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03724205704
-
2 # 使用者3417633067606
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9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25位;且其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的行列。
婁姓 [2] 主要源流分別為:一、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于(今山東省安丘市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遂以地名為姓。二、出自少數民族改姓。三、一種說法是以國名為氏。
文:高天晨
楊姓在宋代的《百家姓》中位列第16位。現在,楊姓總人口約有4000萬,是華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四川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姓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是楊姓的得姓始祖。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楊姓的姓氏起源以及“楊”字的漢字書法演變的過程。
“楊”本意和太陽相關。很多人說自己姓楊,都說是“木易楊”其實是說錯了,繁體字“楊”是“木”和“昜”yáng 組成。“昜”比“易”多一橫
“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
②源於周宣王子長父。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於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王大有先生繪製的“楊”姓姓氏圖騰
楊姓祖先——楊伯僑
楊伯僑(公元前724年~?),僑亦作橋、喬,又名文實,東周時人。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封伯僑於楊(國名,今山西洪洞縣東南),稱楊侯,他的六世孫楊道為避難始以祖地楊(邑)為氏,由此,為楊姓祖先。
“楊”字的造字本義和漢字書法演變
昜,是“陽”的本字,表示日照。楊,表示喜陽的果樹。所以本意就是楊樹,楊樹喜歡日照充足的溼熱之地,昜引申為繁榮昌盛的樣子,用以標記“楊”字的含義。
“楊”字的字源圖示
“楊”字的字型演變
“楊”字歷代書體寫法賞析
【篆書】
金文
金文“多友鼎”中的“楊”字型結構凝練,筆勢秀麗,拙樸可愛
石鼓文
石鼓文是秦小篆的先聲,字形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字形雍容。
石鼓文中的“楊”
小篆
小篆的楊,汲取了先秦篆書的共性,婉轉整齊,線條流暢大方,秀美多姿,筆畫勻稱。
清篆
清代吳昌碩所寫的篆書“楊”,取法石鼓文“圓中寓方”的特點,用筆老辣蒼勁,古意盎然,行筆中並非如小篆一般筆畫均勻,而又力量的變化,如蒼松老枝,剛強而又有生命力。
【隸書】
簡牘
《包山楚簡》中的“楊”字,是篆體結字以隸書的形態出之,風格秀麗而又雄強,波磔鮮明,極具動態,別有風格,由此可見由篆變隸的軌跡。
《包山楚簡》中的“楊”
漢隸
《石門頌》中的“楊”,體現了明顯的漢隸風格,徹底沒有了篆書的味道,具有動態氣勢,結體有度而瀟灑,意趣張揚。
《石門頌》中的“楊”
【楷書】
魏碑
《孫秋生造像記》中的“楊”,呈現明顯的刀筆之勢,方整遒勁,僕厚古拙,峭拔勁挺;力量外拓;章法處理上行列也較為整齊,顯得縱有行而橫有列,雖字字獨立,但並無可板之感。
孫秋生造像記中的“楊”
唐楷
虞世南楷書“楊”,外柔內剛,蕭散灑落,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
虞世南楷書“楊”
【行書】
行楷
趙孟頫《閒居賦》中的“楊”,筆意安閒,氣韻清新,通篇行楷結合,方圓兼備,體態優雅,體現出趙氏書法獨特的書卷氣和富貴氣。
趙孟頫《閒居賦》中的“楊”
行草
顏真卿的行草《祭侄文稿》中的“楊”,寫法引篆入行,圓筆中鋒,善用枯筆,蒼勁而有質感,以圓筆求筋力的風格被後世稱為“顏筋。這種圓筆的善用,和王羲之行書的方筆呈現出明顯的不同。
顏真卿《祭侄文稿》中的“楊”
【草書】
孫過庭草書《書譜》中的“楊”,可見其繼承魏晉筆法,妍麗多姿,體態具有動感而可愛。
孫過庭《書譜》中的“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