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墜落

    包括我在內許多人都會有過的心態。對於怎麼走出自我這個話題,我想起了一句話, 幸福人生有三要素組成: 有事做、有愛心、有希望。 有希望,即是要堅定信心。如果信心缺乏,就去做一些能夠挑戰自我的事情,看能否成功。或者把一些小事情做到理想狀態,讓自己滿意。同時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許多美好的東西,轉移一下視線,適當嘗試去奉獻,幫助弱者,找到自己的社會存在感。另外還有一點,不要好高騖遠,心浮氣躁,一定要腳踏實地。

  • 2 # 猩猩大相撲

    道理不講了,說點具體的吧

    找出你能靜下心來做的事情,寫東西,讀書,樂器,畫畫,任何都可以,然後把它分享出去,大範圍的分享,得到一定的欣賞和承認,會讓你擁有不會枯竭的動力,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別說你什麼都不會,至少你文字就ok

  • 3 # KK健康

    很多人都會經歷一段陰霾期,在這段期間通常表現為拒絕走入人群,與別人溝通。在情緒很不好的時候,甚至會覺得沒有人理解自己,然後迷茫又孤獨。菌菌認為首先應該找到自己糾結的點在哪裡,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怕遭人嫌棄,還是覺得與他人無話可聊,反倒尷尬。我們可以嘗試一步步走出社交恐懼的陰霾。首先,可以在網上做一些嘗試,對一些不認識的人敞開心扉是一種奇妙的體驗。既不用擔心對方知道自己是誰而帶來困擾,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釋放自己不良的情緒。在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後,可以在自己的真實生活裡慢慢走出去,比如參加健身,進行解壓,身體上的勞累會讓大腦放空,不再糾結那些瑣事。嘗試參加小範圍的聚會,可以知道大家的話題,然後慢慢融入進去。最主要的是自我解壓,要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不斷變好,不要自怨自艾。在空閒時可以出去走走,感受不一樣的風景。我們通常把一個人的旅行當作一次心的修行,開始可能會不安,會惶恐,但當看過了潮起潮落,雲捲雲舒,當看過了別人的人生,有時會覺得自己眼前的這點苦惱確實不算什麼。

  • 4 # 諾言2895

    你能認知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有想要改變,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先捫心自問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你現在這種性格,理清楚順序,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順著根源去解決問題,我覺得我自己哪裡不好那我就去改變那裡,讓自己更有自信!

    其次一個人有自卑自負心理那是因為你長期跟別人攀比造成的,要是想真的改變那你就要學會慢慢的不去在乎別人怎麼看你,這點是很重要的,學會轉移自己在乎的那個點,相信你慢慢會好起來的!

  • 5 # 照見

    在《自我》這本書裡的自尊章節,提到了一種「不穩定的高自尊者」:他們只有在獲得好成績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有能力,如果成績沒達到自己目標,他們馬上就開始懷疑自己。

    這看起來和提問者說的「自卑又自負」是很一致的。——也就是說,世界上肯定有一群人跟你類似。

    社交恐懼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只是不一定表現出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極其嚴重的社交恐懼,影響了生活造成了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那就可能是社交焦慮障礙(英語簡稱SAD)

    基本上每個人肯定會有「覺得沒人能理解自己」的時候——區別只是在於時間點不同而已。

    基本上提問者的提問我都看明白了,雖然沒有具體細節。

    但不過有一點,我想不明白——「走出自我」是什麼意思?

    是指改變自我?

    是指改變「自卑又自負」的情況?

    是指改變「社交恐懼」的情況?

    還是指在現有基礎上發展、保留原樣的情況下讓自己進步,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這裡我忍不住要訴苦一下——

    我此時此刻很想理解你,但是你沒有任何細節、沒有任何具體描述,我怎麼理解呢?就算我想象出了各種情況,我又怎麼確定你是哪一種情況?——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啊!

    當然,訴苦歸訴苦,理解歸理解——

    也許對於提問者你來說,你並不習慣跟人詳細溝通。

    很有可能是你小時候並沒有被別人耐心的對待。

    因為實際上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別人耐心的對待。孩子一開始講話是不好理解的,大人們要耐心聽著,慢慢孩子溝通,同時教會孩子更好的表達。

    如果大人們沒有耐心,孩子其實也就失去了「練習溝通」的機會!既然沒有好好練習溝通的機會,自然溝通能力就不會好了。

    這裡要強調一點非常重要的知識——

    人的絕大多數能力,都是可以鍛鍊提升的,只要有充分的事件和恰當方法

    「自卑又自負」——自尊的穩定性不夠高?可以提升!

    「社交恐懼」——社交技巧不夠好?可以提升!

    「社交恐懼」——焦慮和恐懼情緒難以忍受?情緒調節能力可以提升!

    「覺得沒人理解自己」——人際關係不夠好?可以改善!

    你需要練習的第一件能力——具體而清晰的描述

    比如「自卑又自負」具體表現是什麼?

    你在什麼情況下自卑?

    你在什麼情況下自負?

    是所有事情,還是隻是特定的幾件事情?

    比如說,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吃飯。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吃飯不夠快而自卑」又「感到自己細嚼慢嚥是很好的而自負」?

    事實上,你總會發現有些例外的事情。總會有些事情裡面,你的自尊心是比較穩定的(穩定的高或者穩定的低)。

    一個具體而清晰的描述,需要用四個方面去描述「客觀上發生了什麼」

    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

    where:在哪裡發生的?

    who:和事情有關的人是誰?

    what:發生了什麼事情?不同的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然後用情緒、想法、表情、身體感覺四個方面,去描述「主觀上,我體驗到了什麼」

    情緒:事情發生前情緒如何,事情發生時情緒如何,事情發生後情緒如何?現在回顧這些事情,情緒如何?

    想法:事情發生前我在想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我想到什麼,事情發生後我想到什麼?現在我又想到什麼?

    表情:事情發生前我表情怎麼樣,事情發生時我表情怎麼樣,事情發生後我表情怎麼樣?現在我表情怎麼樣?

    身體感覺:事情發生前我有什麼身體感覺,事情發生時我有什麼身體感覺,事情發生後我有什麼身體感覺?現在我身體感覺怎麼樣?

    當你可以把這些內容都清晰的描述出來後,你心裡會覺得舒服些,而且別人也容易理解。

    這種清晰具體的描述,是隨後要進行的一些改變的基礎。

    第二件你要練習的技能:對程度進行細分

    很多人都有一種思維習慣:非黑即白、兩面極端化——只能想到兩種可能性,彷彿沒有中間狀態。

    比如

    「自卑」和「自負」

    「社交恐懼」和「外向開朗」

    「漂亮」和「醜」

    但實際情況是——很多事情、很多東西都有程度的不同。

    就好比,從0-10之間至少有123456789。如果你進一步細分,還可以分出無數小數點。

    當人們用一個非黑即白、兩極的思維習慣去判斷自己和他人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很不穩定的情緒裡面。——要麼過度讚揚、要麼過度貶低。

    除了「自卑和自負」,還有「不卑不亢」

    除了「漂亮和醜」,還有「不漂亮也不醜」

    所以我們要練習:用一個程度去描述一件事情或東西。

    比如說:

    「我現在覺得有3分的自負(最自負就打10分)」

    或者

    「我現在覺得有1分的自卑(最自卑就打10分)」

    這種練習會鍛煉出一種不同於非黑即白、兩極化的思維方式: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走極端、耐心地評估現實。

    第三件你要練習的技能:允許多種想法同時出現

    很多人會對上一件事情有誤會:

    「我練習對程度進行細分,那麼就是說非黑即白、兩極化的思維是錯的,我必須徹底消除非黑即白、兩極化的思維。如果我再次出現非黑即白的想法,那就證明我失敗了、我錯了。」

    實際上,我們要做的是允許各種不同想法的存在和出現。然後有耐心的去選擇對自己比較有幫助的想法。

    「我的生活只有好和不好,兩種可能」——這種想法,會讓人情緒在來兩個極端搖擺。特別開心和特別不開心。

    「我的生活有很多的不同狀態,不是絕對的好或者不好」——這種想法則會讓人心態更平穩一些。

    在我們練習新的思維習慣的時候(上面說的第二件事),舊的思維習慣肯定會出現(否則就不叫做習慣了)。

    關鍵是不是完全消滅舊習慣(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是給新習慣騰出一點空間。當你腦子裡出現「非黑即白」和「程度細分」的時候,你可以有意識的選擇「程度細分」。

    允許多種想法的同時出現和存在,也意味著一種更靈活的態度。

    比如說「發脾氣一定是不好的」這是一個想法。另一些想法是「發脾氣得看情況」「發脾氣也有好處」。

    我們有時候會用一些很單一、少數的標準去衡量人。這很容易導致極端的自卑(誇獎)或自負(貶低)。

    比如說「成績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這可能是很多家長、老師傳遞的態度。那一個人就很容易因為「成績不好」而自卑。哪怕他有其他優點,比如「樂於助人」「有運動技能」「勇敢」……等等。

    第四件你需要做的事情:有一個整體、迴圈因果的思維;做出最小可持續的的改變

    我們要看到有良性迴圈和惡性迴圈。

    惡性迴圈就類似於:

    因為社交技能不好,就社交恐懼

    因為社交恐懼,所以迴避社交進一步導致社交技能不好……

    或者

    一個人很自卑,所以難得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自己,就突然變得很自負

    一個人過於自負,就容易犯錯、或者失望,然後打擊很大又變回自卑……

    也就是說,哪怕事情一開始有一個原因,但是事情之所以會「持續下去」,實際上很難說是哪一個環節在起作用,

    換句話說,我們在任何一個環節的任何小的改變,其實都是能夠打破迴圈的。——這就是四兩撥千斤了。

    所以,我們可以做出一個最小的,可持續的改變。

    比如說,你可以每天給自己的自卑和自負程度打個分。

    0分代表極其自卑,10分代表極其自負。

    這個很簡單,你每天晚上睡覺前寫一下就可以了。

  • 6 # 有書共讀

    自卑和自負都是一種病態心理。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我評價過低;自負卻是盲目自大,過高地評估自己。

    自負和自卑容易成對交替出現,形成自卑又自負的心理。

    自卑又自負的人容易缺失信心,社交恐懼,覺得沒有人理解自己,怎麼走出自己,首先要找到產生自卑自負心理的原因,對症下藥,走出自己。

    一、自卑又自負產生的原因

    性格內向、孤僻、悲觀的人是產生自卑自負心理的多發人群。

    有的因為生理缺陷而自卑;

    有的因為失戀或是工作、生活不如意而自卑;

    有的受到重大打擊一蹶不振而自卑。

    究其根本原因,主是信心缺失,心態消極造成的。

    二、克服自卑自負心理,走出自己的方法

    (一)消除消極情緒,正確認識和接納自己

    保持樂觀心態,消除消極情緒,凡事要從好的方面去想。

    情緒低落時多聽音樂、多進行體育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淡化得失心理,平靜而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正確認識自己。

    人無完人,接納自己的生理缺陷和不足,不卑不亢,多交正面積極的朋友,努力使自己變得開朗,保持Sunny心態。

    (二)客觀評價自己,增強自信心

    探索內心世界,審視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動機,透過反省自己,分析自己,客觀評價、充分肯定自己,放大自己的優點;

    多看多學,內外兼修,提升自己的形象氣質,多與自信的人交往,增強自己的自信心理。

    (三)培養興趣愛好,提高情緒調節能力

    轉移注意力,發掘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參加社交活動,克服社交恐懼。

    讀書是沉澱自己的好方法,多讀書,腹中有書氣自華,自信心提升了,情緒的調節能力也就增加了。

    (四)多溝通,爭取得到理解

    多與積極向上、性格外向的朋友溝通和交流,爭取支援和理解。

    (五)化解困惑,走出自己

    積極化解內心的自卑自負的困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天塌不下來,時刻都要充滿希望,只要對自己有資訊,夢想和願望一定能夠達成。

    自卑自負不可怕,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關鍵是調節和管理好情緒,增強信心,提升自己,走出陰霾,走出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裡電腦剛下載的steam,怎麼沒有絕地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