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邀自答,非常不好意思,不是答案,只是傾訴一下自己相同的感受。
我在家吃飯,基本也從來不參與父母長輩的話題,因為他們不會認真聽我說。我不是沒有表達欲的人,但每次說到一半都被打斷,然後只能聽他們說其他話題,真的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難道我說話這麼不中聽?我只不過想和他們說一說學校的事,同學的事,這樣生硬地被打斷,次數多了再沒心沒肺也會失望,不想再分享什麼感受,也許我媽有時會正兒八經來我房間找我聊天談話,但都是根據她自己的意願,她願意聽就來找我聊,不願意聽就完全不在意我平時的訴說是否被打斷了。這樣產生的效果就是,平時的聊天無法溝通,等他們想了解的時候不知道說什麼。父母與我的隔閡就是這樣產生的。
而在學校不一樣,同學之間是同輩群體,地位平等的,雖然有喜歡打斷我的同學,但不多,也不會成為真正與我交談的朋友,於是我和朋友之間可以聊題目,聊聊天觀點看法,聊歷史人文,聊周邊的事情。所以至少看起來我是開朗的,不像在家裡一樣沉默。
然而在家裡沉默著長大,其實都會比較善於與孤獨相處吧。至少我認為可能會更傾向於享受一個人獨處,這時候沒有人否定和打斷,也不需要考慮我接下來該說什麼。所以話少也好,更多時間是留給腦子的。
有時也會自卑遺憾,為什麼同學裡那些開朗的人,聊天不經意提起父母時會這麼瞭解他們,知道父母的的真實想法,他們的父母也瞭解他們的在校情況,是知道孩子的同學,並且知道孩子與同學之間有什麼趣事,甚至知道孩子同學的性格、愛好的那種瞭解。而我媽只知道我有幾個朋友,卻從來不認識,我爸甚至期中的時候問我期末考試,或者家長會問我你是哪個班的。家長的溝通與關注無意之間竟成了孩子的籌碼,為著他們驕傲自豪或者自卑迴避,而當我不是孩子了,仍然會因此痛苦。
到這裡,希望想了解孩子的家長,不要過多打斷他們的表達,因為當他不說時,也許不是他內向不喜歡說話,而是說話沒用。
不邀自答,非常不好意思,不是答案,只是傾訴一下自己相同的感受。
我在家吃飯,基本也從來不參與父母長輩的話題,因為他們不會認真聽我說。我不是沒有表達欲的人,但每次說到一半都被打斷,然後只能聽他們說其他話題,真的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難道我說話這麼不中聽?我只不過想和他們說一說學校的事,同學的事,這樣生硬地被打斷,次數多了再沒心沒肺也會失望,不想再分享什麼感受,也許我媽有時會正兒八經來我房間找我聊天談話,但都是根據她自己的意願,她願意聽就來找我聊,不願意聽就完全不在意我平時的訴說是否被打斷了。這樣產生的效果就是,平時的聊天無法溝通,等他們想了解的時候不知道說什麼。父母與我的隔閡就是這樣產生的。
而在學校不一樣,同學之間是同輩群體,地位平等的,雖然有喜歡打斷我的同學,但不多,也不會成為真正與我交談的朋友,於是我和朋友之間可以聊題目,聊聊天觀點看法,聊歷史人文,聊周邊的事情。所以至少看起來我是開朗的,不像在家裡一樣沉默。
然而在家裡沉默著長大,其實都會比較善於與孤獨相處吧。至少我認為可能會更傾向於享受一個人獨處,這時候沒有人否定和打斷,也不需要考慮我接下來該說什麼。所以話少也好,更多時間是留給腦子的。
有時也會自卑遺憾,為什麼同學裡那些開朗的人,聊天不經意提起父母時會這麼瞭解他們,知道父母的的真實想法,他們的父母也瞭解他們的在校情況,是知道孩子的同學,並且知道孩子與同學之間有什麼趣事,甚至知道孩子同學的性格、愛好的那種瞭解。而我媽只知道我有幾個朋友,卻從來不認識,我爸甚至期中的時候問我期末考試,或者家長會問我你是哪個班的。家長的溝通與關注無意之間竟成了孩子的籌碼,為著他們驕傲自豪或者自卑迴避,而當我不是孩子了,仍然會因此痛苦。
到這裡,希望想了解孩子的家長,不要過多打斷他們的表達,因為當他不說時,也許不是他內向不喜歡說話,而是說話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