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凌煙閣主

    唐朝滅掉東突厥確實違背了渭水之盟,而且唐朝還有趁人之危的嫌疑,因為當時東突厥內部發生了叛亂,而且因為天氣寒冷,東突厥部眾牛羊大半凍死。

    用一句網路流行語來說:年輕人不講武德。唐朝看起來不講信用,沒有規規矩矩遵守和東突厥的盟約。但是唐朝違反渭水之盟,並且攻打東突厥並沒有任何道義上的問題。

    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渭水之盟這個條約根本就沒有合法性。因為在此之前東突厥和唐朝在李淵時期就簽訂了條約。

    當時李淵要起兵反隋,而背後有東突厥這麼一個強敵,突厥兵力強盛,尤其是突厥騎兵來無影去無蹤,機動能力強悍,中原兵馬不是對手,連隋煬帝都曾被突厥打的尿褲子了。李淵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派手下的劉文靜前去東突厥商討結盟的所有事宜。

    唐朝和東突厥簽訂了條約,其大概內容就是唐朝向突厥上表稱臣。而且唐軍攻下的所有地區,土地和百姓都歸李淵,但是金銀財富歸東突厥始畢可汗。始畢可汗欣然答應,並且給李淵提供了一些突厥戰馬。

    《資治通鑑》義寧元年丁丑,公元六一七年:劉文靜至突厥,見始畢可汗,請兵,且與之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

    但是東突厥從來沒有遵守過和李淵之間的條約,唐朝向東突厥給了這麼多的金銀珠寶,但是東突厥拿了錢財,卻不斷搞小動作,給唐朝統一天下,翦滅群雄帶來了巨大的阻礙。

    比如東突厥曾經資助反王劉武周,結果劉武周起兵就攻佔了李淵的老家太原,幸虧李世民打敗了劉武周,要不然李唐就不能這麼快統一天下了。

    東突厥資助的不止是劉武周,還有竇建德,劉黑闥,羅藝等反王。尤其是劉黑闥,兩次起兵造反,給唐朝的統一和穩定天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當然東突厥不僅暗中搞小動作,還光明正大的破壞條約,在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

    東突厥一看,唐朝發生了政變,其權力進行了交接,新皇帝根基不穩,人心不安。而且李世民尚未將太子一派的薛萬徹、羅藝等剷除乾淨,

    於是頡利可汗命拔野古部和同羅部的騎兵圍攻烏城,牽制住程知節、徐世勣和屈突通的唐軍主力。於是頡利可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到達渭水北岸,直逼長安城下。

    而且為了打探虛實, 頡利可汗就派手下執失思力進入長安城。李世民接見了執失思力,但是執失思力盛氣凌人說突厥可汗已經率領百萬大軍,來到長安了。

    而李世民知道執失思力的目的,就對突厥違背盟約一事進行了說明。李世民認為唐朝和東突厥曾經簽訂條約,不僅和親,還贈送突厥大量的金銀珠寶。而頡利可汗不僅違背盟約,還率領大軍來到長安,難道就如此不講信用。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頡利可汗進至渭水便橋之北,遣其腹心執失思力入見,以觀虛實。思力盛稱“頡利、突利二可汗將兵百萬,今至矣。”上讓之曰:“吾與汝可汗面結和親,贈遺金帛,前後無算。汝可汗自負盟約,引兵深入,於我無愧?汝雖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誇強盛?我今先斬汝矣!”思力懼而請命。蕭瑀、封德彝請禮遣之。上曰:“我今遣還,虜謂我畏之,愈肆憑陵。”乃囚思力於門下省。

    由於東突厥的不講信用,從前和唐朝簽訂的盟約早就不作數了。而這個條約簽訂才不過十年,可以說對東突厥來說,條約盟約不過是獲取利益的手段,而不是用來遵守信用的。以前的條約被破壞不合法了,後面的條約怎麼會有約束力呢!

    李世民扣留了執失思力,然後冒險率長孫無忌、高士廉、房玄齡、侯君集、段志玄、獨孤彥雲等六騎來到渭水河邊,會見頡利可汗,頡利可汗本來就理虧,結果之後唐朝大軍趕來,軍威強盛。

    頡利可汗孤軍深入,也不敢久留,於是就坡下驢。之後,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兩人在渭水便橋上籤署了和平協議,雙方立刻斬殺白馬立盟。之後,頡利可汗率突厥全體騎兵返回。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渭水之盟是不平等條約,尤其東突厥又獲得了大量的金銀珠寶,而且唐朝還得向突厥稱臣。

    但是渭水之盟的條約有約束力嗎?沒有,這個條約對雙方都沒有約束力。簽訂條約的雙方從來就沒有打算過要老老實實遵守,東突厥是這樣想的,唐朝也是這樣想的。

    比如東突厥在渭水之盟後,就立馬不作數了。李世民雖然當了皇帝,但是唐朝在當時還沒有完成統一,在陝甘和突厥交界處還有一個反王梁師都,這個傢伙投靠東突厥,將唐朝玄武門之變的事情告訴東突厥,而且在突厥兵臨渭水的時候,當了帶路黨。

    李世民當然不會放過樑師都,於是在繼位第二年就派兵攻打梁師都,梁師都由於內部矛盾重重,抵抗不住,向突厥求援。而頡利可汗率領兵馬來援救師都,梁師都早就被唐軍斬殺。

    東突厥這次救援梁師都已經破壞了渭水之盟的合法性,其應該對條約的失效負全責。

    當時唐朝在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下,呈現出了貞觀之治的景象,達到了兵強馬壯,可以報仇雪恥的地步。貞觀三年,突厥內部由於連年征戰和霜凍乾旱風雪等天災,使得很多羊、馬被凍死、餓死;而且突厥內部也發生了內部矛盾,突利可汗受到頡利可汗排擠,希望歸順唐朝;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也趁機群起反抗。

    《資治通鑑·唐紀九》:代州都督張公謹上言突厥可取之狀,以為:“頡利縱慾逞暴,誅忠良,暱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設、欲谷設皆得罪,無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餱糧乏絕,四也。頡利疏其族類,親委諸胡,胡人反覆,大軍一臨,必生內變,五也,華人入北,其眾甚多,比聞所在嘯聚,保據山險,大軍出塞,自然響應,六也。”上以頡利可汗既請和親,復援梁師都,丁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討之,以張公謹為副。

    李世民以頡利可汗援救梁師都,破壞了渭水之盟的條約為理由,開始謀劃攻打東突厥,以李靖為這次軍事行動的總指揮,十萬大軍,兵分六路,分別是李靖、李勣、柴紹、李道宗、衛孝傑、薛萬淑六路共同進攻東突厥,這次戰爭一舉滅掉了東突厥,活捉了頡利可汗。

    渭水之盟是唐朝和東突厥雙方都違背了,而且東突厥本身就沒有玩遵守條約的意思,看著唐朝弱就趁機撈一把。

    而且國與國之間簽訂的條約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要遵守的,比如清末的條約,一戰勝利後,有的國家的賠款就不給了;也不是什麼條約也都要遵守的,比如不平等條約;而且條約的內容也是可以經過雙方同意而改動的。

    只要簽訂條約的雙方,有一方違背條約,那麼這個條約就不作數了,其合法性就沒有了,那麼另一方也不需要遵守。

  • 2 # 燕趙節度使

    沒有違背。

    因為渭水之盟本來是不平等條約,是城下之盟(真的是城下之盟!),而且是東突厥首先背約,所以唐朝也就沒有遵守的必要了。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所以東突厥趁機入侵唐朝,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

    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情況十分危急。

    但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臨危不懼,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

    注意,是頡利、突利二可汗先背約。

    因為唐朝在從太原起兵的時候,曾與東突厥定下條約:

    李淵和東突厥簽訂了條約,上表稱臣,並表示唐軍攻下長安後,土地和百姓都歸李淵,但是金銀財富歸東突厥始畢可汗。始畢可汗欣然答應,並且給李淵提供了一些突厥戰馬。

    《資治通鑑》義寧元年丁丑,公元六一七年:劉文靜至突厥,見始畢可汗,請兵,且與之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

    唐軍圍攻長安時,突厥大將康鞘利率兵500、馬匹2000趕至增援。

    但唐高祖李淵開國稱帝后,始畢可汗自恃功勞,擁兵威逼唐朝,索取財寶。

    武德二年(619年),始畢可汗聯合梁師都、劉武周陰謀襲擊太原,但進軍途中病逝 ,其弟處羅可汗即位。處羅可汗在位僅僅一年,頡利可汗繼任。

    李世民說的東突厥背棄盟約,就是這件事。

    由此可見,首先背盟的是東突厥,而不是唐朝。唐朝佔據道義和法律的高度。

    很快,唐朝各地的援軍紛紛趕到長安附近,頡利可汗見到唐軍“軍容大盛”,由是大懼。

    《舊唐書》本紀第二: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焉。

    兩天後,即八月三十日,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

    之後,頡利可汗率突厥軍返回。

    九月突厥頡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唐太宗深知突厥的強盜本質,為了防止其回去的時候搶劫地方,給了許多財物。

    《唐語林》記載太宗“空府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以求突厥退軍,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

    唐太宗這一手玩的非常好,硬的很硬:親臨渭水,怒斥突厥背棄盟約,並召集各地唐軍趕來。

    突厥孤軍深入,在加上是各部落的聯軍,人心不齊,本來就是來打秋風的,如果與唐朝打硬仗恐怕討不到什麼便宜,更何況是長安城高池深,不是那麼容易攻克的。

    軟的很軟:比如把長安府庫中的所有財物給了頡利可汗,不讓其不空手而歸,同時維護了他的面子,也讓他可以把財物分給與他共同出征的各部落。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唐太宗自從離開渭水便橋那一刻起,就立即在心裡撕毀了這個盟約。

    這個盟約對唐朝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

    本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各個鄰國應該遣使節來恭喜祝賀,東突厥不來祝賀倒也罷了,反而派兵前來搶劫。這簡直是抽唐太宗李世民的臉。

    但李世民並不打算立即開戰,他說:“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一與虜戰,所損甚多;虜結怨既深,懼而修備,則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裝置,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

    所謂能屈能伸才是真英雄。

    二年後629年,東突厥天怨人怒,天將大雪,人畜死傷慘重,各個部落眾叛親離,唐太宗抓住戰機,派李靖等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

    唐太宗痛快復仇,激動的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李靖)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唐軍將頡利可汗押到長安,向太廟祭告俘獲。

    唐太宗怒斥頡利可汗:“你有五罪:過去你父親國破,依賴隋朝得以存立。但當隋朝有難時,你卻一兵之力都不幫助,以致隋朝覆滅,此其一;

    與我為鄰而背信侵邊,此其二;

    連年征戰不止,致使部落生怨,此其三;

    掠奪我華人,踐踏我莊稼,此其四;

    許你和親而遷延逃走,此其五。

    我要殺你並非沒有理由,只是渭上的盟約未忘,所以不想苛責。”

    唐太宗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安置他在長安。

    《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四年,太上皇李淵在凌煙閣為李世民開了慶功晚會。

    李淵親自彈奏琵琶,說:“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復何憂哉!”

    可見,是東突厥首先背盟,而是唐朝。那麼唐朝撕毀渭水之盟,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是東突厥咎由自取罷了。

  • 3 # aluminiums

    違背很正常,東亞對政治協議從來沒尊重過,這是傳統,由東亞的政治格局決定的。政治協議是各方沒法搞死對手妥協的產物,需要參與者維護這種局面,東亞一般沒有幾個旗鼓相當的政權同時出現,沒有這種環境

  • 4 # 圖文繪歷史

    關於渭水之盟,當然是突厥背信棄義在先,翻史料、擺事實、講道理,這事攤開了,誰對誰錯,一目瞭然。

    突厥襲擾唐的邊境,可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年年都來,一次都不落下,次次談好了條件,來年又來了,妥妥的白眼狼。

    小洪納海石人,位於新疆昭蘇縣,為隋唐時期突厥人的墓前石人。

    遠的不說,從公元620年頡利可汗繼位開始算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記載“頡利故歲入寇,帝多所舍貸,贈齎不貲,然而不厭無厓之求也”,意思是頡利可汗每年都來侵擾唐朝,給了很多財物仍不滿足。

    公元621年頡利率兵攻打雁門,公元622年頡利進擊忻州,圍攻幷州,公元623年,頡利騷擾定、匡、原、朔等州,公元624年頡利可汗攻打原、朔二州,擄掠騷擾。

    李世民畫像。

    公元625年,頡利可汗侵略靈州、朔州、代州,公元626年,這年頡利襲擊武功,直抵涇陽,發生了渭水之盟。

    具體內容是什麼,突厥退兵的條件是什麼,史料沒寫,估計太丟人,以往的賜以金帛、贈齎不貲、求請無厭的經驗來說,這次唐朝估計下了血本,《唐語林》記載這次是“空府庫”以求退軍。

    既然斬了白馬,談和了條件,結果呢,公元627年,也就是第二年,突厥又來了,攻入朔州,這個和平之盟當數嗎,在突厥眼中屁都不是,背盟了。

    公元628年突厥內部分裂,兩兵在太原對峙,並沒開戰,當然不開戰另有其因,這個原因導致了唐軍必滅突厥之心。

    李靖,指揮滅東突厥之戰。

    我們都知道唐朝好像開國就統一了,速度很快,其實直到唐太宗時期,都還沒完全統一,比如長安的頭頂上就還有個“梁國”,直到公元628年才被滅。

    這個梁國,梁師都建立的,隋將,他才是跟突厥穿一條褲子的,勢力範圍在夏州,突厥進犯內地,都有梁的身影,唐攻梁,突厥定來救,當年突厥出奇兵打到渭橋,計謀就是梁師都出的,所以唐必滅梁。

    梁師都建立梁的勢力範圍。

    在公元628年,唐攻梁,行統一大業,突厥在內亂的前提下仍率軍來援,這也是突厥沒有襲擾內地的的原因,所以唐軍一鼓作氣,滅了梁後追打突厥,活捉頡利可汗押送長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公開賽強勢奪冠,伊藤美誠揚言要在總決賽奪冠,而陳夢卻沉默不語,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