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窗談易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

    節日習俗

    1、祭祖

    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4、吃冬至團(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5、吃餃子,喝羊肉湯

    在中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 2 # 方舟漫話

    我老家在冬至的這一天,一定是要吃餃子的。

    老家的規矩,冬至是大過年的。冬至,是快樂的冬至,也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一個不同一般的日子。

    往年的冬至,我都會去母親那裡吃餃子。

    每一年冬至的那一天,母親都會打電話喊我回家吃餃子。如果說我因為工作忙而回不去,她就會把餃子送到我公司,端到我的手上……

    冬至,不應該是一家人快快樂樂地圍坐在一起,吃著母親端上來的熱氣騰騰的餃子嗎?

    生命中,一個人又有多少日子是自己不想去面對卻又不得不去面對的現實?

    自從母親五年前離去的那一刻起,我就害怕過冬至了。

  • 3 # 政通融媒

    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古代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老人家常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民間把冬至也叫“交九”,所謂交九就是把冬春的時間以九天一段計算,從冬至這天開始為頭九,而後二九、三九、四九……直至九九,共計八十一天。頭九以後氣候逐漸寒冷,進入隆冬時節。巴里坤民諺“頭九二九關門閉手,三九四九凍破碴口,五九六九吆驢不走,七九八九牛貓腰子圈裡守,九九加一九,插不進犁頭直吼吼”,九九里最冷的要數三九、四九,人稱“三九四九凍死狗”“勺三九哈四九”。

    在新疆巴里坤冬至是一個深受重視的節日。每年冬至節到來的前幾天,各家各戶的女主人,就開始忙活著將牛羊肉、冬貯的蘿蔔、酸菜剁成餡,用小麥麵包成“元寶”狀的餃子,用手指將麵糰摁成指甲皮大小的“杏皮子”,暫且冷凍起來,一直忙到冬至節的頭一天晚上。

    冬至節這天早晨天不亮,女主人就早早起床,將火爐加旺,將土豆、蘿蔔切成小丁,將牛、羊肉切成碎丁或薄片狀,把豌豆澱粉煮成的涼粉切成方塊狀,如能添些青菜、枸杞、黑木耳、豆腐丁,同餃子、“杏皮子”放在大鍋裡煮熟,盛在大碗小盆裡,五顏六色的肉菜丁簇擁著幾個“大元寶”,寓意榮華富貴、子孫滿堂。食之更為色味俱全,滿口餘香。一早晨要煮幾鍋這樣的“冬至飯”,分別用大碗、小盆盛滿擺放在案板或桌子上,大人、娃娃們摸黑頂著凜冽的寒風,手捧著碗或小盆,挨家逐戶送“冬至飯”。

    每到冬至節的這天早晨,大人們都滿面春風,娃娃們的小臉蛋被凍得紅樸樸的像一個個紅蘋果,手和耳朵凍疼了,嘴巴凍麻木了,腿腳跑疼了,仍然樂此不疲地端送“冬至飯”。

    端送“冬至飯”,有著深厚廣泛的意義。 全村莊十幾、幾十、上百戶人家,長年廝守在一起勞動、生活,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但即是打得頭破血流。

    據老人們講,從前村莊與村莊之間為爭水源、山地或發生別的什麼爭端,矛盾激化,發生械鬥,結下怨仇,到冬至節這天,一方的全村人如主動給對方送去“冬至飯”,對方不好拒絕,矛盾、怨恨就有所緩解。每到冬至節這天,主人們都顯得特別寬容、熱情、大方,遇有過路、逃荒要飯的人途經村莊,主人們都會熱情地把他們請到家中飽餐一頓“冬至飯”;孤寡老人、殘疾人或遇天災人禍的人家,冬至節這天如端送不起“冬至飯”,他們也能吃到左右鄰舍送來的“冬至飯”。久居漢族村落或縣城裡的回、蒙、滿、東鄉、維吾爾、哈薩克族,也容易適應、喜歡這種端送“冬至飯”的習俗,每到冬至節他們能吃到漢族同胞家各種口味兒的“冬至飯”,漢族同胞也能品嚐到他們各民族風味兒的“冬至飯”。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往後,大批的內地南方人湧進草原,也很快適應了端送“冬至飯”的習慣。並戲稱“冬至飯”為“百家飯”、“民族大團結飯”。

    一道冬至飯,回溯間,是悠長的歲月和情誼。而飯食裡,亦有文化與樸素智慧的光亮。巴里坤冬至飯,是人間情誼,也是歷史傳承,中華民族大團結真實的寫照,是中華民族大團結最美的畫卷。

  • 4 # 微觀一粟

    還記得你們家鄉冬至都有什麼習俗嗎?你們的冬至準備怎麼過?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我們這裡每到冬至都是要吃餃子的。相傳,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不過,在江南地區,吃湯圓才是冬至日的傳統習俗,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寓意圓圓滿滿。

    大多數廣東人在冬至這天會“加菜”,燒臘就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在中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等動物,蒸熟之後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 5 # 娃滴媽

    冬至,肯定是吃餃子嘍!

    習俗,1.不吃餃子,會凍耳朵。

    據說在東漢時期,張仲景辭官歸隱,為鄉鄰治病,回到老家河南南陽,當時正值冬季,他看到因為貧窮,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面黃肌瘦、飢寒交迫,有不少人的耳朵都已經凍爛了,於是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灶臺,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藥救人,醫治大家的凍瘡。他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在鍋中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剁碎,再用面把餡料包成耳朵的形狀稱之“嬌耳”,煮熟之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可取兩隻“嬌耳”一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之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慢慢都治好了,張仲景也將這種藥的製法告訴了大家,大家於是學著“嬌耳”的形狀自己製成食物,就有了現在的餃子,河南人也稱“扁食”。所以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具體,我也不太懂)

  • 6 # 劉文海

    ,再三天就到了農曆的"冬至"節氣。農諺說"冬至不吃餃子,要凍爛耳朵”的說法。

    記得小時候,家裡沒有足夠的糧食,平日裡多以玉米糊、雜麵(豆子和小麥合併磨成的面)為主,玉米饃就鹹菜、酸菜,唯有在過大節氣時,生產隊按工分分上一點羊肉,配上地裡種的白蘿蔔剁餡,包上一頓犖素搭配的餃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頓熱乎乎的團圓飯!

    現在生活好了,吃餃子巳是家常便飯,去超市買菜,肥的、瘦的隨你選,還有冷凍的水餃,每市斤6元,隨時都能滿足你的慾望!

    包餃子的花樣也讓人眼花瞭亂,麵皮有圓形的、方形的……各地的吃法和做法也不相同,配餡各有講究。

  • 7 # 玄松濤

    後天就是冬至了,在我們老家,邯鄲,冬至要喝臘八粥,我們俗稱吃雜飯,是很多種食材一起煮,並不是八種,看個人喜好,有的多有的少。記得小時候,媽媽天不亮就會起來,洗各種豆子,紅豆綠豆,豇豆,花生豆,黃豆,黑豆,還有麥粒,玉米粒,紅薯,紅羅卜,凡是家裡有的都放進去,煮的差不多了,就把昨晚擀好的麵條和餃子,也一起放進去,要不停的攪拌,不然會糊鍋,做好了就叫我們起來吃,可我們還沒睡醒,真的不想起來,媽媽就叫了一遍又一遍,那會甚至覺得有些不耐煩,而如今出門在外,想吃媽媽做的雜飯竟成了一種奢侈。

  • 8 # 人文演繹君

    我們中華民族的民風民俗源遠流長,而每一個風俗都昭示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民族文化。春節的殺豬宰羊熱鬧喜慶,中秋節的吃月餅盼團圓,端午節包粽子慶豐收……這些風俗已經在中華大地傳承了上千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而且就連一些外華人也被這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所感染,他們紛紛加入到這喜慶的節日氣氛中來,與華人同喜同樂。

    而提起華人過的冬至節,我不由想起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石家莊,每逢冬至這一天最流行的就是包餃子和醃製臘八蒜。記得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還不富裕,很多人家平時能混一個溫飽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每逢到了冬至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想辦法包一頓餃子吃。沒有錢買肉,就包素餡餃子。沒有錢買白菜大蔥,就乾脆弄一個白蘿蔔或者蘿蔔乾剁巴剁巴,反正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讓一家人吃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曾經記的有一年我去外地出差回來,那天正好是冬至節,又恰好是中午吃飯的時候,當看到母親將剛剛煮好的餃子端上來,當看到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興致勃勃地一邊沾著醋吃餃子一邊拉家常,那種溫馨和甜美就深深地雕刻在我的腦海裡,讓人終生難忘。

    而對於那些因為白天上班而沒有時間包餃子的人家,他們也不肯輕易錯過這個一年一次的重要節日。他們白天沒有時間包餃子,就等晚上下班之後抓緊時間包一頓餃子吃。人們寧可捨棄休息,寧可忍受飢餓和疲憊的煎熬,也要想方設法美美地吃一頓餃子。因為此時此刻餃子已經不單純是一種美食,也不單純是可以用來果腹的食物,而是一種慶祝節日的方式,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同時也是一種精神享受。

    當然了,對於那些福利做的好的單位,員工們為了在冬至這一天能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根本就不用這樣拼命。因為早在冬至節之前單位領導已經安排好了,領導給食堂裡下了死命令:你們食堂裡的一定要注意啊,冬至馬上就要到了,你們即使砸鍋賣鐵也要想方設法在冬至這一天讓職工們吃上熱氣騰騰的餃子。沒有面粉油料你們馬上打報告拿錢去買,沒有人包餃子你們到後勤處去要人。不過我醜話說在前頭,如果冬至這天職工們吃不上熱氣騰騰的餃子,你們食堂裡的人就給我下崗走人!

    試想,單位領導已經把話說到這份上,食堂裡的人哪敢怠慢。

    於是到了冬至這一天中午開飯的時候,單位食堂裡可就熱鬧了。職工們有的端著飯盒,有的端著搪瓷盆排隊打了餃子,他們一邊有滋有味地吃著餃子,一邊喜氣洋洋好一通神聊。

    而除了包餃子之外,我們這裡流行的另一個風俗就是在這一天醃製大蒜。當然,大家醃製大蒜並不是為了冬至這一天吃,而是為了給臘八和春節打基礎。

    我們這裡醃製大蒜除了放少許的食鹽之外,更多的是放醋和白糖,所以這種醃製好的大蒜又叫糖醋蒜。糖醋蒜吃起來既沒有大蒜那種刺鼻的味道,又酸酸甜甜清脆可口,別有一番風味。很多人一邊興致勃勃地剝大蒜,一邊回味著糖醋蒜那酸酸甜甜的滋味,不知不覺間口水都流出來了。

    當然,我們這裡慶祝冬至節的習俗還有許多,因為篇幅的關係,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另外,一轉眼冬至又要到了,我早已經跟老婆善良好了,我們準備到了這一天還遵循我們古老的民族傳統,把一家人都召集在一起,大家高高興興地包餃子吃。而且,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早已經提高了許多,我們要包餃子就弄得像模像樣的,想吃肉餡的餃子就吃肉餡的,想吃蝦仁餡的就吃蝦仁的。

    而提起吃餃子,醋和酒當然是不能缺少的。

  • 9 # 鄉村—平平

    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我們家鄉在冬至日有個世代習俗,即修墳。

    在每年的冬至日都要進行一次簡單的修墳,修墳前有個重要的祭祖儀式,俗稱“拜土地神”。首先在墳墓前燒三柱香一對紅蠟燭,其次殺只大公雞,最後鳴鞭炮。

    祭祖儀式後,開始修墳,目的是保持墳墓完整、壞境優美。修墳主要是清除墳墓周圍雜草,重新加固修繕。發現墳墓周圍有塌陷、裂痕、破損、暴露等的地方要用泥土重新填補。

    冬至節,在我們當地除修墳外,一切如常。在飲食上也沒什麼特別或特定的美食。

  • 10 # 經濟資訊速遞

    冬至

    ·

    冬至酷冷迎聖誕,

    燈火闌珊夜平安。

    新春將近辭舊歲,

    時光如梭又一年。

    ·

    人逢歲末易惆悵,

    風吹三更尤覺寒。

    月朗星稀發凌亂,

    往事汩汩動心絃!

    ·

    冬至:酷冷待新年,往事動心絃

    又逢年底,又迎聖誕,在嚴寒中辭舊迎新,更是多了份懷舊與惆悵。月朗星稀、夜色燈火下的中央電視塔,像個大紅燈籠一樣懸掛空中,忽明忽暗,給這個清冷的平安夜帶來一絲靈動和溫馨。

    夜幕下的公主墳,車水馬龍,流燈閃爍,高聳著的城鄉貿易中心,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當年求學的時候,這裡曾經是常來常往的地方。歲月流逝中,當年環島中的廣場、水景已變成縱橫交錯的交通樞紐;當年年少輕狂的熱血青年也已成為謀定思動的不惑中年。

    記憶中的往事,如同平安夜中的頭髮,被寒風吹亂,被心絃撥動,千頭萬緒,連綿不絕,汩汩而出;而記憶中的青春,則如同平安夜裡的塵埃,被寒風吹散,消失的無影無蹤,一去不返,唯餘嘆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迪迦奧特曼》中除了加坦傑厄,還有哪些強力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