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賊克斯和康德馬特

    愛因斯坦做為科學家,確實很偉大,他在1905年就完成了5篇重要的奠基性論文,開闢了20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幾個研究領域。

    但是,愛因斯坦也只是個理論家,他有很成功的時候,也是有失敗的時候。他提出的理論,遠遠不限於光量子學說和相對論。在愛因斯坦的學術生涯裡,他提出了許多理論,其中必然也有不少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例如,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EPR佯繆,來質疑量子力學的完備性,並和玻爾展開了多次辯論,最終人們證明愛因斯坦是錯的。愛因斯塔也嘗試提出過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但是因為時機不成熟,也幾乎都是錯的,只有等楊振寧等提出規範場論之後,才找到統一物理理論的正確方向。愛因斯坦對固體物理中的許多物理現象也感興趣,例如超導,他也曾研究過,但是未能提出正確的理論解釋。

    愛因斯坦認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估計是宇宙學常數的引入。在愛因斯坦描述宇宙的場方程中,他發現這個方程存在一種解,就是宇宙總是在不斷地膨脹,星系之間的距離總是在不斷遠離。他認為這和我們看到的事實不符,因為要是宇宙永遠膨脹下去,最終星球之間的距離只能無限大,走向一片孤獨和死寂。於是,愛因斯坦“隨手”給他的場方程加了一個所謂常數項,這樣就可以保證宇宙能夠靜態不變,這個常數就叫做宇宙學常數。事實證明,愛因斯坦宇宙學常數是錯誤的,相當於畫蛇添足,因為哈勃的觀測結果明確表明宇宙確實在不斷膨脹。但非常有趣的是,物理學家對愛因斯坦的崇拜讓不少人並沒有直接放棄宇宙學常數,反正在不斷爭議中加深了對它的理解。如今,隨著暗能量的發現,人們突然意識到宇宙學常數並不是“隨意捏造”的,而是存在明確的物理意義,那就是暗能量的質量。愛因斯坦的錯誤,似乎變得更加具有物理研究意義了。

  • 2 # 快樂

    量子理論

    雖然愛因斯坦是量子理論的始作俑者,可他本人一生都不願接受量子力學的怪誕結論。他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上帝是不投骰子的”,旨在否定量子力學對物理世界機率性的描述。儘管愛因斯坦已經去世60年,但他給後人留下的爭論一直是科學界的熱門話題。然而,幾天前由荷蘭物理學家釋出的實驗結果終於表明,愛因斯坦錯了。

    從量子力學誕生開始,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儘管以丹麥物理學家波爾為代表的 “哥本哈根學派”認為量子力學是完備且自圓其說的,愛因斯坦等物理學家卻始終堅持量子力學不是最終理論。愛因斯坦認為,物理世界的主宰是傳統的機械決定論,而非機率。兩派長期針鋒相對,唇槍舌戰,他們爭論的焦點落在了“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上,而量子糾纏直接挑戰了經典物理學的定域性描述。比如,兩個朝相反方向運動的光子,只要不受干擾,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在瞬間傳遞資訊。打個比方,即使牛郎和織女分居在銀河兩頭,彼此心映即刻完成,無需時間。愛因斯坦難以接受這樣的結論,因為按照他提出的相對論,訊號傳遞的最快速度是光速,兩個相距甚遠的物體是不可能在瞬間交換資訊的。也就是說,如果銀河系有 10萬光年大,那麼牛郎的呼喚需要10萬年後才能被織女知道,絕不是發生於頃刻之間事情。愛因斯坦為此還提出了著名的“隱變數理論”,將量子力學不能給出確定結果的機率問題,歸咎於人們對某種尚未發現的“隱變數”的無知。他認為,那兩個彼此背離而行的光子,一定是具有某種內在的機制,決定了它們之後的行為,只不過人們不知道罷了。也就是說,牛郎和織女在每年分手的時候都要約定好,在日後的某個時刻彼此互相思念,只是這樣的約定還沒有被王母娘娘發現而已。簡而言之,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那麼人們依然可以按照傳統的科學理念去理解世界。如果哥本哈根學派是對的,那麼人們就不得不推翻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重新去審視我們的世界。人們也不得不承認,真實的世界和我們透過感官所接觸、所看到的世界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在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樣的爭論不會有結果,因為這已然超越了科學範疇,上升為一個哲學問題。可轉機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中葉,當時愛因斯坦已經去世10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的約翰·貝爾(John Bell)在赴美國訪問期間,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將這一看似抽象的哲學問題簡化為一個清晰的數學不等式,它被人們稱為“貝爾不等式”。貝爾不等式其實是說,如果愛因斯坦提出的隱變數存在的話,那麼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實驗結果(大量獨立重複實驗的統計機率)就會被限制在一個範圍之內。一旦實驗測量超出該範圍,即貝爾不等式不成立的話,那麼愛因斯坦就是錯的,隱變數理論也就不正確。由於貝爾不等式可以直接付諸實驗觀測,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學派之間的爭論不再具有形而上的神秘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人們開始熱衷於貝爾不等式的實驗觀測。然而實驗測量並不簡單。在過去的50年裡,人們提出了不計其數的實驗方案,但每一個方案都有漏洞。所以,儘管許多實驗得到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結果,但由於漏洞的存在也無法在邏輯上直接證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令人振奮的是,最近由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的Ronald Hanson領導的科研團隊,終於實現了沒有漏洞的實驗觀測,50年來第一次無懈可擊地直接證明了貝爾不等式不成立。Hanson團隊的實驗設計十分巧妙。他們在相距1.28千米的兩個實驗室裡,分別用微波去激發處於極低溫的鑽石裡的電子。當電子被激發出來時,它們同時也放出與自身相糾纏的光子。兩邊的光子透過光纖傳送到位於兩實驗室之間的另一個探測地點,這裡精確記錄著光子到達的時間。如果兩邊發射過來的光子同時到達並以特定方式干涉,那麼兩個光子就會立即將自己所“代表”的電子糾纏起來,實現遠端的量子糾纏。這好比遠隔10萬光年的牛郎和織女各派一個天使在鵲橋相會,如果兩個天使同時到達並正確表達了主人的意思,那麼牛郎和織女就實現了遠端的“約會。由於兩邊的實驗室在同時測量電子的自旋,一旦兩個電子實現了遠端的量子糾纏,儀器就會記錄它們自旋在不同方向出現的頻率。大量觀測資料的統計結果顯示,貝爾不等式的確不成立。該實驗唯一不盡人意之處,在於兩邊的光子精確同時到達的成功率很低,大約1.5億個光子對中才能有一對光子成功干涉並實現電子的遠端糾纏。因此,該實驗一共進行了22個多小時,卻只得到245 次有效資料。不過,該團隊目前正在努力改進,以期提高效率。 他們的實驗結果剛剛出爐,尚未來得及發表於正式期刊上,但已經得到物理學界的普遍關注。 “這是量子物理學一項里程碑式的文章”,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Howard Wiseman評價道,儘管他本人沒有參與這項實驗。工作於悉尼大學的物理學家Christopher Ferrie認為該實驗將有深遠影響,他說“物理世界和人們日常直覺上看到的世界有著深刻的不同,人們將對此不再有任何的懷疑”。維也納大學的Anton Zeilinger領導著一個與荷蘭Hanson相競爭的科研團隊,當他看到Hanson這項舉世矚目的成果時不禁說道“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實驗,除了要祝賀他們的團隊以外沒有別的了。”他還說,如果愛因斯坦活著的話,他一定會對此印象深刻。

  • 3 # 造就

    1912年,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站在一塊黑板旁邊,上面寫滿了數學算式

    即使有人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研究工作不甚瞭解,也肯定知道他非常聰明,以至於愛因斯坦這個名字已經成了天才的代名詞。

    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出生於139年前的圓周率日(3月14日),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奠定了他在科學界的地位,但他當然還是人,不是神。所以說,愛因斯坦也會犯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犯過的這三個錯誤。

    1、星光會彎曲!彎曲了多少?

    把一個重量很大的球放在橡膠材質的薄膜上,球的重量會讓薄膜變形。愛因斯坦意識到太空中會發生類似的事情:來自恆星和其他大質量天體的引力會彎曲附近光線的傳播路徑。舉例來說,如果來自一顆遙遠恆星的光線在通往地球的路上經過太陽,那麼它應該會發生彎曲,造成該恆星的觀測位置出現微小偏移。

    要驗證這個想法並不容易。首先,偏移是極其微小的。而且,太陽的眩目光芒會讓我們難以看清遙遠的恆星。但是,天文學家意識到,在太Sunny線被完全遮擋的日全食期間,即使是微小的偏移,我們也應該能觀測到。

    英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的遠征隊於1919年5月29日在巴西索布拉爾觀測到的日全食。

    愛因斯坦進行了一系列的計算,以確定預測中偏移的大小,但他最初的努力出現了差錯,得到的結果是正確值的一半。

    如果天文學家在最早的日食觀測行動中獲得驗證這個數字的機會,他們的觀測結果將不符合愛因斯坦的預測。不過,天文學家的努力在1912年和1914年兩度受阻,第一次是因為天氣,第二次則是因為戰爭。等到他們在1919年春天完成必要的觀測時,愛因斯坦已經修正了自己的錯誤——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偏移跟他預測的一模一樣。

    2、引力波不存在!真的嗎?

    人類在2016年探測到引力波被譽為愛因斯坦理論的勝利,即證實了他在1916年做出的預言。但你或許也猜到了,這個故事還有更多內情。

    在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不久,愛因斯坦開始猜想,是否存在一種跟引力有關的波,就跟電磁有與之相關的電磁波一樣(電磁波包括可見光、無線電波、微波以及X射線)。

    之後,愛因斯坦轉向其他問題的研究。當他在20年後重新拾起這個問題時,他斷定引力波不可能存在,因為它們會創造出“奇點”,也就是空間和時間被拉伸到無窮大的區域。

    2016年2月11日,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又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在位於德國漢諾威市的萊布尼茨大學舉辦的新聞釋出會上,當時一位科學家在引力波視覺化影象下的剪影。

    不過,愛因斯坦在這裡犯了大錯,根源在於他用來解決問題的數學座標系。來自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物理學家丹尼爾·肯納菲克(Daniel Kennefick)表示,這有點像使用經緯度在地球上定位時會發生的事。這種辦法在地球的大多數地方是行之有效的,但當一個人靠近極點時,經線匯聚在一起,這套系統就崩潰了。

    “這並不意味著地球沒有北極,那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只不過座標系不起作用了,”肯納菲克說道。

    愛因斯坦並非證明了引力波不可能存在,而只是證明了它們無法存在於他所使用的數學系統中。

    愛因斯坦向《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提交了一篇宣稱引力波不存在的論文,該雜誌的審稿人將其打回,要求進行修訂。愛因斯坦惱火不已,撤回了論文,等到他把論文提交給另一家學術期刊時,他已經糾正了自己的錯誤。修訂後的論文指出,引力波是確實存在的。

    3、愛因斯坦和不斷膨脹的宇宙

    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的一些推論感到不舒服,其中之最:宇宙並非靜態的東西,而是一個必然會膨脹或收縮的實體。

    在愛因斯坦看來,這是不可想象的,他認為宇宙存在於一種“穩定狀態”當中。

    於是,愛因斯坦在自己的方程式中引入了一個生造出來的因子,一種與真空有關的能量。這個宇宙常數讓愛因斯坦理論中的宇宙得以保持穩定,但果不其然,上世紀20年代的天文學家證實了宇宙正在不斷膨脹。後來,愛因斯坦把這個宇宙常數稱為自己學術生涯中“最大的錯誤”。

    瑪西婭·巴圖西亞克(Marcia Bartusiak)說,考慮到愛因斯坦接受的經典物理學教育,他對宇宙膨脹說的抗拒是可以理解的。她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新聞學教授,並著有幾本關於物理學史的書籍。

    愛因斯坦在19世紀的80、90年代接受學校教育,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是靜態的,而這種觀點是基於可追溯至艾薩克·牛頓研究工作的物理學理論。不斷膨脹的宇宙“並不符合他對宇宙執行機制的看法”,巴圖西亞克如是說。但當天文學家向愛因斯坦展示了資料時,他改變了看法。

    “他聽取了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提供的證據。”巴圖西亞克說,“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正在加速膨脹。現在,他們想知道是不是有一個類似於愛因斯坦宇宙常數的東西在起作用,這意味著愛因斯坦早前的錯誤實際上可能是一個領先於時代的想法。

    1919年,40歲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自己位於柏林的書房。

    愛因斯坦的這些錯誤無損於他的非凡成就。事實上,如果它們是由一位不那麼有名的思想家犯下的,我們可能根本注意不到。歷史學家尤爾根·雷恩(Jürgen Renn)表示,愛因斯坦沒有被自己的錯誤帶偏,他能夠根據新出現的證據修正方向,這些事實正是其天才的標誌。

    “儘管遇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障礙,儘管犯下了種種錯誤,他執著向前,”柏林馬克斯·普朗克歷史研究所的主任雷恩說,“最後,他提出了物理學中最具革命性的理論之一。”

    編輯丨蔡蔡

    翻譯丨何無魚

    校對丨其奇

    稿源丨NBC News

  • 4 # 閒時亂翻書

    其實愛神他老人家也不是一貫光榮偉大正確的,不過愛神畢竟是愛神,就是犯個錯誤也是頗有戲劇性。

    話說愛神提出廣義相對論後,一時興起,打算研究一下宇宙,就寫出了宇宙模型,這就是有界無限的靜態宇宙模型,這個宇宙模型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說宇宙不是無限的。

    不過這個模型有一個缺點,就是隻有引力沒有斥力,這早晚會擠成一個疙瘩,這也是當年困擾牛頓爵爺的問題,愛神一琢磨,乾脆添一個宇宙項吧,來抵消引力作用。

    可沒想到,弗裡德里曼從愛神沒有宇宙項的方程得出了一個新解,證明宇宙是在膨脹的,就是說愛神的宇宙項是畫蛇添足,而後,哈勃的觀測也證明了宇宙確實是在膨脹。

    愛神感到很不好意思,立即去掉了宇宙項,並且聲稱這是平生第一大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讓人不由得對愛神的崇敬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可是事情還沒有完。

    可現在的理論表明,宇宙的膨脹速度並不是恆定的,而是在加速膨脹的,為了解釋這種現象,物理學家們提出了暗物質理論,這表明,當初被愛神刪掉的宇宙項是有用的,宇宙項又被加入了宇宙方程。

    愛神啊愛神,你怎麼就不能從一而終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毛是設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