,沒有了美人為伴,也沒有了群臣擁護,我覺得朱允文接受不了。他要能承受這麼大的人生變革,也就不會被朱棣打敗了。

    最後就是遠渡海外說,這種說法看似更不合理,但是卻最有可能。從朱允文的行事來看,他是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但也僅此而已。我估計他是有自焚殉國的打算,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他最後怕死了。雖然當時皇宮大內一片混亂,但並不是沒有忠於他的內臣。當時應該是有一名和他年齡相仿的小太監替他死了,而他在其他內臣的幫助下,逃出了皇宮,併成功的流亡到海外。其實朱棣一直都不相信朱允文真的死了,而且一直都不安心。朱棣派得力干將鄭和七下南洋,一方面開展外交活動,揚中國威;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根據線索尋找朱允文的下落。所以鄭和出海的路線,又被後世成為“尋帝路線”。

    永樂年間有一個叫胡瀅的小官吏,但卻十分受朱棣器重,還是託孤五大臣之一。而他一生的使命,就是尋找朱允文的下落。明史記載,在朱棣晚年的某一天,胡瀅深夜來到皇宮,把已經熟睡的朱棣叫醒,兩人秘密的聊了很久,最終“帝疑始解”。具體的談話內容當然不會有人知道,但我們可以肯定,胡瀅找到了朱允文,並讓朱棣安心了。因為胡瀅的使命特殊,所以他是獨來獨往的,因此他把朱允文直接除掉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胡瀅找到了朱允文確切的落身之處。當時朱允文應該是過著兒孫滿堂的生活,早沒了當年的帝王之氣。胡瀅應該和朱允文談了很多,胡瀅應該一字不差的告訴了朱棣,這樣朱棣才能相信那是真的朱允文(叔侄兩是一生的敵人,也是最瞭解對方的人)。而胡瀅帶給朱棣最重要的資訊應該就是朱允文的決斷!又是決斷,正如二十多年前南京城下的那次一樣!這次的朱允文應該不是彷徨的、憤怒的,已過不惑之年的朱允文,應該是放下了:安心當你的皇帝吧,你確實比我強多了。我不會起兵造反的,你看我孫兒繞膝,已經是個胸無大志的普通人了。四叔,你找了我一輩子,該放心了,我不會再逃了,你可以隨時派人來找我,你也可以隨時取我的性命!

    此時的朱棣當然不會去派人殺掉朱允文的,他已經是永樂大帝了。大象怎麼會去特意為難螻蟻呢?但他為什麼如此執著的尋找建文帝呢?我想連朱棣自己也搞不明白。年輕的時候也許是為了洩憤,找到把自己逼上絕路的好侄子,然後狠狠的抽他一頓;而如今,朱棣已經是60多歲的垂暮老人,雖然雄風依舊,但畢竟也是老了,此時的朱棣,可能只是想知道,這個被自己趕下皇位的好侄子這些年過的好不好,僅此而已。

    有的人說朱棣如此在意建文帝,是怕他還會起兵造反。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是不太瞭解朱棣的為人。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自幼生活在軍旅之中,見慣了刀光劍影,刀頭舔血的生活。而他的一生都在打仗中度過:少年時代被父親封為燕王,鎮守邊疆,屢立戰功;中年發動靖難之站,九死一生,登基為帝;之後又七下南洋,五徵蒙古,平定叛亂,並最終死在第五次征伐蒙古的歸鄉之路上。生於戰場,最終又歸於戰場。軍人以馬革裹屍為榮,而朱棣便是榮譽等身的軍人。他執政期間,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已經是一派盛世景象。你說他怕朱允文起兵造反?我說他盼著有人造反呢!對於軍人,只有戰場才是他最好的舞臺,只有在戰場上,他才能遇到真正的對手。遙想當年,他衝鋒陷陣,萬軍叢中,若等閒……!

  • 5 # 珍珍兒的新新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被自己的叔叔朱棣以清軍側的名義推翻,丟掉了帝位。南京城破後,朱允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其人是死是活歷史沒有明確記載,後人的猜測也很多。在史河風rain看來,朱允炆在朱棣兵變過程中被殺死的可能性很大,至於是否是“焚死”倒不是很重要。

    一、民間關於朱允炆逃亡傳聞的漏洞

    1.出家為僧。民間很多傳聞說,建文帝在朱棣攻破南京前已透過暗道逃走,反覆輾轉到了福建,然後在福建出家做了和尚,但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也沒有真憑實據證明建文帝的出家。況且,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出家的廟宇始終也在官府管轄內,嫌疑如此大的藏身之所,不可能逃不過官府的搜查,安安穩穩的出家為僧不現實。

    2.逃亡南洋。朱棣登基後曾派鄭和七下下西洋,據說鄭和下西洋一是加強對外貿易往來,另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雖然這樣的說法彷彿有根有據,但鄭和找建文帝也不可能常年在茫茫海上尋找,我想這都是後人多建文帝去向之謎的一個美好聯想。

    二、朱允炆死於南京城破的理由

    個人認為,建文帝在朱棣攻克南京時就已經死了,也許是自焚,也許是自殺。那朱棣知不知道建文帝已經死了呢?答案是肯定的。那為什麼朱棣政府還對外宣揚沒有發現建文帝呢?這就是朱棣的掩人耳目的聰明之舉。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建文帝,其實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在攻克南京後他製造了建文帝失蹤的假新聞。既然建文帝失蹤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國又不能一日無主,朱棣也就勉為其難的登上了皇位。這樣一來,朱棣稱帝便不是推翻建文帝,而是幫建文帝清除潛伏在身邊的特務,只是沒想到過程中建文帝失蹤了,朱棣就這樣登上了皇位,而且假裝還讓人到處去尋找建文帝。事實上建文帝在哪裡朱棣最清楚,這就是帝王政治,這就是不可告人的歷史!

  • 6 # 唐風宋月

    我來解讀。

    燕王靖難,大軍進入京師,建文帝於宮中放火,一時煙焰漲天,宮人死傷無數。建文帝想到朱元璋臨死賜給他一個櫃子,跟他說,這個櫃子平時輕易不要開啟,等你遇到危難時再開,到時候可以保你一命。建文帝於是打開了櫃子,只見裡面有一把剃刀,一個度牒,一身僧衣,還有朱元璋親筆寫的一封信:你要想活著,就趕緊拿著度牒找個地方當和尚,後宮有一處地道可以通往外面。如果不想活,你就用刀自盡。建文帝選擇了生,用剃刀把頭髮剃了,從地道跑了出去,天下人都以為他自焚而死。

    朱棣為了尋找建文帝,先派馬三寶七下西洋,因為人們傳言他跑到西洋去了,結果一無所獲。也有人說他跑到武當山隱居了,於是朱棣親自上山拜訪了武當派掌門張松溪,帶了三十萬人大修武當道觀,把武當山翻了個遍,也沒找到建文帝。一直到朱棣死了,建文帝也沒有出現。

    朱棣孫子朱瞻基繼位之後,建文皇帝從江南來到北京,給朱瞻基上書道:我當年避難後宮,從地道里跑了出來,你們都不知道,以為我死了。其實我一直剃了頭在江南一座寺廟裡修行,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對人生也沒啥指望了,我只想回家,埋在我朱家的墳墓裡,不想死在異地他鄉。我身上有高皇帝給我的密敕,我希望以後的史書記載我不是死於自殺。

    朱瞻基親自召見,讓當時還活著的老臣以及太監宮女都出來辨認真假,但是時間相隔太久,大家都不認識他了。建文帝指著一個老太監說,你不是那誰麼,我曾經在有一年的七夕賞過你三個桃子,你匍匐在臺階下吃了一個,懷裡裝了兩個。我問你為啥裝起來,你說要帶回去給老父親嚐嚐。我看你為人孝順,就又賞了你五個桃。你還記得嗎。老太監忽然也想起好像有過這麼一回事,於是和建文帝抱持大哭,涕泗流溢。朱瞻基又召吏部尚書蹇義和右都御史洪英等人問了建文帝好多前朝秘事,建文帝說的絲毫不差。

    朱瞻基一看這個老和尚不是贗品,於是下詔厚養於諸王館中。未幾,一夕暴卒,眾皆疑其遇毒也。朱瞻基命令以公禮葬於郊外。建文帝臨死寫了一首詩:淪落江南數十秋,可憐霜雪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昭陽殿上雨聲愁。新浦細草年年錄,野老吞聲哭未休。此詩感慨無窮,含蓄無限,淒涼可悲。其實建文帝向朱瞻基提出想埋在祖墳裡的要求合情但不合理,因為他已經出家了,是個和尚,根據大明律法,出家當了和尚的人是不能埋在祖墳裡的。

    參考書目:《建文皇帝遺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玩好《守望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