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柏4383
-
2 # 重慶正宗火鍋底料
華為一直用聯想,華為繼續用聯想,華為離不開聯想 華為一直用聯想,華為繼續用聯想,華為離不開聯想 華為一直用聯想,華為繼續用聯想,華為離不開聯想
-
3 # 東風高揚
如果聯想20年前最鼎盛時開始做晶片會怎麼樣?產業會有什麼變化?雖然這是個假設問題,但今天看來依然有警示的意義。特別是與中興、華為的遭遇一相比較,也許得出的結論就會出奇的一致,擁有自主核心科技自立是何等的重要!如果聯想在鼎盛時期能夠投入晶片研發,也許聯想今天會大不相同,可以說會擁有如今華為的實力與尊崇的地位。
二十多年前的1992年,華為只有1億元的營收額,任正非還在感嘆終於活下來了。而聯想當時已經達到了17.67億元,是當時華為的17倍。而到了2018年,雙方的位置完全對換,華為達到了7311億元營收,而聯想卻只有華為的一半不到,3422億元。這就是雙方形成的強烈對比,而對比還更為強烈的是聯想在2006年到2015間十年研發投入竟然還不到華為一年的研發投入,華為在2017年一年就投入了12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所以這才有了被美國列入管制的實體清單時,華為才能底氣十足,美國有的高階晶片我們也有!5G技術我們有的,美國沒有!
如果聯想在當初鼎盛時期,投入到核心自主研發上去,也許目前晶片羸弱的局面會得到極大改善。也許計算機晶片、計算機作業系統、甚至手機晶片作業系統等都有可能在聯想的帶動下已經有了核心自主,形成了自主計算機晶片與系統,即使不成功也起碼會形成一定的氣候或產業鏈條。而不是現在這般腰桿不直、底氣不足,別人一卡脖子就沒辦法呼氣。雖然與Intel、高通、谷歌、微軟等也許有些差距,但並非就一定受制於他們。
但晶片、OS的設計研發投入巨大風險巨大,並非一定就能成功,也許聯想會倒在征途中從此一蹶不振。所以聯想選擇了一條當時看來穩妥的道路,信奉全球產業鏈條,做大而不一定做強,同樣可以從全球產業分工裡分得一杯羹,這也是國內很多產品製造商選擇的道路。聯想選擇也無可厚非,華為有它遠大的目標,聯想也有自己的小目標,我們需要華為,業需要聯想,不能苛刻要求每個企業都要作為華為。
至少美國祭出所謂的“實體管制清單”給華為這麼一招,也警醒了華人,核心自主是乞求不來的,唯有自立自強手握自己的秘密武器雙方才不怕對手耍賴耍混。
更多分享請關注【東方高揚】。
-
4 # 追科技的風箏
柳傳志當年的選擇邏輯。聯想前身隸屬於中科院計算所,成立於1984年,由於缺乏技術,柳傳志力邀說倪光南加入聯想,才有了1994年倪光南因柳傳志反對做晶片、堅持做營銷,兩人分道揚鑣。不用假設倪光南當年做晶片,從聯想經營管理角度說,柳傳志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豪賭的新技術,對於剛啟程的聯想風險確實太大、失敗機率很大。於是柳傳志求穩,想透過營銷賺取利潤,讓聯想生存下去、做大規模。如果立足當年,不能說柳傳志的方案完全錯。多數企業選擇聯想之路。聯想的選擇,是當你科技企業發展初期的普遍問題,即要處理好技術、貿易、營銷三者的關係。當時正值改革發展初期,眾多企業都面臨技術薄弱的問題,科技投入成本高、時間長,如果從事倪光南主張的晶片等技術研發,短時期內很難見效,反而有失去市場、難堪重負的壓力。所以多數企業都選擇柳傳志的路徑,缺乏技術硬核的企業基因,這種基因一旦形成很難打破。華為以技術為先,在技術豪賭中生存了下來,成功之路不可複製。現在思路固化是不對的。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核心競爭力轉為科技創新,僅靠貿易和營銷很難從同質化的競爭中持久佔得先機。華為的5G、晶片技術領先於全球,但不能代表中國科技實力整體提升。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應將更多重心投入到科技研發中。當阿里巴巴雲服務、臺積電晶片製造技術、京東方螢幕製造等技術展露頭角時,楊元慶說全球化之下,聯想不打算做作業系統和晶片,有合作伙伴即可。楊元慶與聯想打算做什麼不重要,如果沒有核心技術、部件自主化、中國產化的意識和舉措,對聯想打造核心競爭力、發展中國智慧製造都不是好事。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
5 # 中國世界的巨人
主要是國家沒有戰略眼光,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援,光靠一兩個企業也搞不起來,所以當時聯想以貿易為主,也無可厚非。
-
6 # 一代草聖
丗:,,,,,,世界上沒有如果,
他們就這個能力。
每個人不一樣。
漢奸能和好人比嗎?
-
7 # 辛酸中微笑
如果聯想還用楊元慶就不能改變什麼,只能越走越不好,最終就高管腰滿滿,企業虧損年年,國有部份賠完,聯想倒閉,!
-
8 # 肇俊武
回顧和評析歷史永遠很有意義,在當前這個重現被打壓歷史的關鍵時刻則意義凸顯,對未來而言,也有重大意義,關鍵是在未來還必然重現被打壓歷史時能否比當前硬氣得多得多。
該問就是讓回顧和評析歷史,有重要意義,此類話題很多,會繼續增加,就是因為不少華人認識到了意義所在,提問者自己在做並讓更多的華人也做深刻的反思,也是深入拷問歷史。
1 鼎盛時期沒能研發核心技術
(1)鼎盛時期最該居安思危
企業鼎盛時期,掙來的錢已經多,代表產品賣得好,超過了業界其它企業,一般,接下來自然而然地想到不僅要保持住,而且要賣得更好,以掙更多錢,也就是不要讓其它企業超過,否則,就太不可思議以至奇葩了。
(2)"安”決定於技術
聯想當初的鼎盛主要靠什麼?
靠聯想式漢卡、採用自主設計主機板的聯想品牌微機,聽說柳傳志曾經講聯想是以“聯想漢字系統起家並由此而得名”的。
這就是說,要想讓鼎盛時期不是曇花一現,就必須再依靠技術,不可作它想。
(3)"危″藏匿於核心技術
當時的鼎盛時期也的確有巨大的隱憂,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危機,核心技術不在自己手裡!
於是,也就能/該自然而然地想到用研發核心技術再續鼎盛時期。
聯想當時也真想到了,在1994年,倪光南在聯想領導層參與下,與復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合資建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的意向,準備大力發展積體電路晶片設計能力。
(4)財力大可讓研發投入大
聯想當時的財力也相對最大,可分出更多,作為研發晶片的投入,另外,搞合資之後,可投入的錢就更多了。
大不了,上上下下人都少分一點錢嘛,還不至於到勒緊褲帶的程度,何況,後來會加倍補回。
2 上升時期就能研發核心技術
這裡要說的是華為等科技企業,對比聯想。
(1)聯想沒研發
1994的第二年,倪光南被解除了總工職務,合資設計晶片的意向泡湯了,從此起,聯想再續輝煌變成了主要依靠銷售,大反轉。
大反轉延至當下,徹底告別以技術起家、造成鼎盛時期的歷史,毫無留戀,沒可能逆轉,聯想沒有成為、也不會成為人們當初希望以至相信的樣子。
如果聯想在1995年成為工程院首批院士的倪光南主持下研發晶片至今,產業會有什麼變化?
可以肯定,即使沒有第二家企業同時期也在研發,那麼,藉助科學院的支援、依靠產學研結合,20多年裡一定會取得不凡的成就,產業至少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如果聯想同時期與幾家企業同時在研發,產業會有什麼變化?
競爭對手彼此競爭,爭先恐後地投入、研發,產業變化當然會更大,很可能誕生1個可與今日世界最強晶片以及系統科技企業比肩的中國科技企業,而這個中國科技企業說不定就是聯想。
(2)華為在研發
不獨華為在研發,這裡只說華為,是因為已成世界1強,現今的中國晶片產業就是華為的那個樣。
也不過是華為那個樣,所以美國才敢限制,瞅準了機會,再不打壓華為,華為等中國通訊業科技企業就不"給″機會了。
(3)掌門差距大
對這一點,已經探討、回答過。
現在又想到的問題是,科研人一心一意幹科研,包括由於早就預見到惟有研發自主核心技術才能掰除卡中國科技企業脖子的手,於是早就明確主張早動手研發的科研人,跟對掌門人是多麼的重要。
-
9 # LeoGo科技
我還記得在倪光南在聯想的一段描述:
1994年倪光南在聯想領導層參與下又與復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合資建立晶片設計中心(“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的意向,準備大力發展積體電路晶片設計能力。如果1994年,聯想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在復旦,聯想以及長江計算機的組合下,估計現在中國又多了一個“聯想晶片”。然而,1995年的倪光南被解除了聯想總工和董事的職務,1999年被解聘!
我們可以做幾種猜測,假如倪光南繼續留在聯想,開始了晶片研究,那麼這方面和國際的差異可能會縮小。相比華為來說,當年的聯想優勢更明顯,如果研發出了晶片,可能現在的聯想真的可以在晶片上“和英特爾相抗衡”!
歷史沒有假如!我們並不知道如果真的研究晶片,聯想能否帶來令人驚豔的蛻變。或者因為投入太多,影響效益,讓聯想最終無疾而終呢!
至少,現在的聯想是成功的,雖然它在自主晶片和系統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可是它仍然是目前PC行業的頭把交椅!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
然而,現在的聯想發展這麼好?為什麼不考慮下晶片或者系統這些自主科技呢?如果中興被罰款還不夠的話,華為的這一次被美國列為實體名單還不夠嗎?
我們想開拓世界市場,是不是需要提升自己的硬體實力,美國可不是善良的綿羊,它會隨時向我們獠牙,聯想在美國市場,本身就是處於風險中,不自主科技,可能中興,華為之後,可能就是你呢!
自主科技是民族企業必須要走的路,不發展自主技術,只有被淘汰。
-
10 # 網際網路的放大鏡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的話,我覺得聯想應該還是不會做這件事情,但我們假設聯想在最頂峰的時期開始研發晶片,那麼聯想將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結構變化?
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聯想從1984年成立,在商業模式和運營上面都沒有什麼優勢,要知道坊間傳聞,柳傳志為了生存,曾經還賣過運動大褲衩。
聯想的改變其實是倪光南的加入,我們知道倪光南一直是非常注重研發的一個科研人員,1985年倪光南帶著聯想式漢字系統加盟聯想,從此聯想開始了IBM微機以及AST微機,因此咱走上了PC之路,而從代理到自己的獨立品牌,以及收購IBM的Thinkpad.,90年代左右的聯想其實是非常繁榮的。
從94年之後,倪光南離開企業,聯想就繼續在貿易的,呃程序中持續前進,雖然我們說90年代並不是聯想做研發的好時機,但其實在2000年前後是非常不錯的機會。
就說如果聯想能夠在2000年左右,開始小批次的投入資金去做晶片的話,那麼至少在如今這個時代,聯想在半導體不說是頂尖企業,也至少是有一席之地啊。
要知道聯想當年的資金優勢,包括市場優勢,對於名不見經傳的華為來說,簡直就是老大哥級別,與此同時,華為的半導體行業其實也不過是在2004年左右才開始真正的去做投入和研發,所以說聯想如果在2000年開始的話,不僅資金市場有優勢,啊,包括一系列的環境其實都是比較佔優勢的。
甚至於我們樂觀的估計的話,聯想如果對技術研發的投入能夠達到谷歌和微軟的13%以上的話,那麼今天在半導體行業裡肯定是會有聯想這個巨頭的存在,而且甚至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小三星產業,我們知道三星從晶片的崛起之路用了26年,那麼給聯想20年時間,其實至少可以達到三星的60%左右,那就已經相當恐怖了。
如果彼時我們還有聯想這樣的半導體巨頭的話,那麼其實華為就不會這麼孤單了,兩家超級巨頭其實就可以完全阻礙風險,然後給予國內極大的供應。
問題在於很多事情是不能假設的,很多事情也回不去了,在這條路上聯想不僅此前沒有抓住,現在更是抓不住了。
回覆列表
他就不是一個什麼技術型的公司!他就相當於電腦城裡面組裝電腦的那種型別!依靠全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跟政府部門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家美國的國際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