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黛蒂賓

    所謂禍,就是痛苦和災難;所謂福,就是安樂和幸福。在一般人眼裡,禍福的“發源地”是外境的某件事、某個人或者某個物品等。例如,不少人認為自己的幸福來源於外境的金錢、地位、名聲、住房等,遭遇的痛苦也是由於外在金錢、地位、名聲的匱乏。總之,他們認為幸福和痛苦都是從存在於外境某個地方的人、物或事上面“來到”我們面前的。

      但是,這個錯誤的觀點遭受了當頭棒喝——“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裡,古人用非常形象的語言告訴我們說,“禍”和“福”並不住在外境的任何地方,也不會以外境的某個人、某個物品、某件事作為“門”,穿過這些“門”來到我們面前,並降臨在我們身上;“禍”和“福”是我們自己對待外境的人、物、事的主觀態度、思想,以及行為和言語“召”來的。

      我們對待外境事物的“身口意”如何召來“禍”和“福”呢?“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就像影子緊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當我們用“善”的態度、思想,“善”的行為和語言對待外境的人、物和事的時候,我們就會召來“福”;當我們用“惡”的態度、思想,“惡”的行為和語言對待外境的人、物和事的時候,我們就會召來“禍”。

      確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如何付出,就如何得到。我們所得到的,永遠不會是別的,而只能是我們自己所付出的。付出善良的當下,我們的心就已經處於善良的狀態;付出邪惡的同時,我們的心沒有辦法不是邪惡的。付出真誠,心就踏實;付出虛偽,心就空虛。付出慈悲,我們就會得到穩固深沉的安樂感;付出自私,我們就會得到揮之不去的危機感。付出寬容,我們自己也會感到寬鬆;付出責備,我們自己首先心絃緊繃。付出勤勉,我們就活得充實;付出懶惰,我們就過得無聊。付出軟語,收穫笑容;付出苛言,回收白眼。內心貪婪,則雖富猶貧;慷慨佈施,則雖貧猶富。傲慢待人,我們就永遠學不來別人的優點;謙虛應物,我們就會立即從別人那裡汲取長處。嫉妒成性,則所有超過自己的人都將成為敵人;隨喜眾生,則一切眾生的安樂都將是自己的安樂……

      當一朵花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朵花本身並沒有帶給我們“禍”或者“福”的主觀動機,是我們看待這朵花的態度,給我們帶來了禍福。當用喜悅、滿足、慈悲的心態看待這朵花時,這朵花就似乎帶給我們快樂和幸福;當用厭惡、苛求、憤怒的心態看待這朵花時,則無論這朵花的花瓣多麼鮮豔芳芳,我們的內心不可能有絲毫的愉悅感。所以,外境的花不是禍福之門,自己看待花的態度才是真正的禍福之門。

      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美的,如果你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美的;這個世界將一無是處,如果你看待世界的心是吹毛求疵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心和外境之間所遵循的規律就是這樣嚴謹而不錯亂!你的手輕撫牆壁,牆壁也會“輕撫”你的手;你用拳頭猛砸牆壁,牆壁也會不甘示弱。你對著牆壁喊“我愛你”,牆壁也會迴音“我愛你”;你對著牆壁破口大罵,牆壁也會如數奉還。同樣,你用笑臉對待家人、朋友和同事,他們也會用笑臉對待你;你用真誠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把你當真誠的人看,並用真誠對待你。你如果對他們橫眉豎眼,他們也會對你齜牙咧嘴;你如果用虛偽對待他們,你也別想從他們那裡得到真誠。

     

  • 2 # 觀瀾道蘊

    我們的人生中為什麼那麼多是非好壞?易經中講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間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好壞都在人為,在於人心,就是所謂的貞勝者也,貞就是正,心正,壞事也不會壞,心不正,好事也不會好。

    有個成語叫否極泰來,是從易經中的泰卦和否卦演化而來,這兩個卦可以相互轉化,很多事能否極泰來,也能泰極否來,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逢凶化吉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當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秉承著正直,正義堅守自己的善的本心,那他就不會做出有違天理的事情,試問,這樣一個人,怎麼會輕易遇到禍事,即使遇到也往往能夠逢凶化吉。

  • 3 # 國學演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福和禍不是憑空產生,都是人自找的。

    這句話出自宋代道教佚名所作的《太上感應篇》,據傳是太上(指道祖)說法開示,度化十方,普濟群生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感應篇》實非一時一人所著,而是彙集了中華傳統‘道’文化的“承、負”思想、“善、惡”觀念和“因果、報應”教義不斷演化而成的。

    該書中的承負觀念,雖然與佛教因果報應有些相似,但又與佛教觀念有一定的不同。佛教認為因果通前世、今世、後世三世,該書則更強調現世與人對環境的蝴蝶效應,作惡有過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肉體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學,現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視現世,更加珍惜現實存在的生命。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它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強調“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則體現了儒家倫理。在儒家學說中,尤其強調五倫綱常,認為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應篇》中亦以“擾亂國政”,“違逆上命”、“用妻妾語”、“違父母訓”、“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為惡行的準則。

    道教所講的“善、惡”觀念及“報、應”教義,源於殷時的“天人合一”思想。當時的人們就相信天神的意志是不可違的,它既能降福於人,也能降禍於人。只有做到尊天敬祖、行仁盡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得到神靈的眷佑。

  • 4 # 易彥銘

    “禍福無門,為人所召”,該怎麼去理解呢?首先這句話出自宋代道教佚名所著的《太上感應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禍福沒有誰能主宰,實際只是人心自己招來的罷了。

    從小處來說是吉凶,從大處來說是禍福。無門,就是沒有一定的竅門。要想趨吉避凶是沒有什麼竅門的,為什麼呢?因為都是你自己招來的,一切惟心造。要說天地他是大公無私的,沒有任何私心的,你需要什麼他就給什麼,但當人存心為惡時,天地自然也給他懲罰了。就像莊子所說“因物付物,任萬物自用”,根據萬物所需,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就像太陽普照大地,一切眾生都可以各取所需。因此得禍得福,本來就沒什麼竅門的。聽任招來禍福以為受到報應了,實際都是人心自己招來的。

    得禍得福,都決定在起唸的時候。因此,太上開口就說“無門”,說“自召”。讓人時刻謹慎觀察自己當下的一念是什麼,這起念之初,加緊提高警惕。所謂覺悟,就是善於內觀反省,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人心善惡,莫不都有苗頭。當起一念時就馬上觀照,就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也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易》說:“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其意思是說,“幾”是一個行動的苗頭,即起心動念。雖然還沒有行動,但是這個行動的吉凶就預先顯示出來了。在這個起心動念的地方看得破,做得主,自然就慾望消除,天理保全,一切行動都會與吉祥相會。如果念頭相反,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天地懸隔了。

  • 5 # 山會長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可理解為命運在自己手中,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是一個成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意思是:災禍和幸福不是命中註定的,是人由自己造成的。

    這個成語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其與宿命論相悖。宿命,是一個佛教用語。“宿”指宿世、過去時,“命”指命運。意思是前世的命運,或生來註定的命運。佛教認為世人來去之世皆有生命,輾轉輪迴,故稱宿命。

    宿命論,是一種唯心主義觀念,並且是形而上學的,認為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人的生死和貧富等都是天生註定的,人對其無能為力。

    自作自受,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自己做了蠢事或壞事後帶來的不良後果,自己承擔。當然,如果自己做了好事有好的結果,也是自己的承受。

    自己的命運是由自己決定的,自己的一切命運結果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地為人為事,就是要好自為之。

    總之,禍福無門,唯人所召。是一種唯物主義的人生觀和命運觀,認為命運在自己手中,是有道理的。

  • 6 # 芷蘭小時光

    這句話出自宋代李昌齡的《太上感應篇》文章很長,這裡我取其第一段。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譯文:

    講的是,太上老君說:“人的禍福沒有門路,完全是由自己招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像人影緊跟著形體一樣,絕不會有差錯。所以在天地之間,有專門看管過錯的神明,按照犯罪的輕重,來削減年壽。(這裡人活一百天叫一算,十二年叫一紀)。不但年壽要被減,而且還要罰他貧困損耗。患難的事情紛至沓來,大家都會厭恨他,隨之刑罰禍害跟著而來。吉祥之事,再沒有他的份兒。凶煞惡煞使他受災遭殃。到了年壽已減盡時,就是他的死期………

    用現在的話來說,我的理解:

    1、就是人的禍福不是由命運決定的,而是由個人的行為所決定的。你想的是什麼,就會吸引來什麼。心中有善念,做的都是善事。心中有邪念,想的全是傷害別人的事。這樣的話,是福是禍就可想而知了。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恰巧完美的詮釋這句話的意思。

    2、還讓我聯想到“因果報應”,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什麼因素的種子,最終就會收穫什麼樣的結果。重善因,得善果。重惡因,必得惡果。

    總結

    簡單的道理卻是往往總是會被人忽略的,因為總是有人會抱有僥倖心理,遊走在善惡的邊緣,總是覺得自己似乎能夠掌控所有的因果。殊不知,因為僥倖心理的存在,一念之差的選擇,就會造就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一個一路向好,走向復興。一個一開始見好,最終走向滅亡!事實就是這麼真實而又非常殘酷!一切歸於自己的選擇!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踏實務實的去做好每一件事,去種下善因,最終必定會收穫善果,換得心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只管往好的方向去努力,該有的回報都會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因為上天永遠不會辜負一個為了理想,有正念,有善念,並且又非常努力的人!

  • 7 # 花有道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這句話出自中國古代典籍《左轉·襄公二十三年》,意思是:禍與福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人自找的。

    後來,明朝人在劇本《四馬投唐》寫道:“想俺邢山公侍豪強,不聽忠言,有今日之禍也。正是“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也。”這樣的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一脈相承,也與佛教中的“因果報應”理念息息相關。

    在中國過去漫長的封建時代 ,由於佛教思想的廣泛傳播,相當多的華人對於“善惡有報應”是深信不疑的。信奉這一觀念的人被看作是封建迷信思想在作祟,不信的人們對此是嗤之以鼻。

    但是,隨著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以及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創立的量子力學等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過去認為是迷信的思想,現在可以用科學來解釋了。

    因為科學家們透過長期大量的實驗,發現人的意識其實是一種能量。它如同空氣一樣看不見莫不著,但真實存在 ,可以讓人感受到。並且,意識能量的積累可以轉化成物質。

    比如:美國科學家霍金斯透過對幾千人進行三十多年的臨床實驗,發現人類的各種不同意識層次都有其相應的能量振動頻率物理學指數。霍金斯博士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發現了人類的意識能量圖表。這個圖表可以把人類的意識投射到1——1000的頻率標度值範圍內,一共劃分為17個能級:

    1、開悟正覺:700——1000

    2、寧靜極樂:600

    3、平和喜悅:540

    5、理性諒解:400

    6、寬容接納:350

    7、主動樂觀:310

    9、勇氣肯定:200

    10、驕傲刻薄: 175

    11、噴怒仇恨:150

    13、恐懼焦慮:100

    14、憂傷無助:75

    15、冷漠絕望:50

    16、內疚報復:30

    17、羞恥蔑視:20及以下

    這個研究成果充分說明,人類的意識是一種能量,而且有強弱的不同。相同能量級的意識可以同頻共振。那麼平和喜悅的意識可以吸引世間諸多美好的事物,比如平安、吉祥、順利。仁愛崇敬的意識與恭敬友愛的意識同頻共振。反之,噴怒仇恨的意識吸引的是同類的事物,比如暴躁、敵視、排斥。冷漠絕望的意識與失意冷淡的意識互相吸引。

    明白了以上這一點,那麼“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也就容易理解——內心充滿仇恨與刻薄的人易招致他人的敵視與怨恨,自然容易招惹禍事;內心充滿平和與喜悅的人易招致他人的喜愛與祝福,自然容易獲得福報。

    這樣的觀點,以前被認為是迷信。現在科學實驗驗證了這一觀點。那我們只有尊重科學,按世間的規律去為人處事——

    用善良吸引善良,

    用美好吸引美好,

    用樂觀吸引樂觀,

    用喜悅吸引喜悅,

    用信任吸引信任,

    用愛心吸引愛心,

    用尊敬吸引尊敬,

    用寧靜吸引寧靜……

    如果我們在心中撒播希望和幸福的種子,我們將會收穫希望和幸福。如果我們在心中撒播仇恨和蔑視的種子,我們收穫的也將會是仇恨和蔑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近年來美國熱衷於怪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