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蔚美食堂

    中藥煎熬要注意,認真記住三句話。“一個明確,二個步驟,三個切記”。正確的煎熬中藥,絕不可以草率!

    中醫藥治療,準確診斷、精良配方,優質藥材,都離不開煎熬這一環節。“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正確煎熬是充分發揮中藥最佳藥效,達到中醫治療疾病的最優目標,確保治療全過程的高標準的必要保障。李時珍說:“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

    一個明確

    中藥材種類繁多,首先一點就是明確哪些藥“先下(先煮)”、“久煎”、“後下”、“泡服”、“烊化”等。

    根據中藥的成份和功效來確定。

    1、先下、久煎

    先煎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藥物的煎熬時間。

    礦物類、介殼類它們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如生龍骨、生牡蠣、生石膏、代赭石、等,都先煎熬。

    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透過煎熬減輕和降低它們的毒副作用,如附子、烏頭為降低毒副作用,都加長煎熬時間,先煎熬1-2小時,使烏頭鹼逐漸分解,大大降低毒性。

    附子炮製去毒一直流傳著“九蒸九曬”的方法,就是這個道理。

    2、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藥物因煎熬時間過久,有效成分散失。

    發汗類的桂枝、紫蘇等;氣味芳香類的薄荷、砂仁等;易揮發類的大黃、番瀉葉等,久煎容易破壞它們的有效成分,都在其它藥物煎好前5-10分鐘入煎即可。

    好比我們日常烹飪一樣,燉魚、煮肉時,魚和肉要先入鍋中煮,青菜類等肉快出鍋前再下入鍋中。

    3、泡服

    對於一些有效成分易溶於水,或者久煎容易破壞藥效的中藥,就採用泡服的方法。如番瀉葉、金銀花等。

    現代中藥養生非常盛行,很多中藥都成了泡服的常用品,如大棗、枸杞、菊花、西洋參、黃芪等等,效果也還都不錯。

    4、烊化

    也稱為溶化,指一些膠類及粘性大又易溶的中藥如阿膠、鹿角膠等。將它們置於容器內,加適量水,加熱溶化或隔水燉化後,再兌入其它藥煎液中混勻分服。

    現行的用阿膠養生族,多半都自行如此操作,既簡單、又方便。

    二個步驟

    就是泡和煮!一泡,二煮。

    一、泡

    主要考慮時間、水位、水量。目的是讓中藥的組織內部充分吸收水分,便於煎出中藥的有效成分。

    中藥的藥性和藥味,透過浸泡,調整,降低其毒性和副作用。如古人就認為:“附子不怕煮不夠就怕泡不透”。可見“泡”在中藥煎煮中的重要性。

    1、時間

    在煎熬前,加冷水將飲片浸泡20-30分鐘,個別藥物可泡1-2小時。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中藥,容易使藥材組織細胞內的蛋白質遇熱凝固不利於有效成分泡出來。

    2、水位(水量)

    頭煎,沒過藥面3-5公分。二煎,沒過藥面2-3公分。

    頭煎,第一次煎煮。二煎,第二次煎煮。小兒內服湯劑可以適當減少水量。

    二、煮

    主要考慮時間、水量、火候。

    煮中藥,掌握方法,是將中醫的個性化治療進行到底的最好方式。如果信中醫、看中醫後用其他方式代替自己煮藥環節,這樣會有違背選擇中醫藥治療和調整的初衷。

    1、時間

    煎熬時間的長短,常與水量、火力、藥物吸水能力及治療作用有關。中藥煎熬一般分頭煎和二煎、三煎。

    滋補類藥:頭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三煎15-20分鐘。

    一般藥物:頭煎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三煎10-15分鐘。

    芳香解表類: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三煎5分鐘。

    2、水量

    煎藥水量要適度。大約3碗水熬剩下1碗水的樣子即可。

    在煮藥容器中加水量,頭煎根據藥物的煎煮時間適當調整,水面超過藥面3-5公分,感覺水量不足,可以加開水,不可以加生水。二煎參考頭煎的水量,水面高出藥面2-3公分。其餘參考頭煎。

    3、火候

    煎熬用火應當遵循“先武火(大火),後文火”的原則。武火煮沸後調文火繼續煮到規定時間。解表藥多用武火,補虛藥多用文火。

    注意在煮的過程中要隨時攪拌,保持火、水、藥的充分接觸,藥效更好的煎出。

    4、煎液量

    煎後餘200-300毫升,分2-3次服。

    三個切記

    1、器皿

    切記不可以用鐵鍋、鋁鍋等,易影響中藥的藥性。

    選用陶罐、砂鍋、不鏽鋼鍋,根據自己的條件使用即可。

    2、存放

    中藥煎煮好了,一般都要喝幾頓,存放時間要掌握。

    存放時間最多是3-5天。常溫下1天為宜;冰箱保鮮存放3-5天,取出後最好待藥汁達到常溫後再熱後服用。

    3、再加熱

    最好熱水隔水燙或再加熱沸騰後待溫度適宜喝下。不可以用微波爐加熱,避免產生影響藥效的結果發生。

    華人"看"中醫、“用”中藥應該是對一種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更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的依賴,中醫藥帶著我們的基因,跟我們有著無限的契合,在健康和生活中它都會承擔起為我們服務的重任。

    自己動起來,讓煎煮中藥成為傳承文化、養生保健的一項實操技能吧!

    請您閱後給我留下意見和建議,不勝感激!

    我是一名中醫高階講師,你我在文章中“遇見”,期待下一次重逢。

  • 2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中藥煎熬應該先把藥物的效能搞清,因為有切草類的需要最後才能新增,有的金屬石一類的需先熬。熬藥前先把藥具進行清洗乾淨,預防藥性不和引起的不適。把先下的藥物到人藥具內用清水瞞過藥物,浸泡15到30分鐘進行熬藥。在即將藥物熬好期間不要對冷水或者有其它東西掉入藥具內,吸菸的不要把菸灰掉入藥內因為尼古丁和藥物起反應有危險性。如果藥物是根莖葉等後下的藥物就在即將熬好的藥物時倒入藥具內在進行熬即可。對於時間根據藥性及藥物形態諮詢中藥師就行。預防熬藥把藥物熬乾等意外現象,如果出現就不要服用因為中藥就會變質出現生命危險。

  • 3 # 尹采薇

    1.器材的選擇。忌鐵鋁等金屬製品,最好用瓦罐或者瓷器。

    2.特殊藥材的用法。比如,薄荷後下,鱉甲先煎,海金沙包煎,阿膠烊化,川烏草烏等一定熬夠時辰。熬藥前提前浸泡,掌握好水量,草質多的一定要加足夠的水防止後期熬製過程中糊鍋。

    3.熬藥時注意質地輕的品種,防止溢位。注意攪拌。

    4.留意熬藥時間,需要先煎的後下的掌握好先後順序,充分發揮藥效。

  • 4 # 一服堂中醫

    中藥的煎藥方法有很多種,而我們常用的只是最普通,最簡單的煎熬方法;而且現代人為了節省時間採用的全自動電腦煎藥機,看似科學,其實是最不科學的一種煎熬方法,對中藥的藥效有百害而無一利。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迷戀自動煎藥機呢?這不是迷戀,而是沒有辦法,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且很多家庭不具備煎藥條件,因此,只能採取這種方法煎藥。

    簡要方法直接影響藥效甚至改變藥效

    湯劑作為目前中醫最常用的劑型之一,歷代醫家對湯劑的煎熬方法很重視。不同的煎熬方法、不同的水、不同的火、不同的鍋都有可能會導致方藥發生不同的效果,故而煎藥是一定要按照醫生指導煎熬的。繆希雍所說:“觀夫茶味之美惡,飯味之甘餲,皆繫於水火烹飪之得失,即可推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中更是指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於此。”

    由此,足以證明煎藥方法對藥物功效的影響和干預,如果不懂得煎藥方法而只是簡單的像熬稀飯一樣,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煎藥需要講究的東西很多,例如煎藥所用的鍋具、用水、火候大小等等,都有可能使藥物功效發生改變。

    煎藥用具的選擇

    古人認為,煎藥用具以“銀為上,磁者次之。”一般不建議使用錫、鋁、鐵鍋煎煮。因為有些藥物使用此類鍋具後容易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反應,產生毒副作用。所以,目前使用最多的還是普通的砂鍋以及陶瓷藥鍋,價格低廉而且不會發生化學反應。

    同時,現在很多人煎藥時使用不鏽鋼鍋,這點不能說不對,但始終不如砂鍋或者陶瓷鍋效果好;因為不鏽鋼鍋相對很薄,受熱不均勻,火大火小不容易掌控,加上本身屬於鐵器,對藥效有一定影響。

    煎藥用水的選擇

    我們煎藥基本上都是自來水,幾乎沒有其他選擇;然而古人對煎藥用水卻是相當的嚴格,不同的水煎熬出來的藥物會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常用的流水、甘瀾水、米泔水、酒水以及麻沸湯漬等。現代人煎藥除非處方有特別規定外,用水基本是自來水、井水或者蒸餾水等。用水量大小根據藥物來定,不同質地的藥材用水量不同,有些藥物吸水量大,有些藥物吸水量小,一般以加水漫過藥面兩橫指為適應。

    煎藥時火候大小很重要

    其實這點也就是說說而已,現在人煎藥大多都是天然氣、煤氣灶、電磁爐,對火的大小很難掌控,而且天然氣、煤氣、電磁爐的火力都比較大,即便開到最小,火的溫度也比一般柴火的火苗溫度高出很多。所以,大小火對於現代人而言已經都失去了意義。

    古人稱大火為“武火”,小火為“文火”。大火煎藥謂之“武火”;小火煎藥謂之“文火”。在這方面,古人闡述的很明瞭:“急煎取其生而疏蕩,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一般先武火後文火,說的是開始用大火,水開後再用文火。正如《本草綱目》所說:“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由此可見,古人對煎藥時火的大小是極其嚴格的。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煎熬方法

    每次煎藥前,先將藥物放入容器內,加冷水漫過藥面,浸透後再開始煎熬,這樣容易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煎出。當冷水煮沸後改用文火,以免藥液溢位或者過快的熬幹。煎藥時不宜頻頻開啟鍋蓋,以儘量防止氣味走失,減少揮發成分外洩。

    對於一些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應該武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失去藥效或者改變藥效。

    對於一些厚味滋補藥,應該以文火久煎,儘量使藥用成分析出,藥效達到最佳。

    再就是一些有毒藥品,如附子、烏頭、狼毒等,更宜慢火久煎,應該單獨先煎一個小時或2個小時以減低或消除毒性。

    加入藥物不慎煎糊了,必須丟棄,不可加水再煎。另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煎煮方法,簡單介紹如下:

    1、先煎:如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因為其質地堅硬很難煎出要用成分,所以,應該打碎先煎,煮沸後半個小時再下其他藥物,例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磁石、生石膏等。泥沙多的藥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質地輕盈量大的植物藥物蘆根、茅根、夏枯草、竹茹、淫羊藿等,也應該先煎取汁澄清,然後再以其藥汁代水煎其他藥物,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2、後下:氣味芳香的藥物,借其揮發油取效的,應該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下,煎熬4、5分鐘即可,以防止有效成分走散,例如薄荷、砂仁、豆蔻等。

    3、包煎:包煎是為了防止減藥後藥液渾濁或者藥汁裡面參雜對消化道、呼吸道有不良刺激的藥物細末,如赤石脂、滑石、旋復花、車前子等,要用薄布將藥包好,然後在放入鍋內煎煮。

    4、另燉或者另煎:某些貴重藥物,為了儘量保持其有效成分不受影響,減少其他藥物對有效成分的吸收,可另燉或者另煎,例如人參,應該切成小片,放入加蓋的盅內,隔水燉3個小時。又如貴重而又難以煎出藥效的羚羊角、水牛角等,也應切成薄片另煎2小時取汁服用,也可以用水磨汁或銼成細粉調服。

    5、溶化或者烊化:針對一些膠質、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藥物,例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之類的,使用時應該先單獨加溫溶解,再加入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者趁熱攪拌,時期溶解,以免同時煎熬粘鍋或者附著他藥,影響藥效。

    6、沖服:臨床中,不是所有的處方所用之藥都要經過煎煮的,有很多處方里面會有一些藥物是不需要煎煮的,直接沖服就可以的。例如方劑裡面配有散劑、丸劑、丹劑、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芳香類貴重藥物,都需要衝服,例如牛黃、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等等。這些都可以直接沖服,不需要煎煮。

    透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中藥的煎煮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也應該瞭解到煎藥的重要性。小編只想告訴大家,如果您去看中醫,抓藥後能帶回家自己煎煮的儘量自己煎煮;且不可貪圖省時省力採用電腦自動煎藥機煎煮,這樣看似科學的東西,對於中藥而言一點也不科學。

    運營人員:一服堂子良:tiaojingdanban

  • 5 # 整合醫學李洋

    煎中藥首先要選擇器具。

    不是任何器皿都可拿來煎藥,陶瓷沙鍋性質穩定,傳熱均勻,並且能避免煎煮過程中與藥物發生化學變化,是煎煮藥物的首選。銅、錫、鋁鍋煎藥都會影響藥物的療效。

    煎煮前切忌清洗草藥。

    因為很多中草藥的藥物成分可溶於水中,如果用水一洗這些成分就丟失了,減低了藥的治療效果。但是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物是很有必要的,浸泡的水是接著再煎煮的,不能浸泡後就倒掉,溶於水的成分依然還在藥液中,不會降低藥的療效。

    煎煮中藥要講究方法,煎煮時間和火的大小都會影響藥的效果。

    因為藥的性質不同,火候、時間也各不相同。煎煮治病藥如治療外感風寒、風熱感冒症狀的藥不能時間太長,會使一些藥的成分揮發而降低藥的效果,般都是大火煎煮好了就關火;而滋補調理的中藥先開始用大火煮,然後再用小火煎,這樣煎出的藥液濃度高,藥效好。

    煎藥還要控制好水量,

    它直接影響到藥的效果。通常情況下,煎藥用水多少與藥的質地、吸水性及煎藥時間長短有關。一般來講,加水後按住飲片,以液麵超過飲片約2釐米左右為宜。水太多的話,則會延長煎藥時間,使一些不能煎太長時間的藥物失去藥效,不能喝完的藥水也會浪費掉。中藥煎的次數越多效果越低,一般中藥煎兩次。隨著煎的次數的增加,新增的水也相應減少,根據藥物種類來確定。受如果藥好後不馬上喝,要將藥倒出藥罐另外盛放,以免影響藥的效,而且天熱還容易壞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十歲以上女性,有什麼瘦身健身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