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在歷史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一方騎著高頭大馬立於城下,喊著讓對方開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犧牲,而另一方站在城樓之上,俯瞰著下方的人喊馬叫而一聲不吭,似乎所有的攻城之戰都要從城下之人的率先對白開始。其實在古代,由於火炮技術的限制,人們修築城池以躲避危害,高高的城牆擋住了不少覬覦著的目光。但終究還是有人成功攻破誠池、有人成功守住城池,那古人究竟是如何讓做到的呢?

    其實經過多年的發展,古代攻城器械可以說種類繁多。從功能上來講,大概有遮擋、接通、攀登、偵察、瞭望、抵近摧毀和遠距離攻擊等等。尤其是遮擋式攻城器具,可以很好的避免攻城士兵受到城上各種兵器的傷害,如轒車。但最廣泛的還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見的雲梯,這種攻城器具製作方便、簡單,可以大量供士兵登城作戰。遠距離的攻城器具有拋石機、巨型機發弩等,可以在遠距離的地方就對敵方城池進行攻擊,以避免己方損失。

    古代的守城工具就更顯得隨心可用了,由於居高臨下,如我們經常看見的弓箭、拋石機、刀劍等,甚至石頭、圓木、水都可以用來守城。而古人為了更好的守城,甚至還發明瞭傾聽式守城器械,如宋代的甕聽和明代的地聽,在城內要道挖很深地穴,比如井之類的,然後用陶甕蓋在井口上,耳朵貼在陶甕上聽城外有沒有挖掘地道的聲音。

  • 2 # 聽雨堂藝術觀察

    守城方同樣要進行戰爭準備。開戰前,進行糧食、水等物資戰爭儲備;製作檑木、滾石、弓箭等防禦器具,設定護城壕、陷馬坑等障礙物;城門是最危險的地方,兩軍都會傾力爭奪,重點是守城門;防守方居高臨下,攻擊方的兵力調動看的一清二楚,那個地方兵力薄弱就調預備隊上去。同時,攻城與守城是精神和毅力的較量,意志堅定者勝!

  • 3 # 邊緣慢漫遊

    古人攻城守城方法很多,有進攻之法,必有防守之法應對,這裡略提概要。

    先說城。城是古人保護自己阻止敵人,依照地形地勢以土石磚瓦等建築的高大牆體,牆定有高低豁口並留有洞口以便觀測射擊。某些城池環城還有人工或天然的河道,即護城河,以阻斷敵人直接靠近城牆。所以城也叫城池。每個城門有吊橋,由城上控制,隨時拉起或放下。

    再說進攻。要接近城牆先得透過護城河。過河的器具是少不了的。如果沒有河,則直接攻打。

    攻城的武器:石炮,開始的石炮其實就是拋石機,利用木架上的槓桿丟擲石塊甚至火球。或火炮,其實火炮開始也是發射的石頭彈,靠直接擊打的巨大沖擊力破壞城牆和城內的建築,擊打守城之人。後來有了火藥,才慢慢有了金屬炮管,發射石頭過金屬彈丸,彈丸也由實體發現為可爆炸的彈頭。

    弓箭,弩,這個不說了。

    登城的用具有云梯,竹木梯,繩梯等等。雲梯高大,有的甚至高過城牆。裡面有梯以供上下,上端有平臺,平臺四圍有防護板,可擋住弓弩的射擊。下邊有輪子,可以由多人推動。竹木梯頂端最好裝有滑輪和鉤子,以便靠上城牆後順利上推,然後固定在城牆邊。

    簡易的登城用具可以是一根單獨的長毛竹或者木頭。一人在頂端抱住頂端,腳登牆體向上攀爬,下邊多人向上推送。直到解放戰爭時仍然有這樣登城的訓練。

    以上是一般的攻成方法。當然,戰爭的方法不易窮盡,依據城池的具體情況也可能有其他非正常方式。比如水淹,圍困,斷絕水源,糧道,從江河與城牆的連線處偷襲,或者挖掘地道入城等等。

    相應的防守方法。首先,多屯糧草,增高加固城牆。然後刀槍砍殺,弓弩射擊,滾木擂石,火球,潑灑熱水,滾油,煮沸的糞水都是常用的。

    對付水淹,可以堵塞入水口,或者向水流下游疏通。對付地道,通常在地上埋下大缸,利用缸體震動回聲,可以判斷大致方位,然後可以掘開洞窟,灌水或放火,或填塞石塊堵死通道。

  • 4 # 一枚明粉

    1、佈局

    皇太極是天生的軍事統帥,也是當時最優秀的皇帝統帥。自皇太極登基以來,一路大勝小勝,就被有斷過,兩徵北韓,西收蒙古,南略中原,基本處於“我兵之強,天下無敵”的狀態。

    1638年秋末,秋防結束,明朝的邊防大帥已經淡定了。但在盛京的黃太極就利用這個懈怠,派嶽託、多爾袞率一半的兵力入關劫掠。這樣一來,遼東大兵源源內調,與皇太極正面對峙的關外八城就空了。寧遠、錦州每個需要一萬兩千多兵,剩下六個,每個平均三四千。其中松山城只有三千。

    皇太極已經達成遼東空虛的目標,大的佈局完成。開始火力偵查。

    1638年10.8-11.12日,多鐸在寧錦之間掃蕩,俘獲共計人口馬騾眾多。

    松山由此進入皇太極的戰略視野

    2、松山攻堅外圍作戰

    攻城首要就是攻破外圍,以斷藩籬。

    2月22。皇太極駐蹕松山。開始松山外圍作戰。也許你會詫異,怎麼還需要外圍作戰?因為明軍的關寧防線是“城-堡-臺”防禦體系,大城外有堡,小城外有臺,臺大小不一,兵力在幾十到幾百不等,看上面的資料就會知道臺的實力很強。只有攻克城池周邊的臺,才可以道城下攻城。

    (松山及外圍堡臺)

    皇太極的攻擊計劃是:

    命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等以紅衣炮,擊松山城東隅山臺。漢軍左翼固山額真昂邦章京石廷柱等、以紅衣炮擊松山南樓臺,漢軍右翼固山額真昂邦章京馬光遠等、以紅衣炮攻松山西南角臺。

    可見清軍採用的是“炮兵轟完,步兵衝”的戰術,漢軍炮兵的火力優勢,八旗步兵的格鬥優勢都得以發揮。在之後兩三天的時間,基本解決了明軍在城外的臺堡,下一步就是攻城。

    3、松山攻堅第一次攻堅

    2月到24日,皇太極登松山南岡,相度城垣形勢,指示諸將並作出部署:

    城南門,中間以孔有德兵,右面以耿仲明兵,左面以尚可喜兵,俱用神威將軍炮攻擊;耿仲明所攻處,馬光遠以本旗兵協攻,城門用紅衣炮九位,東南隅用紅衣炮二位,城隅中間用紅衣炮一位攻擊;尚可喜所攻處,石廷柱以本旗兵協攻;城南門用紅衣炮八位,西南隅用紅衣炮二位,城隅中間用紅衣炮一位攻擊。又馬光遠石廷柱兩旗,各移紅衣炮二位攻取城西南隅臺,破臺後,仍移四位紅衣炮於各分汛地。

    部署完畢,計劃25日早四鼓炮行動,五鼓攻擊,到城堞壞掉,城上沒有掩護的時候。滿洲兵豎梯登城。

    (紅衣炮,烏真超哈)

    可以看出清軍依然計劃採取“炮兵轟完步兵衝”的戰術,從城南全面攻擊,一舉破城。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25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馬光遠、石廷柱剛開始用炮兵轟擊,松山兵就殺出城外,千方百計擊退後,繼續用紅衣大炮攻城,到下午兩點才做到“城堞盡毀,止餘城垣”。而守將金國鳳死守,直接用草木添住壞的地方,用來掩護士兵。

    皇太極命滿洲諸將豎梯攻城,大家也準備積極。代善來了句“天快黑了,明天攻城吧”。然後皇太極竟然同意了,召諸將還。然後諸將士及孔有德等都說宜直攻取,自然作廢了。這天晚上:

    滿洲大兵回去睡大覺;

    八期漢軍繼續勞動,“是夜亦鳴炮達旦”;

    明軍在炮火攻擊下,不用燈火,摸黑上城,用繩綁住木頭塞住破壞的地方,然後再在上面蓋上土,到天亮的時候,城池已經堅固。

    26日早,皇太極繼續到松山南部山崗上指揮。命令士兵登城,親軍真特等20多人死在城上,只能撤兵。石廷柱的侄兒達爾漢也受重創。

    可能對清朝記載傷亡沒有概念。永定門殲滅滿桂四萬人,說自己無一傷亡;打下皮島戰況慘烈,說陣亡20人;多鐸被祖大壽攻擊,傷亡挺大的,缺九人。這裡說陣亡親軍20人,知道意味著什麼了吧。第一、親軍精銳攻堅了;第二、親軍陣亡二十人;第三、親軍在城頭陣亡二十人。可以說戰況慘烈、傷亡慘重。

    自信滿滿,但損兵折將。皇太極只能召開會議,諸將紛紛表示肯定能攻克,但轟擊兩日,火藥不夠,需要派人回瀋陽取火藥。然後命速取炮子一萬個,火藥五萬斤,迅速運輸到前線。

    之後進入對峙期。

    4、松山攻堅對峙階段:

    在對峙期間,皇太極並沒有閒著。

    一方面派人回去取火藥;

    一方面派阿濟格、尼堪率軍截斷塔山、連山到松山的道路。

    3月4日,皇太極直接下令,穴地(挖地道)、運輸火藥都有大賞,先登直接按攻破大城計功。這在之前是沒有的。

    這期間:皇太極擊敗明軍水路援兵,並且攻克松山外幾臺。自己也可以移營“松山西岡一里許”。

    而明軍在援兵斷絕、敵軍大勝、缺乏紅衣大炮的情況下還在堅持。

    5、松山攻堅第二次攻城

    打敗援兵;振作士氣;地道攻城。怎麼看皇太極也佔據了絕對優勢,而且形勢依然在向好的方向走:3月15日,自盛京運炮子一萬,火藥五萬斤到達前線。

    3月22日,以紅衣大炮抵近射擊,開始攻城。

    (八旗騎兵下了馬就是優秀的步兵)

    結果竟然失敗了,《清太宗實錄》沒有留下這次傷亡的資料,但曠日持久的準備後,士氣大振計程車兵發動總攻失敗,應該不會傷亡太少。

    皇太極再次開啟自己的酸酸風格“昨者夢皇考太祖聖顏不怡,向遇此等夢境,攻取城邑。皆不能得。今雖攻松山城。亦必難取。汝等試驗之。”己巳之變時候皇太極攻不破袁崇煥的營壘就說的是類似的話,雖然勝利恐傷亡士兵。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也是幽默。

    在25日夜,300多蒙古騎兵襲擊了松山成為穴地攻城的漢軍,並順利進入城池。清軍的地道戰術也“不能復穿”。

    27日,罷攻城之役。令三順王、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馬光遠等還盛京。

    6、結語

    從2月22日到3月27日,前後近四十天的時間裡,皇太極統領滿洲蒙漢八旗精銳,炮擊、攻堅、地道、打援等方法,甚至發動兩輪總攻,都被金國鳳所挫敗,這應該是皇太極十年來收到最嚴重的挫敗,氣的皇太極回去要查徵明失律官兵。

    這就是一次完整的攻城戰。從佈局、火力偵查、外圍掃蕩、火力準備-登城、幾次總攻、僵持、解圍。都覆蓋到了,應該是十七世紀一次典型的攻堅戰。

    參考文獻

    《楊嗣昌集》《明檔》《滿文老檔》《清太宗實錄》

  • 5 # lee_oui221093207

    影視中那種用於攻城的普通長梯很好笑,根本不是現實,古代的雲梯是一個可移動的多層木製架子,下面裝有木輪,和城牆一樣高,攻城時推到城牆邊,士兵上到雲梯的頂層,就能夠直接跳上城牆。

    另外,較大的城市都會有護城河,攻城前需要出動大量人員冒著矢石在盾牌的防護下上前用沙袋填平,然後才能把雲梯推過去。這麼多影視劇中的攻城場面居然沒有一個出現過護城河,也真夠腦殘的。

    總之,影視劇中的攻城場面基本都是垃圾,根本沒有研究過歷史,全憑想象拍戲。

  • 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護城河,弓弩多準備,各種守城器具,但很多的時候也是怕對方屠城,所以就拼命守吧,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時候雙方都會談判,你要是死守我就屠城,你要是開門就算了...守城的器具不少,今天詳細介紹下面的。

    燕尾炬又名“雉尾炬”。《太白陰經》卷四載“縛葦草為炬。尾分二岐,如燕尾狀。以油臘灌之,加火從城上墜下,使騎木驢而燒之。”一種形如燕尾、浸滿油脂的草把,專門用來對付尖頭木驢、轒轀等作業車輛。南北朝時,侯景“為尖頭木驢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簇,以油貫之,擲驢上焚之,俄盡”。

    唐以後,為了準確命中目標,又改進為用鐵索將其懸掛在桔槔上,由人操縱下垂,使騎在驢背上燃燒。對付頭車和轒轀,則不用開岔,直接製成“飛炬”。有更為簡單的一種是將柴草捆成牛體狀,點燃後從城上推下即可,稱其為“火牛”。

  • 7 # 軍武吐槽君

    在古代攻城戰一直都是最為殘酷戰鬥形式之一,因為古代城池一般都是高牆城河環繞,易守難攻,而古代又缺乏像重型火炮之類的攻城神器(隨著火炮的普及,城牆也隨之被歷史淘汰),因此城池攻守戰往往陷入焦灼狀態而令敵我雙方都筋疲力竭,孫子兵法有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可見攻城戰之艱難!今天我從戰術上講講自己對古代城市城市攻堅戰的理解!古代攻城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正面硬鋼,直接攻城!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攻城戰尤其如此,由於城牆的阻擋,攻城往往是仰攻,難度頗大,只有士兵數量在首軍數倍以上方敢攻城!攻城之中,一般在城牆和城門作戰突破口,因此雲梯和撞車就成為了攻方標配,隨著技術發展也會在遠處配置投石機以及強弩用於殺傷城牆內敵人和建築。而作為守方,武器裝備就更加多樣化,不管是弓弩、刀劍、石頭、桐油甚至是鍋碗瓢盆桌椅板凳只要能往下扔的都能成為守城利器。這種正面硬鋼的攻城戰往往成為一場消耗戰,往往要拼到你死我活,而攻城一方如果勝利了,也經常會因為發洩而進行殘酷的屠城!如閻應元領導的81天殘酷的江陰保衛戰導致攻城的清軍死傷7萬餘人,城破後,清軍進行殘酷報復,導致了江陰全城被屠,只有56人生還!

    長期圍困,不死不休!

    由於攻城戰往往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殘酷下場,許多對攻城沒有把握或者預估傷亡過多的情況下,往往會選擇圍困,對城內斷水短糧,直到城內彈盡糧絕,主動祈降!這種戰術傷害最大的往往是老百姓,因為在圍困後期,守軍會搶奪或者強制徵收老百姓糧食,經常會造成大面積的饑荒,餓殍遍野,白骨遍地的場景也經常出現!在電影投名狀中出現的清軍對太平軍守衛的蘇州城的圍困就造成了餓死人的慘劇!

    引蛇出洞,智者首選!

    正因為正面攻城往往導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殘勝局面,因此一些睿智得將領往往選擇引蛇出洞的戰術,透過各種方法引誘守方出兵城外,而後在開闊地帶殲滅其有生力量,達到間接攻城的效果!那麼如何引誘呢,一般分為辱罵對方主將法、原地打滾吸引敵人看熱鬧法、假裝退兵引誘敵人追擊法等等。比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經常透過辱罵司馬懿的方法激司馬懿出城作戰,但是很可惜的是老練的司馬懿卻絲毫不為所動,不然一定會死的很慘的!

    當然了,除了這些方法,還有一些簡單粗暴的,如水淹法、火燒法、土工作業炸城牆法(太平軍常用)等用來攻城,不管哪種方法,都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並實施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戰爭史實際上也是一部城防攻守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種植中藥材,如何能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