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29335765427

    貌似這曲子有兩種說法,也就有兩種理解。我也複製貼上了,kao~~~~

    1.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莊園裡一起度過了最後一個殘秋,11月,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分開了。

    肖邦來到巴黎心情十分憂鬱,肺病加重,身體越來越壞,但為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彈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於是,寫下了一首《升C小調圓舞曲》。

    乍一聽,你會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實際上它隱藏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

    肖邦似乎在說:悲哀嗎?怎麼?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該怎樣就怎樣吧, 可是,他究竟不是完全不在乎的,真相隱藏在圓舞曲激動的悲哀裡,他的心潮在起伏翻滾。

    接著出現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憶——

    肖邦似乎力圖忘掉悲慘的現實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創造的虛無縹緲的甜蜜夢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滲透著深刻的憂鬱情緒。

    2.

    這首著名的升C小調圓舞曲創作於肖邦1831年前往巴黎的途中。流亡中的肖邦從朋友口中得知華沙起義失敗的訊息,悲憤難平,寫下了這首震撼人心的作品。

    作品的以兩個長樂句引入主題(A)。樂句整體的下行給樂曲定出了悲惋的基調,宛如一聲聲難平的嘆息。弱起,切分和二度下行模進的運用體現了肖邦欲言又止的複雜心情,悲傷無止盡地傾瀉出來,如泣如訴。樂曲節奏忽而加快,進入到第二主題(B)。這是最具有圓舞曲華麗,圓滑特點的一個主題,具較強“舞蹈性”。上行樂句採用了呼喚似的節奏,輕快急促,如暴風夾雜的雨點一般砸在聽者的心坎,給人以及大震撼。隨後的第三主題(C)處於全曲的中段,是夢囈般的吟唱。全曲的曲式構成為AB-CB-AB式。具有舞蹈樂思的第二主題貫穿於全曲中,加大了樂曲的戲劇性和對比度,渲染出了作者沉痛的情緒。也正是這種絕望中的呼喊,呻吟讓人為作者蘊藏的精神所折服。

    我個人還是贊同第一種說法,因為我自己比較喜歡抒情而不是激烈的奏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江如果不招安能改朝換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