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斷劍66336482
-
2 # 王嘉文化
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五月在傳說中為惡月,現代對此解釋為天氣暑熱、毒瘴滋生,因此人最容易生病。為了應付惡月,民間便在端午節這一天以藥草淨身或服食藥物以求祛病健身。
與端午節相關的藥物主要有蘭、艾、菖蒲、桃枝、五加、雄黃、蟾等等。在端午節,有用藥的習俗,也有采藥儲備的習俗。
蘭湯沐浴。這是遠古的習俗,後來便和端午節結合起來。
屈原“浴蘭湯兮沐芳華”就是這種習俗的寫照。唐代以端午節為中心,把五月稱為“浴蘭之月”,可見當時煎蘭湯沐浴的習俗很盛行。古代認為浴蘭可以除病驅瘟,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以香湯洗潔身體,的確有衛生保健的功效。
採艾掛戶。端午節這天,人們踏著露水採來艾蒿掛在門戶上;製作艾人、艾虎為飾物;用艾葉、菖蒲、大蒜燒水洗澡並噴灑房前屋後;用艾浸製成藥酒飲用。民間以艾來驅邪避毒是有一定醫學依據的。
艾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五月初五是艾的生長旺季,含“艾油”最多。艾葉微苦、性溫、芳香、無毒。 艾葉含有桉油精、水芹烯等揮發性油脂,有驅蟲及殺菌的功效;因此,艾葉是生產蚊香、消毒香的必需原料。
民間對艾的應用極廣,內服可治肚痛、頭痛、內出血(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外敷可治蜂蠍咬、瘡毒、皮炎等。把艾葉搗爛,製成艾卷、艾柱,可供灸用。從艾葉中提煉出的“艾油”,具有平喘、鎮咳、祛痰、消炎的功效,能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懸掛菖蒲。菖蒲同艾一樣被民間當作端午節避邪神物。除了在門戶上懸掛及用作身上的佩飾外,菖蒲也用來浸製藥酒。民間制菖蒲酒的方法與艾酒一樣,常在端午節制作及飲用,以避邪氣。
菖蒲酒又叫蒲酒、蒲觴、菖華酒。菖蒲屬天南星科水生草本植物,又分石菖蒲與水菖蒲兩種。 石菖蒲以根莖入藥,性溫,味苦辛,有開竅、祛痰的功效。水菖蒲可製成高效農藥。
喝雄黃酒。
端午節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喝雄黃酒的習俗。《本經》認為雄黃“主寒熱鼠疫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過去,民間常在端午節將少許雄黃放入酒中飲用,或將雄黃與菖蒲末一起拌入酒中飲用。
除飲用外,還將雄黃酒潑灑牆壁床帳,塗抹小孩面頰耳鼻,以驅瘟避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有解毒殺菌清熱的功效。臨床上配伍內服可治驚癇、咳嗽、痛疽瘡毒。外用可治蛇傷、神經性皮炎、蟯蟲等。
雄黃在高溫下會轉變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現代研究發現,砷醇混合有較強的致癌作用。 因此最好不要再飲雄黃酒了,即使需要,也要儘量少飲。
釀五加酒。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也是民間的習俗。
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關於五加皮的藥用,《本經》記載:“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三歲不能行、疽瘡陰蝕。”《本草綱目》引《別錄》記載,五加皮入藥可治“男子陽痿、囊下溼、小便餘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痺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
”流行端午節採五加制酒飲用習俗的地區多是潮溼之地,五加具有許多藥用價值,正好適應了人們的需要。
桃枝避邪。桃樹在傳說中是鎮邪制鬼的神物,民間多在端午節五更採摘東向的山桃枝回家避邪,故有“三五充陽辰;東桃制百鬼”之說。
取東向桃枝是認為其陽氣最盛。桃枝拿回家,一方面用於懸掛避邪,一方面則煎湯浴飲。 民間認為飲浴桃核湯可以治黃疸病、心痛、婦女閉經、心虛易志、婦女陰瘡等,這些說法在古代醫學典籍中倒是都可以找出根據。
《本經》記載:“主淤血血閉症瘕、邪氣,殺小蟲。”《本草綱目》引《別錄》記載:“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硬,除卒暴擊血,通月水,止心腹痛。”《珍珠囊》記載,“治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破蓄血。 ”現代中醫學認為,山桃樹的這種藥性主要是其種子在桃仁中,而非在其枝內。
桃仁含苦杏仁甙、苦杏仁酶、脂肪油和維生素B1等,有抑制血凝、鎮咳、潤腸、降壓的作用。
民間認為端午日採的藥功效最好,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仲夏五月,不少草藥已經成熟,藥力最強,此時採草藥,效果自然好。後來,五月採草藥的習俗被人們固定在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
捕蟾為藥。端午節除了採草藥外,還有捕蟾為藥的習俗,俗稱捉蛤蟆。人們在捉來的蟾蜍口中塞一塊古墨,懸掛屋樑或其他蔭涼處風乾,製成蟾錠,可外用消腫、清熱、解毒。 另有一種方法是用針刺破蟾眉,擠出蟾酥(一種白色漿液),製成中藥,可內用外用,有拔毒、清熱、消腫的作用,對疔毒惡疽有極好的治療效果。
回覆列表
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辦過的一個真實案子,可能回答這個問題。某,病,久治不愈。求神醫,重金得一神方,百草頭煮水,午間燻浴,醫囑,十日症輕,百日可愈。因夏日高溫,病人體虛,神醫在幫助病人進行第二次燻浴治療時,病人就斷氣了。法醫鑑定的死亡原因,是急性中暑後,未及時送醫,導致多種臟器衰竭後死亡。那神醫,最後被處三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