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66406496409
-
2 # 使用者7004596690954
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的陝西,而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的陝西,而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西漢。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等各類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表演皮影戲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出故事,“影人”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著樂器伴奏與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 皮影戲其實起源於一段帝王的愛情故事。《漢書》中記載: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突然故去,漢武帝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在路邊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 入夜,李少翁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李夫人嫋娜的身影在幕圍後面徐徐舞動,漢武帝頓時淚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姍姍起來。”這就是有關皮影戲的最早記載。 宋代的《事物紀原》中也有皮影戲的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採說加以緣飾,做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焉。” 清末民初,中國的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能人輩出。無論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 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時而,溫婉朦朧的女子倩影廣舒長袖,盡訴脈脈柔情;時而,厲兵秣馬的古時軍隊兵戈操練,吼出陣陣殺聲。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表演時,藝人們既要操縱影人,又要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技術嫻熟的藝人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絃。 皮影戲經簡化後所有的道具全由一人操作,通常藝人將所用的道具用一根扁擔挑起,走街串巷表演,被喜愛這門藝術的人群親切地稱為“一擔挑”藝術。這種一擔挑藝術應該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街頭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