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字真好玩
-
2 # 楚天翥鳳
甲骨文的一至五,都是一至五劃,直觀易懂。如此下去,很煩。省事的方法是另定方案。從字形與讀音來分析的話,能形成一個合理的解析體系。如果從音來分析的話,一是野豬被捕殺時的叫聲,二是野豬力竭時的叫聲,三的發聲不明,四的發聲應是野豬死前的喘息之聲,五表示的是剖開野豬,六是懸掛野豬之形,七是切開之意,八是分配之意,
九是手取之意,十是食之之意。
有朋友有疑,古今字音不同。不才認為,數字的讀音變化不大。若數字的讀音來源於生活中聲音,即擬聲詞,則古今音應該是一致的。用刀切菜,會發出七音,齊的音亦來源於此。古今切菜的聲音是一樣的。八,九的音也可如此索源,略。五的音也能分析來源,稍複雜,非三言二語能說清。
-
3 # 嚴師說字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很難考證。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應該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看,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最早應該是有多根繩子或多根記數木棍來代表數字,再到有其它意義字元過度中,不再單純僅表示數字,可能增加了可參照的人或物,如方位、肢體等,如四有四面之意,指前後左右或東西南北;八有八方之意,指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十有全之意。
一(擬音 yī)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畫的一橫,是古人的記數符號。從人的認識進化過程看,最早食物的獲取是狩獵或採集植物的果實,狩獵最早就是用削尖的木棍“弋”,為了計算獵物的數量,或者計算使用木叉“弋”的多少,開始用刻畫的符號來記錄,或者結繩記錄,刻一橫為數字一,刻兩橫為數字二,三橫為三。隸變楷化後寫作“一、二、三、”,後來加弋寫作“弌、弍、弎”,印證數字文字產生是狩獵開始的。採集植物果實多用手或木棍“丨”。“一”作為部首指示數字一的範圍很小,多數指示橫向、東西、平面等,故在不同的字裡其標誌的內涵也是不同的。讀音應該是模擬小燕子的叫聲,或者小孩子咿呀學語的最先發聲。應是人類有記事以來創造的第一個文字。
二(耳er)的甲骨文畫兩橫表示計數符號。楷書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以“一”表示天,太陽,以“二”表示地,太陰。二是一的偶數,天創造,地生養。隨形賦義,陰陽變化。1.表示陰竅;兩個數目。如:目(沒入切mù):目無聲,默然而內識。耳(擬聲 ér):生於頭兩側的聽覺器官。面(丏miàn):臉顏。Sunny的外表遮蔽著陰暗。手(擬聲shǒu):兩隻向內拐的上肢。2.表示陰;地。如:元(圓yuán):人的上頭;人是從母親陰道內生出來的,人出生頭先出。無(無wú):人入陰間什麼也沒有了。幹(擬聲gān):兩個陰歧頭的木杈,既可防守,又可進攻。雲(運yún):陰氣生雲。二借“耳”聲表示頭部兩側的耳朵有二隻。二的本義就是用耳朵作參照的記數符號。
三(叄 )的甲骨文畫三橫表示記數符號。表示積畫為數。古音不明。隸變楷化後,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三表示天、地、人“三才”。借“叄”聲表示天地人互參之數。三在漢字中表示多之意,如長、辰、
四(死)的甲骨文應該是從結繩記事,畫橫記數,由一二三衍生而來。楷體“四”應該是由囗和兒的省形“兒”會意而成的字。“囗”表示圍,也可以理解圍的省形,表示周圍或包圍之意,有邊界的土地,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兒的本義為爬行的幼兒,還不會行走,四內為兒的變形“兒(無鉤)”,豎彎鉤“乚”去掉了鉤,鉤表示相對運動,“兒”無鉤說明幼兒四肢著地躺著,不能運動。字形描述一個躺在墓穴中四肢著地的人。四借“死”聲說明躺在墓穴中的死人。四的本義為躺在墓穴中的死人。一般墓穴為長方形有四個邊,或人死四肢著地,引申為數字來替代“亖”
五(舞)的甲骨文像是一種持中而舞的繞線工具。以五個交點表示數目“五”。借“舞”聲表示持中而舞。隸變楷化後受易學思想的影響,筆畫詮釋了新的含義。五是由二、斜豎“丨”和橫折“”會意而成的字。兩橫表示天和地;斜豎表示男根;橫折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女陰;斜豎和橫折相交表示“男女性交生子”作隱喻,表示天地陰陽二性交合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即事物的五種基本屬性與功能:金錶徵決斷,木表徵創造,水錶徵變化,火表徵協調,土表徵決定)。
六(陸)的甲骨文為穹廬形,理解為穹廬分四面,加上下兩面,共六面。隸變楷化後,六是由“亠”和“八”會意而成的字。“亠”表示上頭,這裡表示上位;“八”表示八個方位,有數字八的含義,引申分合。分四個面,如四面八方。總體會意為八的上位,意為八的上兩位,即“六”。借“陸(陸)”(露或留:借“留”聲表示山丘上石頭風化留下的可以耕種的土地;借“露”聲表示翻耕土地露出的土層)聲表示陸(留)中有兩個“土”,共六畫。故用“陸”作為“六”的大寫。
七(切一切qī)依據參照物的減少或增多創造相應記數漢字,七有切分之意看,八減一為七,應該是人的八肢,以“八”作參照,切掉一肢。斜橫“一”指示切除一肢,即指橫切,又表切去一肢,捺“㇏”變豎折彎鉤“乚”是意義變化,由原來能走動的捺“㇏”,去掉一支腿就會伏在地上爬行,變為豎折彎鉤“乚”。豎折彎鉤“乚”在多數字中表示躺著或伏在地上爬行之意,如禮、比、匕、也、巳等。讀音為“切和一”的切音,表示切去一肢。
八(擬聲bā )是由撇和捺組合而成的字,依人的四肢為參照,是人字的撇捺(撇為女人、捺為男人)分開之形。撇“丿”指示陰柔、女人以及向下向內用力,這裡指女人;捺“㇏”指陽剛、男人、向外向上用力,這裡指男人。男女分開每人各有雙臂雙腿四肢,兩人合計八肢,來表示數字“八”。八在甲骨文中象兩人分開相背的樣子,所以八和其它字結合形成的字多數與分解、分散、相背有關,如分、公、其、只、六、關、丫、勻、冰等。讀音來源於男女分合之聲。八的本義就是數字“八”。
九(久)是由撇“丿”和橫折彎鉤“乙”會意而成的字。甲骨文像一彎曲的手指,加一斜橫,應該是去掉一個手指的意思。所以,“丿”表示向下向內,意為向內捲起一個手指,或者理解切去一個手指;橫折彎鉤“乙”是合體筆畫,意義也是疊加的,總體會意為手指的功能,橫表示手指可以伸平,折表示手指可以彎成弧形,彎表示手指運動自如做多種運動,握成拳狀,鉤表示左右手指對稱。借“久”聲表示九為極數(十為天數),最大數,如:九五之尊。引申為1.多數、多次,如九死一生;2.引申高,如九霄雲外。
十(拾)是由橫“一”和豎“丨”會意而成的字。一橫表示橫向、地面、水平,共有八個方位: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豎“丨”表示縱向,這裡指示上下兩個方位。所以十表示十個方位。借“拾”聲表示雙手相合共十個手指,來指示數字等同。
以上十個漢字數字僅是自己的推斷而以,並沒有很多可以考證的原始資料。望大家斧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人們通常會引用《說文解字》中的相關解釋來回答,可歸納為兩點:
1.“一二三亖”等字形用於表示數字,為指事(象事),直觀易懂。
2.“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字形用於表示數字,屬於假借。
其中,《說文解字》似乎還記載著3個字形的字形之義:五(陰陽在天地閒交午)、八(象分別相背之形)、九(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四、六、七、十”等的字形之義則不見載於《說文》,後世只能基於字形、字音作出一些猜測,然後再去探究它們的造字依據。例如,一些人依據“七”的小篆字形及字音,猜測它是“切”的初字,即“七”的字形之義為“象刀切物之形”。
這樣歸納一下,大家可能馬上就會發現一個問題:
即使能說清楚“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的字形之義和造字依據,也仍然不知道它們為什麼可用於表示相應的數字。
這些字形用於表示數字,顯然屬於假借,我們只有進一步找出假借義與字形義之間的內在聯絡,才能說清楚中國古人對相應數字的命名過程,才算是完整地回答了題主的問題。
例如:字形“八”為什麼可用於表示數字8呢?一句“假借”顯然是不夠的。要想把問題說清楚,讓大家心裡不再有疑惑,就必須去剖析假借的具體依據:“分離”與“數字8”兩個不同的語意(字義),為什麼能用同一個語音來表示?它們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絡?
這就涉及到語音起源的問題了,不再僅僅是文字起源的問題。
語音起源是人類未解之謎,西方甚至一度都不讓探究……我們能解決嗎?
解決不了,並不代表什麼都不能去做……
做點小小的猜測,對人畜都無害,總可以吧?
(猜都不讓猜的朋友,就別往下看了,省得把自己氣壞了)
語音起源和文字起源是兩個不同的過程,後者是從視覺(形體)角度去命名客觀事物,前者則是從聽覺(聲音)角度去命名客觀事物,思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以“八”為例,從視覺(形體)的角度,我們根本無法找出“分離”與“數字8”兩種事物的共性,無法將兩者聯絡在一起。但是,如果從聽覺(聲音)角度考察,我們可以發現折斷棍棒等物體的聲音為ba,模仿該聲響得到的語音可用於表示分離、分叉等意。人類用十指計數,十根手指八個叉,數目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中國古人又借用此音來表示數字8。
總之,語音和文字都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命名,但其命名依據有所不同。釋解漢字的字源,必須兩條腿走路,既要講清楚語音的起源,又要講清楚字形的起源。但是,語音起源的過程發生在人類之初,到文字產生時早已被遺忘,不可能留下相應的記載……西方人雖然一直在追問語音的起源,但實際探究的並不是語音的起源,而是文字的起源。西方所謂的語源,只是把多音節詞解析成一個個詞根,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實際上是構詞法,分析字母文字的構成,而不是去探究語音的起源。其性質,和我們把漢字拆解為不同的偏旁部首一樣。
中國的祖先,做的比西方人更絕,壓根就不提語音起源的事,完全迴避了這個問題。例如:《說文》只是剖析字形的起源,沒問過字音的起源;對待假借字,只是從靜態結果的角度視為同音通用,而不是從動態過程的角度視為記錄語音的結果;對待形聲字,也只是簡單地指出形旁和聲旁,沒有進一步去追問原因。總之,從《說文》開始,2000多年來,華人在釋解字源時,都是在用一條腿走路!
人們總是想從視覺(形體)這一個角度,去解決全部的問題……為此,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大量似是而非的解說,例如《說文》對“四、六、七、十”等字的解釋……後人知道這些解說不可信,卻受《說文》影響,又著力於從視覺(形體)角度去解決問題,結果是作出更多的曲解……要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只有一路可走:改變觀念,改變思路,改變方法,補齊另外一條腿,用兩條腿去走路,去釋解字源!
當然了,前人沒有系統地探究過語源問題,走這條路開始肯定是艱難的,但我們不能因為難便不去做……我們做的事,即使全都是錯的,也為後人積累了經驗,也是有意義的……
最後,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對眾數字的字源和語源作出一些猜測。
(僅僅只是猜測哦……)
先強調一件事:中外古人都發明瞭十進位,其實際依據應該是人類擁有十指,即古人最初習慣用十指來數數、計數,所以發明了十進位……中國古人對數字的命名,與此有很大的關係,如認為“十”為數之滿,五是數之中,九是接近十的數字,十指構成八個指叉……等等。
一字源:指事,象棍棒橫放之形,表示數字1。
語源:模仿自碾壓物體破碎聲,初音近於ngi/nge,表示“夷”(碾平)。字形“一”是平的,地平線呈“一”字形,所以借用此音表示數字1。
二字源:指事,象兩根棍棒橫放之形,表示數字2。
語源:模仿自兩個硬物相互軋壓聲,初音近於nge,表示軋壓、數字2.
三字源:指事,象三根棍棒橫放之形,表示數字3。
語源:不知道……可能和水流散開聲有關,最初用於表示眾多。
四字源:“亖”為指事,象四根棍棒橫放之形,表示數字4。
“四”這個字形,可能是由
這個字形勻稱美化而來,此字形可能是人體之形,突出四肢。
語源:不知道。
五字源:假借。字形“㐅”,象揮舞棍棒之形,本義是“舞”(揮舞)。
語源:模仿自揮舞棍棒之聲,初音近於wu/ngu,表示舞動。手握處為揮舞棍棒的中心,所以經聯想拓展,此音可用於表示“午”(日之中),“五”(數之中)等。
語源:可能源自模仿水流下落聲,取疊加之義(用手指計數,六要換手)。
語源:可能和“氣”同源,源自模仿急細氣流溢位聲……人類有七竅,數目是固定的,所以借用此音表示數字7.
八字源:假借。字形象棍棒斷裂之形,本義表示分離。
語源:模仿物體斷裂之聲,初音近於ba/pa,表示斷裂、分叉、分離……人類雙手十指有八個指叉,數目是固定的,所以借用此音來表示數字8。
九字源:假借。字形象物體糾結在一起之形,本義表示糾結,接近。
語源:與“糾、就”等同源,可能模仿自烤肉焦糊時油脂發出的聲音,初音近於ngu/ngo,表示糾結、接近(指肉受熱收縮)……九是接近十的數,故借用表示接近的音來表示。
十字源:假借。甲骨文和金文都有眾多不同的字型,大部分為穀粒形,小部分為瓜果之形,線上條化(發展為小篆)過程中,中部加一橫表示果實鼓凸之形,字形之義當為果實,當為“實”之初字……實的本義是富有,後借用於表示果實,則“十”專用於表示數字,僅在“針”“”等字中取穀物本義。
語源:可能模仿自較細氣體溢位聲、箭矢飛行之聲等,表示“實”(充滿)、“失”“逝”(離開)“矢”(箭)等……十為數之滿,故借用此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