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然旋律BB
-
2 # 星哥講娛樂
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1899年7月21日,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9個月的實習記者。
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義大利戰場。 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義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
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康復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10年的時間裡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鬱。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
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作品《永別了,武器》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
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亨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
亨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
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瞭解放巴黎的戰鬥。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
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採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採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奉命在一支山區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燬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樑。
喬頓炸燬了橋樑,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鬥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海明威和菲德爾·卡斯特羅會面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
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
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聖地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聖地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聖地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透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讚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準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鬥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儘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儘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海明威於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讚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
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華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偉大作家的隕落。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海明威畫像
對於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華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華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
”他稱海明威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以文學硬漢著稱。 作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海明威那一槍,不僅打飛了自己大半個天靈蓋,而且把整個美國,甚至全世界都給打懵了。人們馬上意識到,某種至關重要的東西驟然間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們自己的一生也就黯然失色。
人們痛不欲生,彷彿海明威“把我們的生命也給毀了。如今我也是個死人了”。(奧多內斯) 胡安·貝爾蒙德,這位西班牙最傑出的鬥牛士,在聽到“歐內斯特剛剛自殺了”這個“晴天霹靂”時,只是慢慢但很清晰地吐出了三個字“幹得好!”之後,他也用同樣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的一生。
海明威太偉大了,偉大得如同一棵參天大樹。如今,樹倒了,人們該到哪裡去乘涼呢?而那些被這棵大樹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總算找到了可以教訓海明威這頭老獅子的機會:“誰會幹出這種髒兮兮的事?怎麼能留下亂七八糟的一堆髒東西,讓人家來清掃?”阿諾得·金利奇的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
至於美國公眾的心情,大詩人弗羅斯特在海明威自殺的次日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 他堅韌,不吝惜人生;他堅韌,不吝惜自己。……值得我們慶幸的是,他給了自己足夠的時間顯示了他的偉大。他的風格主宰了我們講述長長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記得我想對碰上的每一個人大聲朗誦《殺人者》的那股痴迷勁。
他是我將永遠懷念的朋友。舉國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紐約時報》) 在這個總統死了都不會舉國哀痛的國家,海明威何以能令全國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就憑他獨特的作品,就憑他那硬漢精神!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華人,人們爭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
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人們在為這種精神哭泣。 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身穿睡褲,浴衣,進入地下室。他拿出了槍和一盒子彈,然後,到了門廳。他把兩發子彈裝進了那枝獵槍,慢慢張開嘴巴,把槍頭塞進去,輕輕釦動了扳機…… 人們弄不明白,海明威曾經詛咒過自殺的父親是懦夫,如今,當自己什麼都有了,名譽、地位、金錢、朋友、女人,甚至諾貝爾文學獎,幹嘛還要步父親的後塵呢? 海明威血液裡燃燒著從父親那兒繼承來的自殺慾望,他的一生正是與這種自殺衝動做鬥爭的一生。
30年代,他在一篇小傳裡提到:自殺,就像運動一樣,是對緊張而艱苦的寫作生活的一種逃避。《非洲的青山》極力讚美獵槍帶來的快感,到了《有的和沒有的》裡頭,海明威將這種能夠帶來感官享受的工具不僅僅瞄準了動物,而且也對準了自己。他覺得這玩意兒能夠一了百了地解決所有心理、道德、醫學以及經濟難題,是“那種建造精美,能夠治療失眠,消除悔恨,醫治癌症,避免破產,且只需指尖輕輕一按就能從無法忍受的境地炸出一條出路的工具。
” 時下人人都能接受的兩個自殺原因是,海明威不堪忍受肉體上精神上的痛苦和創作力的衰竭。的確,海明威長期忽視甚至糟蹋自己的健康致使他肉體上精神上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他受盡了消瘦症、面板病、酒精中毒、視力衰退、糖尿病、血色沉著病、肝炎、腎炎、高血壓、精神疾病等等的折磨。
他還贊同尼采的觀點:“適時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巔者最光榮。”是的,他近期自傳性作品《流動的聖餐》的創作陷入了困境,電療致使記憶衰竭。他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也許,是他擔心自己被打敗,而毀滅了自己。 “當他不再是他認為的海明威那條漢子時,他就想死。
”他自己在死前一個月不也說了嗎:“一個人關心的是什麼?身體健康。好好工作。與朋友同吃同喝,在床上享受人生。可我啥都沾不上了。”言下之意,除了自殺的自由,他就一無所剩了。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最終接受了這個自由,20世紀最後一個英雄就這麼倒在了自己的槍下,獵人的最後一個獵物竟是他自己。
海明威這頭老獅子!。
回覆列表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他於1899年生於芝加哥附近的一個醫生家庭,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擔任駐歐洲記者,並以記者身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抑鬱,1961年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鬥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裡》、《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效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鬥。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樸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這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它寫了國際縱隊的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為配合一支游擊隊的一次炸橋行動而犧牲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相容幷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