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照見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需要先明白在心理諮詢中,「諮訪雙方的權力差異」到底是哪些、原因是什麼?

    我們要知道諮詢師的職業倫理——

    《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http://www.chinacpb.org/a/lunlizhuanlan/20180309/215.html

    這守則可以看完答案再看。

    總的來說——權力有差異,但目標一致:輔助來訪者

    (一)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權力

    一般這句話被翻譯成,「知識就是力量」。不過在英語裡,power也有權力的意思。

    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的一個非常明顯的差異的是,雙方在心理健康領域內專業知識的差異。

    具體來說,在心理諮詢中可能出現這種對話——

    來訪者:『醫生,我覺得我有強迫症,我總是忍不住要去打掃房間。』

    諮詢師:『嗯,聽起來這個讓你很困擾。那具體來說,你是多久打掃一次房間呢、打掃房間這件事情會不會妨礙了你工作學習。打掃房間的時候,你會不會過程中也很想停下來,甚至覺得痛苦,但就是無法讓自己停下來?——另外補充一點,我並不是醫生哈。我是諮詢師。』

    來訪者:『嗯好的老師。我一般就是兩天打掃一次吧,也不一定,只要我覺得髒了就打掃。就是回到家裡後覺得髒就打掃一下,哪怕我還有工作,不過也不是太費時間,工作後來還是做完的。打掃的時候不會覺得難受啊,還有點爽哦。我不會想過程中停下來,我是覺得我自己好像太在意衛生,有點潔癖。』

    諮詢師:『哦~所以你說「強迫症」的意思,其實是打掃這件事情你一方面挺喜歡的做著挺爽的,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有潔癖好像不太好。不過不妨礙工作,而且過程中沒有很痛苦。』

    來訪者:『對,是這個意思。』

    諮詢師:『那你這個應該不是強迫症。當然我不是醫生,法律上我沒有診斷權。只是從我知道的專業知識來說(指了指書櫃上的書),強迫症必須是阻礙了當事人正常工作或生活、很痛苦、想停又停不下來。那才是強迫症。你這個不像是,如果你還不放心,可以去問問精神科醫生。不過這裡面確實有你困擾的地方——你懷疑自己是不是潔癖。這個我們可以多討論討論……。「強迫症」確實容易被誤解,你提出來了我們也才有了機會澄清和討論這件事,這對我們的諮詢工作很重要。』

    來訪者對自己的心理問題的性質,並沒有像諮詢師(或者醫生)那麼大的話語權。諮詢師雖然沒有診斷權,但是專業書讀得多而且有經驗;所以諮詢師其實就有了「話語權」「命名權」「影響話題走向」等權力。

    怎麼處理這種知識的權力差異?

    很簡單——分享心理健康知識啊。在CBT中,這種做法叫做「心理教育」:告知來訪者有關的心理健康知識。

    來訪者從諮詢師那裡聽來知識後,自然地就比之前多懂一些了。

    分享後,雙方的「知識差異」就縮小一些了,雖然不太可能完全沒有差異,但是是有改變的。

    對來訪者來說,要知道自己的權利(right)是知情同意權。(倫理守則裡有)

    如果來訪者問起了:『你對我們諮詢的計劃是什麼,你用的是什麼諮詢方法?』諮詢師有義務告知並解釋給來訪者聽。這就把知識差異上的弱勢,變成了一種索要服務的強勢。——好比你要服務生給你倒水,因為你需要。

    也就是說,諮詢師的知識,是要為來訪者服務的,而不是用來裝逼、獲得優越感、辯論中打壓來訪者——這些都是違反專業倫理的。

    無條件積極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利用這種「知識差異的權力」去打壓來訪者。

    而要看到,哪怕來訪者「用錯詞」「對專業知識有誤解」,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是他努力地在試圖幫助自己。我們必須看到、肯定、鼓勵這種努力。

    (二)心境上的差異——比較隱蔽的權力差異

    來訪者去心理諮詢,一般來說是心境比較差的。也可能長期伴隨著自卑、害怕、迷茫等情緒。通俗地講,我們心境比較脆弱的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景下,我們都會變得有點弱勢。

    以抑鬱症為例。有些抑鬱症會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

    如果諮詢師和來訪者在諮詢中發生了衝突,比如有某種分歧。

    因為記憶力和注意力的下降,來訪者幾乎不可能在衝突中有優勢。這會帶來很大的挫敗感。

    怎麼處理這種權力差異?

    來訪者要知道自己的權利是——得到幫助,不被傷害。

    所以如果發現諮詢師在利用來訪者的弱勢,滿足個人私慾而不是幫助來訪者。那來訪者可以提出結束諮詢,嚴重的時候,來訪者可以起訴諮詢師違反倫理。

    比如說,有些諮詢師會和來訪者發生性關係。這是嚴重違反倫理的。

    國內出現過一次,有一位雲南的老一輩諮詢師,就做過這種事情。隨後被舉報。中國心理學會就處罰過他,直接開除了他。

    那麼對心理諮詢師來說,應該要做到:不傷害來訪者。

    非評判的態度、不能有雙重關係

    為了做到不傷害來訪者。

    心理諮詢師必須要在細節上做到:

    ①不批評來訪者,不使用武斷粗暴的詞語

    ②除了心理諮詢關係,其他關係不要有。在心理諮詢之外的場合,也不要約見面

    怎麼處理呢?

    心理諮詢師必須嚴格保守來訪者的秘密。唯一例外的是,涉及到人身生命安全的事情。如果心理諮詢師知道來訪者可能自殺或者殺別人,諮詢師有義務盡力告知有關人士,避免悲劇發生。

    以來訪者為中心、不說對來訪者無用無益的事情

    心理諮詢之所以是來訪者說隱私,而諮詢師幾乎不說諮詢師的隱私。是因為這個工作,是要幫助來訪者的。所以話題都是來訪者的事情。如果諮詢中說了很多諮詢師的隱私,那就是諮詢師在傾訴了,這是本末倒置額。

    在一些特別情況下,諮詢師可以說一點自己的事情。

    比如「你很擔心只有自己有這個問題,但是其實很多人,包括我,也有這類困惑。」這是為了幫助來訪者緩解「我很孤獨」、「我和別人不一樣」、「只有我不正常」的痛苦情緒。

    (四)社會角色上的權力差異——最直觀的一種

    這個其實是最簡單的。

    就像醫生有診斷權,而病人沒有診斷權。

    諮詢師的這個職業身份,確實相對來訪者比較有權力。很多人會把諮詢師當做權威。

    怎麼處理呢?

    其實還是那句話:權力背後有義務。諮詢師的權力為了幫助來訪者。

    而且諮詢師獲得這種權力是有前提的——來訪者的知情同意之後。

    也就是說,來訪者隨時可以解除諮詢關係。其實來訪者也還是有權力的。

    (五)心理角色上的權力差異——諮詢中最複雜的難點

    哪怕前面我們說的,都知道了。

    但是有些來訪者的心理困難就在於——他太容易把別人當權威,太容易服從權威無法自己決定事情或者太容易和權威起衝突。

    怎麼處理呢?

    這是個複雜的問題。

    簡單的來說——心理諮詢師不能著急要脫下這個「權威」的身份,而是要利用這個身份,給來訪者一個「練習反抗權威」或「練習和權威友好相處」的機會。

    權力和意志的關係,心理治療中的意志

    當我們在說「權力」的時候,有一個意思是:一個人可以用他的意志去行動,影響別人。

    在心理治療中,心理諮詢師有意志,來訪者也有意志。但是心理諮詢師的意志一般比較強,來訪者的意志一般比較弱。

    當心理諮詢師濫用自己的權力,去替來訪者做決定、下判斷的時候,諮詢師的意志彰顯了,但是來訪者的意志卻被打壓了。

    所以,很重要的是——

    ①諮詢師不要接管來訪者做決定的權力

    ②要幫助來訪者看到,無論如何他都在做決定,決定無法避免。尤其是「元決定」,對決定的決定。也就是說「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作者簡介:佘炤灼,首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心理諮詢方向)。熟悉正念冥想,帶領過正念團體總計250小時以上。有兩年心理諮詢經驗,接待過167人次以上的個體心理諮詢。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實習心理諮詢師。較多回答心理諮詢、情緒調節、婚戀關係、原生家庭等問題。

  • 2 # 鵜鶘心理

    首先我認為諮訪關係的方向最主要取決於心理諮詢師自身的定位。在我認為,諮詢師是為來訪者的心理認知和情緒等進行梳理和反饋,同時和他們進行探討,找出問題的成因,結合來訪者現有的條件,引導來訪者自己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諮詢師是協助來訪者挖掘到自己的能力所在,讓他們能夠自己透過自己能力的提升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而在這個契合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夠真正做到摒棄自己的價值觀,融入到來訪者的心理情緒中是專業關係中的最重要的基礎。在實際的諮詢中,我們也發現諮詢師自身不自覺的權威感和來訪者的依賴意識會給諮訪關係造成困惑。

    其次我認為心理諮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未必在於所謂的理論和技術形而上的使用上,而更在於如何調動自己的人格因素來整合和影響來訪者的經驗、價值、認知等,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到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我想,其實在來訪者的內心始終會有一盞明燈,在照亮著自己前進的方向。而諮詢師主要是傾聽、理解和引導,在引導中配合理解,在配合理解中引導,讓來訪者自己找到那盞明燈。

    其三我們要處理阻抗,但是儘量避免用衝突的方式來處理。始終不能忘記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

  • 3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在心理諮詢關係中,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存在著很多方面的權力差異,但最關鍵的權力差異莫過於來訪者意識到自己只是諮詢師眾多來訪者中的一個,他只能要求諮詢師一小部分的時段,而且為了諮詢師在這一時候中投注的心力,他必須付出不菲的費用。

    這種不對等在諮詢伊始就已存在,有時它會從一開始就影響著諮訪關係的走向——這類來訪者往往是對人際關係裡的不對等非常敏感的人群,他們很在意自己是否處於關係的下風,並時刻準備為捍衛自己的權益而奮起反抗。

    有時它會在諮訪雙方之間發展了更深入的移情之後產生。來訪者將諮詢師移情為曾經那個重要的客體,他可能在渴望著全然的關懷與接納。這時諮訪關係之間的權力差異就可能像一根刺那樣紮在來訪者心中,使他想要挑戰諮訪關係的邊界。

    無論在何時、以何種形式出現因權力差異而導致的諮訪關係不穩定,諮詢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共情來訪者內心的情緒與感受,只有來訪者感受到自己的不滿、悲傷、渴望、憤怒、沮喪等等被真正看見,他內心的躁動才有可能開始平息,慢慢有力量來看到現實,這時諮詢師的澄清和修通才有枝可依。

    諮詢師需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反覆向來訪者示範一個事實:是的,我們之間是存在著種種的不平等,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連結是虛偽的、功利性的,當我們一起工作時,我對你的關注是全然的。

    當來訪者一遍又一遍地體驗到這樣的事實,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會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漸漸能夠接受人與人之間需要有一個合理的界限,這個界限是由雙方共同來確定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許無法如他所期待的那樣絕對純粹與完美,但也一樣是值得珍惜的。我想,這就是我們作為諮詢師,能和來訪者一起做的最有建設性的事情之一。

  • 4 # 青音約

    不知道所謂“來訪者與諮詢師的權力差異”這個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因為兩者之間本身這就是平等的關係,不存在權力的關係,又有什麼權力的差異之分呢?如果非要說權力差異,那麼這種差異是老師與學生,HR與員工之間等等都存在的,就是地位的不同。

    對於心理諮詢,來訪者是去尋求幫助的,好像是地位低的一方,但是有這種心理本身就是不對的。求助者本身是需要幫助的,而諮詢師是提供幫助的,沒有高下之分。心理諮詢,也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諮詢師告訴來訪者怎麼做,而是透過諮詢的手段,引導來訪者改善認知,發現問題,進行自助。諮詢師的角色本身就是引導者。

    羅傑斯說,永遠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人,有的人喜歡Sunny,有的人避而遠之,但這都是自己的選擇,有的時候不是沒有改變,而是改變在慢慢發生。所以從諮詢師來說,最最基本的就是做到不要去試圖改變來訪者與灌輸自己的一是。對於來訪者,也要知道這就是找一個專業的人去傾訴,去告訴自己怎麼改變,什麼是正確的,真正重要的永遠是自己。雙方有這樣的態度,在這樣的情境下,本身就沒有權力的關係。如果來訪者還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就是低自尊了,需要諮詢師的幫助,是諮詢內容的一部分。諮詢師如果有地位的觀念,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諮詢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的微波爐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