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然春天

    星座是現在最流行的一種性格分析,它的準確率很高,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時尚的追求,尤其在談戀愛的年輕人更是一種熱捧,星座是娛樂形式的心理醫生,信星座不是迷信它是科學的,相信未來會出現十二星座的電影或者電視劇

  • 2 # 素人90後

    星座怎麼這麼流行,是“開心甜點”還是“心理醫生”?

    科學分析星座學

    從個人角度來講,我相信人的性格是透過環境和經歷潛移默化地慢慢行成的,是一種複雜的人類性質的體現。

    我不相信占星術是科學的,至少我不承認星座學是一種科學。原因很簡單,科學是需要精確化和技術化的,科學可以允許誤差,但不可以允許不確定,占星術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難以成為一門科學。

    首先,我們來說下,太陽星座的判斷方式取得的星座決定性格的結論有多麼不科學。 太陽星座就是以黃道平面上劃分的十二個星座,也稱十二宮。我們一般所談論的[星座](SIGN),指的是[太陽星座](SUN SIGN);亦即以人(當然是地球上的人)為中心,同時間在太陽執行的軌道(希臘文即ZODIAC:意即——動物繞成的圈圈,又稱“黃道”)上所執行到相對的星座位置。(即以出生日期來算星座)雖然這一種劃分方式看似合理而又有根據,可是如果把這個當成真正的占星學就錯了。

    占星學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的起源一般被認為是大約在5000年前繁榮的蘇美爾文明時代(公元前二世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從古代開始,占星學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同時需要哲學、天文學和屬性等知識的非常難的學問,通常一般人幾乎是不懂的。在沒有計算器和電腦的時代,要推算出太陽系各個天體的位置,製作出一個星相圖來,也需要非常複雜的手工計算。但是,在距離今天100多年前,一個名叫阿蘭·雷奧的占星學家將那種複雜的占星學極端地單純化了。他僅是使用不需要計算位置的太陽來推算一個人的太陽星座,編寫出了一種大致而簡單的太陽星座學。但是這種太陽十二星座學同真正的星座學以及占星學星相學相比有著很遙遠的距離,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能算一種遊戲,並不能將它等同於廣大浩瀚的占星學。致使讓許多人以為星座學是如此膚淺又簡單的將人劃分為只有12種性格。並不是這樣的,透過這種太陽星座是無法體現“一個人的無法替代性”。要知道,星相學家在分析每個人的時候都會為其製作一張獨一無二的星相圖(也叫天宮圖或者星盤),和指紋一樣,沒有一個人能夠和你擁有完全相同的星相圖。因為每個人出生的時間和地點都是不同的,此時遙望天空,天上的行星對於你來說,位置也是不同的,從大到小都能給予你不同的影響,導致每一個人的命運和性格都是不同的,這邊是占星學來源。然而古代的占星學家們,將他們所發現的--在地球360度介面延伸出太陽系外,約各三十度等份各有一個,總計為十二星群。在地球運轉到每個等份(星群)時所出生的嬰兒,長大後總有若干相似的特徵,包括行為特質等。但這種籠統而又模糊的分類不論站在科學角度還是站在占星學角度都是不負責任的,它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賴於對人們心理的成功把握以及一個大容量的抽樣統計從而形成的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數學模型。

    有趣的是,認為星座是科學的和認為星座是偽科學的,都認可一個論據,即氣候對人有影響。不過認為星座是科學的主張氣候對胎兒有影響,而認為星座是偽科學的,則認為氣候是對人的後天有影響。然而,自古希臘時期開始,智者或哲人都推匯出氣候對人有影響的論述。在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裡也有關於地域對文化以及人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影響。基於這樣的實證研究傾向,才出現了地緣政治學等結合地區特徵來綜合考察人類的一類學科。

    我認為,地區對人類的影響,在科學上是必然的,猶如進化論裡不同地域環境,影響鳥的進化一樣。地區的差異,絕對會導致人的區別。而且,這種區別是不用分析屬於先天還是

    後天,應該是整體的,既包含先天也包含後天。即遠祖定居後,其後天的變化所產生的基因變化,是會隨著孕育後代而傳給後代的。至於對胎兒的影響,由於沒有太多實證科學的支援,我也不能判斷。所以認為星座是科學的這一根本論據就是無法立足的。

    有英國科學家提出,是天體引力潮對胎兒產生影響。這樣的理論,僅能支援傳統占星術,無法為當今風靡的星座學提供科學依據。因為傳統占星術是具體計算人的出生日期和出生地點(這決定著出生時天頂的星空情況)。而簡化後的星座計算方式,是不可能得到天體引力潮說的支援的,況且天體引力潮只有一個大概的規律,具體的還是不甚精確。僅從天體引力潮說是否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存在很大偏頗的。自然界受到引力等物理上的力的影響是必然的,然而經過這些粗糙的計算後,影響的程度是否真的具有如此巨大呢,則是應該慎重考慮的吧。然而,退一萬步講,即使兩者內部真的存在某種聯絡,也最多不過是一種模糊而又籠統的聯絡吧。這種聯絡是不能作為星座學科學化的論據的。

    談到星座學的科學性,我們更多的可以把星座學看成是一種基於統計學上的發展。即之所以星座能判定性格等等,或星座性格分析如何準確云云,都是基於一個大的抽樣統計。也就是說,星座分析,是基於對大量不同人的相同性統計,然後製作出一個數學模型。由此計算出,每個星座性格的分析。而這種大量的統計資料總結的,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很多資料反映出的結論有一定可信性。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資訊都是準確的。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拿星座書算命有時準有時不準。這恰恰說明星座學是不科學的,科學,僅僅允許誤差,不能允許不確定。我們之所以認同星座的性格分析,恰恰是因為這個分析基於一個廣大的資料統計,共性最大,故我們心理對其有暗示,越來越覺得星座分析準確。

    當然,這裡面臨一個悖論,“如果統計的資料是真實的話,為什麼不能說明星座學是科學的呢?”原因如下。

    為什麼占星術對星座的統計是正確的,還不能說明星座是科學的。原因很簡單,星座學認為星座,即恆星是對人有影響的。當然,如果說太陽的影響還部分可信,其他恆星就多半扯淡了。很多恆星距離地球數十萬光年。他們達到地球的光,都是數十萬年前發出的,更不用談引力啊等等。就算是太陽,我也不認為其引力會在心理學或神經科學上有什麼具體的影響。

    簡單的說,與其說星座學是一種科學,還不如說星座學是一種心理遊戲。之所以星座分析讓我們覺得如此之準,更多的是在於心理選擇和心理暗示。在這種情況下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境遇與所謂的預言聯絡起來,使人產生預言準確的假象。再者預言裡的語言很模糊,而且預言中的某些預言的情況,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像它說你今天會遭到厄運,每個人一天總有不高興的事,再加上心理引導的影響,自然就讓人感到預言成真的感覺.《怪誕心理學》可以很好地用所謂的“慣性”和“虛假與真實的生理反應模式”來詮釋這種心理遊戲。聽說過心身病沒有?就是雖然身體沒有病,但總懷疑自己有某方面的病症,久而久之,身體就真的開始出現該病症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而還有的真的患上該病。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你是白羊座,你看了白羊座的介紹之後,只要這裡面有十分之二十符合了你的性格,你就會覺得真的好準啊!這不是我強加於你的解釋哦!對於一個陌生人,只要對方說對你百分之二十的事,一般人就會覺得他說得很準,然而,要說中百分之二十是很容易的,這也包含了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巴納姆效應”,也就是說當別人說了模稜兩可的事後,人們傾向於相信符合自己實際那一方面。然後,你覺得它很準,你就會相信它,接著心理暗示的威力就出現了,越是相信,越是像,越是像,越是相信,如此迴圈,於是最後??你就覺得它神準!除此之外我們還出現心理選擇和心理暗示加強的問題,如果出現星座分析和我們自身情況不相符,我們心理自然而然地忽視它(卻沒有深究為什麼不準,因為當時的潛意識裡是認為星座不過是迷信,不可全信),但一旦發現分析合乎我們的實際情況時,就給予自己心理上的暗示,星座好準,而且這種暗示會隨著不斷“偶然”的準確結論而不斷增強。

    有科學家做過實驗,把一個殺了十多個人的星座分析詳細記錄下來。然後向社會徵集資料,就說星座大師免費給大家算星盤,讓大家踴躍的把自己的星座寄到研究處,然後把殺人犯的星座分析印了N份,給這些人寄回去,結果很多人迴應“太準了!”“這根本就是我!”可能一群正常人和一個殺了十多人的殺人犯是一模一樣的性格麼??這都是人類自身感到的能力不足的體現,像古時候人們的封建迷信就是人們的科學水平低下的後果,現在人們的科教水平有的很大的提高,但還沒有達到完全不相信迷信,所以產生了上述現象。 就像這樣,所謂星座分析,是很籠統的,裡面總有一些是符合你的,然後就會出現一種所謂的暈輪效應,它的所有你都會信,就會覺得“呀!這麼準!”其實,它不過借用了一些常規的心理,使其“變得”更準。 然而,越是具體的資訊,星座學越得不出準確的結果。這是因為個體資訊的多樣性,導致給予簡單統計的星相數學模型不能在較大模糊率上保持準確。我用線上的星盤算了幾次,幾個網站的結論都不相同。而且與普通的太陽星座分析也大相徑庭。當然,還是有部分的結論會符合情況的。

    我的結論是:在一個寬泛不夠精確的範圍內,星座分析基於一個宏大的統計基礎,其相當多的結論,具有共性(也可能是心理暗示所產生的共性)。一旦,將計算資訊精確化,資料個體化,則準確率會急速下降。因為個體的統計資料難以統一出共性。所以,星座學在一個泛泛的統計學方面有意義,對於運理等推斷,都是毫無根據的。所以這風靡一時的星座學,只不過是一種心理遊戲罷了,都是不科學的。

    星座橫行的原因:

    1.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蔭山莊司說過:流行是青年人創造的。說明了青年本身在時尚的製造

    與流行中的地位與作用。青年群體由於其生理與心理的固有特徵,對時尚有著本能的敏感、先天的愛好與急切的追求。

    2. 由於在中國沒有一個像在西方國家那樣佔統治地位的宗教,而大學生這樣的青年,他們

    的心理正處在一個需要引導的時期,其社會地位的臨時性決定了他們處在“角色混淆”的階段,對自身和社會充滿了各個方面的困惑,所以,他們希望確定性的東西,而“星座預測”則正好符合了他們在這個時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康德曾經說過:“我一定要給信仰留一塊地盤”,這種心理上的需求是人人都會有的,只是在個人一生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不同罷了。

    3. 對自身行為的合理化。遇到失敗或挫折後,把自己行為合法化、合理化,以求得自我心

    理安慰。把“星座”的預測與自己的理想相結合,用這些說法使自己為了實現理想的行為找到一個合理化的依據.青年大學生在今後的生活、學習、愛情、工作等各個方面均還是個未知數,所以他們追求一些確定的東西,希望可以對自己的未來了解、掌握。而青年人特有的好奇、追求新事物的行為也會在“星座預測”中找到其合理的解釋。

    4. 在前面的統計分析中,女孩認為“星座預測”是“準”和“比較準”的比例大,可能是

    因為女生認識問題較之男生更感性,更容易接受自我心理暗示所致。社會心理學認為,當人們經常重複一種行為而又不斷被肯定後,就更傾向於繼續做下去。而這類行為的一再反就會導致人們越來越相信它,最後就會達到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態度改變的“角色扮演”的效果。 注:

    1.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透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

    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就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

    2.暈輪效應(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物件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3.角色扮演 指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承擔和再現角色的過程與活動。主要內容包括:

    角色確定:在社會舞臺上,人不能隨心所欲的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擔首先要有一個確定的過程,或者說需要經過“認同”,證明一個人的實際地位、身份等與其承擔的角色相一致。角色確定是在長期社會互動中完成的。角色確定也常有失誤的情況,如不能勝任角色、未承擔合適的角色、選擇了不適當角色等。角色的確定是否有效,最終是由社會決定的,但它也與個人的活動和努力密不可分。

    角色距離:這是指個人與他所承擔的角色之間存在著的差距。所謂表現出“角色距離”者,包括那些行為、品質達不到角色規範的人,如軍紀不嚴計程車兵、名實不符的教授,也包括那些素質遠在角色規範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者或與兒童玩耍的成年人,當一個人不承擔某種角色時,其行為便不構成角色距離。角色距離表明:自我與理想的角色模式是分離的,它妨礙一個人進入角色。

    角色再現:社會角色的表現需要一系列手段。與舞臺上的表演需要裝飾一樣,社會表演也需要佈景和道具,所不同的是社會舞臺上需要的是真景實物。一方面,它們起著象徵作用,既作為角色表演的標誌,也是角色活動的場所;另一方面它們也具有實用性。與社會表演者聯絡更密切的是儀表和言談舉止。前者是角色的外部再現,後者是角色內在品質的反映。角色表演有臺前、臺後之分。臺前表演指人們正在扮演某種角色,臺後表演指正式表演前的準備活動。將這兩種表演區分開來具有實際意義。如賓館、飯店等服務人員就必須避免混淆兩種表演。要使角色有出色的表演,還須要實現角色之間的配合,否則某一個角色的失誤就可能導致整個演出的失敗。

    扮演過程:角色表演先需要經過兩個環節:一是對角色的期望。人們在承擔某一角色時,首先遇到的是社會或他人的期望。二是對角色的領悟,即角色承擔者對角色的實踐,這是期望與領悟的進一步發展,是在個人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角色。

    角色集:指一組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角色。角色集包括兩種情況:1、多種角色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如一個人同時承擔著母親、醫生、主任、工會會員、兼職教授等多種角色。它主要強調一個人的內部關係。不同角色的承擔者由於特定的角色關係而聯結在一起。如在醫院裡,醫生、護士、病人、病人家屬等聚合在一起形成角色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書入迷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