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這和俾斯麥個人的外交策略、政治考慮以及與對威廉一世的勸說有關。

    首先,在外交策略上,俾斯麥不想過分打擊奧地利,傷害奧地利人的感情對於日後與奧地利的關係沒有好處。他就告誡頭腦發熱的總參謀部,“普軍得意揚揚地進入敵國首都,自然會給我們計程車兵留下愉快的回憶”,但“它將會在奧地利的自尊心上留下傷痕……在我們未來的關係中增加不必要的困難”。他認為如果戰爭繼續拖延下去,法國將進行干涉和襲擾。或者如果在被征服的奧地利境內發生革命的話,普魯士統一德國的計劃將被打亂。所以俾斯麥個人強調要與奧地利談和。

    其次是政治考慮,佔領奧地利可能會有一定的利益,但並不一定有利於治理。哈布斯堡王朝這個龐大的中歐國中其斯拉夫人數量幾乎是德意志人的3倍,在俾斯麥看來,“這是一個容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爾維亞人……的沉重包袱”。所以俾斯麥強烈主張不擔負起這個包袱,而是選擇用寬厚的條件讓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

    最後還在於俾斯麥這個鐵血宰相怎樣與德皇威廉一世去商談、博弈。當時的威廉一世氣勢洶洶地想要佔領奧地利、攻入維也納,書寫輝煌功績。然而,俾斯麥強烈主張議和,俾斯麥還讓王太子對威廉進行勸告,二人一同相勸的壓力下,普王才勉強“插劍入鞘”,放棄攻維也納。威廉一世寫道,“因為我的兒子附和首相的意見,我不得不痛心地在維也納的大門口,在軍隊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之後逆來順受,接受如此恥辱的和約!”

  • 2 # 澹奕

    謝邀。當初擁有統一德意志能力的國家就是北方的普魯士與南方的奧地利帝國,然而雙方卻意見相左。普魯士主張的“小德意志”,還有奧地利帝國主張的“大德意志”兩個方案。而兩個方案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針對奧地利帝國除奧地利本體以外其他地區的處理。按道理來說,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大多都來自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正統,更加具備統一德意志的意願。然而北方的普魯士國力強悍,也不容小覷。

    普魯士與丹麥之間的戰爭結束以後,奧地利勾結巴伐利亞、薩克森等德意志內部邦國攻擊普魯士,雙方為爭奪整個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而爆發戰爭。當時整個德意志地區大部分的邦國都支援奧地利,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普魯士大獲全勝。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是“小德意志”的忠實維護者,他認為奧地利這個龐大但是民族眾多的帝國,如果成為德意志的主導,對於德意志來說,就等於揹負了巨大的累贅。

    所以普魯士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把奧地利納入統一德意志的計劃之中,所以在戰爭以後直接將奧地利從帝國版圖中給踢了出去。

    最終,普法戰爭後,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中宣告誕生。而被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拋棄的奧地利,逐漸形成了東南歐的又一大強國,就是著名的“奧匈帝國”。

  • 3 # 胡楊夕陽下

    普魯士源於條頓騎士團,在歐洲屬於新生力量,而哈布斯堡是傳統王室,而且是歐洲丈母孃。俾斯麥和威廉忍了,成就了所謂德意志的統一。希特勒不服,結果你也曉得

  • 4 # 國民英雄張自忠

    一來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雖然戰敗,但整體實力未損,普魯士如果強上,也不一定拿的下,兩敗俱傷的話,英華人最開心了,你懂的。

    二來德意志地區傳統上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而奧地利皇帝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國王名義上是普魯士,勃蘭登堡,巴伐利亞等德意志地區邦國的首領,若普強行吞奧那是犯上,其他邦國也可能更願意聽命於奧地利皇帝。

    三來如果普奧合併,那德意志地區將有兩個老大,其他小國聽誰的?一山不容二虎嘛,所以普魯士把奧地利排開組建德二(德一:神聖羅馬帝國,德二:德意志第二帝國,德三:就是希特勒的納粹帝國,又叫德意志第三帝國),而奧地利只能和自己的小夥伴們(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組建奧匈帝國,一戰後就GG了,直到後來二戰希特勒(他是奧地利人)將德奧合併,奧地利才回到德意志大家庭的懷抱。

  • 5 # 昭楊

    縱觀歐洲近代史,在外交上有大格局大視野的戰略家不多,而俾斯麥就是其中一個,他的戰略眼光不僅僅是在1866年普奧戰爭中制止普軍總參謀部趁機進軍維也納的打算,要求儘快與奧地利和談,以相對寬容的條件結束普奧戰爭。

    不為人所知的是,俾斯麥1870年普法戰爭後主張不要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因為德國割讓法國視為本土的阿爾薩斯-洛林,會導致法國一直敵視德國,對德國在歐洲的地位非常不利。但是普軍總參謀部認為,割讓阿爾薩斯-洛林有助於鞏固德國西南邊境的國家安全。最終,總參謀部的意見佔了上風。

    結果,歷史演變證明,俾斯麥的預見是對的。復仇主義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生根發芽,收回阿爾薩斯-洛林成了當時法國上下軍民共同願望。一戰前英法俄三國協約國集團的組建,都和法國復仇有關。

    綜合以上,俾斯麥放棄進攻奧地利不是偶然的,是他一直以來謹慎不張揚,不和強國結仇的戰略思維的體現。

    他的目標是統一德意志,但深知統一德意志必然會帶來歐洲權力格局的變化,因此儘量避免炫耀武功。如果進攻奧地利,不但無助於統一南德四邦(為了自保而倒向法國),反而可能引發英法俄列強的警覺。

    何況奧地利帝國領土廣大,包括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普魯士很難短期內將其征服,反而有可能樹立一個敵人,或者長期陷入普奧戰爭中。這都違背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目標。

  • 6 # 東方閏土養木

    不是不想,是列強不同意,以這個事件為導火索還爆發了普法戰爭,普魯士雖然戰勝但也永遠的失去了兼併奧地利的機會,直至二戰前期希特勒上臺才強行兼併奧地利。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德意志統一的程序中出現了“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兩種方案,兩者的區別正在於是否將奧地利納入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最終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帶領普魯士按“小德意志”方案完成了統一,此後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那麼俾斯麥這麼做的原因何在?

    其一為了避免因吞併奧地利帶來的歐洲地緣格局的震盪引起列強幹預: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一體系的本質在於維持歐洲列強的均勢:歐洲形成了英、法、奧、普、俄五大強國,列強之間既互相勾結又彼此牽制。如果普魯士吞併奧地利勢必改變整個歐洲的地緣格局,對英、法、俄而言都是不願看到這一幕的——畢竟一個囊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對其將是極大的威脅,這點我們看看之後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局面就不難理解。儘管當時英、法、俄無法未卜先知預料到德國會膨脹到何等地步,但絕不希望中歐突然崛起一個足以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強權。因此如果普魯士執意吞併奧地利極有可能引發英、法、俄的干涉。

    其二佔領奧地利是會帶來可觀的利益,但之後的治理問題卻足以令統一後的德意志焦頭爛額——事實上當時的奧地利能否被視為一個德意志民族的國家都難以確定:在奧地利治下有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等多個民族,這些民族加起來幾乎是奧地利境內德語民族的3倍左右。如果普魯士吞併奧地利實際上完成的並不是德意志的統一,而是要代替奧地利接管其境內大量的斯拉夫民族,複雜的民族關係將使普魯士在吞併奧地利後不僅難以因此提升國力,反而會成為牽制消耗普魯士財力和軍力的無底深淵,精明的俾斯麥自然不願揹負這個包袱。

    其三德意志的統一是以普魯士為主體構建的統一的聯邦制國家,之前的巴伐利亞、黑森、漢諾威、薩克森等德意志諸侯國依然存在,只不過被置於統一的聯邦管轄之下。既然德意志帝國的政體是聯邦制,那麼如果普魯士吞併了奧地利自然也得保留奧地利作為帝國之下的一個邦,如此一來在德意志帝國內部就形成了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大邦國之間的競爭關係,而這勢必會削弱普魯士在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中的地位。

  • 8 # 劉權林

    俾斯麥全名叫“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在德語中,名字裡帶“馮”的都是貴族,憑藉俾斯麥的聰明智慧,是必然要排除奧地利的。

    俾斯麥帶領普魯士統一時,奧地利還是叫奧匈帝國,下圖綠色區域就是奧匈帝國面積。德意志統一時,奧匈帝國和普魯士都想佔主導權,通俗一點就是,奧匈帝國和普魯士都想把其他說德語的地區佔領為自己領土,自己完成統一,於是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發生了普奧戰爭,普魯士把奧匈帝國打敗了,於是德意志統一程序就由普魯士主導了。

    俾斯麥也不可能把奧匈帝國也統一進來,普魯士統一的地方都是說德語的地區。奧匈帝國總人口5000萬,但日耳曼人口才佔23%,也就是有4000萬左右的不說德語的人口,如果都統一進來,德國就不是德國了,要知道現在德國也才8000萬人口。民族問題最後也導致了奧匈帝國的解體。

    奧匈帝國解體後,德國為什麼沒有把奧地利吸收了呢?因為英法不同意,雖然希特勒強行把奧地利併入進來,但最後還是失敗了,現在德國主導歐盟,英法更不會同意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了。

  • 9 # duh23333

    因為那時候奧地利早先德意志一步與匈牙利結成了"奧匈帝國"。是奧地利自己要分離出去的,而不是俾斯麥要將它排除出去。

  • 10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從1864年到1871年,普魯士王國為了完成德意志的統一連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三場王朝戰爭,擺平了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勢力,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這其中1866年發生的普奧戰爭就是一場決定統一的德國是由普魯士和奧地利誰領導的戰爭,最終奧地利戰敗喪失了對於德意志諸邦國的影響力,被排斥在德意志帝國之外。德意志帝國不吸收奧地利是出於當時的現實考慮。

    1、奧地利領土範圍過於巨大,普魯士吞不下它。當時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頂尖家族之一,透過戰爭、聯姻等手段建立歐洲霸權,佔有了龐大的領土。到1866年的時候雖然連續遭遇打擊,領土大面積縮水,但是依舊掌控有奧地利、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加里西亞、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埃西亞在內的67萬平方公里領土。而整個德意志帝國被普魯士統一的部分才有54萬平方公里,強行吞併奧地利只能消化不良。

    2、讓奧地利加入德意志帝國,會影響普魯士對於帝國的掌控。德意志帝國是由27個領地構成,並不是普魯士統治一切,普魯士僅佔有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只是因為普魯士擁有最強大的力量所以普魯士國王才成為帝國皇帝,但是如果其他領地一起反對,德皇也受不了。

    這種情況下一旦奧地利加入德意志帝國就會形成兩個領導核心,造成國家分裂。因為普奧戰爭雖然奧地利戰敗了,但是在資歷、威望、統治正統性上,奧地利是遠超過普魯士的。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前,德意志曾經有過兩次形式上的統一,一次是神聖羅馬帝國,一次是德意志邦聯,這其中的主導國家都是奧地利,說句不好聽的話普魯士國王一家最早都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封臣。

    3、歐洲外交形勢不允許普魯士吞併奧地利。實際上在普奧戰爭之前,歐洲各國沒人相信普魯士能擊敗奧地利,因此在普魯士宰相俾斯麥進行外交攻勢孤立奧地利的時候,沙俄、法國因為和奧地利有勢力範圍糾紛樂於見到奧地利被削弱,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只要歐洲大陸不出現霸主就不插手,義大利和奧地利有領土糾紛與普魯士結盟,說白了歐洲各國希望普魯士和奧地利兩敗俱傷,不希望看到德國統一。

    開戰後普魯士憑藉優秀的戰略戰術、密集鐵路網快速部署兵力以及新式武器的強大威力,僅用7個星期就擊敗了奧地利軍隊,再加上寬鬆的停戰條約使得奧地利迅速認輸,才沒給法國、沙俄、英國插手戰爭的機會。如果普魯士想要吞併奧地利必定陷入曠日持久的戰事,那麼歐洲其他國家一定會插手阻止德國統一,畢竟沒人希望看到歐洲中部崛起一個強大的新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辨別紫砂泥料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