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嶺鋒

    這個問題十分簡單,①是受其國家地緣影響。②是受其長久國家意志支配的結果。下面謹就這兩項因素分別探討問題產生的機理。

    一. 地緣因素對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發展取向的影響。一個大陸國家,無論其釆取攻勢戰略還是守勢戰略,它都必須重視陸上軍力建設,這一點,工業革命前如此,因為它一要保家衛國,有野心的國家還要開彊拓土。工業革命後至今依然如此,只是其中又增加了陸基空中力量的要素。而海基軍力至少是自今天以前它就必須服從於這個國家以陸為主的國家戰略,最多是與陸基軍力協調發展。這是由其地緣條件就是威脅與利益此前大多來自陸上所決定的。德國二戰時的軍力發展也沒有擺脫這種自然因素的限制,所以它的陸軍實力可以橫掃歐洲。(當時法國陸軍實力也十分強大,只是由於其戰爭指導思想的呆滯刻板,消極防禦戰略而致幾乎瞬間被德國打敗)只有在後來去進攻同樣的大陸軍國家蘇聯,它那橫掃歐洲的陸上軍力才徹底玩完。而其空軍力量也處於世界一流。但它的海軍力量卻有些差強人意了,甚至還不如給其打醬油的義大利和被其瞬間打敗的法國海軍,使其不得不以潛艇為主力,去和商船作戰。日本正好與德國相反,它是一個四面臨海,基本沒有戰略縱深的彈丸小國,它的全部威脅來自海上,向外擴張也必自海澤而起,工業革命前的日本,基本末受到來自域外的入侵,雖然與其隔海相望的中國自二千多年前的秦朝開始,唐朝、明朝都曾曾具備強大的航海實力,但不貴海軍,都是貿易與文化交流,正是中國文化的輸入,才使日本從矇昧逐漸走向了開化。

    但自西方工業革命以後,這個世咋桃源不太平了。曾經遭受了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也曾被迫簽訂過屈辱的城下之盟。但此卻成為日本鹹魚翻身之機,抓住了西方工業工命的尾巴,借勢而起,痛定思痛著重發展了它的海上軍力,使其不僅可以抵禦來自海上的威脅,還成為對其鄰國發動擴張侵略進攻型的強大力量,和掠奪它國資財的有力工具。於1894年打贏了中日甲午戰爭,攫取中國二億兩白銀,等於當年日本GDP的五倍,使其可以繼續投入更加鉅額經費發展其聯合艦隊,並在1905年消滅了沙俄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地海艦隊進一步打贏了日俄戰爭,成為實力與老牌日不落大英帝國相當的強大海軍,分別雄居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大海之上。

    二戰中,日本依靠這支聯合艦隊,徹底碾壓東亞、南亞、東南亞,也曾經打得實力強大的美國一度不敢輕攖其鋒!卻也只有美國當年這個同樣兩面臨海而又戰略縱深足夠,經濟及資源、工業實力超強,同樣注重海上軍力發展的國家,才使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撞上了鐵板,被美國這個實力更強大的海洋大國憑其巨大體量徹底壓垮。總之這兩個國家的陸海軍力差別根本原因就是,德國是大陸國家,而日本是海洋國家。

  • 2 # 皓月千山

    最主要的是地緣因素,歐亞大陸東西兩邊的英國和日本,只要在國力允許的情況下,都發展起來了強大的海軍,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如果敵人進攻,必然來自海上,自己要進行侵略擴張,海軍也是一切軍事行動的基礎,所以擴大海軍規模幾乎是一種必然。

    但是,擴大海軍規模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相比陸軍的一枝鋼槍兩條泥腿子,海軍的每一艘軍艦可以說都是巨量的真金白銀堆積出來的。日本為了建這樣一支海軍,當年就是天皇也是節衣縮食的,因為海軍擠佔了日本太多的國家資源,所以在二戰中日本的陸軍裝備在列強中是最差的,在面對英美蘇的軍隊時無論武器火力後勤補給等各方面都處於劣勢。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過程一直沒有中斷,在一戰中日本的軍隊幾乎沒有損失,而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僅軍艦在戰鬥中遭到很大的損失,戰爭後期還把大部分的軍艦鑿沉或是拆毀,重建海軍是在納粹黨上臺以後。

    德國是一個大陸型國家,毗鄰的法國當時不僅號稱Continental第一強國,也是自己的百年宿敵,為了對付法國,自然要優先建設一隻強大的陸軍部隊。海軍只能靠邊站。

    當德國以閃電戰橫掃西歐以後,欲征服英國時,海軍作為整個軍事力量的短板暴露了出來,在大西洋和北冰洋,德國海軍只能扮演一下偷襲者的角色,不過偷襲的物件也主要是那些防守薄弱的商船。整個二戰中,德國海軍水面艦只最大的戰績就是“俾斯麥”號戰列艦擊沉了英國的“胡德”號,但是取得這一戰果後,“俾斯麥”號馬上惹來強大的英國本土艦隊的圍攻,最終隕命大西洋。

    確實當時日本的國力和德國相比有較大差距,我沒有查資料,大概只有德國的75%吧?但是在整個二戰中日本共有航母25艘,戰列艦12艘,德國海軍總共只有戰列艦兩艘,沒有航母,可以說雙方海軍差距還是很大的。

    德國的海軍之所以不如日本海軍,是因為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必須經過漫長的建設週期,一戰後德國遭到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不僅國力被削弱,海軍也中斷了軍艦的建造,在納粹時期,雖然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暴增,但是這段時間畢竟太短,還不足以建設一隻強大的海軍。所以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雖然國力強於日本,但是海軍的總體實力不如日本。

  • 3 # 地球知識局

    其實你說德國海軍比日本落後一大截,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錯,但這也是我們後來人來看的。

    首先,德華人在傳統上玩兒海軍就不如日本玩得好。對於德國來說,其主要威脅是來自歐洲大陸,一支強有力的陸軍是德國得以立足於歐洲大陸的最大本錢。而對於日本來說,只要擁有強大海軍,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國家免受威脅。這也就是為什麼德華人傳統上發展陸軍,而日本人則習慣發展海軍。

    但是德國在一戰之前儼然已經打造了世界第二海軍,為什麼二戰的時候沒有呢?這是因為在一戰戰敗之後,德國的軍事實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陸軍上可以用新的戰法來繞過種種限制,偷偷發展海軍則很困難了,畢竟你要發展戰列艦是藏不住的。德國搞出來的戰列艦,後來又在海上戰爭中被當時還是很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打掉了。那麼對於德國來說,發展水下艦艇也就是潛艇來威脅英國的運輸線打英國的商船是當時戰爭中比較實際的戰法,既可以與把英國困在島上,又能夠躲過英國的海軍。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德國主要是透過潛艇來威脅英國海軍。

    而對於日本來說,由於它是一戰的戰勝國,在發展海軍上原本沒有什麼太多的限制,只不過後來為了保證太平洋的安全,美國牽頭,對各列強太平洋的艦隊進行了一個限制,那就是華盛頓條約。條約主要規定為: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總噸位之比為5:5:3:1.75:1.75。

    也就是說,日本的主力艦總噸位最多佔到美國的百分之六十。這是給日本加上的天花板,但即便如此,日本海軍的發展也比德國要名正言順多了。

    當時還是炮艦時代,航空母艦的作用還沒有被廣泛認識,等到偷襲珍珠港之後,全世界才恍然大悟,以後的海上戰爭可以用航空母艦對決的形式來進行。這個時候擁有大量航空母艦的美國和日本自然就成了世界上強大的兩支海軍,說到底,這還是戰法決定了海軍實力,有了戰法的革新,讓日本人的海軍也顯得強大起來,不虛傳統的英國海軍了。

    總而言之,德國重視陸軍和日本重視海軍的傳統,德國一戰之後,發展海軍受到嚴重限制,而日本受到限制較少,以及新的戰法使得日本的航空母艦優勢得以體現,都是日本在二戰時期,海軍遠遠強於德國的原因。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作為一個海軍愛好者的我來看,我覺得二戰的德國海軍並不比日本海軍差。題主這麼問也許是覺得在主力戰艦(戰列艦)噸位德國沒有日本多吧。但是並不代表德國海軍比日本差。

    俾斯麥設計對付的主要物件是對方商船和巡洋艦,其目的就是破壞英國的海上補給線。所以它擁有同時期海軍艦艇較高的航速,四萬多噸的卻扛著380mm的炮,和沙恩霍斯特級一樣,典型的大船扛小炮,因為它們兩個本來就不打算和對方硬幹,最多打一下戰列巡洋艦,碰上戰列艦,開全速脫離戰場,不和你硬剛。還有德國在一戰後海軍受到嚴格限制,能造出我們耳熟能詳的戰艦都已經突破好多限制了,不容易。

    而日本海軍的主力戰艦的戰略定位是最終決戰,其主要物件是美國,由於國力限制,日本在量上是不可能超得過美國的,於是便想在質上超越美國,於是便整出大和這樣的巨獸。由於在經歷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本的造船還是不錯了的。為了在量上彌補不足,日本海軍便制定出了對付美國的“九段邀擊漸減”戰略,所以大和是為了最後決戰用的。所以日本的主力戰艦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用的,所以在二戰最活躍的還是金剛級這些老式軍艦。

    所以為專門破交用的德國海軍艦艇的戰績甚至比專門窩在家裡等待決戰用的日本強。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有俾斯麥在交戰之初就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要不是被劍魚斷了腿,俾斯麥的戰績絕對不止是一個胡德。沙恩霍斯特擊沉光榮號航母,二戰唯一一艘被戰列艦擊沉的航母。“北方孤獨女王—提爾皮茲”牽制大量的英國海軍力量。

    而日本的主力戰艦則幾乎沒有戰績,(長門,陸奧,大和,武藏,伊勢級和扶桑級)甚至最後連日本最後的決戰武器只能進行自殺式攻擊。當時日本國民的驕傲—長門號被俘。從這些戰績來說德國海軍不必日本海軍差,甚至比日本海軍還要厲害。

    而德國海軍還將另一個海軍艦種發揮到了極致,沒錯那就是潛艇。德國潛艇的戰績就不用我大書特書了,光是初期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和擊沉大量英國運輸船外,在俾斯麥被擊沉後更被鄧尼茨搞出了“狼群戰術”,幾乎掐斷了英國的海上補給線,而反觀日本呢由於海軍戰略、戰術思想落後擁有大型的遠洋潛艇,幾乎沒有什麼作為(不過伊-58倒是擊沉運送原子彈返航時的印第安納安第斯號重巡),而美國潛艇卻擊沉無數的日本運輸船,被潛艇擊沉的商船佔比比英國還要多。

  • 5 # 前沿陣地

    這是由兩國的現實戰略需求導致的,因此才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首先說日本。日本是一個島國,本身就被海洋所包圍,所以其歷史上的威脅都是從海上過來的,比如元朝征服日本就是從海上進攻,而叩開日本大門迫使其改革的是美國海軍,因此日本需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才能保證其安全。

    而德國,其最需要解決的不是另一邊的海上對手英國等,而是同在歐洲大陸的鄰國,比如其世仇法國,以及俄羅斯等這些國家。因此德國更加重視發展陸軍,這才是德國所急需的,只有在這一方面得到滿足後才能放開發展海軍。而像一戰中,德皇威廉二世盲目發展海軍,結果卻是白白損失了大量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像樣的有價值的戰果。

    而在二戰中,日本向東南亞進軍就是為了石油橡膠這些戰略物資,而運往本土的運輸線就成了日本的生命線,所以日本更是需要強大的海軍來保障。戰時日本也在加急建造,但是最終還是無力對抗迅速發展壯大的美軍。

    而德國海軍,戰爭中除了使用潛艇破壞英國、蘇聯等國的物資交通線之外,就很少有其它作戰任務了,這也是其作戰定位所導致的。

  • 6 # 溫讀

    德國

    自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大規模擴軍至1945年5月8日,埃爾茨貝格爾簽訂停戰協議,僅有短短十年。德國有限的資源必須合理分配,而作為陸地大國馳騁歐洲,戰略資源必然大規模傾斜於路空軍。雖然德國的海軍科技不俗,但是時間太短資源有限,無法充分擴充,沒有成長空間,也對納粹的戰事幫助沒有路空軍那麼明顯。

    德國作為大陸國家,而且剛開始作戰重心在歐洲大陸,由此發展強大的陸軍是必然的。海軍需要科技支撐和大量人員長時間的培訓,一戰過後德國軍備被極大限制,在短短十年之間,很難組建出一支比較強大的艦隊。所以德國海軍只能被盟軍打的龜縮在港口。但是德國的科技讓他的潛艇戰術得以成功,蘇德戰爭拖住了德國的大量精力,海軍的狼群戰術依然對盟軍運輸船造成極大損失。德國的裝甲洪流實力戰績有目共睹,希特勒自然會發展目前更需要的方面。

    日本

    作為島國,海軍是它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有了強大的海軍才有去各國周遊的資本。所以日本發展的重心一直在海軍,1853年“黑船事件”對日本有了極大地衝擊,自明治維新以來,無阻力的大力發展海軍,直到開始二戰近半個世紀的海軍沉澱積累,之中經歷過的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海軍沒有多大損失,這麼久積累的家產自然比德國要雄厚。

    日本控制的東南亞等地,需要強大的艦隊去抵抗盟軍海軍,同樣也需要強大的艦隊去為各個戰區運輸兵員,若是海軍不強。那麼在各個島嶼上的陸軍只是待宰的羔羊,二戰後期即是例子,海軍被滅。一座座島嶼被盟軍艦隊分割,逐一破滅。所以海軍強大才會使日本強大,屹立不倒。

    但相信給兩國同樣時間發展海軍,德國必然會比日本強,畢竟黑科技擺在那,過於強大~

    以上。

  • 7 # 寰球視野新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的實力,確實在日本之上,但是如果我們進行比較的話就可以看出,德國比日本強大主要在於武器裝備的先進而非物資的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遭到了瘋狂的掠奪,整個國家經濟陷入了完全的停滯狀態。

    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八分之一領土,16%的煤炭產地和50%的鋼鐵產業,普法戰爭期間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回到法國,北石勒蘇益格迴歸丹麥,薩爾煤礦由法國開採15年…………

    相比之下,日本的情況則相對好一些,日本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戰勝國獲取了德國在中國的一些權益。日本的海外殖民擴張步伐剛剛開始,正當日本躊躇滿志開始進行擴張的時候,東南亞的絕大多數島國都已經成為西歐,包括美國的殖民地,日本已經沒有領土可以佔領。

    “等歐美國家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的時候,突然擺出一副道德面孔宣佈遊戲結束了。”等日本想要獲取在東南亞的利益的時候,遭到了歐洲殖民者的強烈反對佔領。

    德國日本兩國的綜合實力,相對來說有所不足,雖然工業能力比較強,但是原材料有限。那麼在戰爭當中,他們只能根據各自的情況,針對性的去發展。

    德國一向是大陸型國家,他的目標是佔領西歐地區,以及俄羅斯包括中東等地。這一地區大多都是陸地國家,所以德國會優先發展陸軍。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它的目標包括東南亞以及中國等地。要想完成這一目標首先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能夠與歐洲殖民者在海上交戰並驅逐西方的力量。

    側重點的不同使德國日本的發展的方向也不同,德國成為陸上強國而日本則成為海上霸主。

    如果兩個國家發展的方向反過來,德國發展海軍,那麼在實力強大的英國海軍面前始終都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地面。而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軍也可以將德軍打得抬不起頭。

    如果日本重點發展陸軍,那麼海軍實力則會相當薄弱,將無力在東南亞地區與英美等國進行對戰。

    戰略目標決定了發展的側重點不同,也導致了兩國各有長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低血糖病是怎樣造成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