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朗月清風23009717

    誰要是講中醫無用,我只能笑他傻。只能說老祖宗傳下來的岐黃之術被現代科技(農藥殘留、植物激素)和濫竽充數的庸醫給禍害了。本人親身經歷由西醫診斷的變異性咳嗽和哮喘,經西藥和激素治療均無任何療效,由於病程反覆快把抑鬱症給折騰出來了。無意中發現介紹老祖宗的“防風通聖丸”經典名方,再聯想自己的溼疹和蕁麻疹以及哮喘,於是橫心一試,結果不出三天,頓覺一身輕鬆,呼吸也順暢多了,也不咳嗽了,身上飯後奇癢的溼疹也消失了。讓我不由得對老祖宗這經典名方“防風通聖丸”發出感恩戴德之心。你們無法體會長達幾年的病痛折磨,一旦對症被治好的那種激動得幾乎痛哭流涕的心情。我之所以在這回復,也是希望引起與我同樣的患者的重視。也是對即將失傳的中醫再吶喊一聲,希望流傳千年的經典名方能繼續造福患者。

  • 2 # Guo魚魚魚

    防風的性味歸經: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止瀉。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風寒 、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感冒風熱 、發熱惡寒、 目 赤 、 咽痛 等症。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2、用於風溼痺痛 風能祛風溼而止痛,常配合 羌活 、 防己等治療風溼痺痛等 症。

    3、用於破傷風 、牙關緊閉、 角弓反張 。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 但多配合 天南星 、天麻、 白附子等藥同用。

    此外,防風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於腹痛洩瀉,常配合 白芍 、白朮、陳 皮等同用;如用於便血、 崩漏 ,一般炒炭應用。

    防風配黃芪、白朮 ,即玉屏風散。方中黃芪實衛,得防風則使邪去而外無所 擾,得白朮以培中固裡,使脾健內有所據。所謂 “ 發在芪防收在術 ” ,內外兼顧, 誠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筆者用本方加 麻黃根 、龍骨、 牡蠣 、浮小麥、烏梅,治自 汗、盜汗,均獲佳效。

    防風配柴胡 、獨活等,能散風勝溼,升清止瀉。

    防風的雙向作用:能發汗又能止汗。

    使用注意: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血虛發痙、陰虛火旺者慎用。

  • 3 # 逸仙藥師

    防風,別銅芸、百枝、屏風,來源於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春、秋二季採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本草匯言》:“防風,散風寒溼痺之藥也。故主諸風周身不遂,骨節痠疼,四肢攣急,痿痺癇痙等證。”

    防風味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解表祛風,勝溼止痛,止痙功效,主要用於感冒頭痛,風溼痺痛,風疹瘙癢,破傷風等症。

    臨床應用

    1.用於外感表證。有祛風解表之效。對外感表證,不論寒熱虛實,均可配伍應用。常與進階同用,如荊防敗毒散。

    2.用於風寒溼痺證。能祛經絡及筋骨風溼而止痛,故為治痺症常用藥。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溼痺痛等症。

    3.用於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4.此外,防風入肝脾,有疏肝理脾作用,故用於肝氣乘脾,肝胃不和之腹痛洩瀉,常配合白芍、白朮、陳皮等同用;本品炒炭能止血,用於腸風下血,婦女血崩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用藥注意:凡燥熱,陰虛血虧,熱病動風者慎用或忌用。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對人工發熱家兔,經口給予關防風煎劑或浸劑,有明顯解熱作用,煎劑的作用較浸劑好。

    2、鎮痛作用:小鼠灌服防風(品種未鑑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顯提高痛閾(電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樣有效。

    3、抗菌作用:新鮮關防風榨出液在體外試驗,對綠膿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品種未經鑑定的防風煎劑對溶血性鏈球菌及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選方

    ①治風邪傷衛,有汗惡風:防風、荊芥、葛根。(《症因脈治》防風湯)

    ②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風溼熱上塑損目,及腦痛不止: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炒)、防風(去蘆)、羌活各一兩,炙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三兩(去皮,銼,一半酒制,一半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於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加細辛二分。(《蘭室秘藏》清空膏)

    參考資料:中藥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倫俊傑提供)

  • 4 # 老劉105751014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藥物名字的由來:李時珍說: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

    是發散風寒藥。

    性味功能:辛,甘,溫,歸肝,脾,膀胱經。

    有解熱鎮痛,利尿抗菌,抗病毒,發表散風,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關節疼,關節痛,面板瘙癢,蕁麻疹,破傷風。

    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畏萆解。

    1,治偏頭痛:防風9g,白芷6g,茶葉9g。

    2,治表虛自汗:黃芪9g,白朮9g,防風6g,水煎服。

    3,治盜汗:防風15g,川芎8g,人參5g,為末,每服5g,臨睡前,用米湯調服。

    (注意):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 5 # 中醫藥養生知識科普

    中藥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止血止瀉之功。

    防風的功效及應用

    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及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2、用於風溼痺痛等症。

    防風能祛風溼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溼痺痛等症。

    3、用於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症。

    防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用治破傷風,常搭配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

    4、防風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可用於腹痛洩瀉,常搭配白芍、白朮、陳皮等;如用於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防風炮製方法不同,其功效側重不同

    生防風——主要用於解表、祛風溼、解痙。

    炒防風——解表力緩和,用於止瀉。

    防風炭——用於止血。

    防風的特點總結

    防風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溼而止痛。因其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於風熱癰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症,可與荊芥、薄荷、連翹、山梔、黃芩等同用。在祛風解痙方面,防風力量較弱,一般只作為輔助藥。

  • 6 # 中醫養生鄭芝環

    中藥祛風藥裡面有個很重要的藥物:防風,從名字可以窺探一二,這個藥有解表、祛風、祛溼、止痛等功效,一般用在外感風寒、頭身疼痛、風溼關節痠痛、頸項強痛、面板瘙癢等症狀。

    治療外感表證,防風以治療風寒感冒為主,但風熱感冒或者風寒夾有溼熱邪氣,也可應用防風治療,此類的藥方很多,比如荊防敗毒散,九味羌活湯、防風通聖散;治療風寒夾溼,關節痠痛的羌活勝溼湯,都有運用防風。

    防風性質偏發散,走面板,經常搭配荊芥治療一些面板疾病,比如消風散,這是使風溼邪氣從皮膚髮散而解的治療思路,也是發汗法的延伸,治療血虛生風導致的面板瘙癢,用當歸飲子,裡面也是用到此類的思路。

    另外治療風痰阻絡,風寒邪氣阻滯面板經絡,防風經常搭配白附子、白殭蠶、蜈蚣、全蠍等藥物,以治療口眼歪斜、經絡不通、肌肉跳動等病症,用防風驅邪發散的特性,也能治療很多頭身疼痛的病症,比如川芎茶調散。

    藉助防風升發昇陽的特性,也有宣發鬱火的作用,比如瀉黃散用到防風,配合石膏、梔子等藥物,能夠治療脾胃鬱火的症狀,也能夠治療很多面板瘡瘍的症狀。

    如果脾肺之氣不足,出現畏寒風、汗出自汗、面色蒼白等症狀,用玉屏風散治療,裡面黃芪、白朮以固表止汗為主,加入防風發散風邪而不留邪,相得益彰。

    用風藥發散之性,也有一定的疏肝理脾之功效,痛瀉要方調理肝脾,很多調和脾胃之類的方子,運用防風就有此作用,昇陽益胃湯等方子就有此意。

    所以,防風這個藥的應用廣泛,諸多虛實寒熱證,兼有風邪,皆可應用防風治療,靈活搭配,能顯示出其獨特的療效。

  • 7 # 延壽生態農業

    你好,防風這味中藥,出自《本經》,中醫認為其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肝、脾經;主治解表祛風,勝溼,止痙;用於感冒頭痛,風溼痺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另外,關於防風這味中藥各家言論如下:

    《本經》記載:"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

    《本草經集註》記載:"殺附子毒。"

    《別錄》記載:"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日華子本草》記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珍珠囊》記載:"身:去上風,梢:去下風。"

    《藥類法象》記載:"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

    《長沙藥解》記載:"行經絡,逐溼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盔汗,斷漏下、崩中。"

    《本草求原》記載:"解烏頭、芫花、野菌諸熱藥毒。"

  • 8 # 金蘭中醫學社

    在中醫裡,一般將發病原因分為外因、內因和不內外因三種,而外感成為最常見的一種原因之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的說法,也就是“善治者治外感”。在外感的各種邪氣中,尤其以風邪為最甚。

    在中醫的世界裡,去除風邪的藥物也很多,但有沒有祛風作用最強,被使用次數最多的中藥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中藥世界裡,防風堪稱“祛風第一藥”。藥聖李時珍對防風做這樣的解釋:“防者御也,其功效療風最要,故名。”

    中醫認為,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等功能;適用於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溼痺痛,破傷風等症。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防風在適應證方面的表現吧。

      

    防風的第一標籤是祛風解表,那麼對於風邪引起的外感表證基本上是對路的。防風辛溫發散,氣味具有上升的特性,能夠有效的起到辛散祛風解表的主要作用,與此同時,防風還具有勝溼止痛的作用,所以在一般的風證治療中,防風幾乎是首選藥物,在《本草正義》中這樣說道:“防風,通治一切風邪,故《本經》以‘主大風’三字為提綱”。

    防風的祛風作用一流,在勝溼、去熱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但在散寒領域卻不怎麼樣,所以在治療外感風寒、風溼、風熱表證的時候,都可以配合使用防風。在治療外感表證時,以風寒為主的,出現頭痛身痛、惡風寒等症,可以配伍荊芥、羌活、獨活等藥同用,如荊防敗毒散(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防風,荊芥,桔梗,川芎各4.5克 甘草15克);若以風溼為主的,出現頭痛如裹、身重肢痛等症,可以配伍羌活、藁本、川芎等藥同用,如羌活勝溼湯(羌活、獨活各6g,藁本、防風、炙甘草各3g,蔓荊子2g,川芎1.5g);若以風熱為主的,出現發熱惡風、咽痛口渴等症,可以與薄荷、蟬蛻、連翹等辛涼解表藥同用。

    在防風治療表證的過程中,又有它的特殊之處。就是防風發散作用比較溫和,對衛氣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風邪的,用防風與黃芪、白朮等益衛固表藥組成“鐵三角”,相反相成,祛邪而不傷正,固表而不留邪,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比如大名鼎鼎的玉屏風散(防風6g、黃芪12g、白朮12g)就是典型的代表。

      

    既然防風的祛風作用非同一般,那對於風疹瘙癢等症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防風這個藥辛溫發散,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可以治療多種面板病,其中尤以風邪所致的癮疹瘙癢尤為常用。防風以祛風見長,藥性平和,風寒、風熱所致的癮疹瘙癢皆可使用。如果是風寒引起的癮疹瘙癢,可與麻黃、白芷、蒼耳子等藥配伍使用,如消風散(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各3克,甘草、木通各1.5克);如果是風熱者所致的癮疹瘙癢,可與薄荷、蟬蛻、殭蠶等藥配合使用;如果是溼熱所導致的,可與土茯苓、白鮮皮、赤小豆等藥同用;如果屬於血虛風燥的,多與當歸、地黃等藥配合使用,如消風散;如果是兼裡實熱結的,可與大黃、芒硝、黃芩等藥配合使用,如防風通聖散(防風6g,川芎6g,當歸6g,芍藥6g,大黃6g,薄荷葉6g,麻黃6g,連翹6g,芒硝6g,石膏12g,黃芩12g,桔梗12g,滑石20g,甘草10g,荊芥3g,白朮3g,梔子3g)。

    防風在祛風方面作用強大,在勝溼方面也同樣強大。為什麼說防風的作用是勝溼而不是祛溼,足可見防風在治理溼邪方面足夠鐵腕。防風在勝溼止痛方面作用優良,是常用的祛風溼、止痺痛的藥材,對於風溼痺痛作用較好。若是風寒溼痺,肢節疼痛、筋脈攣急的患者,可配伍羌活、獨活、桂枝、薑黃等祛風溼、止痺痛藥聯合運用,如蠲痺湯(羌活10克,獨活10克, 桂心5克,秦艽10克,當歸30克,川芎7克,炙甘草5克,海風藤20克,桑枝30克,乳香8克,木香 8克);如果是風寒溼邪鬱而化熱,關節紅腫熱痛,成為熱痺的,也可與地龍、薏苡仁、烏梢蛇等藥配合使用。

      

    防風在治理風證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止痙,尤其是適用於破傷風證。也許有人會問,這止痙與祛風有什麼關係嗎?我們就來破傷風證來說吧,由於風毒內侵,貫於經絡,從而引動內風而出現肌肉痙攣,四肢抽搐,項背強急,角弓反張等症,而這個時候的治療需要平息內風以止痙,可用防風與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風止痙藥同用,如玉真散(天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6g)。

    當然,防風的作用還有很多,以後我們慢慢來探索這味祛風的聖藥。但還有一些知識需要了解,就是防風在祛風的時候,一般是生用,如果用在止瀉的時候一般炒用,在用作止血的時候一般炒炭用。當然,防風也有一些不適宜使用的情況,在《本草經疏》中明確指出,“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於風寒,溏洩不因於寒溼,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而在《得配本草》中也有“元氣虛,病不因風溼者禁用”的論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曆1993年8月17出生是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