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雲社初心

    各種心理準備都要來點,最重要的是“直面真實自己”的心理準備。

    我們家長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學會了戴各種各樣的面具來掩藏自己,而自己的真實面孔早已經忘記了。

    孩子這個小東西,整天和家長在一起,象鏡子一樣照出家長的真實模樣。

    他們是赤裸裸地照出家長不戴面具時候的樣子。

    這就像一個化妝習慣的人,某天看到自己徹底卸妝的樣子,能不能接受還真不好說。

    接受不了,就會焦慮,煩躁,親子關係出問題。

    孩子是另一個翻版的我們,我們用一同生活的點滴形成了他很大一部分精神世界。

    接納他們,其實就是接納我們自己。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 2 # 巧妙媽育兒

    從兒童進入少年,是孩子們從幼稚到成熟,從依賴到獨立,從順從到自主的過程,作為家長心理上要做好接納以下狀況的準備:

    1.被孩子們“嫌棄”。

    2.經常拒絕父母的參與。

    3.對父母的說教顯得不耐煩,甚至頂撞父母,變得叛逆。

    4.情緒反覆無常。

    5.特別反感父母談學習的事,認為自己有自我管理能力。

    6.渴望獲得異性的關注和親密感。

    總之,少年時期孩子的思維有了較大的改變,他們總想衝破父母的約束與管教,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也認為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家長應該多支援、理解、尊重他們的選擇和個性。以朋友的方式相處,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支援孩子按他們的想法去做,有需要隨可以向父母求助。

  • 3 # 守護寶貝天使

    謝邀!從兒童到少年階段的教育,直接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工作,至關重要!6歲以前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剋制任性,培養專注力的重要階段。12歲以前是培養孩子正確行為規則的關鍵期,與孩子共同協商制定生活學習的規章制度,共同實施。培養良好人格品質的重要階段。過了12歲,難度就增加 N 倍了。

  • 4 # 思悟心蕾

    有關從兒童到少年,家長要做那些心理準備的話題。

    兒童時期的孩子們擁有的是一顆靈動的心,這個時候他們的想法和思維比較靈動,可以用玲瓏八面來比喻。但也是或者玲瓏八面的靈動,會讓家長感受到很是累和疲憊之感。總有點跟不上孩子思緒的變化,這個時期父母需要的就是好好的觀察孩子的靈動的幅度和深度。這樣便可以逐漸的判斷出孩子所要進展的方向,再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耐心與毅力。

    少年時期的孩子們擁有的是一顆銳變的心,這個時候他們的想法相對有所固定,但是也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影響產生相應的變化,有的變化是正方向,有的則是反方向。這就是對家長的一次特殊的考試,如果孩子們是逆來順受,那麼就相應的激發他們的鬥志和豐富知識與見解就夠了,如若是叛逆性十足的,那麼父母就有的罪受了,需要時不時的都要進行反思維反邏輯進行逆向引導,這種技巧實在太折磨人了,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

    總之,從靈動狀態進入銳變狀態,需要的就是機遇與巧合,並不一定有明顯的表露與界線劃分。作為父母工作雖然重要,但是如何教育和培養好孩子依然很重要。

  • 5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今天我想以講自己故事的形式,把論點貫穿在這個演講當中,嘗試一下這樣的形式,看看是否能更有力量。

    這個主題,一是源於我自己作為母親,孩子剛剛舉行了少年儀式。二是源於到我這裡來諮詢的個案,大多是這麼大的孩子。且都是到了不上學才來諮詢。

    從兒童到少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些孩子讓父母如此揪心?我想,可以先從我自身說起。

    我特別喜歡做家長諮詢,因為我是深深的體驗過作為一個母親的痛苦,又深深的體驗作為一位母親的幸福。從痛苦走向幸福,到底走了多少路,到底又換了多少種走路的方法,我可以說,不計其數。我忘了,從我的孩子出生,我就陷入了焦慮之中。我看過的育兒書籍不下百本,各種育兒方法,各種育兒理念。可是我發現,我培養的孩子並沒有其他孩子優秀。於是,我開始尋找為什麼。

    第一個尋找到的為什麼,是從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老公的原生家庭做比較產生的。我的家庭和我丈夫的家庭都是農村家庭,但雖然都是在農村家庭,“層次”也是不一樣的,我的父母也算是讀過書的人,父親是高中畢業,考大學時由於家庭成份,而沒有了考試資格,我的母親也是一位初中畢業的人。

    可是我的公公與婆婆,一個是小學三年級,一個是一天都沒有讀書。可以說從文化層次來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會教育出怎樣不同的孩子呢?我和我弟弟,我覺得我們兩個人從上學到現在,都很一般,屬於非常普通的一個人。

    而我的老公和她的妹妹就一直非常優秀。我老公小學一年級做班長直到他的中專畢業,都是班長,沒有一次不是班長,光從這一點來看,就能看出這個人是比較優秀的。而老公的妹妹一直在學校里名列前茅,成績比她哥哥還要優秀。當我在育兒中遇到困惑時,我就實地拿他們作為案例來分析,去尋找答案。

    這兩個家庭塑造出來的4個孩子,是如此的不一樣,我為何要拿自己作為案例分析,而不是用諮詢案例,因為我覺得這個大家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可以說,這兩類家庭是非常常見的。“有文化”的家庭和“沒文化”的家庭,一種有趣的對比,感覺也有點諷刺意味。

    雖然我和弟弟也不算很差勁的那種,但從小到大的學習成績是遠遠不如他們的。而且從懂事的角度,他們七八歲就會自己做飯,洗衣服。我們是成年之後,才幹這些事。那麼,我就去思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讓我們這麼不一樣。

    有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是難道是每個窮人家的孩子都能早當家嗎?顯然不是。那麼這兩個家庭教育有哪些區別,讓兩個家庭的孩子反而有了一個逆轉。我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了。我公婆沒有讀書,所以,他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當他們覺得自己不懂的時候,就會發自內心的去求助孩子,去相信孩子。這種特質是這個家庭教育裡成功的因素。這種“弱”是先天的,我們現在在很多育兒理論都在說要示弱,要做出弱的樣子。但他們不需要學習,先天的就是這樣的。

    當我找到這個答案時,我欣喜若狂。我終於找到解藥了。於是,我儘量的去修正指責型語言否定型語言,孩子發生變化了。從三年級,我開始真正放手,我發現只要我每天快樂著他的快樂,痛苦著他的痛苦,就可以讓他茁壯成長。原來,育兒如此簡單。而且做諮詢的過程中,這一類的父母基本都能搞定了。因為我經歷過她們的痛苦,她們的焦慮,現在又引來放鬆與幸福。韋老師說,人是第一技術,經驗是第二技術,方法是第三技術,我有了第二技術,效果還不錯。

    可是當孩子到六年級下半學期時,進入了青春期,一切都不可控。孩子玩上了網路遊戲。我陷入了無限焦慮當中。我們的對話經常以吼叫結束。我用盡了各種方法,有的時候會略見成效,但很快又歸為原位。

    尤其是那段時間,找我諮詢的,都是玩網路遊戲的,我束手無策,因為我自己都沒有走出來,就無法幫助到他人。

    在兒童期,你給到孩子的,到青春期,孩子都會歸還給你。

    這是我在那近一年的煎熬中深刻體會。我真正的體會到,如果你沒有能力給愛孩子,孩子也不會對你有感恩。無論你付出多少。

    但,在很多時候,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春。這一春雖然來的晚,但我真的很慶幸。就在2017年九月,我自己發生了質的變化。我突然開始關注家庭了,我說的這種關注不是指表面的,而是真正的開始愛自己的家了。這種感覺是我前所未有的。我對父母的態度,我對丈夫的態度,我對孩子的態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內心真正的升起喜悅之情。媽媽不再是為我做飯的,而是我的母親。丈夫不是為我做事的,而是我的丈夫。孩子不再是一定考出好成績的,而是我的孩子。我真正的體驗到去愛他人的喜悅之情。

    曾經,我以為,我是愛他們的,我對他們也會有付出。可是並沒有體驗到付出的快樂,只是一種責任。現在,當我變了,我能深切感受到付出是的快樂與喜悅時。一切都在變化。

    育兒,一定是一種生命狀態。只有你先對世界的態度變了,你才能對孩子的態度改變。你的孩子才會改變。方法,只能短暫有效,不能治根。

    曾經,我對孩子說,以後你生了孩子,我是不會幫你帶孩子,太痛苦了。可是就在昨天,我還在對他說,我多麼希望你回到小時候,能夠好好陪伴你成長。曾經我對你只有監督,沒有陪伴,我是一個警察,我很累。現在,我成了一個母親,我很放鬆,我很幸福。

    我還和他說,以後,你有了孩子,一定要讓我來幫你帶孩子,我會非常享受這種快樂時光,說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什麼是天倫之樂。

    故事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總結。

    我的原生家庭和老公的原生家庭,不同的育兒方式是如何塑造出不同的孩子的。一個真正覺得自己不懂的弱家長,凡事去求助孩子,孩子反而很早獨立,成了自己的主人。而懂得多的說教型的父母,孩子反而會成長的很慢。

    我公公婆婆的育兒方式讓我想到了韋老師說的“人是第一技術”,這種先天的“弱”就是第一技術。是他們本身就有的東西,是不需要學習。他們沒有去學習如何尊重孩子,但已經把尊重體現在每時每刻。

    我後來學習到的尊重,只是方法。所以,在我兒子青春期的時候又一次爆發。

    所以,我又去想,為何我的公公婆婆能尊重孩子鼓勵孩子,而不是像其他父母指責否定語言的多?後來我又找到了答案。

    我公公特別會給我們講他的父親是怎麼對他的,對他非常嚴厲,甚至兇惡。他父親對他的樣子,他還歷歷在目。他說,他再也不會讓孩子經歷他的經歷,他一定不會對孩子像父親對自己的樣子。從這點來說,他記住了作為孩子的感受。

    當他記住了作為孩子的感受時,他成為了好父母。

    我想這是他尊重孩子鼓勵孩子很重要的原因。這也是一種愛的能力。他記住了作為孩子的感受,就能體會孩子的感受,就有能力讓自己的愛流向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當孩子感受到了愛,就有了力量,就會為成為自己而努力。

    而我在孩子三年級時,所謂的放手,所謂的相信孩子,其實只是方法上的。後來覺得放手的效果還可以,又成了經驗上的。最後,在孩子青春期又一次的爆發,是因為人這個技術還沒修好,最後露陷了。

    其實我在做諮詢的過程中,遇到好多家長,有的時候覺得好像和孩子關係好了,但某一天突然又歸到原處,這種走三步退兩步在諮詢中經常出現。很多人學了一些方法用到了家庭中,高興了一段時間後,又陷入失望當中。為何會這樣?為何我們學了方法沒有用,因為我們作為人的這個技術沒有提升。一旦提升,所有的方法都不需要。

    當我們真正的去愛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技術。愛就是最好的技術。愛不能學習來的,而是一定從內心生髮出來的。當父母心中生出愛,孩子就自然會好起來。這是一定的。當我們有了這個方向,焦慮值就會下降,因為我們不把改變孩子作為目標,而把改變自己作為目標。改變孩子是不可掌控的,改變自己是可以掌控的。一旦從不能掌控到可以掌控。焦慮值下降了。當焦慮值下降時,愛也會來到。因為愛本身就在那裡,只是被焦慮包裹著散發不出來。

    人之初性本善,愛的能力,每個人本性具足。

    最近一些諮詢,也是孩子家長較多。都是一些青春期的不上學的孩子,最近接的這個個案,就是因為羞恥感,被老師批評就不上學了,其實她在小學時期,也被批評,但是沒有出現不上學的情況,但到了現在這個青春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覺得別人會特別關注他,這就是由一位心理學家提出的假想觀眾的概念。

    假想觀眾是自我中心的第一維度,當他被老師批評後,她會覺得別人都會關注她,背後都會議論他。他們會覺得別人關注自己就像自己關注自己一樣。因為有了這樣的“假想觀眾,所以就倍感羞恥,而不願意去上學。有些青春期的孩子也會特別注重儀表,因為他們覺得別人會看著他們。千萬不要當眾羞辱這些孩子。

    自我中心主義的第二個維度是個人神話,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別人都不會經歷。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們就會覺得別人都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就把自己置於孤獨之境。這種防禦把別人都關在了門外,所以,家長們會覺得孩子根本不願意跟他們溝通。

    這個階段的孩子抽象思維也提升了,認識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也有了懷疑能力,思維上的突變讓他們有了一種膨脹感,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對。非常以自我為中心。有的孩子會覺得父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由兒童期對父母的仰望,一下子到了鄙視,父母很不能接受這種感覺。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開始思考存在與自我的關係,開始建立理想

    當我們開始瞭解青春期的孩子特徵,就不會接受不了孩子的變化,因為這不是他個人的原因,而是群體的規律。所以,我們作為父母一方面要提升愛的能力,一方面要去學習發展心理學的一些知識。

    自我同一性,思考存在與自我的關係,如果這個時期尋找到價值感,想成為社會有意義的人,就可以影響一生。

    在這個階段,我們作為父母,所要做的,不僅僅是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責任感,比如,有的父母經常會說,孩子啊,你可要好好學習,要不然你都找不到好工作,你都不能養活自己。再提升一點,也會說,孩子啊,以後我們都要靠你來養,你可要好好學習,到時賺了錢養我們。這是從個體責任到家庭責任,其實這些都滿足不了現在的孩子了。因為他們對社會責任感更有興趣。

    我記得有兩個男孩的諮詢,和他們談到理想這部分,我和他們說,你好好學習,不是想讓你一定考個好大學,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而是你要為這個國家負責擔當。你不僅是你自己的,也不僅是家庭的,你也是這個社會的。我到現在,都記得,他們兩眼放光的樣子,當我現在說到這句話時,我也是感動的。因為我看到人類的需求層次在提升,因為我知道那雙兩眼放光的孩子心裡充滿了力量。他們可以不為自己努力,也不為家庭努力,但他們可以為社會努力。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時如何沒有理想,那麼中國就沒有希望。我們作為父母,不僅僅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孩子,也要讓他們成為社會的孩子,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意識,我們的心就大了,孩子的心也會大起來。

    今天我講這麼多,既是對過去的自己一個告別,也是對作為父母作為心理諮詢師,那個未來的自己一次宣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超音速武器效能被嚴重高估?美國專家為何貶低這種武器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