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學習起名
-
2 # 農民看笑話
應該不是,贏氏和姜姓,姬姓屬同一時期的,只不過,姜與姬屬姓,而贏屬氏!但是秦和趙的始祖應該來源於商朝,而商湯屬於炎黃後裔,也就是極有可能是炎黃的多少代了,血緣關係無法考證!可以說在炎黃蚩尤以後得一千年左右,都是帶血緣關係的老表的老表在爭奪,遊牧部落和農耕部落,遊牧部落代表的就是整個放牧集體分成的東夷、匈奴、戎狄、白狄等;匈奴雖然是後來改的名字,但至少從血緣上來說都多少有點聯絡!這和幾千年後的沙皇和東歐的那些民族不一樣!
-
3 # 街談巷議
關於商朝和秦朝的國君是否都是東夷部族蚩尤的後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蚩尤部族來自何方,在與黃帝一戰後,又去往了何處,據此再來探討一下殷商與大秦的先祖們是否與蚩尤部族存在聯絡。
(後人根據傳說繪製的圖)
1、蚩尤及其部族的來處與去處。屈原在《楚辭·天問篇》中發出了振聾發聵的一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他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問,乃是因為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和傳說模糊不清,脈絡不明。現在的文明來自於何方?根在哪兒?沿革又在哪兒?
五帝的稱呼,到了《荀子》這兒才有了確切的記載,而三皇之說,一直到秦統一天下的時候,才有詳解。
這並不是說三皇五帝說直到這時候才出現,而是說到了這時候,才有了明文記載,不再是口頭上的傳說。
那麼,這些故事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後人偽作?
《韓非子·顯學篇》中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也就是說,孔學和墨學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說,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堯舜這些上古的帝王所作所為所言所行,進行了再加工和取捨,讓堯舜為自家學說做背書。
所以,有關於上古的記載,假的太多,真的也有,如何辨偽存真?
可不光是歷史記載,甚至連考古資料都極少,所以歷來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上古時代,我個人認為也是一個類似於春秋戰國的大時代,各個部落以及部落聯盟間為了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互相攻伐,弱小的部落或部落聯盟被打敗吞併,然而,如何讓這些弱小的部落或部落聯盟在被吞併後順利融入本部落或聯盟呢?
最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就是,把這些部落的祖先和神靈加入到本部族或聯盟的祖先或神靈體系中來。
於是,大家都成了“炎黃子孫”。而炎帝和黃帝的兄弟關係也由此而來。
如果理順一下中國的祖先或神靈譜系,會發現很多的新增痕跡。最明顯的就是盤古的傳說,由於南方的蠻族在東漢的時候才被漸漸同化,所以盤古神話最早的記載就在《路史》中轉引的東漢應劭之寫的《風俗通》。
有此一例,我們也可以把黃帝、炎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以及神話傳說,類同於此。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神農氏是通用版的三皇中最後一個,黃帝,乃少典之子,也有認為神農氏即是少典的,當時,神農氏衰落,不能轄制諸侯,諸侯間開始爭奪首領之位,黃帝趁機而起。
之後,黃帝慢慢地用武力打服了四周的諸侯,重新確立了聯盟首領的地位,接著,就開始向四周擴充領地。
這個時候,黃帝遇上了勁敵,那就是炎帝。
這一段歷史,如果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大概是去世了,繼任者以及繼任者所在的部族的實力不行,導致各個聯盟部落開始爭奪首領之位,最後的勝出者是黃帝——此黃帝也很可能是這個部落聯盟對其首領的尊稱。
再次統一後的黃帝部落聯盟在擴張的過程中遇上了另一個部落聯盟,雙方發生了激烈的吞併戰。
“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黃帝先與炎帝在阪泉打了一仗,勝利後,又有蚩尤作亂,於是征伐蚩尤,在涿鹿與蚩尤一戰,又勝利了。
(中國古代主要部落分佈、阪泉及逐鹿所在)
這個阪泉之戰與逐鹿之戰可以說是中國上古時期最重要的兩場戰鬥,自此,確立了黃帝部族一統的地位。
然而,後世對於這兩場戰爭也有一些異議。
其實蚩尤的身份到底是炎帝部落下的一支還是炎帝之後裔,亦或者蚩尤確與炎帝是兩撥人,不同的部落?
《逸周書·嘗麥解》中記載:赤帝命蚩尤宇少昊以臨四方,蚩尤攻逐帝於涿鹿,黃帝乃執蚩尤殺之。這裡是把蚩尤認作炎帝的下屬部族,炎帝命令蚩尤征戰四方,於是,蚩尤與黃帝在逐鹿一戰,黃帝抓住蚩尤,後又殺之。
《路史·後紀》則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逐帝自立,僭號為帝。蚩尤是姜姓,那是炎帝的後裔,他放逐了當時的炎帝,後又自立為帝。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蚩尤確實是炎帝部落的一份子。至少關係極其密切。
這裡還有一個疑問。
那就是阪泉與逐鹿這兩個地方,其實就是一個地方。
《史記正義》引《晉太康地理志》雲:“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路史注》引《魏土地記》亦云:“濟城南東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黃帝祠。”《正義》又引《括地誌》雲:“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也就是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不久後,又與蚩尤戰於逐鹿。而阪泉與逐鹿同在一地,這種機率有多大?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可能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結論,那就是阪泉之戰、逐鹿之戰可能是一場戰爭的不同稱呼,或者是一場大戰中不同階段的兩場小戰役。
這理就有了一個猜測。
那就是阪泉之戰後,當時的炎帝榆罔因為戰敗的關係,其統治被動搖,遂被蚩尤驅逐,由是,蚩尤成了新一任的炎帝。這一切就發生在阪泉,所以古籍上多處可見把蚩尤叫做“阪泉氏”的記載。
就是因為蚩尤在阪泉自立。在阪泉自立不久,即遭到了黃帝部落的又一次進攻。
古人對此早有記載和猜測。
《逸周書·史記解》中明確的說了“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亦曰阪泉氏。”帝榆罔即史書記載中炎帝的名字。此句話何解?意思就是蚩尤殺了前任炎帝(或者首任炎帝),登上了炎帝部族的首領位子,也自號炎帝,另有一個稱呼是阪泉氏。
寫了《風俗通》的東漢應劭也在書中直說:“蚩尤古天子。”這一說法的由來可能就是蚩尤代帝榆罔而自立為炎帝,所以才說蚩尤亦為“天子”。
而蚩尤就是炎帝。或者該說是在任的炎帝。
(湖南株洲炎帝陵)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黃帝、炎帝可能是某個部落聯盟首領的尊稱,就好像我們後世草原民族尊稱其首領為大汗一樣。
黃帝和炎帝可能是前後相繼的多人。
後人不解其意,以為炎帝是炎帝,蚩尤是蚩尤,所以就把同一場戰爭用不同的名字加諸其上,因此出現了記載上的混亂。
實際上,在歷史記載中,逐鹿之戰中,黃帝並沒有完全打敗蚩尤,兩者之間的最終決勝局不在逐鹿(阪泉)而在中冀。
《黃帝本行記》中記載: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帝戰未克。《汲冢周書》中則明確記載著: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山海經》中也有記載:黃帝令應龍攻蚩尤於冀州之野,遂殺蚩尤。所以,蚩尤最後的埋骨之地應該在冀州。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湖南境內的苗人自稱是蚩尤後裔,而湖南株洲境內有炎帝陵的存在。
按照一貫的做法,戰敗的炎帝部落高層一部分被殺一部分逃走,逃到哪裡呢?就是當時還是窮山惡水的湖南。
有理由相信,湖南境內的炎帝陵所埋葬的就是帶領著這一支炎帝部族艱苦跋涉到此地的首領,也就是新一任的“炎帝”。
而因為蚩尤在與黃帝部落的戰爭中一直是作為首領的存在,所以,很可能就是蚩尤的後人帶領著炎帝部族的遺民到了湖南,他也很可能就是新一任的“炎帝”,所以,苗人才會自稱蚩尤後裔。
(現代苗族祭祀蚩尤的大典)
2、殷商的來處與去處。我們國內以前有東夷和西戎的爭論。
以前一直把夏商周都當成西戎,一直到現代,結合考古發現,已經確認,夏以及商都屬於東夷部族,而周是西戎部族,至於為什麼後來夏、商全都變成了西戎部族,自然是因為周朝為了正統所做的篡改。
實際上,周朝在周成王之前,青銅器都甚少發現,直到征服了殷商,周朝的青銅器才跳躍式發展,由此可見,周朝存在一個對殷商文明吸收融合的時期。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對夏以及商的傳說和記錄做了改動,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常態做法。
在周人的文獻記載中,殷商是虞夏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殷商經過漫長的先王時代慢慢發展,最終取夏而代之。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這裡就明確的指出,殷商先民乃是夏朝的諸侯。
而周也是殷商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也經歷了一個類似商代夏的發展過程。
周朝就是甲骨文中的“周方”,是附屬於殷商的一個方國,與殷商關係非常密切。
與此同時,“杞人憂天”裡的“杞國”是夏的後裔,這個杞存在於商以及周兩個時代,而宋,則是周滅商後,封商的遺民於商丘,稱宋國,也是周朝一直存在的一個小國。
所以我們也可以從此得知,夏商周三代是一個長期共存的時期,只是文明的主體傳承者隨著三者實力的強弱變化而更換。
這也給我們尋找“夏”帶來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對於戰敗一方的遺民處置方式基本雷同,那就是“誅其君,吊其民”,也就是說重要的王族基本上都殺了,而其他的遺民聚集起來安置在一個便於監視而生存資源比較匱乏的地方。
所以,即便是對於殷商先民的由來並沒有任何詳細的記載和發現,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肯定,那就是殷商先民的王族絕無可能是蚩尤後裔或者該說是炎帝后裔。
但是這也並不是說,殷商的先民就完全與蚩尤(炎帝)部族無關,相反,兩者之間的關係很深。
首先是血緣。
殷商先民和蚩尤(炎帝)部族都屬於東夷,兩者經常聯姻和通婚。殷商滅夏就是靠著與東夷的聯盟而完成的,至少有一部分是藉助了東夷的實力。
《竹書紀年》中記載:六十一年,東九夷來賓。隨後,殷商發起了對東夷的征服戰爭,甚至為了打贏這場耗時漫長的戰場,還多次遷都。
(後人根據傳說雕塑的蚩尤像)
其次是文明。
現有的記載表明,商代的青銅冶煉發達。也可以說,最終商代夏,也有一部分是技術碾壓導致的。
而這些青銅技術由何而來?
我認為可能就是來自於蚩尤(炎帝)部落,可能是趁著黃帝部落打敗炎帝部落,追殺蚩尤殘部的時機,殷商先民作為黃帝部落的一份子,狠狠地收割了一波炎帝部落的技工和遺民。
而蚩尤部族青銅冶煉技術比較發達也有記載,比如《太平御覽·卷七八》中記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中又說:蚩尤“食鐵石”。其中“銅頭鐵額”可能就是金屬盔甲,而所謂“食鐵石”可能就是蚩尤部族大量開採金屬礦石的訛傳。
另外,蚩尤又有戰神,兵神之說。
《封禪書》中說:“三曰兵主,祀蚩尤”。也就是蚩尤部族好戰,善戰,這也與殷商的風氣類同。
所以我們到這裡就可以得出一定的結論,那就是殷商的王族不太可能是蚩尤的後裔,但是,殷商與蚩尤或者該說是炎帝部族間,是有文明傳承和一定的血緣關係在的。
3、秦的來處與去處。秦朝的先民誕生傳說和殷商幾乎是一模一樣。
《史記·秦本紀》中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史記·殷本紀》中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由此可見,不管是殷商還是秦,都以玄鳥為圖騰,自稱為玄鳥後裔。而鳥圖騰是東夷部族的象徵。
這是秦本東夷部族的證據之一。
《逸周書·作雒篇》中記載: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畔,……凡所徵熊盈族十有七國。這裡記載了周公帶領著諸侯們征伐東夷,共有熊盈等十七個諸侯國,這裡的熊指的楚氏,而盈則贏,為秦姓氏。
正是這次征伐,才把盈(即贏氏秦)遷徙到了西邊。
《史記·秦本紀》中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為什麼會秦會自認為顓頊的後裔?
顯然這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征服與被征服部落或部落聯盟間祖先和神話的融合。
也就是說,秦是東夷之後,而蚩尤出身的炎帝部落也是東夷之後,兩者間顯然存在關聯,至少是血緣和文化上。
(影視劇中的大秦)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文明的傳承路線。《禮記》雲“三代之禮一也”。由黃帝一線傳下來的夏朝原本就是炎、黃兩個東夷部族的文明融合的產物。而殷商則也繼承了一部分炎帝部族的文明。
《論語》中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很多人關注“損益”二字,而實則文明的傳承過程中本來就要經歷一個適應時代和國情的刪減融合過程。
文明的發展是衍進,而不是複製。
所以,不管是殷商,還是三代之後崛起的秦,都是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過的文明的融合體。
蚩尤以及所有的先民依然存在於我們的文明之中。
回覆列表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朝始祖契的出生是“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也就是說契的母親簡狄吞了玄鳥的卵之後懷了契。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始祖大業是“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意思是女脩吞了玄鳥的卵後生了大業。
這些雖然是神話傳說,但是它卻給我們側面提供一些資訊,就是兩者的起源傳說很相似,這說明商部族和秦部族在原始社會時期之間交流密切,估計是同一地方的。他們起源傳說都是和玄鳥有關。據說只有東方地區的部族的起源神話都是和鳥有關的,因此商和秦很有可能原來都是東方地區的。後來因為某種原因秦部族去了西邊甘肅一帶。
我只能知道他們都是東方的部族,至於是不是蚩尤了這就不知道了。而且司馬遷為了強調大一統在《史記》把夏商周秦的起源都和黃帝掛鉤了,說他們都是黃帝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