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笨笨伯伯
-
2 # 任有新2
謝邀。關於《易中天中華史》,我僅看了一部分,對歷史學習和研究甚少,對照同類著作,參考近代專家學者和毛主席對歷史的學說的評價、指導思想及其時代意義方面的考量,對易教授在藝術上是佩服至致。不過,學術歸學術,藝術歸藝術。即使是外行,也覺得該書似乎文學和商業氣息濃厚,缺乏慎重和考證的學術原則精神。對於有關專家就《三國史》部分指出的某些常識性和嚴謹性的硬傷或質疑,本人也覺得有些道理。畢竟歷史是最重視依據的學問,研究一個朝代的歷史或寫一本專著往往需要一生專心至致,而寫出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洋洋幾十冊,幾百萬字,的確不可思議。歷史對於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極其嚴肅,不能象有的國家以傳說、神話和臆想來盧虛構或戲說。由於學術性和科學性使然,欣賞一下可以,要當真,還是看專著好。所以,我只看了一部分,感覺象是聽說書,與金某先生有些共同點,也就放下了。有人說持異議者是妒忌或知識貧庸或無能,更不敢恭維。歷史是一門科學,重證據,講哲學邏輯什麼的,光有知識和才氣,閉門造車,或排列組合,或……激揚文字,包羅永珍,可能難免謬誤。當然,我等是外行,價值觀與易先生存在差異,所言亦不足為參考,只當茶餘飯後閒聊而已。
-
3 # 該賬號不用了
書寫的怎麼樣倒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問題是易中天已經當了一條美華人的狗!不遺餘力的搞中華歷史虛無論,貶低中國的一切!
-
4 # 130958542896
易中天教授中華通史沒有好好拜讀,只讀了本人最感興趣的兩晉時期的那一冊。鄙人愚鈍不敏,不敢唐突易中天先生,但憑感覺,易教授的通史起了些通俗介紹性作用。於真正的歷史學無關!離歷史最本質的東西無限遠。
-
5 # 樂夫天命等閑度
易中天的老套路:捉來一隻蛤蟆,在其屁眼裡插上兩根雞毛,再做一個小馬夾給它穿上……,然後向世間宣佈:我易中天創造了一個新物種。
-
6 # 旺旺微言
我與易先生有一面之緣。說實話聽他白話《三國》,覺得老易這人挺能侃。但侃得有他個性。現代思維解讀古人其實不好弄。沒看過老易學術著作,但聽了他的三國,覺得他有思想無學術。
後來聽說老易寫中華史,倒吃了一驚:這傻傢伙弄出一部什麼史來?待讀了第一部忍不住仰天大笑:這哪是史呵,不過是老易東拼西湊用自已口語結構的幼兒讀物。今人寫史有多難?老易不夠明智。倘若用故事寫史倒是老易強項。
中華五千年,縱橫數萬裡,五十六個民族,多少故事?洋洋灑酒上千萬言,老易六十幾才寫?幾月一本,小學速成教村也沒這快啊!
我教歷史決不用老易所謂中華史。堆沏千萬言,讀不出中華文明,讀的是一個無聊文人無聊。
-
7 # 鼓樓博牛志
為大家整理了一下中國古代歷史學家的一些史學思想,概述如下。
司馬遷:重實錄。司馬遷在《史記》每一篇的結尾處加“太史公曰”,目的就是為了把個人觀點與歷史記述劃開,從而保證對歷史的客觀記錄。
范曄:南朝宋史學家。范曄曾經明確提到過自己編寫《後漢書》的目的主要是為政治服務。
司馬光:重視史學對政治的意義。
李贄: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
顧炎武:考據的目的並不是為求真而求真,而是要揭示歷史成敗興壞之理。第一次對"六經皆史"的命題做了具體論證,主張經世致用。
趙翼: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
章學誠:提出史學家應當具備史才、史學、史德、史識。並且認為“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
從上邊這些歷史學家的觀點可以看出,中國史學家的觀點基本上還是認為歷史要講求真實,而研究歷史的目的是為了解興亡成敗之因,從而為政治服務。明白了這個,也就不難理解中國歷史學家治史的兩個奇怪現象:雙重標準而自欺欺人。
雙重標準怎麼體現?就是中國侵略邊疆地區被描寫成平定叛亂或者自衛。而邊疆地區入侵中國則被稱為懷有惡意的侵略行為。這體現了中國歷史學家治史,是以中國漢人為中心的史觀,背後也體現了的政治因素對於治史的影響。
自欺欺人怎麼體現?比如把蒙古帝國之下的元朝認為是中國的朝代,反客為主。還有,故意掩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即:清政府殺英國使團在先。
-
8 # 庸者智也
首先易中天老師以66歲起用6年左右時間寫《易中天中華史》值得肯定。
先來看成書過程:
《易中天中華史》是易中天於2012年開始寫作、於2018年完成的36卷本歷史學著作。易中天“隱居”江南某小鎮,以一己之力來完成36卷本《中華史》。從2012年起,每季兩卷與讀者見面,至2018年出齊36卷。易中天認為,要解決“歷史常常被我們誤讀”的問題,有三個解決辦法,即直覺,邏輯,證據,這同時也是易中天寫《中華史》的三大辦法。
再來比較一下先人寫史書的年份,司馬光父子寫巜資史通鑑》用了20年,古時能用20年,現代有網路電腦,用5一6年時間也差不多。
作為一名歷史學者請問現代誰敢寫中華史。請各位鍵盤俠不要吹毛求疵。
-
9 # 狐狸仔1983
一本歷史讀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裡面的人物,故事都是鮮活的。但是,是否真實,那就見仁見智。他就像小說家一樣,根據一些現有的史料,加入了不少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可讀性挺強,比正兒八經的史料(史記,資治通鑑之類)更容易讀。但是,是全信,半信還是嗤之以鼻,那就是你選擇的事,易老估計也不在乎這事。至於歷史價值,估計跟史記之類的比,應該差了好幾個檔次。我更傾向於把它作為史學入門級的作品,作為史學研究的依據,就不是很靠譜。
-
10 # 何法師456
看了許多評論,對易中天中華史持的態度和內容反對意見的居多。主要意思是易中天的學識和能力不夠格,不足以駕馭這樣一部鉅作。對此,愚以為,易中天不被認同的原因如下:這部中華史並不是簡單的對歷史考古還原,更多地加入了自己對歷史事件和現象的個人看法,這也是題目一開始就明確的,是易中天中華史,不是官方中華史。這裡解讀出來的古代中國的沒有我們閱讀的其他歷史資料上那麼偉大,遂對其寫書動機存疑。但現在的社會風氣,有春秋鉅作產生的土壤嗎?易中天的言論觀點並沒有違法法律法規,沒有給社會代來危害,就要許多人自發的反對,甚至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劃分為禁書,不讓小朋友看,這其實是變相的小型文字獄。比起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現在我們的學術土壤即便在民間也是很貧瘠的。真有人覺得易中天的觀點會給社會和下一代帶了危害,請有責任感的人也寫一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中國通史,以便糾正易中天的錯誤言論。當然,寫書是需要勇氣的,任何人寫出來,無論內容怎麼樣,都有高手能找到噴點和漏洞。一個人工作忙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寫。但若沒有面對自己內心的勇氣已及花費數年提筆耕作的決心,這份工作是完不成的。還有,這麼多批評易中天的人,真的把已經發行的書都看完了嗎,已經寫完明朝了,我現在等著看最難解讀的清朝,即便是現在,對於清朝的認知也有很大的爭議甚至是現實利益。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我是易中天先生的fans。說到歷史,是繞不開史公司馬遷先生的《史記》。《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文化需要傳承,歷史需要普及。易中天老師在歷史文化推廣方面我認為是有貢獻的。易老師用現代的眼光為我們解讀中華正史,對略有基礎的又急需普及歷史知識和觀念的人群是十分適合的。讀書時間少的也沒有關係,因為《易中天中華史》每卷書才十萬字,文字也足夠有趣。一般人用半天時間就能讀完一本。
我認為《易中天中華史》從現代觀,全域性發展觀角度梳理出清晰的歷史脈絡,分析了重要的歷史節點,輔以史料,語言生動又足夠有吸引力。就當下而言,透過《易中天中華史》的閱讀,找到自己關注的歷史興趣點,從而按圖索驥,自發去找尋和發現我們魅力十足的千年文明歷史這是其最大的思想價值所在。一家之言,各位大大多多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