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幾葦渡
-
2 # 文蹤旅跡
關於《蘭亭集序》到底在哪裡的問題,我曾經和不少人探討過。我來簡單說說看法,我覺得幾乎不可能再能見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
353年的3月3日上午,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問世之後,一直被人們視為書法的樣板——“天下第一行書”。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代,《蘭亭集序》被智取到大唐宮室之中。太宗自己喜歡得不行,還讓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馮承素等人臨摹了不少摹本,賜給他的重臣和親人。648年,太宗李世民就給太子李治安排,將來要把《蘭亭集序》和自己一起葬入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649年,李世民離世,唐高宗李治便把《蘭亭集序》放在父皇的棺槨之中。
(唐乾陵)
所以,題主所說的《蘭亭集序》可能在昭陵沒錯。毛主席曾經給他的保健醫生韓桂馨說過:“《蘭亭序》是王氏的傳家寶,唐太宗十分喜愛,除令人臨摹外,真品已經被唐太宗帶到地下去嘍。”
但是,《蘭亭集序》既是到了昭陵,它的命運很是跌宕。按照北宋史學家歐陽修在《新五代史·溫韜傳》中的說法,五代時期後梁耀州節度溫韜盜掘了長安城北面的唐代帝陵,其中他盜掘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時,“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這意味著《蘭亭集序》流入人間。
後唐的明宗李亶在928年下詔書賜死了韜。那麼,溫韜盜掘的《蘭亭集序》會到什麼地方去呢?情況大體如下:溫韜用盜掘來的《蘭亭集序》打點後梁、後唐的官人;他的外甥鄭玄素繼承他的其它遺產時,也拿走了《蘭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也有人覺得歐陽修的記載沒有道理,《蘭亭集序》沒有被溫韜盜走,至今還在昭陵。
如果《蘭亭集序》沒有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昭陵,那還有這麼幾種可能。李治也很喜歡《蘭亭序》,他用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或者馮承素等人臨摹的《蘭亭序》掉包,把真跡葬在乾陵;如北宋進士蔡挺所說的,《蘭亭集序》既不在昭陵也不再乾陵,它流入了人間。
上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認為《蘭亭集序》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人們大都不採信這種判斷。
按照題主對問題的描述,可以說沒有可能去發掘唐昭陵。《蘭亭集序》的去向也就永遠成為歷史謎題了。
-
3 # 存希齋書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的看法,歡迎大家共同討論交流。
對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圍繞的話題一直就沒有斷過,王羲之的這幅書法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第二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是蘇軾的《寒食帖》。
有人說《蘭亭序》是假的,或者說王羲之根本沒有寫過《蘭亭序》,理由是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沒有這樣純熟的行書。
圍繞《蘭亭序》爭論最大的恐怕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郭沫若掀起的“蘭亭論辯”吧!郭沫若認為這幅書法作品是假的,不是王羲之所寫,感覺《蘭亭序》的謎團比《紅樓夢》還要多!就連啟功在這時都改口說《蘭亭序》是假的,顯然,這不是一場學術辯論,而是由郭沫若佔主導的站隊活動。當時郭沫若“一言堂”,只有遠離他的高二適對他的說法進行了批駁。
我們再來說說《蘭亭序》真品是否真的找到了的問題。很顯然,傳說中的真品是沒有找到的,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又是哪兒流傳下來的呢?其實這些都是臨摹本,我想既然有臨摹本,而且臨摹本都是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書體,同樣的章法,那麼這幅書法作品應該是有原件的,至於原件在哪兒?這就是大家討論研究的話題了。有一種說法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成為了傳家之寶,一代代往下傳,傳到了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手中,智永是一個和尚,在這裡,又衍生出了唐太宗李世民騙取《蘭亭序》的說法,又有人說《蘭亭序》就是智永寫的,或者說王羲之的真跡已經不復存在了,而大家認為的真跡其實是智永所做的。於是,便又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關於《蘭亭序》的下落也有兩個說法。
一,在唐太宗陵墓中唐太宗喜愛王羲之書法是眾所周知的,他本人也十分喜愛書法,因此在他的倡導下,把王羲之推到了“書聖”的地位。傳說唐太宗得到了《蘭亭序》之後,日夜臨摹,書藝大有進步。在唐太宗晚年。他要求將蘭亭序殉葬,但是在後來,唐太宗的陵墓被盜,據記載,並沒有發現《蘭亭序》。可見,《蘭亭序》並不在唐太宗陵墓裡,或者盜墓者沒有找到,這也是一個謎了。
二,在唐高宗李治陵墓裡排除了在唐太宗陵墓裡的說法,大家又把目光集中在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由於乾陵沒有被盜,儲存完好,因此,這幅絕世書法作品究竟在裡面沒有,也是不得而知。或許只有等到哪一天,乾陵開啟,才能真相大白。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要是乾陵裡也沒有呢?
-
4 # 老劉老師4
傳說中是沒找到,連王羲之自己除那次活動醉酒中寫下《蘭亭集序》,效果特別好,之後寫的都不如前,是神來之筆。故而真跡更不可尋。
-
5 # 子衿書法
《蘭亭序》奇蹟般的穿越了南北朝時期,出現在了貞觀天子李世民的案几上,這件寶物的出現,讓太宗文皇帝興奮了幾個晝夜。這是何人所書?
李世民素喜王羲之書法。對王羲之書法讚譽倍加。稱之為“盡善盡美,天下唯逸少一人”。《蘭亭序》的書寫時間,恰好在王羲之書法最臻完美的年紀,而地點又正合於王羲之生活的山陰,李世民欽定《蘭亭序》必須是王羲之所書,不詣讓房玄齡在寫晉書王羲之傳的時候,把《蘭亭序》全文收錄進去。太宗自己親自為王羲之傳作贊。
當時還流傳有太宗為了得到《蘭亭序》,派人四處打探《蘭亭序》,在獲知《蘭亭序》在王羲之九世孫智永的弟子手中時,以非常不光彩的手段把《蘭亭序》騙到手。非經非訓,傳說而已。
《蘭亭序》在東晉至隋代,沒有任何人提及。在與他的其他書法作品對比時,形體完全不類。從它突然間出現到離奇的消失,不足十來年。而摹本及臨本卻流傳至今。這就有點令人匪夷所思。《蘭亭序》肯定有這件作品。但它的主人,未必是王羲之。在據考證的王羲之真跡《逰目帖》與《蘭亭序》的對比中,《遊目帖》自然率性的筆意及奇巧的結體,遠遠高於《蘭亭序》。
對一件真偽存在疑問的作品,並不是要去否定它的藝術水平。恰恰是因為《蘭亭序》是一件曠世絕作,人們都寧可相信它就是書聖的最佳神作。我也願意它是。但事實不是感情可以替代。(左、太、山與蘭亭序中的筆法完全不一樣,形態也不一樣)
-
6 # 蔡駿
永和九年是東晉年號。三月初三上巳節,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位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匯聚在山陰蘭亭“修禊”。
古人流行“曲水流觴”,將盛酒的觴放在溪中,隨波逐流,到誰面前停下,誰便要即興賦詩飲酒。那一日,有十一人各作詩兩首,十五人各成詩一首,結集便是《蘭亭集》。王羲之作序,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作序,天下第一行書由此而生。
如今存世的《蘭亭集序》只有摹本,最著名莫過於唐太宗時期的宮廷書法家馮承素的摹本,硬黃紙鋪於真跡上,雙鉤廓填,幾無半點差異,猶如後世之照相,又稱“神龍本《蘭亭集序》”,現藏於故宮。
傳說唐太宗留下遺囑,要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收入玉匣陪葬。
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挖開唐太宗的昭陵,在李世民棺槨的東西廂列石床上,發現一個鐵匣,藏著無數珍貴書畫,卻沒有發現《蘭亭集序》。
又有說法說武則天初入宮侍奉唐太宗時,受到皇帝影響練習王羲之書法。唐太宗問太子李治《蘭亭集序》的書法要點,李治張口結舌,武則天暗暗提示,李世民大怒,他說要提三個問題,若是武則天答不出便要拖出去打死。誰想料到,武則天竟然對答如流,舉一反三,讓唐太宗刮目相看。
《蘭亭集序》沒有在太宗的昭陵之中,可能是李治為了武則天而留下《蘭亭集序》,由此推斷,《蘭亭集序》真跡很可能就在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但是自古有說法,乾陵不可近,近則有風雨,也是因為以往考古挖掘的教訓,在無法儲存古墓中文物完整的情況下,不應妄動,乾陵從未被盜過,也未被挖掘過。
如果《蘭亭集序》隨葬入了乾陵,現在考古專家已探測出乾陵中可能已經滲水,那麼,《蘭亭集序》是否能夠完好無缺,也無從定論。又或許,《蘭亭集序》早已毀於目不識丁的盜墓賊之手,就像乾隆地宮中許多珍貴的字畫一樣。
唯一找到的希望,還是在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但這希望又有幾許呢?
-
7 # 隆巳
王羲之《蘭亭序》為中國書法史上第一行書,其“書聖”地位的確立,《蘭亭序》功不可沒。但是,流傳後世的《蘭亭序》都是摩本,如比較公認的馮承素摩本、定武本等等,其原跡早已不存。
關於《蘭亭序》的來歷和去向,何延之的《蘭亭記》這樣說:永和九年,王羲之作
《蘭亭序》,因為他對此書甚是看重,就交代給子孫傳掌。到了他的第七代孫智永和尚,因為是和尚自然為子嗣,就傳給了弟子辨才。貞觀年間,唐太宗推崇二王書法,遍訪二王真跡,唯獨《蘭亭序》尋不著。後來得知在辨才處,但三召之而不入。後來房玄齡想了個辦法,推薦肖翼智取《蘭亭序》。太宗死後,因太愛此書了,就把它陪葬入了昭陵。
所以關於《蘭亭序》真跡的去向,後人基本上認為是被唐太宗陪葬昭陵。而真跡陪葬後,它的流傳也有幾種說法。一是歐陽修《集古錄》認為,真跡葬於昭陵後,唐朝末年被溫韜盜墓所發,所藏書畫皆剔驅以裝軸,所以魏晉的墨跡復以流落人間。二是有人認為溫韜發《蘭亭序》,真跡復出,到了宋仁宗時,關中得之,後來刻石為貼,只此法貼流傳。三是姜夔有文記載,宋靖康年有人得真跡獻於朝,後京城破,靖康之亂後再無覓處。
但不管如何,後人比較公認的,都是王羲之《蘭亭序》真跡早已不存於世。
-
8 # 絲路固原
其實,《蘭亭集序》本來是王羲之傳給自己後人的。一直傳到了第七世孫,結果這個後人卻出家了,這就是智永和尚。
智永和尚沒有後代,怎麼往下傳呢?只好傳給自己的弟子,辯才和尚。
此時,朝代已經更迭到了大唐太宗朝。
唐太宗特別喜歡《蘭亭集序》,經過多方打聽,終於知道了真跡的下落。
唐太宗當下就把辯才和尚請到了長安,詢問真跡的事。和尚捨不得,就謊稱自己沒有。
和尚不說,他也沒辦法。畢竟這真跡雖然是在和尚那,但是具體為止誰也不知道。
為了搞到夢寐以求的藝術品,唐太宗使用手段了。
-
9 # 鄭桂軍zgj
這個問題早就存在了,前人、今人也有文章考證、探究。
唐太宗李世民文韜武略,書法也很有造詣,宋代的朱長文《續書斷》中把唐太宗的書法列為“妙品”(上一等是神品)。李世民本人也有書法專論《筆法訣》、《論書》等。他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在其《王羲之傳論》中說:“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看看,在唐太宗眼裡,唯有王羲之的書法盡善盡美,其他書法家都是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說唐太宗,是因為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失蹤,和他有莫大的關係。
李世民喜歡王羲之的書法,達到了心慕手追的程度。做了帝王后,自然是大量蒐羅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置之皇宮,閒暇時欣賞臨摹。但蒐羅到的王羲之書法作品中卻沒有《蘭亭集序》。李世民對此“天下第一行書”心慕已久,千方百計派人到民間打探搜尋。唐何延之的《蘭亭記》載:“上謂侍臣曰:“右軍之書,朕所偏寶。就中逸少之跡,莫如《蘭亭》。求見此書,勞於寤寐”。李世民對侍臣說:右軍的書法,是我偏愛的寶貝。而這其中最寶貴的的就是《蘭亭》,我想看到此書,睡覺也不安生啊。據載:後來李世民派大臣蕭翼喬裝打扮到民間,從王羲之的七代孫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處騙走了《蘭亭集序》真跡。
李世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蘭亭集序》真跡,高興的合不攏嘴,重獎了蕭翼。令善書的大臣馮承素臨摹真跡,把臨摹本分給各皇子、諸王近臣。自己獨佔真跡本,觀賞研習。李世民臨近駕崩時,交代後事叮囑一定要把真跡陪葬。按此說蘭亭序真跡現在應該在昭陵裡。
到了五代時期,開始有人掘墓了。據《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載:梁華人溫韜做耀州節度使,把轄區內的唐諸陵挖掘了一遍,在唐太宗的昭陵裡得到“前世圖書、鍾、王筆跡”,(沒有註明有蘭亭集序),遂傳人間。
亦有一說是李世民的兒子,這個和老爹共用一個女人的不孝子欺騙了他爹,沒有把真跡陪葬到昭陵中,用摹本調包了真跡。留著自己獨佔,最後陪葬到乾陵中。
歷史的真相包含無數,藏在歲月的河流中。後人只能根據正史、信史、野史、雜史的記載和民間傳說去分辨真假,年代越久遠,真相越是撲朔迷離。據說,1958年幾個農民發現了乾陵的通道入口,當時郭沫若極力主張發掘乾陵找找蘭亭集序真跡,終被否決。
據記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一揮而就的,現在到底藏在何處?也許我們的後世人有緣得見真跡,我們只能據史載猜測了。記載此事的還有《隋唐嘉話》、《太平廣記》等古籍,說法不一。現今流傳的是馮承素“雙鉤填墨”描摹的 “神龍本”摹本,和真跡最為接近。
-
10 # 阿源123456
一天,李淵父子在交談。淵父說,開啟盛世大平經由我手,這《蘭亭序》我百年後還得陪著我,算是交待了後事。李世民知道後,心想父皇也不是個東西,未死就來爭奢侈品。於是請高人臨摹了一幅,備作其父陪葬,真跡卻是暗藏起來,所以真品在昭陵墓裡。
回覆列表
先說結論,不可能找到了!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折算公曆為353年4月22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搞party,眾人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之書法被後世所推崇。相傳《蘭亭集序》作為傳家寶,至其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出家為僧,後傳給徒弟辨才。而終被唐太宗所取。太宗非常喜歡這幅字,並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做傳。而命人多做摹本。最終將真跡陪葬昭陵。還有說法,真跡被唐高宗陪葬了乾陵,而不是昭陵。
根據文獻記載,大唐十八陵除乾陵外都被盜掘。但並沒有關於這幅字的記錄。
《新五代史》:溫韜,京兆華原人也……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當代國家最高層已嚴禁考古發掘帝陵,這是明代萬曆定陵考古教訓後的認知。所以不可能在從這兩座墓中得到答案。而且紙張所寫,在墓中儲存千年的機率幾乎為零。
假若如以上傳說,自唐高宗後,世上再無蘭亭集序的真跡。至宋代米芾驚歎其“天下第一行書”,看的也是摹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