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玩的國學

    三個詩人的清明

    清明節是一個複雜的節日。古代的清明節算的上華人的一個大節,人們都是要隆重熱烈的過節的。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帶著對忠臣隱士介子推的紀念,後幾天是上巳節,是古代的狂歡節,這一天,青年男女們可以自由戀愛而沒有什麼忌諱。

    另外,清明節處於暮春時節,一切都是那麼生機勃勃,春天的味道瀰漫在空氣之中。春天是一個勃發生命力度的季節。歷來崇尚天人合一精神的華人,喜歡到野外踏青,畢竟,郊外的景色更加讓人心胸開闊心曠神怡。比如辛棄疾寫道: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清明節充滿了華人特有的儀式感。主要是尋根溯源的祖先崇拜的意識。清明節是一定要到祖先的墳前祭拜的,畢竟華人認為,這種意識是人神、人鬼,當下與過去的一種溝通方式。

    然而,詩人筆下的清明節,所寫的景物不同,所要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如果清明節的情感都是一樣的話,就沒了人性的參差美,那樣,文學和詩歌將毫無意義。

    唐代詩人杜牧寫過清明,因為通俗易懂,歷來被人稱頌,成為最為流行的清明節的詩。而白居易的清明節的詩歌,寫的比較朦朧,不過這也符合清明節煙雨濛濛的景色。而陸游的寫清明節的詩,風格根本就不像懷有大英雄夢想的陸游所寫。然而,恰恰陸游的這首詩表達的情感最為豐富,也是陸游失意一生的總結,同時還帶有強烈的牢騷,不過他牢騷的方式比較隱晦而已。

    杜牧的清明節,是淡淡的小傷感。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不傷感,不杜牧,不傷感,不晚唐,不傷感,不詩人。

    晚唐詩人杜牧,是個具有感傷性格的詩人。在清明節的微雨中,杜牧要是縱馬賓士豪氣干雲,就不像杜牧了。斷魂的人,看見春天的清明景色,看見路邊行人,好像都是斷魂的,這就叫做詩歌的移情效應。

    清明節的微雨中,找一家小酒店,最好有江南美女當壚賣酒的小酒店,最好有古樸的酒旗,最好有鄉村煙火氣的那種,品一杯酒,沉思一段人生。一種淡淡的憂傷,淡淡升起。

    這就是杜牧的清明節。你要說具體怎麼感傷,也沒有明白說出。不過,這就是詩歌的魅力。要是把話都說明白了,那又怎麼叫詩呢?詩的作用,就在於能勾起你心中那淡淡的漣漪,至於那漣漪飄散到何時,飄散到哪裡,就看讀者的欣賞力了。

    陸游的清明節,是壯志未酬的憂傷。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如今的事態人情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

    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賣杏花。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著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品名茶。

    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陸游的這首詩,如果把它算作寫清明節的話,那應該可以超過杜牧的那首。因為,這是陸游的另外一種風格的體現,也是陸游內心真實的波瀾。這首詩,既有陸游對人生的認識,所謂世態炎涼人走茶涼,也有陸游心中的鬱悶,是詩人內心深處真實的體現。中國文化是講究並推崇一個誠字的。只有誠,才能感天動地打動人心。陸游在這首詩中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情感的。按照陸游的英雄主義的性格和胸懷,他怎麼能安心在臨安的客棧中,看春雨濛濛,聽樓外的賣花之聲呢,怎麼可能甘願寫字喝茶呢,因為匈奴未滅,因為故土未復。他應該是鐵馬冰河,應該過著“鐵馬秋風大散關”的生活。而如今,困居在臨安的客棧,門外是濛濛春雨,怎麼叫人鬱悶和傷感?

    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於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尾聯化自陸機的名句“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但這句話更加隱晦地說出,京師的風氣很差,空氣混濁,怕自己被京師的繁華和汙濁汙染了自己,還是趕緊收拾行裝,回到自己的家鄉去!但是,故園早已成為敵國的土地,王師北定中原日,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這是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的清明,這是一個壯志難酬鬱悶的清明。這是陸游的清明。

    白居易的清明,是閒著沒事幹的閒適的清明。

    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白居易在唐朝詩人中,日子算是過的比較好的。雖然也經歷過貶謫,但是白居易篤信佛老,善於自我調適心情,往往把日子過的恬淡閒適。這首詩就是他的心情的體現。清明節,月色朦朧,有好風送暖,有繁花飄香。詩人在迴廊上散步,遠處傳來歌聲。多麼美好的仲春之夜啊。

  • 2 # 崑崙之柏

    杜牧、白居易、陸游都是怎樣記錄清明心景的?

    唐代詩人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南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項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細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詩是一首著名的清明詩。本來清明應該是春天的一個好的節日,應該有一個好的心情,可是杜牧確寫得如此悽風苦雨,心情低落不堪,將當天的清明節的春雨天氣,行走在路途的苦悶心情躍然紙上,有心寫的雨天行人路上無奈心情,無心寫的“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確將“杏花村”的酒一下寫出了名。

    白居易的詩的心情就好多了,晴朗的夜裡在月光下散㱑,圍繞豪華的官府,獨繞回廊慢㱑,聽著遠方管樂演奏音樂,心情舒暢地邁步看著春花。

    南宋陸游的詩所表露的心情也是不舒服的,寫出了人世間世態炎涼,客住京城的無奈,蹉跎不順的,夜晚難以入眠聞雨聲,百無聊賴,幸好還有幾天清明時節可以到家了,聊以自慰。

    總之,“存在決定意識”這句話早已說得十分清楚了。無論是哪位著名的詩人寫的詩,都與當時的環境和心情是一至的,“詩言志”就是表達當時內心深處的真實意思的。

  • 3 # 每天讀詩詞

    其實理解這三首詩的心境,必須去了解清明節和他們三位大詩人的經歷。

    首先說清明節。

    我們先來了解下清明節是如何成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

    周代:清明節始於周代,已有2500年曆史,《周禮》 記載 【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當時只是為了禁菸火。

    春秋戰國:其實在中國北方,氣候乾燥,這種改火、禁火習俗逐漸演化為【寒食節】,這幾天禁菸火、吃冷食,之後又融入紀念介子推的民族情節。

    漢代:改【寒食節】為【禁菸節 】 ,百姓家不得生火,持續時間可達一個月甚至百天。

    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後,隨著市井生活興起,寒食節逐漸淡化。

    宋元:融合三月三【上巳節】“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的春季郊遊、水邊沐浴習俗。

    從而形成了以祭祀掃墓 禁火 冷食 郊遊 的習俗,清明節之習俗基本定型。

    所以對於清明節,一直以來都是祭祀先人,暮春踏青的習俗。所以一到清明,天又下著雨,這幾日肯定會想念家鄉,思念已故先人。

    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先說白樂天。

    白樂天,他青年的時候聰明又努力,當了官之後也是個懷有赤子之心關心百姓疾苦的稱職地方官,可後面因為他的耿直敢說話得罪了別屢次被貶,後面也就圓滑了,在官場上不求政績,但求逍遙了。

    他的這首《清明夜》全詩如下: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清明夜晚清風習習月色朦朧,青石的臺階,紅色的欄杆這裡是刺史的府宅。獨自在迴旋的走廊走走停停,聽著遠處弦管樂聲默默欣賞著院中盛開的花。

    這首詩一如白居易的風格,平易清麗,全詩在寫清明前後賞春之愉悅愜意的心境,在一個沒有下雨的清明之夜,在官宅中,獨自繞廊賞花,累了就休息下,還能時不時聽到遠方的管絃悅耳,著實像極了詩和遠方。

    再看看杜牧的《清明》

    杜牧也是少時才華出眾之人,26歲進士及第,後面在淮南節度使下面任掌書記,居住在揚州,那時候他風流瀟灑,喜歡與美女宴遊,當時的揚州城美女如雲,他也是如魚得水啊。

    後面回到長安,在長安呆了三年去了宣州,後來又被調回長安,在長安收到李德裕排擠,外放池州刺史。

    這首《清明》就是在池州所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為被外放之人,杜牧就是那路上行人,在清明紛紛細雨之際,漂泊無依、落魄斷魂,像極了現在一人在外打拼的“北漂”一族,清明節也不能回家,心中自然不好受。所以才有了借酒館一駐,聊解這羈旅之苦,可酒館還在遙遠的杏花深處。

    最後一起讀陸游的《臨安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陸游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晚年了,他出生在北宋滅亡之際,因為畢生主戰,所以處處受排擠,投身軍營(雖然短短不到一年),也提出了很多北伐之策,可就是未能實現心中收復故土的願望。

    在從蜀地回來後,在福州、江西等地方當了幾年小官,後面因為開倉賑糧的事被彈劾,辭官回到了老家山陰。五年之後朝廷想起了這個老頭子,便召他入京,這首詩就是寫在他入京的時候,在京城的賓館裡等待皇帝召見,清明節也不能回去啊,所以在無聊之際寫了這首詩。讀起來就有世事滄桑,看透人生之感。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複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鬱。這種抑鬱惆悵與其雄奇悲壯並不矛盾。唯其抑鬱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 4 # 讀書工

    關於清明,看唐宋這三大詩人怎麼說

    清明是中華民族的古老節日,又稱踏青節、祭祖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遠在唐宋時期,這個節日就非常盛行,當時的詩人們就用詩歌記錄下了這一盛況。

    杜牧的《清明》最負盛名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的感情是非常豐富複雜的,他在連綿不斷的春雨裡孤身趕路,面對大好春光、連綿雨絲和掃墓祭祖的一切,觸景傷懷,不知不覺之中一縷縷愁緒襲來,欲借酒消愁,又不知酒家在何處。

    白居易的《清明夜》的美好閒適

    《清明夜》–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詩人所處的清明之夜環境宜人,月色朦朧,詩歌既表達了一種對美景的愛惜,也流露出閒適愉悅之情。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的悲憤

    《臨安春雨初霽》–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陸游寫此詩時已經62歲,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裘馬輕狂,都在一生的宦海沉浮中被消磨殆盡。但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衰,對偏安一隅軟弱無能的朝廷感到絕望。詩人客居生活的無聊,壯志難酬的慨嘆,報國無門的悲憤,最終都散落在了這江南三月的杏花春雨中。

  • 5 # 老哥詩詞對聯

    杜牧、白居易和陸游都是著名的詩人,當然都是用自己的詩來表達自己的心境了。

    首先說說杜牧的《清明》,這是一首七絕古詩,詩中描述了清明節那天杜牧看到的情景。

    杜牧: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的清明細雨紛紛地飄落

    去祭拜的路上行人傷心黯然

    想問一下哪裡有賣酒的地方

    放牛童子指著前面的杏花村

    接下來是白居易的,關於清明節,白居易竟然寫了四首詩,分別是:《清明夜》、《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

    白居易:

    《清明夜》

    好風朧月清明夜

    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歌

    遙聽絃管暗看花

    釋文:

    清明節的夜晚,月色朦朧,涼風習習,刺史的府邸真豪華,碧玉的欄杆、紅色的牆,我獨自在這回廊中唱歌,遠遠聽著樂器的聲音,默默地欣賞著花朵。

    最後是陸游的《清明》,陸游把清明節那天悲傷的情景寫在了詩裡面,最後那句才是他想要說的“懷抱若為寬”,他告訴世人不管什麼事情都要放寬胸懷去面對。

    《清明》

    氣候江吳異,清明乃爾寒

    老增丘墓感,貧苦道途難

    燕子家家入,梨花樹樹殘

    一春回首盡,懷抱若為寬

    釋文:

    江東的氣候真是怪異,清明瞭還這麼寒冷,每年都要給墳墓新增泥土,窮困潦倒的時候,來一次都很難,燕子每家每戶都可以築巢,梨樹卻被風霜打殘了,一轉眼春天又要過去了,還是放開胸懷會更好。

    小夥伴們,你們有什麼好的詩詞是說《清明》的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慫恿以色列警惕亞洲國家的投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