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學名句

    晨起動徵鐸, 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賞析】

    商山又稱地肺山、楚山,在今陝西省東南部商縣、洛南一帶。秦朝末年,“商山四皓”曾隱居於此。溫庭筠於唐宣宗大中末年,從長安赴襄陽途經商山時作此詩。作者以白描手法,形象鮮明地勾勒出山區冒寒早行的圖景,格調清峻,體物工細。

    首聯“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是寫清晨起來,牽出馬匹,馬鈴丁當響起來,旅客登程,不禁動了思鄉的悲愁。“晨起”一詞扣緊了詩題中的“早行”二字。詩句接下來很自然地寫出早起的典型場景和感受,頗具代表性。由於交通不便,人生地疏,遠行在外,很容易引起旅客思鄉之情。所以“客行悲故鄉”真實地概括出他鄉遊子共同的心理狀態。

    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的是雞鳴之聲從月色朦朧下的茅屋小店裡響起,行人的足跡印在那木板橋的白霜上。此二句緊接首聯,未用一個虛詞,也未用一個動詞,全用名詞造句, 但給人以動感,既寫出了早行所見的景,也表現了旅客征途的苦,還有那莫可名狀的愁,實在銷人魂魄。當然妙就妙在詩人並沒有直說出此種感受,卻讓你從字裡行間體味到。千百年來,此二句已成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奇對絕唱,令眾多學子拍案叫絕!

    頸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是說槲樹的老葉灑滿山間古道,枳樹的白花在驛站牆畔盛開。槲路落葉、枳叢開花,常識告訴人們,這乃是商洛山區特有的春日景象。那朵朵白花照眼明,也給詩人帶來剎那的欣慰。但良辰美景似虛設了吧,“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啊!

    尾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緊承前面旅途的景色,也恰是這般迷人美景,勾起善感多愁人的鄉思:在杜陵老家、曲曲彎彎的池塘裡,有多少水禽在鳧遊嬉戲,我不是即刻就要在岸邊,或在門口、庭院與家人執手相聚了嗎?但,這只不過是出門人的一場極短促的春夢而已。這結筆是那樣令人蕩氣迴腸,感人肺腑。尾之“杜陵夢”與首之“悲故鄉”兩相呼應,突出“思鄉”主題,構思謹嚴。

    本詩抓住“早行”二字作文章,著力描寫春寒料峭之晨,詩人在商山古道所見景物,表現出遠行的辛苦和羈旅的鄉愁。在詩人筆下,情景相生,音韻鏗鏘,意象俱足,使本詩以迷人的意境、鮮明的形象,概括出他鄉遊子的共同心理感受,耐人尋味。

  • 2 # 沽上鐵山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商山:在陝西省東南。鐸:車馬的鈴。槲:音(hu)二聲,一種樹木。杜陵:秦置杜縣,漢宣王之陵處,故名杜陵。回塘:曲折的池塘。

    我們在欣賞,吟誦這首詩時,特別需要咀嚼的是三,四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歷來為後世文人騷客所折服,被稱為不朽名句,無一閒字,且音韻鏗鏘而和諧,意象具足而深遠。希望我們廣大的詩歌愛好者在學習欣賞這首詩的同時有所悟,有所得。

  • 3 # 亦有所思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最妙的地方就是頜聯,也正是因為頜聯而名傳千古。

    首聯: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晨起“取自於庾信詩《擬詠懷》中的“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一句,那首詩裡景物蕭條,而且有滿目風塵之意。在這首詩裡,”晨起“指的就是一大早就出發了,但是這個出發不是那種意氣風發的出發,而是略帶風塵之意。”鐸“,原指是一種樂器,比較大的鈴鐺,古代用於宣傳禮時搖動所用,後來引伸為掛在牛馬頸間的鈴鐺,也指掛在簷下的鈴鐺,徵,就是征途,道路之意,所以徵鐸,指的就是(行走在路上的馬車前面)馬匹上掛的鈴鐺。對句,客行悲故鄉。意思就很清淺簡單了。從全聯來看,晨起,解為滿目風塵,徵鐸,解為羈旅勞頓,客行,解為獨在異鄉,悲,解為心不能已,故鄉,解為思念往昔。

    短短十字,孤獨、悲傷、忙碌、疲憊、無奈、還有隱隱約約的對人世對生活的感慨,雖然十個字裡只有一個”悲“字表達了情感,但這個悲渲染到了這首詩的每一處平仄裡。而且最妙的是,首聯寫的很平實,很質樸,只是微微地鋪墊了一些情感,為後面的展開提供了太多的操作空間。這也是律詩常用的寫法之一。

    頜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這一句太出名!出名到無數後來的詩人用各種方式這一句致敬,哪怕如後生小子我,也在當年曾經寫過類似結構的詩,當然落了一個東施效顰的必然結果。

    這一句好在哪裡?好在全聯都是名詞,沒有常規詩句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或連詞。全是名詞。在這首詩之前,似乎沒有人這樣應用過,或者說用得如此出彩!儘管這一句沒有動詞,但每個人都看到了動態的影像和畫面,聲音(雞聲),顏色(月、茅屋、霜)、形狀(人跡、茅店、橋)、感覺(寒冷)。還有空間(天,月,茅店)和時間(拂曉、深秋)!

    詩名商山早行,此聯寫的是”早“,如果說此聯全是寫景,也不盡然。因為對句有一個”人跡“,詩人已經起得很早就開始趕路了,但在路上仍然看到有行人的足跡。證明像詩人一樣的行人還有不少,那麼他們為什麼起這麼早趕路呢?也是因為奔波!所以這一聯的情寓含在景之內,非有經歷者無法體會。更難得的是還竟然寫得這樣美!

    堪稱神句!

    而更神的是,在這一聯中,沒有任何抒情、議論、以及延伸或是隱寓的字樣,全是寫實,甚至接近於白描。但是,每個讀到這一聯的人都會從內心的角落裡升起一絲絲淡淡的惆悵和思緒,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這種讓讀者自己情不自禁地產生情感的表達方式,一直是古詩文中的最高境界。(諸葛亮的《出師表》不也是全篇毫無抒情,卻感人至深麼?)我們平時在寫古詩詞時,尤其是初期,總是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表達到透徹,恨不得將三分情感表達成十二分來。而這一句,卻是用零含量的抒情表達出了一百分以上的情感,而且還會因為讀者的不同,而產生不同色彩的思緒來。

    頸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上一聯寫的是”早“,此聯寫的就是”行“,出句自然而然,清幽十足,對句的”明“字煉得極為精當,因為這個形容詞太普通,幾乎已被詩人用濫,正因為如此,一旦這個”明“字用準,就顯得極為出彩。比如杜公的”野船明細火,宿雁聚圓沙“、”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餘飛“。這個明字即生動形象,也在側面交待了時間——天亮了!

    從詩意來看,這一聯是直接承接了頜聯,把上面兩聯的隱藏的情感更加向前遞進了一步,如果說前兩聯的情感還算蛛絲馬跡,那麼在個頸聯又再添了一把火,讓愁思變得清晰可尋。頜聯有霜,頸聯便來了落葉,首聯還在說徵鐸,這一聯直接就到了”驛牆“,詩人的用詞很是精準,只用兩到三個字,就把羈旅之苦點到通透,卻哀而不傷,可是就是這種淡然的意味,才更顯得孤獨和思念是那樣的沉重。

    一般而言,在五律中,大凡是頸聯要”轉“一下,比如頜聯說景色,頸聯就匯入人世起浮或生活感慨,進行一下藝術表達上的拔高處理(杜公的律詩很多都是這樣),但這一首沒有”轉“,而是在原有的角度上再進行一次深入。從創作上來說,這個難度很大,尤其頜聯已經如此出彩了,如果頸聯接著描寫景色,又要如何拉昇效果呢?按理來說,已經用了兩聯進行鋪墊了,這個第三聯應當直接奔入主題才是,但是詩人就是如此彪悍。繼續進行景物描寫,雖然精彩程度不如頜聯,但憑添了一股清幽之意,彷彿兜兜轉轉,此心依然。

    尾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因,即因而,於是,就是看到這些風景自然而然地想起。杜陵,地名。為西漢劉詢陵墓,後來成為古長安一帶的遊覽勝地。在本詩中指”思念或回憶的地方“,其實就是指長安。因為作者當時是離開長安奔赴襄陽。鳧雁即野鴨,語出自宋玉《九辯》”鳧雁皆唼夫梁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這個典故用得非常隱晦,在九辯中,是說野雁都在食用高梁,而鳳凰卻要遠飛去覓食。用在此處,倒不至於是表達一種對個人際遇的不滿或憤慨,而應當是困惑以及嘆息。回塘,就是指(水岸彎曲)的水塘。偶爾用來指”和朋友一起生活或工作的日子“,比如南北朝謝惠連”回塘隱艫栧。遠望絕形音“,在這裡應當就是長安的某個水塘,連帶著思念故人。

    尾聯最妙的是一個”滿“字,這個滿本意為充滿、在用在這裡傾向於圓滿、如意、快樂之意。這一處小小的轉折意味很足,首聯有客悲,頜聯有橋霜,頸聯有落葉,全是憂傷的意象,然後就在尾聯來一個傾向於歡樂的”滿“,愈發顯得羈旅的憂愁。這個對比很精巧,而且份外的自然流暢,毫無斧鑿之感。

    如果簡化這首詩的譯文,就是看到路上的風景,便升起了一種淡淡的愁思,於是自然地想起來那一段美好的時光。

    很普通的情感,卻在詩人筆下,以近於天人合一的韻味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地呈獻開來。全詩好就好在”淡然“二字,而且有盛唐王摩詰之風味。而在煉詞用字方面,也是獨慧匠心,尤其是頜聯,沒有一個閒字,言外之意溢於字外。最讓人擊節不已的是,全詩流暢分明,毫無雕飾。哪怕是用了典故,但效果極佳,因為不知道典故的人依然可以看懂這首詩。淡淡的愁緒淌得到處都是,而且細細思之,卻發現這種”淡“其實很”深“,甚至可以引伸為無數種可能,讓人回味不已,欲罷不能。

    此詩亦然!

    要知道,溫庭筠最出名的是詞,而且還是花間詞人中的巨匠,誰又能想到,在他男歡女愛的小詞之外,卻有如此神韻炸裂的詩作,真越想越讓人悲傷!

    原來,人可以無奈到那種地步!

  • 4 # 楚雲卿

    有些人用幾千字去解讀幾十個字的短詩,不僅冗長無趣,卻道不著重點。

    既然問的是怎樣賞析,那我們就把溫庭筠的詩解構一下就行了。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徵鐸:遠行車馬所掛的鈴鐺。

    清晨時分,作者動身早行,在曲折的山路上,迴盪著清脆的馬鈴聲。這種響聲襯托出環境的清冷寂靜,引起了作者內心“天涯遊子”的荒寒孤寂的思鄉之情。

    起句交代了時間、所發生的事情,緊扣“商山早行”的題目,也交代了人物內心的感情,那就是“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頷聯為千古名句,承接下句而來,雖是寫景,卻把首聯的“悲故鄉”融合進來,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然而它妙在不僅於此,還妙在寫景之不隔,寫景之不隔,亦不能道全,它攫取了情景中的神韻一格。

    何為神韻?氣韻飛動,或者意象生動,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此為有字眼也,如“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為無字眼也,溫飛卿為後一種。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把它拆分來看,其實這句詩,都是尋常事物,尋常之景,為什麼就能稱之為神韻一格呢?

    因為它有著動態、靜態的刻意組合,以及人跡、雞聲的視覺聽覺,更重要的是“擇景之真”、“景與意合”。他選取的景色,是契合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狀態的,而不是王靜安先生所說的“附著”。

    至於其他詩論家所說的“不用一二閒字”,這也是它的優點,但這只是煉句、煉字的效果。

    如果你非要覺得,這是溫庭筠的雕琢編排,那隻能落得歐陽修“鳥聲梅店雨,野色柳橋春”的矯揉造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槲葉落滿了山路,枳樹的白花被曉月照在驛牆之上,分外明麗。

    這句描繪途中所見之景,商縣那邊多槲樹和枳樹。槲樹的葉子很大,冬天留在枝上,到第二年早春,樹枝發芽時才脫落,而枳樹也會在這時開白花。

    所以這句點明瞭季節是早春,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是深秋之景,其實是錯的。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在早春的景色中,作者想起了昨晚的夢。他夢到了故鄉杜陵,那裡已經春暖花開,鳧鳥在彎曲的池塘裡嬉遊戲水。

    結尾以“故鄉畫面”迴應首句“悲故鄉”的感慨,使得首尾照應,抒情既落於實處,又愈發襯托出思鄉的心切和悲涼。

  • 5 # 歷史有妖氣

    《商山早行》可以說是晚唐文人溫庭筠最負盛名的一首詩,在他傳世眾多的綺麗婉約的詞章之外,這首鄉間野路上清雋靈動的小詩,更讓人耳目一新、讀罷稱絕。全詩如下: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開篇便點出了時間的起因背景,作者在唐宣宗年間離開長安去襄陽投奔友人,途徑商山(現屬於陝西省),漂泊羈旅之意,去國懷鄉之情,都在詩裡了。早晨動身,車馬上的鈴鐺兀自輕響,過客如己,傷悲地懷戀著自己的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是本詩的“詩眼”,也是流芳千載的名筆佳句。兩句詩簡簡單單用六個名詞連線,便生生渲染出了一幅清早山間的旅途畫卷。雞鳴剛過,天色微白,路邊茅舍上甚至還能看到懸掛著的還沒來得及溜走的殘月,而木板橋上,薄薄的霜層上只有自己走過的痕跡,時間太早,還沒有別人路過。清寂幽涼,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槲葉洋洋灑灑落在了山道上,明豔的枳花開放在驛站牆邊。“因思杜陵夢”,因眼前這般景象,想起了不久前在長安時的夢境。是何夢境呢?“鳧雁滿回塘”,便是鴨雁棲滿了岸線曲折的湖塘。“杜陵”是古時的地名,在長安之南,最初名為杜伯國,秦代設定了杜縣,詩中代指長安。

    據詞學宗師夏承燾在《溫飛卿系年》中所考證的,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溫庭筠48歲,恰從長安奔赴隋縣,路徑商山寫下此詩。實際上,溫庭筠本是山西人,可以算是個“西漂”,因為一直居於杜陵,早就把長安當作故鄉了。仕途不順的他,年近半百卻不得不為了餬口去遠處當一個小小縣尉,清冷荒涼的山間早晨,觸景生情,繡口一吐,成就了這首《商山早行》。明代李東陽於《懷麓堂詩話》裡說道:“‘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以古觀古,更可知原詩之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0年6月最新甜蜜的情侶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