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磊衛靜
-
2 # 士說新語
關於范文程的史料,其實記載的並不多,記載其事蹟的有清代張宸的《范文程傳》,李霨《範文肅公墓誌銘》以及國史館輯《滿漢名臣傳》等。這些記錄,卻不足以完整表現其一生的活動。
所有的史料中根本沒有記錄過范文程跟明廷之間的聯絡。筆者首先介紹一下范文程的出身。
根據史料記載,范文程祖籍為瀋陽,出身於仕官家庭,曾祖父範鍃,曾出仕為嘉靖朝的兵部尚書,祖父範沈官職為瀋陽衛指揮同治。
范文程自幼聰明好學,酷愛讀書,性格穎敏沈毅,初次參加鄉試時,取得了生員功名。
正史之中關於其在明朝的活動大概就這麼簡單,到了1618年的時候,後金建立,努爾哈赤攻打撫順,守將李永芳投降,在撫順城中21歲的范文程,以敏銳的政治眼光,察覺到後金政權發展勃興的必然趨勢,毅然投歸到努爾哈赤麾下。
這就是范文程投靠後金的記載,由以上內容可知,范文程在明朝取得的功名只是秀才,舉人都還沒考,或者可能沒考上,就直接投降後金了。一個秀才,全大明有多少位?
而且,就當是的的情形看,范文程祖上流落遼東後,從他祖父做了瀋陽衛同知推斷,似乎他們家成了軍戶,這樣的身份,其實並不算好。
同時,范文程並不是什麼少年神童,或者有什麼傳奇事蹟供其名揚天下,他的名聲估計也就在瀋陽有一點知名度。全天下讀書人多了,比他出身好,有才華的人多了去了,朝廷的位置就那麼多,怎麼看也輪不到他。
考慮客觀實際,並非明廷不重用他,而是彼時年輕的范文程還沒有資本能夠進入明廷的視線。明代一個內閣首輔的煉成,也是需要從科場勝出後,到翰林院做十幾年的庶吉士熬資歷,然後再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升遷,入閣之後還要論資排輩,按先來後到,熬到了老前輩才能爬到最高的那個位置。
一代權臣張居正少年時就有神童,但神童也不會有特殊待遇,同樣需要按照規則來呀。
而范文程呢,舉人沒考上,就毅然投降了,這是什麼性質?你是怪體制的問題,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呢?還是搞投機,為了升官發財,連祖宗都給賣了?
明朝並沒有對不起范文程,一沒有殺他全家、二沒有在仕途上給他設定障礙,從道義上講,他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投降滿清。人家李永芳第一個吃螃蟹,起碼還有一個撫順被圍,貪生怕死的理由,而緊隨其後的范文程呢,赤裸裸的一個投機分子,這種人最為人不齒了。
所以請題主不要問這種臆測猜想,略有為范文程洗白的問題了。
縱觀投靠滿清的漢人文臣武將,最無恥的就是他范文程了。從李永芳到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以及後來的洪承疇、吳三桂,起碼人家還有一個看起來“正當”的理由,唯有范文程,一沒有人逼迫,二沒有國仇家恨,腆著臉就往人家後金湊,一幅沒做過奴才的新鮮勁,也是毫無羞恥之心了。
白瞎了其范文正公十七世孫的身份。范文正公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來他從小也是沒少讀的,怎麼讀到最後,就自願投靠了後金,而忘記了范文正公的一身浩然正氣了?
-
3 # 安定郡小書生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出生於遼東瀋陽人。
一、范文程投靠努爾哈赤始末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范文程在瀋陽縣學考取了秀才,時年18歲。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八旗軍攻下撫順,明軍接連失利,范文程與兄範文寀投奔努爾哈赤,成為清朝開國元勳之一。
二、范文程出生瀋陽探究范仲淹先祖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相當於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四縣之地。
時逢中原兵亂,范仲淹高祖範隋於唐懿宗時渡江南下,擔任麗水縣丞,遂定居吳縣,相當於今蘇州市。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范文程六世祖範嶽因罪全家謫往遼東都司的瀋陽衛,範氏自此成為瀋陽人。
因此,范文程作為范仲淹十七世孫出生瀋陽就不難理解了。
三、明朝政府逼迫范文程投靠滿清存有抹黑嫌疑滿清八旗軍在東北攻城略地,其勢力已經非常強大,范文程投靠努爾哈赤純屬為自己前程考慮。
范文程此時僅是秀才身份,年僅21歲,屬於無名小卒之類,根本談不上明朝政府對其重用;而此時努爾哈赤急需漢人文臣幫助其治國安邦,范文程只是抓住時機而已。
范文程自從祖先謫遷瀋陽後,其曾祖範鏓為明正德年間進士,嘉靖時官至兵部尚書;其祖父範沉官至瀋陽衛指揮同;都是明朝政府官員,食明朝之祿,因此范文程投靠努爾哈赤更加談不上范文程替祖先復仇之說。
因此,范文程投靠努爾哈赤被說為復仇或者明政府逼迫的說法,都是處於不同目的而產生的;畢竟清政府作為《明史》編纂者當然不能對開國功臣抹黑的。
-
4 # 北洋海軍炮手
范文程充其量就是個明朝的生員,如果他沒有趕上努爾哈齊起兵,很有可能會透過科舉進入明朝的官場,只不過努爾哈齊攻克撫順後,一切看起來很自然的東西就成了鏡花水月。
關於范文程有很多種說法,最多的一種就是范文程主動投奔努爾哈齊,還有仗劍謁軍門的橋段被演繹出來。好吧,據我個人所知,這種橋段出自《清史稿》:
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撫順,文寀、文程共謁太祖。太祖偉文程,與語,器之,顧謂諸貝勒曰:“此名臣後也,善遇之!”但是呢,很有意思的是,《清史稿》當中關於范文程在皇太極即位之前的記錄,卻僅僅以上伐明,取遼陽,度三岔攻西平,下廣寧,文程皆在行間一筆帶過。如此記錄只能確定一點,那就是這段時間根本沒有范文程的活動記錄,進而確定,范文程並沒有主動投奔努爾哈齊,也沒有被努爾哈齊善遇。
那麼真相到底如何?不急,可以看看皇太極時期是怎麼玩的。皇太極即位後調整了政策,釋放了大量被擄為奴的漢人,同時被解放的還有被擄為奴明朝生員,大概有三百多人,為此皇太極還另剝了奴僕來補償。皇太極為了他們專門開科取士,不過這次開科取士的含金量不太高,兩百多人考中,其中就有范文程,而且此時范文程在鑲紅旗旗下。
好了,這時候可以確定,努爾哈齊攻克撫順之後范文程被擄為奴,可以說范文程真是撿了條命回來,因為努爾哈齊素來痛恨儒生,大量的儒生被殺戮,這也可以理解沒什麼皇太極解放明朝生員只有三百人,因為都被他爹殺的差不多啦。之後就是范文程多年為奴受辱,直到皇太極即位他守得雲開見月明,考取了後金的科舉,入職文館。其早年經歷令人唏噓,也可以確定《清史稿》這段記錄是為先者諱的曲筆。
范文程年輕時候允文允武,論文可以提供治國安邦的策略,上馬可以獨當一面。當皇太極準備把戰火燒至明朝本土之後,范文程經常領兵擊敗明軍,甚至可以單槍匹馬去勸降敵軍。透過種種歷練,范文程逐漸成長為皇太極的重要謀士,被引為心腹,經常詢問范文程的意見。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范文程也樂意為皇太極肝腦塗地。後面順治、康熙兩位君主也禮遇范文程,順治晉他為太傅、太子太師,並讓宮廷畫師為范文程畫像;康熙曾給他賜藥,並賜元輔高風匾額,可謂是位極人臣。他死後,後世子孫多不爭氣,但是依然位列八旗大族,待遇甚至比滿洲貴族還要好。
范文程為什麼要死心塌地的效忠皇太極?如果他一直留在明朝,很可能什麼都不是,因為明朝最不缺的就是讀書人;而皇太極最缺的就是知識分子,因為皇太極的志向並不是遼東一隅之地,而是天下,所以他必須要依賴於知識分子。而且,漢族知識分子還是皇太極完成君主專制轉型、制衡滿洲貴族的重要政治力量,同時這些人也知道只有清朝入關,他們才能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們自然會死心塌地的效忠皇太極。
另一點,皇太極對漢官頗為寬容,比如說寧完我好賭博,曾多次被皇太極處罰,甚至被判處罰沒為奴,但是皇太極每次都能原諒他,讓他繼續做官;投降後金的漢官張存仁更狠,多次和皇太極爭論的面紅耳赤,多次讓皇太極當眾下不來臺,但是皇太極依然沒有迫害他。這就會讓人們自動做一個對比,就是皇太極、崇禎這兩個主子誰更值得賣命。很顯然,皇太極比小肚雞腸的崇禎更符合明主的形象,所以這幫漢官自然更願意效忠皇太極。
所以有時候感覺孟子說的真不錯,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皇太極給予了漢官足夠的禮遇,自然漢官也更願意效忠皇太極。
全文完
-
5 # 覃仕勇說史
回答網友這條提問之前,我恰好回答了一條關於世紀驚天大賊王張子強的提問。
他們大致的意思是這樣:張子強到底哪裡得罪了香港政府?為什麼香港政府不肯重用張子強?最後逼得張子強變身為一代賊王?如果香港政府重用張子強,比如把張子強任命政務司或財政司又或律政司司長什麼的,那就不會有搶劫、綁架、炸銀行等等那麼大恐怖事件了……
別笑,這是真的。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奇葩的想法?
不用說,這些人的心靈扭曲、變態了,心裡對張子強充滿崇敬,橫看豎看,總覺張子強是個百年罕有的人才,是做大事業的料。
還有讀者直言不諱地說:“如果張子強生活在革命年代,百分百會當上開國元帥或將軍。”
這是哪跟哪呢?!
那麼,提問“范文程哪裡得罪了明朝政府,為什麼明朝不肯重用范文程,最後逼得范文程投靠滿清?”這位,肯定也是特激賞、特崇拜范文程的。
應該就在這種激賞下,把范文程做漢奸的大惡不赦之罪反怪到明朝政府頭上。
列寧曾經說過:十個聰明人也回答不了一個愚人的提問。
不是嗎?再聰明的人,他的思維和愚人的思維不在一個頻道,就不能理解透愚人的想法。
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正式稱汗,稱“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悍然頒佈“七大恨”, 四月十五日突襲撫順,接著又連下東州、馬根單等五百餘城堡,掠明帝華人畜三十萬,編降民一千戶,殺明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及千把總等官五十餘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震驚大明朝野。
時年21歲的范文程與兄範文寀猶如蒼蠅聞到糞味,“仗劍謁軍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賣身投靠,渴望能得一官半職。
當時的范文程不過瀋陽縣學一介秀才,為了引起努爾哈赤的重視,誇誇其談,滿嘴胡柴,自稱是宋朝大學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祖父範沉為天啟朝瀋陽衛指揮同知……
努爾哈赤因此認定他是“名臣之後”,另眼相看,鄭重將之收歸帳下。
從范文程主動賣身的過程看,他並非逼上梁山式的投敵,根本就是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值得一提的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去世,原屬紅旗旗人的范文程被撥入鑲黃旗,歸多爾袞的同母弟豫郡王多鐸管轄。
多鐸為人豪放,知道範文程家有美妻,派人索要。
雖說清朝早期屬於奴隸制度,旗主就是奴隸主,旗下子民是奴隸,奴隸主是可以對奴隸的妻女和財物予取予求的,即多鐸索要范文程美妻的行為是合法、合情、合理。但范文程是一個漢人,漢人是不能忍受“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的,並且,范文程曾是皇太極的重臣,多鐸即使再喜歡范文程的妻子,也應該給皇帝哥哥皇太極一個面子,不能人走茶涼,皇帝哥哥的屍骨未寒,就做這種缺德事。
但多鐸就像是要凌辱范文程似的,執意索要程妻。
如果范文程有血性,儘可以施展自己的謀略來玩死多鐸,要知道,他可是某些人心中的“中國十大謀士”之一啊。又或者,攜帶妻子離開清朝陣營,也算得上個正常人表現。
但是,范文程很灑脫,大大方方地送妻子給多鐸享用,自己繼續樂呵呵地為清廷效勞。
不難看出,范文程一心要為清廷效勞,並非明朝政府逼迫;而就算清廷得罪他,也不能阻擋他要做清廷犬馬的決心。
-
6 # 永生196045664
小編這問題十分奇葩。范文程連舉人都不是,憑什麼受到明廷重用?就像洪秀全一樣,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考上秀才。一怒之下建立“拜上帝教”,到處砸孔廟。古人選拔人才有一套嚴格的制度的,你必須通過了考核才能進入帝國的統治階級。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而是一個重大課題,必須引起各方高度重視。
一、當政者如何做到人盡其用的問題,尤其是對人才的充分使用。這個問題很現實,也很敏感。我少談幾點:
1、領導必須清楚,人才絕大部分不人云亦云,具有獨到見解,有時為堅持原則而頂撞上級,也就是一些人常說的犟。一是得具有識別高低見解的能力。二是要能親自聽到高見。三是一個人才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高見。但是,一群人才就會從不同側面構築中高見。或者是開啟思路的。
2、奴才舒心,但不治病。別把人才逼成奴才。
3、如何正確對待人才的小節問題。
4、如何出一個圈子覓人才問題。任何圈子的才能、能量都是有限的,並且,日子太安逸時會加速退化的。要事業長盛不衰,必須走出圈子,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不斷優勝劣汰,也可倒逼圈內人奮進。
5、一般華人如何待人才問題。奴才擅於小恩小惠,違犯原則和紀律慷國家和集體之慨,給自己為人。人才點子多,原則性強,著眼的是國家利益和大眾利益,而不是區域性利益。
6、一些人所宣揚的許多崗位,庸才乾和人才幹都一樣的論調,是胡說八道,是為自己找藉口。任何崗位的結果都分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及格與優秀的差距大了,對國對民的影響有時是巨大的。只是和平年代人們無機會對比而已,若在戰爭中往往是生死之差。
7、別指望所有人才都堅貞不愉,在一棵樹上吊死。也就是說人才里君子不少,但非君子也大有人在。有時陰差陽錯就上賊船了。
二、懷才不遇時如何抵制超出原則的誘惑問題
1、競爭對手、敵對陣營下手的重點是人才,是可利用之人。懷才不遇者如何才能做到絕緣不歸路,確實一是個關己關國的大事。
2、大千世界,用才之地多了,不違犯原則的用才之地也很多。何必違犯原則,導致遺臭萬年呢?!
3、人的一生有價值的事多了,不光金錢、地位、美女才是有價值的。
三、企業如何使用人才,防止與人才失之交臂,和在自己企業成長的人才,使人才成為自己的勁敵問題
四、范文程實屬投機分子,嚴重違犯祖訓,屬於范仲淹的不肖後代。沾汙了范仲淹一族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