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為什麼能在1---4歲左右的短短几年中,不經過正式的訓練而基本上獲得社會上通用的語言?他們是怎樣獲得的?其內在機制是什麼?這是當代心理學和發展心理語言學中最尖銳複雜的基本課題之一。到目前為止,已先後出現了,四種具有廣泛影響的理論假說,即:阿爾伯特----模仿說;巴浦洛夫和斯金納----強化說;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說;皮亞傑----認知學說。在這些理論之間存在著非常激烈的爭論,其中主要的熱點問題有:
語言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語言是被動的學習還是主動的創造;
認知發展,尤其是思維發展與言語發展的關係。
(一)模仿說
這是心理學界關於言語獲得機制的最早的一種理論假,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Allpor,1924)t率先提出,在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很流行。其主要觀點是嬰兒的語言是對成人語言的模仿,是成人語言的簡單翻版。很多人反對這一理論,也有人支援這一理論。
在此基礎上後人又進行了很多研究,其理論的發展如下:
1、哈理斯和哈賽默對模仿在言語獲得中的作用進了比較研究,證實了嬰兒言語活動中模仿成份。
2、懷特赫斯特1975年對傳統“模仿說”進行了改造,提出了“選擇性模仿”的新概念。其主要觀點是:
2 示範者的言語和模仿者的反應之間具有功能關係。即兩者不僅在形式上相似,更重要的還在於在功能上相似。因而,嬰兒對成人的言語不必是一對一的完全臨摹,只要功能相似就可以了。
2 選擇性模仿不是在強化和訓練的情況下發生的,而是在自然環境中發生的言語獲得方式。因此,成人與嬰兒雙方的言語行為,在時間上不是即時的,在形式上也不是一一對應的,而是有所創造選擇。
3、對“模仿說”的評價
2 模仿說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嬰兒言語獲得的過程中,嬰兒透過模仿確實獲得了一些言語能力。
2 對模仿說的理解,我們必須注意到以下三點:α在嬰兒言語獲得過程中,不只是有直接模仿和選擇性模仿在起作用,而是多種型別的模仿在起作用。在言語獲得過程中,有四種類型的言語模仿行為:“即時的完全的臨摹”在嬰兒發展的最初時期起作用。“即時的不完全臨摹”、“延遲模仿”(即一種非即時性的臨摹,有變形創造因素)“選擇性模仿”(按照語言範型的結構,功能在新的情境中表述新的內容),是一種既有臨摹又有創新的模仿。例:“這是紅的,不是黃的”“ 這是阿姨,不是媽媽”。b嬰兒的言語模仿是在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自然進行的,他人的示範往往不是有意的。嬰兒在與人交流中聽到的話語或偶爾聽到的別人的話語都可能自然地起著示範的作用,但對於那些比嬰兒已有認知技能複雜的多的語言範型,模仿的發生也受著其認知發展水平的景響。c“模仿說”不能解釋清楚人工“野孩”(吉妮)為什麼只獲得詞語,而不能掌握基本的語法規則的事實。
(二)強化說
1、主要觀點
強化說是以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為基礎的。無論是巴浦洛夫還是斯金納都認為,嬰兒言語的掌握和發展歸根結底是條件反射系統的形成和發展,而強化在這一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斯金納特別強調“強化依隨”。強化依隨是指強化的刺激緊跟在言語行為之後,他認為“強化依隨”在嬰兒言語行為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2 它最初強化的是個體偶爾發出的某些近似於言語的活動。例:嬰兒的偶然發出[ma]聲,母親就笑著來抱他,撫摸他並應答他。
2 程式是漸進的。若要嬰兒的學習一個句子(或詞語),不必等他碰巧說出這句話(或詞語)才給予強化,只需他所說的稍微接近於那句子(或詞語)就給予強化,然後再強化更加接近於該句的話語,透過這種逐步接近的強化方法嬰兒最終掌握了複雜的語言統。
2、喬姆斯基對強化說的評價
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對斯金納的強化說“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與徹底的剖析”。喬姆斯基認為嬰兒不可能透過強化而形成言語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系統原因有以下三點
2 如果對於嬰兒每項言語活動(尤其是詞語的組合)都要用強化的條件反射方式來建立的話,則其所需數目和時間實在太大,嬰兒在1~3歲這麼短的時間內根本不可能獲得言語。
米勒(1765)指出:僅僅聽一遍由20個單詞可能組成的所有句子就要花費估計比地球年齡還大1000倍的時間。因此,嬰兒不可能單獨地去一詞詞、一句句的分開學習的所有的言語,他需要發現一些一般規則,這些規則使他能理解並創造出新的句子。
2 嬰兒最初獲得的語法結構與成人有所不同。如:嬰兒常說:He goed out (他出去了)這不可能是直接模仿了成人言語,也不是隨便出說的錯誤,而是他們在有系統、有意義地創造自已的語言體系。
2 成人在和嬰兒“交談”時,往往並不對嬰兒的“錯誤言語”進行糾正,而總是順著他那不完整的詞不達意的話語去儘量現解他,甚至模仿他的言語進行交談,他們談話的目的主要在於相互瞭解以及完成當前一些實際目標,沒有多少時間來注意語言的細節。
必須承認,喬姆斯基的分析有一分道理,他指出了強化說的致命弱點。但是,不可否認強化說也有其合理性,可以用來解釋一些言語活動尤其是能解釋清楚最初的語音和單個單詞等低階言語的發生發展過程。
(三)轉換生成說
又稱“先天語言能力學說”,是喬姆斯基(1957)在其法《句法結構》一書中提出的一種語言理論。1959年他對斯金納《言語行為》中“強化說”的深刻批判,極大地震撼了美國語言學和心理學界,被稱為“語言學的革命”對世界各國心理學、語言學、哲學、認知科學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主要觀點:
喬姆斯基主張:語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生活在任何社會環境下的正常嬰兒均可成功地獲得語言。其轉換生成說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點:
2 語言是創造的。也就是說獲得語言並不是去學會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組句規則去理解和創造句子,句數是無限的。
2 語法是生成的。兒童生下來就具有一種普遍語法,這種普遍語法的實質就是一種大腦具有的與語言知識相關的特定狀態,一種使嬰兒能學會人類任何語言的物理及相應的心理機制。嬰兒就是憑藉這個普遍語法去分析和理解後天語言環境中的語言素材。嬰兒言語獲得過程就是由普遍語法向個別語法轉化的過程,這個轉化是由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LAD)實現的,這個語言獲得裝置是喬姆斯基,甚於語言的普遍性,假定人腦具有一種對語言材料進行加工的現成裝置。
2 每一句子都有兩個結構層次: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表層結構是直接能感知到的句子的外部形式——語音、語法的結構;深層結構是句子意義的結構。嬰兒感知的是語言的表層結構、外部形式
詞的材料透過LAD的轉換加工,可生成無數的句子,從而掌握了基本語法形式的嬰兒就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說出他從未聽見過的句子。(他強調正是由於LAD的存在,兒童才能只聽到有限的句子,卻能產生無限多的句子,才能在短短的幾年中流利的運用語言)
(2)簡單評價
優點:喬姆斯基的理論使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行為主義言語獲得理論的束縛,認識到嬰兒言語獲得過程中神經系統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研究言語過程的心理機制問題,這是很有理論意義和借鑑價值的。
缺點:
2 LAD裝置只是一種假設,要證明這個假設非常不容易,目前還沒有得到有力的事實證據。
2 他強調天賦觀念,強調先天性低估了環境和教育在言語獲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語言的社會性。
(四)認知學說
六七十年代以來,以皮亞傑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提出的,對認知和言語發展關係的新看法,對嬰兒語言獲得及相應理論的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並逐漸成為目前這一領域具備廣泛影響的主導理論。
皮亞傑認為,語言是兒童的一種符號表徵功能,不是邏輯運算髮展的動力,只是為兒童
能力發展服務的各種符號工具中的最重要的一種,語言源於智力,認知結構是語言發展的基礎,語言結構隨著認知結構的發展而發展。對此,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論證。
2 從個體的發展來看,語言出現於1.5歲左右,而研究表明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感知運動智慧,這是一種建立在感知覺基礎之上的“動作化思維”,邏輯的產生先於語言,所以並不需要語言的幫助。
2 皮亞傑的合作研究者辛克萊對5-8歲兒童的運算階段和語言階段之間的關係的研究表明,僅僅透過語言的訓練掌握一定的表達方法,並不能保證邏輯運算結構的獲得與發展,是智力運算促進了語言的發展而非相反。
2 奧立彤和佛斯等人對聾啞兒童、盲童與正常兒童的比較研究證明:聾啞兒童雖沒有語言,但有思維,仍經歷著同正常兒童一樣的發展階段,只是晚一二年;盲童和正常兒童相比,其進行同樣的思維作業要比正常兒童延遲四或更多年。他們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先天盲童的感知運動圖式,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妨礙,一般的協調動作進行了的緩慢,而他們在語言方面的發展並不足以補償這種缺陷,由此可見,認知層構的發展早於並制約著語言的發展。
(2)評價:
優點:皮亞傑的這一理論既不同於強化說,也不同於轉換生成說,它特別強調主客體相互作用在嬰兒言語獲得中的重要作用。闡明瞭思維和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它使我們對言語發生的內在機制有了進一步的深層認識,對於我們理解嬰兒如何獲得言語有著重要意義。
嬰兒為什麼能在1---4歲左右的短短几年中,不經過正式的訓練而基本上獲得社會上通用的語言?他們是怎樣獲得的?其內在機制是什麼?這是當代心理學和發展心理語言學中最尖銳複雜的基本課題之一。到目前為止,已先後出現了,四種具有廣泛影響的理論假說,即:阿爾伯特----模仿說;巴浦洛夫和斯金納----強化說;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說;皮亞傑----認知學說。在這些理論之間存在著非常激烈的爭論,其中主要的熱點問題有:
語言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語言是被動的學習還是主動的創造;
認知發展,尤其是思維發展與言語發展的關係。
(一)模仿說
這是心理學界關於言語獲得機制的最早的一種理論假,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Allpor,1924)t率先提出,在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很流行。其主要觀點是嬰兒的語言是對成人語言的模仿,是成人語言的簡單翻版。很多人反對這一理論,也有人支援這一理論。
在此基礎上後人又進行了很多研究,其理論的發展如下:
1、哈理斯和哈賽默對模仿在言語獲得中的作用進了比較研究,證實了嬰兒言語活動中模仿成份。
2、懷特赫斯特1975年對傳統“模仿說”進行了改造,提出了“選擇性模仿”的新概念。其主要觀點是:
2 示範者的言語和模仿者的反應之間具有功能關係。即兩者不僅在形式上相似,更重要的還在於在功能上相似。因而,嬰兒對成人的言語不必是一對一的完全臨摹,只要功能相似就可以了。
2 選擇性模仿不是在強化和訓練的情況下發生的,而是在自然環境中發生的言語獲得方式。因此,成人與嬰兒雙方的言語行為,在時間上不是即時的,在形式上也不是一一對應的,而是有所創造選擇。
3、對“模仿說”的評價
2 模仿說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嬰兒言語獲得的過程中,嬰兒透過模仿確實獲得了一些言語能力。
2 對模仿說的理解,我們必須注意到以下三點:α在嬰兒言語獲得過程中,不只是有直接模仿和選擇性模仿在起作用,而是多種型別的模仿在起作用。在言語獲得過程中,有四種類型的言語模仿行為:“即時的完全的臨摹”在嬰兒發展的最初時期起作用。“即時的不完全臨摹”、“延遲模仿”(即一種非即時性的臨摹,有變形創造因素)“選擇性模仿”(按照語言範型的結構,功能在新的情境中表述新的內容),是一種既有臨摹又有創新的模仿。例:“這是紅的,不是黃的”“ 這是阿姨,不是媽媽”。b嬰兒的言語模仿是在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自然進行的,他人的示範往往不是有意的。嬰兒在與人交流中聽到的話語或偶爾聽到的別人的話語都可能自然地起著示範的作用,但對於那些比嬰兒已有認知技能複雜的多的語言範型,模仿的發生也受著其認知發展水平的景響。c“模仿說”不能解釋清楚人工“野孩”(吉妮)為什麼只獲得詞語,而不能掌握基本的語法規則的事實。
(二)強化說
1、主要觀點
強化說是以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為基礎的。無論是巴浦洛夫還是斯金納都認為,嬰兒言語的掌握和發展歸根結底是條件反射系統的形成和發展,而強化在這一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斯金納特別強調“強化依隨”。強化依隨是指強化的刺激緊跟在言語行為之後,他認為“強化依隨”在嬰兒言語行為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2 它最初強化的是個體偶爾發出的某些近似於言語的活動。例:嬰兒的偶然發出[ma]聲,母親就笑著來抱他,撫摸他並應答他。
2 程式是漸進的。若要嬰兒的學習一個句子(或詞語),不必等他碰巧說出這句話(或詞語)才給予強化,只需他所說的稍微接近於那句子(或詞語)就給予強化,然後再強化更加接近於該句的話語,透過這種逐步接近的強化方法嬰兒最終掌握了複雜的語言統。
2、喬姆斯基對強化說的評價
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對斯金納的強化說“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與徹底的剖析”。喬姆斯基認為嬰兒不可能透過強化而形成言語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系統原因有以下三點
2 如果對於嬰兒每項言語活動(尤其是詞語的組合)都要用強化的條件反射方式來建立的話,則其所需數目和時間實在太大,嬰兒在1~3歲這麼短的時間內根本不可能獲得言語。
米勒(1765)指出:僅僅聽一遍由20個單詞可能組成的所有句子就要花費估計比地球年齡還大1000倍的時間。因此,嬰兒不可能單獨地去一詞詞、一句句的分開學習的所有的言語,他需要發現一些一般規則,這些規則使他能理解並創造出新的句子。
2 嬰兒最初獲得的語法結構與成人有所不同。如:嬰兒常說:He goed out (他出去了)這不可能是直接模仿了成人言語,也不是隨便出說的錯誤,而是他們在有系統、有意義地創造自已的語言體系。
2 成人在和嬰兒“交談”時,往往並不對嬰兒的“錯誤言語”進行糾正,而總是順著他那不完整的詞不達意的話語去儘量現解他,甚至模仿他的言語進行交談,他們談話的目的主要在於相互瞭解以及完成當前一些實際目標,沒有多少時間來注意語言的細節。
必須承認,喬姆斯基的分析有一分道理,他指出了強化說的致命弱點。但是,不可否認強化說也有其合理性,可以用來解釋一些言語活動尤其是能解釋清楚最初的語音和單個單詞等低階言語的發生發展過程。
(三)轉換生成說
又稱“先天語言能力學說”,是喬姆斯基(1957)在其法《句法結構》一書中提出的一種語言理論。1959年他對斯金納《言語行為》中“強化說”的深刻批判,極大地震撼了美國語言學和心理學界,被稱為“語言學的革命”對世界各國心理學、語言學、哲學、認知科學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主要觀點:
喬姆斯基主張:語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生活在任何社會環境下的正常嬰兒均可成功地獲得語言。其轉換生成說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點:
2 語言是創造的。也就是說獲得語言並不是去學會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組句規則去理解和創造句子,句數是無限的。
2 語法是生成的。兒童生下來就具有一種普遍語法,這種普遍語法的實質就是一種大腦具有的與語言知識相關的特定狀態,一種使嬰兒能學會人類任何語言的物理及相應的心理機制。嬰兒就是憑藉這個普遍語法去分析和理解後天語言環境中的語言素材。嬰兒言語獲得過程就是由普遍語法向個別語法轉化的過程,這個轉化是由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LAD)實現的,這個語言獲得裝置是喬姆斯基,甚於語言的普遍性,假定人腦具有一種對語言材料進行加工的現成裝置。
2 每一句子都有兩個結構層次: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表層結構是直接能感知到的句子的外部形式——語音、語法的結構;深層結構是句子意義的結構。嬰兒感知的是語言的表層結構、外部形式
詞的材料透過LAD的轉換加工,可生成無數的句子,從而掌握了基本語法形式的嬰兒就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說出他從未聽見過的句子。(他強調正是由於LAD的存在,兒童才能只聽到有限的句子,卻能產生無限多的句子,才能在短短的幾年中流利的運用語言)
(2)簡單評價
優點:喬姆斯基的理論使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行為主義言語獲得理論的束縛,認識到嬰兒言語獲得過程中神經系統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研究言語過程的心理機制問題,這是很有理論意義和借鑑價值的。
缺點:
2 LAD裝置只是一種假設,要證明這個假設非常不容易,目前還沒有得到有力的事實證據。
2 他強調天賦觀念,強調先天性低估了環境和教育在言語獲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語言的社會性。
(四)認知學說
六七十年代以來,以皮亞傑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提出的,對認知和言語發展關係的新看法,對嬰兒語言獲得及相應理論的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並逐漸成為目前這一領域具備廣泛影響的主導理論。
(1)主要觀點:
皮亞傑認為,語言是兒童的一種符號表徵功能,不是邏輯運算髮展的動力,只是為兒童
能力發展服務的各種符號工具中的最重要的一種,語言源於智力,認知結構是語言發展的基礎,語言結構隨著認知結構的發展而發展。對此,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論證。
2 從個體的發展來看,語言出現於1.5歲左右,而研究表明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感知運動智慧,這是一種建立在感知覺基礎之上的“動作化思維”,邏輯的產生先於語言,所以並不需要語言的幫助。
2 皮亞傑的合作研究者辛克萊對5-8歲兒童的運算階段和語言階段之間的關係的研究表明,僅僅透過語言的訓練掌握一定的表達方法,並不能保證邏輯運算結構的獲得與發展,是智力運算促進了語言的發展而非相反。
2 奧立彤和佛斯等人對聾啞兒童、盲童與正常兒童的比較研究證明:聾啞兒童雖沒有語言,但有思維,仍經歷著同正常兒童一樣的發展階段,只是晚一二年;盲童和正常兒童相比,其進行同樣的思維作業要比正常兒童延遲四或更多年。他們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先天盲童的感知運動圖式,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妨礙,一般的協調動作進行了的緩慢,而他們在語言方面的發展並不足以補償這種缺陷,由此可見,認知層構的發展早於並制約著語言的發展。
(2)評價:
優點:皮亞傑的這一理論既不同於強化說,也不同於轉換生成說,它特別強調主客體相互作用在嬰兒言語獲得中的重要作用。闡明瞭思維和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它使我們對言語發生的內在機制有了進一步的深層認識,對於我們理解嬰兒如何獲得言語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