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奔流到海不停留

    裴松之是怎麼看待躬耕期間諸葛亮與曹操關係的?

    在襄陽專家的嘴裡,躬耕期間的諸葛亮與曹操好像是世仇,他們認為,“這些落到荊襄的北方名士大多是為了避北方戰亂而來到荊襄地區的,他們絕不會去劉表敵對勢力曹操管轄的南陽宛縣躬耕”。“當時人民流徙的方向是由南而北,由南陽而襄陽,而不是相反的方向。諸葛亮沒有任何理由從人民嚮往的襄陽逆流而去人民避之不及的南陽”。“試想,宛縣為曹操佔領區,一心想興復漢室,視曹操為國賊的諸葛亮會去宛縣居住嗎”?“再說,曹操連徐庶的老母都要虜為人質,會放過諸葛亮和其家人”?(均見東方出版社《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及相關“襄陽說”論文)。

    對襄陽專家的這些觀點我真有點哭笑不得,這些都是從哪部史書看來的?“北方戰亂”是曹操之亂嗎?那董卓之亂,李傕、郭汜之亂是什麼?洛陽、長安之亂時曹操成氣候了嗎?“當時人民流徙的方向是由南陽而襄陽”嗎?,難道南陽不是荊州?這不是成了“從荊州到荊州”了?至於曹操絕不會放過諸葛亮及其家人都觀點又超前了,曹操和布衣諸葛亮是階級敵人嗎?曹操如果知道躬耕期間“苟全性命於亂世”的諸葛亮,恐怕也會三顧茅廬吧?曹操對孔明下達過“通緝令”嗎?否則怎麼會得出“諸葛亮如果在宛縣躬耕必然被曹操捕殺”這麼離譜的結論呢?

    至於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躬耕期間對曹操的看法,襄陽專家不能自以為是的瞎猜,那種把南陽當成曹操地盤,諸葛亮視曹操為國賊,去了宛縣躬耕就會被捕殺的臆想沒有一點歷史依據。諸葛亮當時對曹操的看法《草廬對》說的很清楚,是“不可與之爭鋒”的“豪傑”。而曹操這個時候也不可能知道諸葛亮是誰,如果沒有徐庶舉薦,連劉備對眼皮子底下的諸葛亮也不知道,所以曹操怎麼可能捕殺布衣諸葛亮呢?襄陽專家的想象力太豐富了,比《三國演義》還豐富啊!

    至於諸葛亮在其叔父去世之後離開襄陽到靠近許昌的南陽臥龍崗躬耕是否有意投奔曹操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的是諸葛亮絕不可能在劉表手下做事,劉備這個時候也沒有到新野來。我們不能像襄陽專家一樣瞎編,但裴松之在解讀《魏略》之後說的一段話很有意思,或許可以幫我們解開諸葛亮為什麼要到靠近曹操地盤的南陽臥龍崗躬耕的原因。

    裴松之在引用《魏略》之後所言:“臣松之以為魏略此言,謂諸葛亮為公威計者可也,若謂兼為己言,可謂未達其心矣。老氏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賢達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諸葛亮之鑑識,豈不能自審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苟不患功業不就,道之不行。雖志恢宇宙而終不北向者,蓋以權御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傑,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豈其區區利在邊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謂‘鵾鵬已翔於遼廓,而羅者猶視於藪澤’者矣。公威名建,在魏亦貴達”。

    裴松之的這段見解很有意思,其一,裴松之認為諸葛亮說的“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不僅是對孟公威說的,同時也是“兼為己言。以諸葛亮之鑑識,豈不能自審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這就直接打臉了襄陽某些人總是想把諸葛亮“困於隆中”種苞谷的觀點,裴松之認為諸葛亮不可能只待在一個地方十幾年,“遨遊”才是孔明先生的志向。證明襄陽專家說的諸葛亮從來沒有去過漢水以北的論點就是胡扯八道。

    其二,“若使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苟不患功業不就,道之不行。”裴松之認為,假如諸葛亮“遊步中華”,也就是到許昌一帶的中原地區,說白了就是“曹佔區”,豈是曹操手下眾多名士所能埋沒障蔽的!投奔曹操,展現其能力,就是與陳群、司馬懿相比也不相上下,何況諸葛亮的能力比他們還有餘呢。所以,諸葛亮如果去了許昌,不患功業不就,大道不行。裴松之這些觀點,是對今天襄陽專家“諸葛亮絕不可能到曹操佔領的南陽躬耕”觀點的無情嘲弄。

    其三,諸葛亮“雖志恢宇宙而終不北向者,蓋以權御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傑,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豈其區區利在邊鄙而已乎!”這段話講明諸葛亮雖然沒有北向但不可能守在“邊鄙”的小山溝隆中,而臥龍崗則是更靠近“中華”之地的東漢南都,在這裡躬耕待主更有利於“興微繼絕,克復為己”。

    其四,“鵾鵬已翔於遼廓,而羅者猶視於藪澤”,呵呵,這好像是在說襄陽專家啊,諸葛亮的境界已經“翔於遼廓”了,而那些鼠目寸光的專家(羅者)還在試圖在隆中這個“藪澤”裡找孔明先生種苞谷的故事,真是笑話!

    最後,奉勸襄陽專家不要再拿諸葛亮與曹操是“世仇”“階級敵人”的觀點糊弄讀者了,看看裴松之的感言:“遊步中華,騁其龍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

    歷史就是歷史,不是自以為是的瞎編,觀點必須於史有據。同樣是看待躬耕期間諸葛亮與曹操的關係,襄陽專家的怎麼和裴松之的差距那麼大呢?

  • 2 # 1人至賤則無敵

    從當時的歷史來看,曹操已經佔據中原,是當時天下最大的軍閥。葛亮亮能在劉備那裡發揮價值,是因為劉備身邊沒有一流的軍師,諸葛亮說一,劉備不敢說二。但是,曹操的能力在劉備之上,無論文治還是武功,也就是說,曹操不需要一個“相父”式的謀士幫助他,他本人就可以為自己謀劃很多事。

    比如曹操在許都,準備迎接流浪天子漢獻帝,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只是當時有很多人反對曹操這麼做,還是謀士荀彧、程昱等人力勸曹操迎獻帝。

    迎天子這樣的大事,其實曹操是不會沒有主見的,他也不需要別人替他決定什麼。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這就決定了他不管投奔誰,在新的集團中心都必須是“相父”式的角色。但是,在曹操集團內部,顯然是不可能有這麼一個職位的。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最接近“相父”角色的,是潁川大族出身的荀彧,但是,荀彧在曹操集團內的地位,並不是“二把手”,最多也就是個參謀總長。他的任務是提供更多的方案來供曹操選擇,而不是替曹操做決定。

    而在劉備的集團,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替劉備做決定的,這樣的待遇,諸葛亮顯然是不可能在曹操那裡得到的。

    何況,曹操手下可不只有荀彧一個頂級謀士,還有荀攸、程昱、劉曄這些人中龍鳳。諸葛亮出山時,郭嘉已退出歷史舞臺,而賈詡自知非曹操心腹,不怎麼出頭,他們在曹操參謀團的地位略低於荀彧,但諸葛亮如果來了,怎麼安排?荀彧讓出參謀總長的位置?或是讓諸葛亮居於荀彧之後,荀攸、程昱、劉曄之前?

    何況,曹操的人才庫,除了參謀團,還有地位更高的“元老團”,包括鍾繇、王朗、華歆。這三位都是官場頂級大伽,曹丕甚至稱這三人為“偉人”。

    這三位元老的地位並不遜於荀彧,諸葛亮能不能擠掉荀彧都難說,再去跟鍾繇、王朗、華歆爭,他能忙得過來嗎?要知道,諸葛亮出山是要做大事的,而不是把精力都消耗在官場上。

    再者,諸葛亮想投靠曹操也錯過了最佳時機。

    公元192年前後,曹操出任兗州牧,成為一方諸侯,這是曹操事業的上升階段,他身邊的那些牛人,差不多都是在這個階段投奔曹操的,包括荀彧。那麼,當時諸葛亮在幹什麼呢?

    看看諸葛亮的出生日期吧——公元181年,到曹操192年出任兗州牧時,諸葛亮還是個剛剛11歲的少年

    諸葛亮出山時,已經是公元207年了,曹操早已控制中原,只剩下劉表的荊州、孫權的揚州(江東)、劉璋的益州(西川)等不多的割據勢力,諸葛亮在曹操手下能發揮才智的舞臺,也只有這些地方了。

    其實在當時,有人勸過諸葛亮,應該去投奔江東孫權,畢竟他的兄長諸葛瑾就在江東。但是,這個建議被諸葛亮不加思索地拒絕了,理由是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

    這跟曹操集團是一樣的,孫權集團早已完成了資本積累,內有張昭,外有周瑜,都是頂級人才,而且跟孫權的關係非常密切,你諸葛亮一個外人去了能頂替誰?

    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只是代表劉備去合作,都被周瑜擠兌得不行了,要是真去搶周瑜的飯碗,還想保住自己的小命嗎?

    所以,聰明的諸葛亮,是不會去趟這個渾水的。

    還有一層原因,就是曹操與劉備的性格。曹操為人多疑,對權力攥得很緊,不可能容忍諸葛亮獲得更多的權力。荀彧雖然是參謀總長,但也沒有什麼實權,而且只因不滿曹操稱魏公,就被曹操給折騰死了。

    而劉備,性情寬宏,待人謙遜,對諸葛亮更是言聽計從,這份滿足感和成就感是別人給不了的

    因此,諸葛亮要想當終身執行長,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就不能投靠曹操,劉備才是他的最佳選擇。

  • 3 # 禾小腰

    曹操會砍死諸葛亮。

    曹操不會讓諸葛亮去操縱他的兒子。

    劉備沒看出來,所以死後多年一直在後悔。

  • 4 # 天山月3

    這個提問很可能不會實現,諸葛亮與曹操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高臥隆中雖是隱居,但天下大事盡在心中,這一點從隆中對中可以得到印證。當時諸葛亮對劉備分析天下大勢,尤其是對曹操勢力的評估可謂精準不差,對江東孫氏的掂量也是比較準確。即然知道曹、孫兩家可成霸業,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靠,以實現其終生的志向?

    在諸葛亮的眼裡,曹操不是他理想的主公,他深知曹操欺君罔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臣之心,遲早要行篡逆。即使曹操五顧茅廬,諸葛亮不會動心出仕曹氏。古賢人講究的是名正言順,講究三綱五常,擇主要究的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再說曹操也是漢朝的臣,而不是漢家的主。曹操開始興義兵,扶助漢家江山社稷,於是四方豪傑爭相投奔,確實帳下聚集了一批能人悍將,也成就了曹操的愛才之賢名。自統一北方打敗袁紹後,曹操就逐漸開始野心膨脹了,帳下一幫正義之士也開始與他離心離德了。等曹操晉位魏公、魏王后,趨之若鶩的人都是為了名利而來。象荀彧、荀攸、以及孔融、崔琰、楊修等都為阻止曹操的篡逆行為作了犧牲品。諸葛亮能放棄正道甘做曹操的幫兇嗎?諸葛亮選擇了劉備雖然是弱勢,但符合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言聽計從,如魚得水,後來透過努力終成鼎足之勢,三分天下有其一。諸葛亮本人的功勳業績和道德人品也有口皆碑,光照千秋。並不輸歷史上充滿爭議的奸雄曹操。

  • 5 # 愛爬山的魚

    這樣劉備沒有諸葛亮會被消滅,東吳沒有蜀國聯盟也會被消滅,曹操統一天下,沒司馬傢什麼事了,也就不會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國力會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政權被早早統一,沒什麼蒙古,滿人崛起。中國軍隊進駐歐洲,統一亞洲,殖民美洲,非洲,華人民充分發揮能生會養的傳統,漢人佔世界人口的80%,現在的英美等白人,只能跑到南極洲,北極建立中華的附屬國。

  • 6 # 叢中笑6603

    這個如果真的發生的話,那就不會有三國演義了。

    如果曹操重用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精心輔佐曹操的話,那麼結局很清楚,劉備和孫權將會被曹操一一剿滅。

    劉備身邊沒有人,武將只有關張,加上後來的趙雲,沒有高人輔佐,左衝右突,沒有自已的地盤,沒有可以依靠的地方勢力支援,要長期維持是很困難的。

    孫權雖有江東,一但有事,君臣就會出現矛盾,曹操興兵伐吳,號稱第一謀士的張昭力主孫權降曹,如果不是周瑜力主出戰,恐怕東吳早就沒有了。

    所以,曹操如能有諸葛亮輔佐,各地諸侯被滅的可能性更大了,更快了。

  • 7 # 愛你在心就敢說

    當年是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而且身邊將不過關羽、張飛和趙雲,謀士僅徐元植可數的幾個人,又沒有一個留下來,所以劉備是發自內心的請,並且請來後授予最高權力,包括劉備自己也聽從指揮,使諸葛亮有了充分發揮平臺,出謀劃策也達到了極致,他們倆一個是真心請,一個是真心幫,相互信任壯大起來。而曹操則不然啦,曹操本人的智商遠高於劉備,其本性不相信人,總是多疑,即使去請諸葛亮出山,也不會權力全交給諸葛亮,那麼就不可能發揮突出的作用,反之,憑諸葛亮的智慧同樣能一眼看透曹操內心想法,兩個人的性格決定走不到一起。

  • 8 # 木火燊輝

    諸葛亮是徐庶.司馬徽做廣告推薦給劉備的,諸葛亮未出茅廬知天下三分事,說明諸葛亮邏輯推理思維相當厲害,再加上隱居臥龍崗,學習的是諸子百家學問,也就是說,博覽群書,學習刻苦,志向遠大,水鏡先生,司馬徽,龐德公對他都很賞識,這樣一位學識飽滿,滿腹經綸,聰穎敏達的人,不管輔助誰也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諸葛亮也知道自己的才華,常以管仲.樂毅自喻, 這就說明,諸葛亮的抱負還是遠大的,但是,時值戰亂時期,軍閥們皆以武力征服割據地方,他的文才武略得有人賞識才行,即使有人賞識,也得一位賢主支援他才會得以施展,在那種混戰的時代,一位無敵的將軍,勝是千軍萬馬,這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那些正在爭奪強地的主公,是把文人看不到眼裡的,就是看在眼裡的,也得符合他們的心意才行,畢竟,在哪個武力征服和槍桿出政權的時代,武者為尊

    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當時的時政和人事呢?在他的心目中,去曹操那裡是最好的,自己的才華有“天時”的優勢助力,或許會實現大的抱負,但曹操的性格和野心是容不下他的,孫權憑藉長江天險,蟄伏自保,不足以謀大事,唯有劉玄德禮賢下士,體恤百姓,謙虛謹慎,可成大事,但也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底子太薄,得長遠計議。

    在權衡之下,他選擇了劉備,這也是他一生的宿夢,因為他深刻地認識到,“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與自己志不合,道不同的人是不可能謀事的,即使是強求而去為曹操服務,也會成為一個“助紂為虐”的罪人。這樣還不如不出山,因此,諸葛亮不可能被曹操請去重用。

    假設,就是曹操思賢若渴,想辦法請去了諸葛亮,那政治主張不同,也會產生分歧來,諸葛亮的主張不會實現,就像徐庶進曹營一樣,一言不發,也 就白費了畢生心血,即使曹操聽隨了諸葛亮的建議,很可能在後面會覺得諸葛亮的存在,使得他的意願不得實現,憑他多疑的性格,諸葛亮落個死無全屍也未可知。

    綜合分析,以諸葛亮的才智,曹操的多疑和野心,諸葛亮是不會服務曹操的,歷史沒有假設,那是特定時候人物及歷史客觀的變化,不會因一人之力而改變,就像司馬懿熬死了曹操家三代人一樣,為什麼他那麼壽長,假如,司馬懿早死的話,司馬家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勢力,但是,恰恰他就不死,誰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那“合久必分,久分必合”的哲理吧!在大勢所趨下,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就像即使諸葛亮輔佐劉備父子一樣,還是未能統一天下。

  • 9 # 板刀面

    歷史因一個人物而改變方向,這種事不能說沒有,只是很少,而且這種人物還必須是重量級的。

    諸葛亮之所以被無數後人看重、讚賞、崇拜,不是因為他做出了什麼驚天動地的成就,說實話,在這方面,比起歷史上眾多的成功人士,諸葛亮要遜色得多。

    諸葛亮所以為後人讚頌,是因為他的經歷太過亮眼,最重要的是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做為一個真實的、決非後人生造的歷史故事(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文人。

    為什麼要特講文人?普通人就不感動嗎?回答是,普通人的感動,只是感動於故事本身,而文人卻是感動於自我代入。文人讀書,講究“讀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得孔孟書,貨與帝王家”。

    然而,大多數文人想透過科舉妄圖獻身朝廷,都是一場美夢,於是他們傷心,失望,憤怒之餘,便夢想著有明君也像劉備那樣三顧與他。

    這就是諸葛亮被後人愛戴的原因。

    文人們熱愛一個人,就會千方百計地去裝飾他,美化他,甚至神化他,於是就出現了“狀諸葛多智而近妖"的評價。

    也就是說,諸葛亮也是普通人。

    無論是在三國時代,還是別的時代,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何況諸葛亮只是個二線人物,並非決定方針大計的大老闆,如果他投奔曹操,以曹操的雄才大略,諸葛亮當然也可成為曹操的“水",但想左右曹操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曹操,也只能是歷史順應者,並無左右歷史方向的能力。

  • 10 # 劉坤忠120

    如果諸葛亮當年不是輔佐劉備,而是被曹操請去重用,那麼歷史上就不會有三國,曹操可以統一天下。如果諸葛亮貪圖功名,在曹操強大的基礎上,有諸葛亮的加入,無疑是錦上添花。。。曹操也不會有赤壁之敗,劉備沒有諸葛亮是發展不起來的,只能借居江東或遠走跤趾。曹操對付其它諸侯是塘邊洗羅卜,一個一個地來,取天下易如反掌。這也說明諸葛亮的謀略,勝過曹操所有謀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勝過曹操及其部眾。諸葛亮也知道曹操的勢力首屈一指,但道不同不相為謀,若曹操是正義的,諸葛亮絕對支援,而諸葛亮選擇力量微末的劉備,為正義而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謝謝邀請

  • 11 # 甜瓜20875

    題目意義重大!以題目來說,不成立,世間沒有如果,諸葛亮輔佐劉備,司馬懿輔佐曹操,這兩個組合的人品不在一個平面,人品與智慧是正比同步的,以人品而言諸葛亮劉備優於曹操司馬懿,他們的行動思維運作說話處事用人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同就是例證,諸葛亮輔佐曹操,曹操不敢用,諸葛亮不敢輔,如果成立,諸葛亮性命堪憂,司馬懿輔佐劉備,劉備不敢用,司馬懿不敢輔,如果成立,司馬懿性命堪憂,每個人的用人之道口味,各有不同,應該是這樣…………

  • 12 # Julian我自己

    諸葛亮就只能跟劉備,兩個人都是互相定做的。

    跟曹操和孫權,諸葛亮都沒啥用。人家不需要這種總攬型人才。去了不但沒用而且會有生命危險。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連劉表都不跟。而且那些人也對他根本沒興趣。

    尤其象曹操那種只需要別人參謀不給你操作權利的老闆真不需要諸葛亮。

  • 13 # 使用者吾乃蠻夷

    這個問題不存在如果,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諸葛家三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分別投靠孫權、劉備、曹操。其中諸葛亮聲名赫赫,諸葛瑾也頗有聲名,比起老二老大諸葛誕就名聲不顯了,雖然人家也是曹魏徵東大將軍。三人一家所出,一師所授,一起長大本領應該是相差不遠,但結局卻相差甚遠,史稱諸葛家龍、虎、狗。不曉得這個算不算回答問題了嗎。每想到這裡就覺得諸葛家歷害,天下三分,人家算得準準的,三兄弟個個威武。

  • 14 # 臥牛說歷史

    大概諸葛亮會憋屈死。

    老曹雖然瞧不起世家,但曹魏集團的根基便是宗親(曹氏+夏侯氏)和世家的聯合體。

    曹操活著的時候,宗親力量佔據絕對優勢。曹丕上臺後,力量已經向世家偏移。

    諸葛亮被老曹重用,那倆人的想法肯定得高度一致,即:提拔寒門,壓制世家。

    壓制世家,需要絕對權力才行。諸葛亮在蜀漢可以做到,一是他手握絕對大權,二是蜀漢地處偏遠,世家力量相對薄弱。

    曹操生前,諸葛亮對付世家,一旦曹操死亡,曹丕繼位,諸葛亮沒了支援,要麼死,要麼辭官。

    這樣的話,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大概和毛玠差不多,到不了影響後世上千年的地步。

    當然,對曹魏影響不大,但蜀漢沒了諸葛亮,很可能在亡在曹丕或曹叡手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今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