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古縱橫
-
2 # 奧特曼小怪獸2
我說的比較通俗 請諒解我的語言匱乏!
先說說英國 當初不列顛空戰之前 英國軍方高層對轟炸機的戰略和戰術轟炸只是存在於紙面上 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 英國只注重制空權 對戰鬥機的發展極其關注 等到不列顛空戰開始的時候 面對德軍的戰術轟炸的結果 英國才明白原來轟炸機還可以這麼玩 但當時戰況每日聚下 來不及多想 玩命的造戰鬥機 為的是保持制空權的爭奪 真正讓英國第一次明白戰略轟炸的重要性是丘吉爾報復德國轟炸倫敦的那一次 出動所有轟炸機轟炸柏林 炸完了一看德國那邊 全都炸開鍋了 才明白原來戰略轟炸對人心很有震懾 才正式開始研究轟炸機的運用 但資源確實有限 加上不列顛空戰的消耗 英國在德國對蘇宣戰之前 還是已制空權為主 反登陸為輔 先保家再說 等到德國對蘇宣戰後 才開始慢慢發展轟炸機 (而且英美曾有過協定 英國出戰鬥機 美國出轟炸機 這個貌似是野史說的)
再說說美國 當初美國是被迫參戰 戰爭資源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面對兩線作戰 能在當時拿得出手的除了資源和工廠 別的一無所有 美國真正開動戰爭機器都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後 說白了 就算美國想轟炸 一沒轟炸機 二沒飛行員 要備齊這些不是一年兩年能備的齊的 當初美國第八航空隊 那是美國掏出所有的老本拼出來的 當初也是想拿第八航空隊戰術轟炸 打出英國周邊擁有絕對的制空權 好讓大部隊在英國集結的時候 擁有絕對安全的藍天白雲
其實真正的戰略轟炸在43年底已經開始了 之前盟軍不是不想 英國要的是制空權 怕不列顛空戰再來一次 美國也想 但是戰爭開始 什麼都要從頭開始 從步槍手榴彈 到大炮坦克 再到軍艦飛機 什麼都要從零開始 如果就造轟炸機 那陸軍那什麼幹敵人 海軍拿什麼拼鬼子 等到戰爭資源真正充足了 大概也到44年了
所以說 不是盟軍不想 一是理論是在40開始產生 二是資源還沒充足 44年對德本土轟炸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了以後 才發揮到極致!
-
3 # 東方評史
確切的說,不是盟軍在一九四四年才對德國進行轟炸,而是在一九四四年的這一年的時間裡是對德國施實戰略轟炸最高潮的一年,同時也是德華人民飽受戰略轟炸災難最苦的一年,而且也是納粹戰爭機器遭受來自空中打擊損失最大的一年!
不管是在德國還是在歐洲,但凡有人提到德國城市的魯爾地區、科隆、漢堡、不來梅、法蘭克福等城市名稱,人們腦海裡首先想到的不是這個城市的某個生產工廠和某個公園,而是不由自主的首先與轟炸聯絡在一起。如果提到這些城市的名字,前面再加上一九四四年的字樣,絕對會讓德華人心裡成為永遠的痛!
一九四四年的德國,單單英美空軍一次性出動的千餘架轟炸機這樣的大編隊、集中轟炸德國某一個城市的行動就有幾十次之多,雖說二戰時的戰略轟炸機載彈量最多不超過十噸,可數千噸的炸彈一次性投放下來,德國的這個城市基本也就從一片的生機勃勃變成一片廢墟了!希特勒在軍事進攻前常常對他的軍隊叫囂:把某某城市給我從地球上抹掉!但他既沒抹掉倫敦也沒抹掉列寧格勒和莫斯科。
而在一九四四年的這一年裡,每次的千架轟炸機大編隊,幾乎是出動一次便差不多會抹掉德國一個城市!戰爭狂人現在償到了轟炸別國時、別華人民飽受的苦果!
為了早日結束戰爭,英美空軍不顧天氣的良好與否,一再加強越來越大的打擊力度。由於法國和比利時的解放,使得德軍的雷達站不得不一步步撤退到德國本土,這樣英美空軍的戰損越來越低,而對徳空襲的效果則越來越大。開始的轟炸目標是德國的石油工業、鐵路、橋樑和武器生產廠,繼而轟炸德國大城市,以給德國造成心理上的巨大震懾!僅一九四四年的九個半月之內,投彈量便超過了前幾年轟炸德國的總和,僅九月份的一個月之內,光每次出動的千架轟炸機這樣的大型編隊就有十幾次之多!如果按每次的出動載彈量為五千噸的話,這一個月的時間就至少有五六萬噸的炸彈落在德華人頭上。
也正是英美空軍對德國的空前戰略轟炸,德國的煉油廠、交通運輸系統和武器生產工廠以及國民生活設施被毀滅殆盡,極大的影響了二戰的戰爭程序!
同時英美空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國先後付出了飛機損失22000架,傷亡47000人,美國損失飛機18000架,人員傷亡18000人的巨大損害。但德國損失更大,平民傷亡570000人、飛機57000多架。
經常有人說蘇聯是二戰的主戰場,而英美聯軍是消極避戰,這話定義不夠公平。蘇德兩國軍隊都是以陸軍見長,都是坦克強國,而英美兩國則是以海軍為優,並擅長空中戰略轟炸。蘇德兩國那種面對面的死打硬拼,英美兩國軍人這活的確幹不了,一個突擊下來包管跑的比兔子還快!但同樣的英美兩國的這種打法,蘇德兩國軍隊也照樣玩不轉,這是技術活!不管那種打法,英美蘇三國的軍人都很勇敢、都是好樣的,也正是他們才真正成為了終結納粹德國的剋星,把歐洲人民從納粹的鐵蹄之下拯救了出來!
-
4 # 辣椒是個好東西
謝邀,1944年之前盟軍其實也有對德轟炸,但都不成氣候,德軍只需配置一個連的flash38對角射擊式炮兵陣型就可以把盟軍一個飛行旅嚇得屁滾尿流。但是到1944年,不論非洲戰場還是蘇聯戰場,德軍寡不敵眾而急轉劣勢,海陸空全都招架不住盟軍的打擊。
-
5 # 戰略論
根本原因是英美盟軍的遠端戰鬥機P-51“Mustang”的出現,徹底的奪取了德國上空的制空權,有效的保證的盟軍轟炸機的順利行動!
1943年1月,盟軍正式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大規模戰略轟炸,目標是摧毀德國的軍工生產和經濟體系,使德國的軍事抵抗能力盡可能的降低。可是由於盟軍戰鬥機航程過短,根本無法為執行任務的轟炸機提供哪怕是較長距離的掩護,更不用說全程掩護了,基本上是盟軍的轟炸機隊單獨冒著德軍戰鬥機和地面高炮的雙重打擊下,艱難的執行戰略轟炸的任務。
而德軍為了阻止盟軍的轟炸,飛機制造廠優先製造大量的戰鬥機以加強本土的防空力量,同時從前線調回大量經驗豐富的戰鬥機聯隊,地面高射炮單位也得到加強。隨之而來的是盟軍轟炸機損失量的劇增,從1到5月份的戰損率3.9%到8月初激增到7.8%,空勤人員損失2.4萬人之多。慘重的傷亡使得盟軍被迫停止8月份的轟炸行動。
雖然在9月份後盟軍新型的重型戰鬥機P-47加入護航行動,掛載了副油箱的P-47雖然可以將轟炸機編隊護送到德國本土,可是無法做到全程護航,德軍戰鬥機經常在盟軍轟炸機隊返航途中大開殺戒,轟炸機群最高的戰損率達到10.5%。
關鍵性的轉機:1943年12月份,盟軍P-51“Mustang”戰鬥機加入護航佇列,為轟炸機群提供全程的保護,而且其效能也優於德軍的戰鬥機。盟軍的轟炸目標也優先選擇德軍的各大飛機制造基地,企圖徹底摧毀德軍的防空力量。更為重要的一點,盟軍開始了晝夜不停的持續轟炸,轟炸強度和密度都大為增加。
德軍本土防空戰鬥機部隊在長時間不間斷的慘烈空戰中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大量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戰死,而新訓練的飛行員根本無法及時補充;由於飛機制造工業的被轟炸,戰鬥機的數量和維修都面臨巨大困難。到1944年9月份,德國本土的上空已經很少出現德軍戰鬥機的身影,許多次轟炸任務中盟軍的轟炸機損失為零,德國的制空權已經落到了盟軍手裡。
所以,盟軍在1944年轟炸任務的成功,首要應歸功於P-51重型戰鬥機的加入,有力的摧毀了德國本土的防空力量,奪取了制空權。最終使得盟軍的轟炸次數較1943年大為增加,同時也確保轟炸機群損失率大大下降,轟炸任務的完成率大大增加。最終使得1944年的轟炸行動取得了比1943年更加明顯的效果!
-
6 # 貞觀防務
因為一代名機P-51D出現了。
英美要玩戰略轟炸,德華人也不是傻子,早在1942年德國就開始為即將到來的戰略轟炸做準備,工業體系上開始將工廠分散,並且為西線三個航空隊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大量高射炮叢集分佈在西線。
1944年以前,因為美國空軍一直沒有一種戰鬥機能夠全程為B-17轟炸機群護航,所以戰略轟炸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1944年,P-51D服役了。
P-51D是二戰最成功的兩種戰鬥機之一(另一種是Fw-190)它擁有巨大的航程,在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航程高達2700km,可以為從英國本土起飛的盟軍B-17轟炸機群提供全程護航。作為二戰中唯一一種使用梅里迪斯效應和切邊舵面副翼的戰鬥機,P-51D的高速效能非常優秀,功重比與Fw-190A相似的P-51D,最大平飛速度卻要比後者快60km/h左右。
一直以來,英美空軍雖然從43年開始就在西線有著巨大的兵力優勢,但是因為大多數飛機作戰半徑不足,無法在德國境內自由作戰,所以兵力優勢並沒有轉化為戰略優勢,而P-51D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巨大的作戰半徑使得美軍飛行員可以在德國境內隨意活動,而且為轟炸機群護航的作戰模式也帶來了戰術上的優勢,通常美軍飛行員的做法是:在轟炸機群上空待機,德軍戰鬥機攻擊轟炸機群時才攻擊德軍戰鬥機,而如果德軍戰鬥機直接攻擊護航戰鬥機群,護航的P-51D則透過速度優勢迴避交戰,這種戰術打的在西線打的德空非常憋屈。還有另外一種噁心的套路,叫邊緣追逐戰術,即依靠更大的作戰半徑,在德軍飛機尋求交戰時迴避,撤退時追擊,敵進我退敵疲我打。
-
7 # 使用者5770541302
其實不然,盟軍的戰略轟炸重點打擊的是德國的石油生產系統以及交通運輸線,其次才是德國的工廠。而其中也不僅僅是有了P51戰機這一原因。
首先在1944年,美英盟軍航空兵對德國的投彈量比1943年提高了很多,因此能夠給德國造成更有效的打擊。而且1944年盟軍轟炸頻率也越來越大,經過上半年的作戰,盟軍航空兵基本消滅了德國空軍,取得了制空權,讓轟炸機部隊能夠更加隨心所欲進行轟炸。
同時,英美研究後發現,德國當時有兩大致命弱點,首先就是石油生產,德國本身沒有石油,嚴重依賴羅馬尼亞等地的油田,以及自身的合成油生產,只要摧毀了這些,德國的戰爭機器就會很難運轉。其次,德國運輸嚴重依賴鐵路,其節約燃料並且運力大,打擊德國的鐵路運輸能極大的摧毀德國軍隊的機動能力。
同時,對石油工業的摧毀直接導致德國工廠缺乏足夠的原料。比如盟軍戰略轟炸後,德國的氮產量急劇下降,炸藥生產受到了巨大影響,因此其軍工體系生產受到了巨大制約,畢竟沒有足夠的原料。
而在基本完成對其石油和運輸的摧毀後,1944年下半年盟軍開始專門轟炸德國工廠,比如1944年德國就因轟炸鋼鐵減產近600萬噸。同時,各軍工生產企業協作越來越困難,直接導致納粹德國損失了四成左右的產能。
-
8 # 蝸牛沒腹肌
原因有兩方面,首先是德軍經過5年的殘酷戰爭,空軍實力大損且得不到及時補充,當時的德國空軍殲擊機部隊在東歐、義大利、法國等多個地區奮戰,能用來保護本土工業區的殲擊機部隊少之又少,這給美英聯軍的戰略轟炸提供了可乘之機。根據一些討論二戰德國空軍的資料顯示,到1944年之時德軍能用來保衛領空的飛機不超過200架了,而美英聯軍的轟炸機動輒上千架!這種力量上的懸殊使得德國的工業區基本處於無防護狀態。
1944年戰火已經蔓延到義大利北部平原,這裡也成為盟軍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前沿機場,航程巨大的B-29轟炸機可以深入東歐和巴爾幹腹地,轟炸包括普羅耶什蒂油田在內的眾多戰略目標,原本為了躲避來自英國方向的轟炸機而建立在波蘭的工業區,也面臨美英轟炸機的威脅;搬遷到巴伐利亞山區的德國工業區原本相對安全,但是當意大利易手之後這裡也不安全了。一言以蔽之,德軍節節敗退、損兵折將,讓他的本土工業區失去了保護,從而方便了盟軍的轟炸。
最後是盟軍自己的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轟炸效率。早先執行戰略轟炸的英國轟炸機主要以夜間轟炸為主,這是因為轟炸機的機載武器有限,不能有效保護自己的安全,在大白天出擊簡直就是送人頭。但是1944年時美軍轟炸機加入轟炸行列,不僅自衛能力大幅提高還有遠端戰鬥機護航保護,這讓德軍本就無力的防衛力量更加無所適從了。
-
9 # 麥田軍事觀察
這個說法不確切的,英美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壓根談不上什麼徹底摧毀德國的工業體系,之所以會出現在1944年顯現出效果的印象,只能說當時盟軍子已經開始登陸了,從地面上對德軍進入打擊,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才造成了所謂的摧毀的假象,
早在1940年時,盟軍就開始對德國進行轟炸,那時轟炸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德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不僅防空作戰能力很好,英國實際上也沒有能力發起大規模的轟炸,直到1942年美國參戰之後,情況才有所好轉,但是盟軍的轟炸機力量增長的速度有限,到了1944年,盟軍在轟炸機力量才後勤具備了德國進行大規模轟炸的條件。
1944年下半年,德國的防空力量經過了大量的削弱之後,才讓盟軍的轟炸開始顯得有了效果,但是從戰後統計結果來說,盟軍的轟炸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實際上在1944年時,德國的軍工生產達到二戰時的高峰,為1942年的二倍,這也不是轟炸效果好的證明。 1944年下半年之後,盟軍已經從東西兩側,在陸地上對德軍發起進攻,德國戰敗之事已經明確。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問題所問有點含糊,其實二戰中無論美國參戰前後,英國或者之後的英美盟軍都對德佔區和德國境內的工業區、能源產地和武器地基等有過轟炸,只是規模大小而已。而44年初開始的主要是針對德佔區“航空工業”和“運輸系統”的轟炸,比如機場、鐵路、公路等,並沒有大規模純粹的轟炸德國能源工業,而這也是為了44年6月份諾曼底登陸作準備的。
(二戰英國轟炸機飛行員)
盟軍對德國的轟炸其實自德國入侵波蘭後就開始了,只是一開始規模非常小。等德國完全佔領歐洲大陸、英國單獨面對納粹的時候,雙方的轟炸就你來我往的進行著。只是一開始雙方轟炸的都是對方的戰略軍事設施,例如機場、雷達、兵工廠等。只是到41年夏天,在一次德國誤炸英國某個城區之後,英國才開始組織大規模的轟炸柏林的報復行動。之後雙方就是互炸城市。英國在美國資助下甚至發動過數次“千機轟炸”德國城市,而這也使得英國飛機制造廠的軍用設施有時間喘氣大規模生產飛機、武器了。
(二戰盟軍轟炸機)
等到美國參戰,從43年起英美就協同作戰一起參與轟炸德國。由於這時候德軍航空兵主力也已經東移蘇德前線,盟軍的轟炸目標又轉變為德軍戰略設施,也就是這時候已經開始轟炸德軍的能源工業了。當然由於當時技術的原因,德軍又對很多重點戰略設施偽裝的很好,因此效果不是很明顯,很多時候需要當地游擊隊指引的。
(被轟炸後的德國城市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