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俊河北
-
2 # 夕陽下的晚楓
唐玄宗的一生,做了兩件揹負千古罵名的事,一是生性多疑,一天內同時殺死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另一件則是看中了自己兒媳,讓其先出家後入宮,把壽王李瑁王妃變成了自己貴妃。可以說,殘暴與好色,在唐玄宗身上表現地淋漓盡致。而他晚年悽慘的境遇,也算是對他的報應吧。
熟悉唐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在唐玄宗一日殺三子後,李亨撿了個便宜,在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立為太子。但由於他眼見前太子李瑛等人被殺,一直提心吊膽,可謂戰戰兢兢。不過,到安史之亂時,李亨等來了機會。
但是唐玄宗、楊貴妃、楊國忠、李亨和一般大臣,在禁軍護送下一路潛逃,到馬嵬驛時,跑在前面的唐玄宗等人,遭遇禁軍譁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逼死。當時,李亨率領軍隊殿後。
等到馬嵬驛之變平息後,百姓懇求唐玄宗留下主持大局,平定叛軍。不過唐玄宗怕死,他覺得哥舒翰等人都擋不住安祿山,自己留下等於白白送死。於是,太子李亨留下,成為進剿安史之亂的核心人物。
唐玄宗雖然跑了,但卻相當於把大權交給了李亨。當時,李亨原本就掌握了一部分禁軍精銳,加之又留下了主持平叛,因而很快獲得擁戴。在唐玄宗出逃的當年,李亨便直接宣佈繼位,改元制德,史稱唐肅宗,李隆基則被晾在一邊做起了太上皇。
李亨登上皇位,其實也算不上造反,史書中稱其為“叛父”,意思是指不孝,而非不忠。在史學話語中,叛父與叛上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說白了,唐玄宗晚年已經是一位昏君,面對叛軍,自己嚇得四處逃命,早已不顧大好江山。而太子李亨在危難之際留下來主持平叛,確實也是起到了鼓舞軍心的作用。
因此,唐玄宗高高在上時,可以屠戮子嗣,但在落魄失勢後,自然也隨之眾叛親離。他即便不願意當太上皇,可李亨和群臣百姓也不願意啊!
-
3 # 輝老師說歷史
李亨繼承皇位,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第一、安史之亂爆發後,整個唐帝國陷入混亂之中,而此時此刻唐玄宗李隆基一心想逃往蜀地避禍,試想如果中央政府遷移蜀地,中原之地想要恢復統治幾乎不可能;唐帝國必然陷入四分五裂,離滅亡就不遠了。當時朝庭大臣堅決反對遷都,但玄宗一意孤行,所以就折中讓太子李亨留下主持大局以抵抗安史判軍;
第二、玄宗西逃途中,任命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平盧、河東節度使,負責平判。在北至靈武即位,史稱肅宗。此時李亨己經完全掌握了軍事大權,得到了核心武將的支援,所以唐玄宗不得不予以承認。
第三、馬嵬坡事變,軍事將領及大臣均以楊貴妃乃紅顏禍水,導致玄宗沉醉聲色犬馬、無心治國,乃致爆發安史之亂。在當時大臣及各軍事將領都相繼支援太子李亨繼位大統,平判安史之亂,以恢復中原統治。
-
4 # 以史為鑑
啥叫欣然接受,他不接受也沒有辦法了好吧。到了李亨靈武稱帝的時候,唐玄宗女人沒了,軍權沒了,聲望沒了,政治影響力沒了,只能“欣然接受”了。
一、悠悠唐明皇,功過任人說唐玄宗也就是著名的唐明皇李隆基,在他繼位期間,可以說是唐代興衰的分水嶺,在唐玄宗之前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到了李隆基之時平定太平公主叛亂稱帝后,勵精圖治,開創了唐代最為鼎盛的開元盛世。
但是隨著四方平定,李隆基認為天下太平,自身威望和大唐疆域擴充套件到了極致,於是走上了享樂的生活,不但任用奸相李林甫、唐國忠,還犯了重用安祿山、史思明這種外族將領的錯誤。引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迅速從巔峰衰落。
二、殺子奪媳,千古罵名歷史上對於唐朝和漢朝有一句著名的評語就是:髒唐臭漢。形容漢朝皇室和唐朝皇室的淫亂之事。
在唐朝最為詬病的除了唐太宗李世民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卻納其妻妾之外,最能引發罵名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看上了兒子媳婦,從而強行佔有兒媳楊玉環了。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為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
武惠妃死後,李隆基後宮雖大,但是沒有一個滿意的。有一次李隆基大宴群臣,他的兒子兒媳都來敬酒,結果李隆基一下子看上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於是不顧禮節將美貌絕倫的楊玉環先安排離婚,後又安排出家為道士,然後再次納為貴妃。
楊玉環因為豔麗無雙,又精通音律歌舞,很得玄宗歡心。不但把楊玉環的姐妹都大肆封賞:大姐封為南韓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
三、安史之亂,一夢黃粱因為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一改李隆基年輕時期的勵精圖治,開始追求奢華的生活,什麼“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什麼“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什麼“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就描述了這時期的唐玄宗。
等到安祿山發起安史之亂後,昏庸的唐玄宗不但不反思,而且昏招迭出,封長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將不是被殺就是被逼死,最後連東都洛陽都丟了,緊接著首都長安都馬上不保。
唐玄宗竟然聽從唐國忠的建議,帶著楊貴妃等人打算逃亡蜀地避難,結果連連失敗的唐玄宗早就沒有了年輕時期的威望,士兵在馬嵬坡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逼死楊貴妃。至此唐明皇李隆基沒了深愛的貴妃,也沒了陪伴一生的權力,逃到蜀地之後也只剩苟延殘喘了。
四、靈武稱帝,李亨借兵太子李亨因為在唐玄宗南逃時期負責帥軍斷後,在有了兵權後,李亨不但沒有跟著唐玄宗南下,反而逃向北方,在靈武李亨自己稱帝,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掌握了大唐最後的精兵。同時,李亨還以讓回紇搶劫長安為條件借了回紇十萬精兵。
隨後在郭子儀等人和回紇兵的幫助下,評定了安史之亂。唐玄宗又從成都回到了長安,但是此時唐玄宗已經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雖然被尊稱為太上皇,但一點權力也沒有了。隨後跟隨李隆基一輩子的高力士也被流放,大將軍陳玄禮也被解職。
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鬱鬱寡歡的太上皇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 同年,久病已久的唐肅宗李亨也駕崩了。
不知道在地府這父子二人相見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呢?
-
5 # 星火辰
都說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是一代英主,其實僅僅就在絕對危機中的膽量來說,玄宗膽小得要命。更何況,唐玄宗是梨園始祖,一貫就會演戲。
一、唐玄宗是個矛盾的人,不但在安史之亂前後反差巨大,僅僅看他的膽量氣魄,也是前後反差巨大
先做做比較。梁武帝蕭衍是歷史上一貫被批判的人,他在位近五十年,崇信佛教,寵溺宗室子侄,導致侯景之亂,乃至於八十多歲高齡而餓死臺城。唐玄宗呢,在位45年,也活到七十多歲,晚年爆發了安史之亂。說起來,兩人有類似處。但看看梁武帝接見攻入都城的侯景的場面,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位老皇帝依然有他的威嚴,乃至於憑著他一個人也能嚇得千軍萬馬的侯景不敢抬頭。而唐玄宗呢,不但在馬嵬坡受亂軍要挾、為了自保而殺了自己的愛妃,晚年在被李輔國強迫移宮的時候,差點被這個宦官嚇得落下馬來。
唐玄宗這人很矛盾,年輕時,初生牛犢不怕虎,不但對當時掌權的武家勳貴怒目相向,甚至敢於冒著滅族兩次發動政變,奪取了最高權力。到安史之亂爆發後,這位老皇帝銳氣盡消,不但判斷屢屢出錯,連最基本的膽量都沒有了,只想著苟活下去。
二、馬嵬坡之變,有極大的可能是太子李亨發動的一場未遂政變。唐玄宗靠著陳玄禮等人的忠心,雖然勉強保住了皇位,卻沒法阻止李亨脫離自己而北上,自立為帝
馬嵬坡之變,朋友們最熟悉的是死了楊貴妃。其實,從歷史的影響來說,更重要的事件是太子李亨因為奪權不成,而脫離唐玄宗獨自北上,後來,他在靈武自立為帝。
馬嵬坡之變的許多跡象表明,這很可能是李亨等人精心策劃的奪權陰謀,卻因為禁軍將領陳玄禮對唐玄宗的忠心,而被迫流產。但是李亨羽翼已成,藉機脫離了玄宗,以留下平叛為名,自己帶著他的兒子們北上去了。唐玄宗只得自己向南逃到蜀地。
李亨臨難脫離他老爹的行為,以及他後來自立為帝的行為,被看做兒子對父親的背叛,在古代儒家傳統下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然而,從今天人的眼光來看,首先是唐玄宗的不慈,才造成了李亨的不孝,玄宗在李亨的背叛面前其實無話可說。
當初,唐玄宗為了自己皇位的穩固,一日之間殺了自己三個兒子,包括前太子李瑛,這才把看似老實巴交的李亨扶上太子位,但是為了控制李亨,唐玄宗屢屢縱容李林甫等人對李亨陷害誣陷,乃至於搞得李亨兩次離婚,過得戰戰兢兢。若非玄宗這個老爹實在無情,也不可能養出這麼個無情的兒子來。
三、唐玄宗曾經逼著他老爹唐睿宗讓權做戲,許多年後,當他兒子李亨奪權後,也只得做戲一番,真不愧為梨園始祖,一貫表演精到
年輕時的唐玄宗,先發動唐隆政變,奪了他伯父唐中宗家的皇位。又發動先天政變,不但殺了他姑姑太平公主,還逼著他老爹唐睿宗被迫交出全部權力來。那時候的唐睿宗,也被史書描述為:心嚮往之,樂不自勝。然而事實情況卻是,唐睿宗苦苦哀求李隆基留下太平公主一條命來,而李隆基不為所動。
多年之後,李隆基的兒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史書描寫李隆基得到訊息也是:心嚮往之,樂不自勝。李隆基居然還說出了:多年前就想禪位給太子了,只是天下事繁,正好趕上安祿山作亂,一時沒來得及啊。可事實呢,馬嵬坡前人家太子都明著來要了,你李隆基就是不給。
後來,人家李亨靠著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還真從叛軍手中收復了長安、洛陽,就派人到成都請唐玄宗回京,對玄宗傳話說:兒子為了平亂,被迫當這皇帝,等太上皇回京,兒子趕緊退居太子位。
人家李亨也不過做個樣子,在眾人面前博個孝順的名聲。誰知道這句話卻把玄宗嚇壞了,趕緊對他兒子傳話說:天下大位以定,你老爹是不敢回去了,只求在這成都養老了。直到李亨收回那還位的話後,玄宗才又屁顛屁顛跑回長安去。見到李亨,當眾說出了更無恥的一句話來:吾為天子不覺得貴重,如今當了天子的爹才真感覺貴重啊!
這就是矛盾的唐玄宗,真正的戲精。
-
6 # 跪射俑
因他的昏聵,造成安史之亂,這對他的威望及影響打擊很大,他已力不從心了,無法阻止親生兒子、他的合法繼承人太子李享的奪權行為了。
-
7 # 滄海拾遺錄
眾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原本是依靠發動宮廷政變起家,他先是唐隆元年六月(公元710年),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唐中宗的皇后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重扶唐睿宗李旦登上皇位。經過這次政變,太平公主獲得了極大的權勢,李隆基也成為了太子。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權力爭奪也愈發激烈。公元713年(先天二年)七月,初登大位的唐玄宗得知太平公主圖謀政變,準備以羽林軍和南衙兵起兵奪權,隨即先發制人發動先天政變,最終處死太平公主及其黨羽,穩固了自身的帝位。從這個角度可看出,李隆基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不惜對自己的至親下手,哪怕是自己的父親唐睿宗為姑姑太平公主求情,也免不了太平公主一死。
因此,即使在坐穩江山後,唐玄宗也對有可能威脅帝位的人不會留情,哪怕是捕風捉影哪怕是自己的兒子。於是便出現“三王被殺”的冤案。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為了扶持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上位,以宮禁內有盜賊為由,召喚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與玄宗女兒唐昌公主駙馬薛鏽(李瑛的大舅哥)入宮,不明就裡的李瑛三兄弟與薛鏽隨即披甲入宮護駕,此時,武惠妃卻對唐玄宗稟告李瑛三兄弟企圖發動兵變,已經殺入大明宮內,唐玄宗問訊大怒,立刻將李瑛三兄弟逮捕,薛鏽被處死。在武惠妃和駙馬楊洄的構陷下,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被廢為庶人,不久被賜死。
但是,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應對連連失誤,叛軍逼近長安,李隆基被迫攜楊貴妃太子李亨等人逃亡,在馬嵬坡之變中,禁軍與相國楊國忠發生衝突並殺死了他,陳玄禮代表禁軍要求處死楊貴妃以安定禁軍人心,唐玄宗無奈之下賜死了楊貴妃。這其中向來被認為幕後有太子李亨的影子。此後,唐玄宗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率禁軍前往蜀地避難,而太子李亨則受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主持大局對抗安祿山大軍。李亨隨後前往靈武,並在靈武即皇帝位,史稱唐肅宗,並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一向視權力為生命的唐玄宗在得到李亨派人送來的訊息後,出乎意料地沒有發飆,指責兒子篡位奪權,反而很高興地表示“心嚮往之,樂不自勝。”大意是說自己早就不想當皇帝了,要不是有事耽擱了,早就傳位給太子李亨,現在退位開心不已。這無疑是唐玄宗在眾人面前強做鎮定強作笑顏,沒有哪位皇帝會在有生之年心甘情願的讓大權旁落。唐玄宗表面上欣然接受兒子自行稱帝的訊息,主要是出於以下方面考慮:
一是自身威望已今非昔比,形勢比人強。在開元年間,勵精圖治的唐玄宗締造了舉世聞名的“開元盛世”,但到了唐玄宗執政後期,寵信楊貴妃家族,重用無能的楊國忠,坐視野心勃勃的胡人安祿山勢力不斷壯大,再加上“安史之亂”爆發後,應對不利,致使名將哥舒翰,高仙芝等陣亡,天險潼關失守,兩京淪陷,唐玄宗多年積累的威望一落千丈,甚至在馬嵬坡引發信賴的禁軍譁變,唐玄宗是一個聰明的帝王,深知自己無力重振敗局,天下人心更傾向於更年輕果敢的太子李亨,沒有得到朝臣軍隊的擁戴,李亨也無力稱帝。無力重掌大權,明智之舉是承認既成事實,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善待。
二是看到李亨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輔佐下迅速收復兩京,為兒子力挽狂瀾感到欣慰。李亨在即皇帝后,雖然沒有完全採納李泌的“挫其銳,解其紛"剿賊戰略,建議讓叛軍能通關中,使他們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裡,勞損其精兵。而唐軍常以逸待勞,剪除其弱卒,最終一舉獲勝。而是急於收復兩京,並向回紇借兵,收復了兩京,為“安史之亂”延綿八年埋下禍根。但是,能夠迅速收復兩京表明了李亨的果斷和能力,這也使得唐玄宗為兒子感到欣慰,開心並不是都是裝出來的。
-
8 # 快樂阿良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是這點在帝王之家上就稍顯無力了。
我想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不外乎有兩個。一個是皇帝對於他自己本身權利的依戀,對於動搖自己權力的人,這些寧可錯殺也不放過。且也可以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
另一個就是,大多數皇帝都子嗣眾多,在他們眼裡,殺一兩個,祖宗社稷照樣可以延續,無關痛癢。
而唐玄宗顯然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和李世民一樣,李世民做掉了自己的兄長,弟弟,得以登上帝位,而李隆基則是,發動了先天政變,賜死姑姑太平公主,也才得掌大權。
但不一樣的是,李世民對於自己的兒子們,都是相當的疼愛,在這一點上,李隆基是比不了的。
再說唐玄宗李隆基怕兒子多為,而一日殺三子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
李隆基一生豐功偉績不少,但是等到他做出成績之後,反而沉溺於享樂之中,這時候也就進入了唐玄宗的奢靡之期。自然在這段時間裡,李隆基沒少幹些昏庸之事。
而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寵溺,武惠妃。(這時候還沒楊玉環什麼事呢。)而寵溺武惠妃到什麼程度呢?李隆基想立這個武氏女人做皇后,後來張九齡等一眾大臣極力反對,這才作罷。但等到武惠妃死後,還是追贈了皇后。
當然這其中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武惠妃的兩兒一女,都早夭了。可能李隆基對武惠妃心中有一定的虧欠。所以更加寵愛武惠妃。
而李隆基對於武惠妃的寵愛,也直接導致了唐玄宗一日殺三子。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楊洄(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駙馬)再次向惠妃構陷三位親王,說他們與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鏽共謀異事,妄圖政變。
為什麼說是再次呢?之前武惠妃就構陷過太子李瑛,李隆基欲廢除太子李瑛。也是在張九齡等人的勸諫下,才將此事作罷。
而這次惠妃便設計派人去召三王入宮,這三王又誰呢?就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說是宮中有賊,想請他們幫忙,而他們也答應了。惠妃接著又告訴玄宗:“太子跟二王要謀反了!他們穿鐵甲進宮了!”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便找宰相李林甫商議。
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務事,不是臣等應該干預的。”玄宗便下定決心,廢三王為庶人,賜薛鏽死。不久,三位王子皆遇害,天下人都為他們感到冤枉。但這也讓李亨撿了便宜。
這就是唐玄宗一日殺三子的故事了。
而李亨造反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李亨造反就得說到安史之亂了。在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多次指揮錯誤,錯殺親信,寵溺奸臣楊國忠等人。導致連唐都長安都保不住,在逃往蜀中時,行軍至馬嵬坡時,將士們發生了譁變。
先是殺死了楊國忠,後又逼迫李隆基縊死了楊貴妃。而這場譁變,就是太子李亨和禁軍統領陳玄禮策劃的,此時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之間的矛盾也已無法緩和。
至此便分道揚鑣,玄宗入蜀,李亨則分兵到達朔方軍治下的靈武。後再756年在杜鴻漸等人建議下,登基稱帝,稱遠在蜀中的李隆基為太上皇。而李隆基也就這樣接受了。
為什麼當初三子造反,李隆基沒有手下留情,直接懲辦了被誣陷的三子,連仔細調查都沒有,而現在的李亨造反,李隆基卻沒有半點表示呢?
其實在上文我都有意無意地透露過。
李隆基殺三子時,是137年,而李隆基也50歲出頭了,且這時的李隆基已經沉於享樂,但是這時的他依然掌握著帝國的最高權力,天子口含天憲,在加上一眾奸臣矇蔽聖聽,直接就給這三位王子定了罪。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廢為庶人。十五天之後,兄弟三人被賜死在長安城東的驛站裡,李隆基錯殺三子。
“唐明皇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後半輩不會做。”
而等到李亨造反時,其實我覺得說是造反也並不準確,在這個時候的李隆基,已經年逾70歲了,年紀大了不說,他手底下的力量也早在安史之亂時,消耗殆盡。且在一人落魄之時,眾叛親離也是常有的事。
還在馬嵬坡時,軍隊發生譁變,自身安危都不能保全,只得透過縊殺楊玉環來保全自己。這時的李隆基已經不再是當日那個站在權力頂端的男人了。
反而,和他年齡一樣,他的權利也即將凋敝,對於在這個時候發生的所有事情,李隆基只有感嘆無奈的份,他已經沒有力量,沒有心思再去爭取這份帝王的權利了。
反而是李亨在這亂世之中,扛起大旗,鼓舞軍心,從而平定了安史之亂。
所以只是此一時非彼一時,當李隆基掌握權利時,自然什麼都他說了算,但是等到李隆基丟失權利,落魄時,他也就只能“欣然接受”李亨登基的事了!
-
9 # 子冬gg
沒有哪個皇帝對造反的人能夠“欣然接受”,哪怕是自己的兒子。唐玄宗能夠一天殺三個兒子,如果覺得有必要,多殺一個李亨對他來說根本不算什麼。沒有殺李亨的原因很簡單,他殺不了了,兒子的實力超過了老子。
玄武門之變
唐朝皇位的更替,常常伴隨著血雨腥風: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著父親李淵讓位;武則天掌權時,大兒子暴斃,二兒子被自己逼死,三兒子登基之後被趕下臺,最後自己如願以償地當了女皇;唐中宗李顯透過政變,逼著母親武則天讓位。唐朝的政變奪權在一段時間內,似乎變得司空見慣。
李隆基自己也是此中高手,成功地搞過兩次政變,第一次唐隆政變,大肆殺戮自己的伯母(韋皇后)、堂姐妹(安樂公主)、堂弟(李重茂),扶持自己的父親李旦登基,自己做了太子。第二次,由於感受到姑姑(太平公主)的威脅,又一次發動先天政變,殺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最後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李隆基深知權力鬥爭的殘酷,一旦失敗,結局只有死亡。他透過政變獲得皇位,那麼始終在提防別人透過同樣的方式來對付自己,所以對有可能對自己形成威脅的人,一直抱有防備心理。這樣就不難理解,有人誣陷說太子謀反,他也不仔細調查,很快草率地將太子李瑛連同其他兩個皇子李瑤、李琚一起賜死。
太平公主 劇照
可見,李隆基對權力的渴望和留戀,勝過一切,他的心中本就沒有親情。設立太子之位,那是國家需要這個職位,李隆基不到病入膏肓之前,哪裡會有移交權力的心思。李亨當這樣的太子也是步履維艱,有時候會陷入自己父皇猜忌之中,處境極度危險。
安史之亂的爆發,老皇帝手裡掌握的力量,被叛軍大量摧毀,他的權力基礎開始變得不像以前那麼穩固。潼關失守後,老皇帝帶著一小部分人逃出長安。這時候,太子李亨的機會來了,他鼓動一部分隨軍將士譁變,斬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將這些譁變將士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徹底將老皇帝變成了光桿司令。
一輩子搞過兩次政變,一直在提防別人搞政變的唐玄宗,終於也品嚐了在政變中失去權力的滋味。這時候如果不“欣然接受”兒子李亨對他的安排,他的下場恐怕會相當悽慘。
李隆基 劇照
-
10 # 東海尋人
公元756年馬嵬兵變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太子李亨父子倆分道揚鑣,李亨北上至靈武登基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逃至成都的唐玄宗沒有譴責,反而說了聲“好”。要知道曾經戀權的他,為了防止兒子奪權“一日殺三子”,怎麼這個時候就沒了慾望了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自從潼關失守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就自暴自棄了。
守衛潼關的三位主將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觀點都非常一致,他們認為安祿山的叛軍是戰鬥力強悍的邊軍,朝廷內地的府兵久不經戰,正面對抗會很吃虧;如果選擇堅守佔據天險的潼關,叛軍不僅打不進來,而且還會因為戰線太長,陸續被天下趕來勤王的朝廷軍隊分割剿滅。
可惜的是唐玄宗李隆基非常自負且昏聵,強逼三位主動出關正面對抗。換來的結果是,唐玄宗李隆基聽信邊令誠讒言,冤殺封常清、高仙芝,又強令哥舒翰出關中了叛軍埋伏導致全軍覆沒。隨即潼關失守,而天下勤王的軍隊在短期內無法抵達關中,首都長安岌岌可危,被攻破指日可待。
唐玄宗李隆基執政中期就開始重用“出將入相”型宰相張說與李林甫,在軍事上瘋狂擴張,確實是獲得了不小的戰績。這使得邊鎮的軍事力量逐漸增強,節度使兵權也隨之上漲,大唐的軍事分佈呈現出外重內輕的態勢。且李林甫提倡以胡制胡,重用胡將,雖然因此湧現出高仙芝、哥舒翰能征善戰的忠誠胡將,但也使得安祿山之流的胡人血統野心家乘勢上位,為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潼關失守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在宮殿內來回踱步,一直在思考著兩個問題——“怎麼辦?”與“怎麼會這樣?”前一個問題暫時是無解的,因為短期內他根本找不到有效的兵力去對抗戰鬥力強悍的邊軍叛軍;後一個問題更是讓他心煩意燥,他逐漸意識到他犯的軍事錯誤可不是一點兩點。
他愧對被自己親手毀掉的三道長城——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讓天下參與勤王的將士心寒。封常清用盡辦法勸說唐玄宗李隆基都無法說動他同意堅守潼關的策略,反而遭到冤殺;高仙芝被冤殺的時候,全部潼關守軍士兵都在大呼冤枉;哥舒翰被強逼出關的時候,扶牆慟哭,將士們也無不動容。唐玄宗李隆基的這些惡行,已經讓天下人寒了心,尤其是武人,更是反感。
他愧對開元盛世的中流砥柱宰相姚崇、宋璟,他們這些改革派幾十年努力才換來的開元盛世,在後期被他親手敗壞。這不單是體現在軍事上,在內政上也是腐敗不堪,當初那個善於納諫,親賢臣遠小人的明君已經走向了反面。
他更愧對列祖列宗與天下人,因為他知道這20萬叛軍一時半會可能消滅不了,甚至可能要持續很多年,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尤其是即將陷落的長安,預示著皇權的沒落,甚至可能會導致亡國。
他讓所有人都失望了,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如此大的落差,使得他在踱步的過程中逐漸崩潰。漸漸地恐懼佔據了主導,保住小命成了他唯一的念頭——趕緊跑路!
在跑路過程中,以前那個殺伐果斷的國君變得小心謹慎起來,每一步都是想著怎麼保命要緊。出長安之前,先是散發財物,說是叛軍有東西搶不至於殺百姓,其實是引導叛軍搶劫拖延時間;先令楊國忠燒橋,又讓高力士滅火,說是橋沒了會耽誤百姓逃命,其實是拿百姓作為擋箭牌延緩叛軍追擊的腳步;面對老人郭從謹的批評,也不敢反駁,還得小心地安慰著,生怕激怒百姓或者士兵;甚至馬嵬兵變發生,也趕緊棄車保帥,讓楊國忠、楊貴妃兄妹等人歸西。
甚至逃跑的目的地是成都而不是荊州,也是看重巴蜀與關中之間有秦嶺天險阻隔,能更好地阻擋叛軍。這個時候的唐玄宗李隆基,只是一個貪生怕死的老人,哪裡還有什麼鬥志?滿腦子只想著怎麼保命,平叛什麼的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個時候有太子李亨幫他舉起平叛大旗,他還巴不得有人來替他收拾爛攤子呢,甚至說了句:“好事情啊,我早就想禪讓皇位給太子了,現在終於可以安心了。”
唐肅宗李亨是眾望所歸,在郭子儀、李光弼、李泌等人的幫助下,透過平叛積累下威望,最終跟父親唐玄宗李隆基拉開了距離。自此這個兒子也在謀劃著怎麼為自己與那三個可憐的兄弟報仇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悲慘晚年生活也要來了。
-
11 # 滌塵20
此一時彼一時,當初玄宗大權在握誰人不服,連殺三子小事一宗。後來叛軍攻克京城蒼惶逃命,太子幕後策劃兵變成功。此時權力已不在他手,任人擺佈無可奈何罷了。
-
12 # 天子說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這兩個事件所發生的年代以及具體過程:
殺三子李隆基殺死自己三個兒子的事件發生在開元二十五年,此時正是唐朝正在李隆基的統治下處於開元盛世。這次殺子事件主要針對的矛頭就是當時的皇太子李瑛。按照《新唐書》中的說法,李瑛在李隆基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太子,一直到被廢黜太子之位時,已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了二十幾年。由於玄宗的妃子武惠妃此前一直頗受玄宗皇帝的寵幸,並且武惠妃又為玄宗生了兒子(壽王李瑁),所以武惠妃恃寵而驕,一直覬覦太子之位。為了達到廢黜太子李瑛的目的,有一天武惠妃假傳聖旨,說是宮中有盜賊,並召太子李瑛以及兩個弟弟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帶兵入宮。然而當兄弟三人帶兵入宮之時,武惠妃乘機誣告太子三人謀反,最終玄宗將兄弟三人廢為庶人,並在隨後不久將兄弟三人一律處死。其實武惠妃和太子等人的矛盾早就存在,而玄宗也對兄弟幾人太子幾人結黨頗為不滿,玄宗想要廢黜太子,也不是一天兩天,此前想要廢黜太子,多虧宰相張九齡反對,才讓李瑛得以保全。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玄宗李隆基對於自己的子女有多麼無情。
肅宗自立為帝肅宗李亨自立為帝已是安史之亂時期的事情。玄宗晚年淫亂昏聵,導致安祿山勢力做大,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叛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大唐王朝在戰火中搖搖欲墜。由於玄宗瞎指揮,導致哥舒翰潼關兵敗,關中門戶大開。為了躲避叛軍,玄宗帶領少部分後宮妃子、心腹大臣逃出長安。當逃亡的隊伍跑到了馬嵬驛的時候,軍隊發生了譁變。由於玄宗逃亡時帶的軍隊大部分由太子掌管,所以給李亨發動兵變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透過兵變,李亨首先殺死了奸相楊國忠,並在隨後又逼死了玄宗寵愛的楊貴妃。兵變之後,太子帶兵北上平叛,而玄宗逃往成都,父子二人分道揚鑣。之後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為帝,並舉起平叛大旗,此舉一方面提高了肅宗登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為當時平叛的大軍帶來了極大的鼓舞,結束了玄宗逃跑以後,群龍無首的局面。訊息傳到成都,玄宗此時也是無可奈何。
這前後兩次事件,都涉及到太子,之前殺李亨他哥李瑛,是由於父子之間的嫌隙,玄宗早就有了廢黜太子的意思,然而當時正是唐朝強盛時期,玄宗又是大權在握,要廢黜殺害太子也不是什麼難事。然而到了李亨頭上,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玄宗已經落到一個落荒而逃的局面,形同喪家之犬。而且此時李亨手中又掌握兵馬,想要發動兵變,玄宗已是無可奈何。此時的玄宗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更遑論權勢與地位,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啊。
-
13 # 中孚鑑
唐玄宗一下能殺三子,是因為他那時有權利,而當李亨稱帝時,唐玄宗卻已經沒有多少權利和能力了,也只能接受李亨登基位為帝、尊自己為太上皇的事實。
當時李隆基因為寵愛武惠妃,而武惠妃又誣陷李隆基的三個兒子,李隆基那時手裡還有絕對的權利。李隆基三子被誣陷後,先是被貶為庶人,而後被賜死。
而後來李隆基得到楊玉環後,非常寵愛楊玉環,並且也對楊家之人進行大力封賞,同時重用楊國忠,導致朝野怨聲載道。
同時李隆基過度的信任安祿山,結果導致發生安史之亂。
而安史之亂後,李隆基得知後,已經錯失良機,又部署不當,結果唐軍節節敗退,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又出走蜀地有了逃跑的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得種種行為讓人大失所望。
而太子卻在別處積極的組織唐軍抵抗叛軍,這樣就招來跟多忠義之士。他們為了方便領導抵抗叛軍,所以就非常支援李亨。
最終李亨在靈武登基為帝,是為唐肅宗,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李隆基得知李亨登基的訊息,雖然震驚,但自己在蜀地,也無可奈何,也只能接受自己為太上皇的事實,從此李隆基為離開了大唐的權利中心。
所以,李隆基為保皇位而殺三子和李亨登基、自己為太上皇情況不一樣,李隆基也只能接受李亨為帝的事實。
回覆列表
事前唐玄宗被安祿山叛亂和自己軍事決策錯誤搞得暈頭轉向對李亨防不勝防。馬嵬坡政變,楊國忠被殺死、楊貴妃被逼死,唐玄宗已經被政變軍人包圍,失去反擊能力,不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給李亨一個人情,於是乎讓位做太上皇,讓李亨做了皇帝。唐軍擊敗安史亂軍、收復長安後唐玄宗還想利用自己以前的威望和新皇帝叫板,直到被逼迫軟禁(有種說法是被謀殺) ,證明唐玄宗在李亨政變時的舉動實在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