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東汪郎

    豐臣秀吉確實是一代人傑,他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隨即發動了對李氏北韓的戰爭。

    這場在中國被稱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大明援朝戰爭前後發生了兩次,如果不是明朝的強大,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北韓恐怕在16世紀就會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所以不要相信南韓說的什麼李舜臣是東亞第一戰將的鬼話,即使是梁鳴海戰,如果沒有鄧子龍的明軍水師正面死槓日軍,李氏北韓的水師就要被日軍打殘了。

    當然,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並不是參戰的三方主要人物,而是躲在日本大後方的德川家康,這是豐臣秀吉最大的失算。

    戰爭爆發前夕,日方是做過調查的。

    當時的明朝在日本人的眼裡雖然是龐然大物,但因為萬曆皇帝和大臣之間的爭鬥,張居正被對頭的清算,加上嘉靖年間的倭寇並不遙遠,讓豐臣秀吉看到了佔領北韓的希望。

    因為在他看來,君臣內鬥的大明朝也許無心支援北韓,這絕對是一場手到擒來的勝利,而且說不定還能從明朝的身上撕下一塊肉來。

    所以征伐北韓時,豐臣秀吉拒絕德川家參與戰爭分紅,讓德川家掃蕩關東地區的北條餘孽,並承擔守衛名古屋城的工作,畢竟德川家在戰國時代和織田家是聯盟,和豐臣秀吉是戰場上的死對頭,只是局勢不利才歸順而已。

    但正是豐臣秀吉的小心思,讓德川家保留了實力。

    公元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逝。他雖然佈局了五大長老輔佐幼子豐臣秀賴的權力平衡,用合議制度抑制德川家康,以確保豐臣政權可以代代相傳。

    但因為兩次侵朝戰爭的緣故,豐臣家的軍事力量已經遭到削弱,而德川家在五大長老之中是實力最強的一位,從而引發了關原合戰,德川家康獲勝,奪取破日本徵夷大將軍之位,成為日本最後一任幕府,江戶幕府!

    當然,豐臣秀吉的大陸征服計劃對明朝的影響也很大。前後兩次的援朝戰爭使大明遼鎮精銳損失嚴重,導致明廷短期內無力進剿努爾哈赤,加上李成梁的刻意為之,建州女真逐漸壯大,最後成為漢文化的破環者!

    只能說,歷史有的時候真的是天註定!

  • 2 # 穿越再現彼岸

    日本戰國“三雄”

    日本戰國時代(1467-1615),這段時期是日本室町幕府到德川幕府建立的歷史時期。在這期間日本先後出現了三位著名的歷史人物: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室町幕府是足利家族建立的幕府,到了後期動亂不堪。各地的大名(封建主)紛紛崛起,最出名和實力最強的是織田信長(別號第六天魔王),他逐漸統一了近畿地區,也就是日本政權的核心地帶。不過未能統一全國就因為“本能寺之變”被部下明智光秀殺死,家臣豐臣秀吉透過戰爭獲得了領袖地位,他開始了征伐北韓的戰爭。(織田信長劇照)

    豐臣秀吉為什麼侵略北韓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在獲得“關白”(這個職務來源於中國唐朝,類似於宰相的權利)這個職務後,被天皇賜姓“豐臣氏”,所以稱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劇照)

    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北韓,開始侵略戰爭。大概是因為這樣的理由: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北韓”

    這個時候的豐臣秀吉有這樣的想法,還是有其原因的,我想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繼承織田信長的遺志。豐臣秀吉是織田信長的家臣,據說西方的傳教士給了織田信長一個地球儀,他認識到:“世界辣莫大‘我想去看看”。日本畢竟國土狹小,織田信長未能統一就去世了,豐臣秀吉也想實現走出日本,稱霸天下。

    第二,此時的北韓的軍力很差,而宗主國明王朝的萬曆皇帝幾十年沒有上朝了。豐臣秀吉從中國東部和東南沿海的倭寇哪裡知道,明朝的防衛力量很差,因為倭寇和明軍作戰都是勝多敗少,豐成秀吉一下膨脹起來,認為明王朝應該是腐敗到不堪一擊了,最起碼,日軍侵略北韓不會及時派兵援助的。他的策略也是:

    “水陸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

    第三、日本國土狹小,尤其是西部的大名對土地的需求更大。這一戰日本必然取勝,獲取的領土可以滿足需求領土的大名。下圖是日本侵略北韓的大名出兵情況。

    德川家康主力部隊為什麼沒有參戰

    一、豐臣秀吉對付德川家康。豐臣秀吉統一後,其實對德川家康的是非常忌憚的,在一些交戰中發現德川家康的部隊非常難打,如果豐臣秀吉堅決消滅德川家康的話,估計自己也是半死不活了,會被其他大名所取代,因此採取了“質母嫁女”的方式控制德川家康,並且把德川家康的封地從近畿地區的三河、尾張一帶遷移到關東一帶,讓他離中心遠遠地。這是一大失誤,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地區和糧食主產地,德川家康家族藉此而發展壯大。

    二、德川家康支援侵略北韓。豐臣秀吉打算侵略北韓,並不是所有的大名都同意。蒲生氏鄉就說豐臣秀吉:

    “ 這隻猴子,不死找死!”

    豐臣秀吉的體型長得有些像猴子,但是聰明,好多日本人稱其為“猴子”的外號。德川家康被華人稱為“烏龜”,日本人則稱其為“狐狸”。但是德川家康支援出兵北韓,並換來了豐臣秀吉不參戰的特許。並不是一點也沒有參戰,據說有5000人參加了作戰。

    三、豐臣秀吉為啥同意德川家康不參戰吶。豐臣秀吉在考察了北韓和中國明朝的政局後,認為侵略北韓必勝。如果德川家康參戰的話,取勝肯定要分佔領的領土給他,這不是讓他繼續壯大嗎!現在德川家康已經夠強大的了,豐臣秀吉順水推舟,不參加就不參加吧,正合我的心意。(德川家康劇照)

    自己同意了德川家康不參戰了,戰敗了怎麼可能處罰德川家康吶?

    德川幕府的建立

    歷史和豐臣秀吉開了一個大玩笑,明朝出兵迅速,而且作戰能力很強,在兩次侵略北韓的戰爭中敗北,1598年海軍主力被中朝聯軍擊潰,逃回日本。同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死於伏見城。(德川幕府時期的武士刀)

    豐臣秀吉死後,政局分裂,形成了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這些部隊基本沒參與侵朝戰爭勢力儲存完好,以毛利輝元為首的西軍,這些是參與侵朝戰爭的派別。1600年,在“關原合戰”中德川家康的東軍打敗西軍,1615年消滅豐臣秀吉家族,統一了日本.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1603-1868),直到明治維新,德川幕府才歸政給日本天皇。

  • 3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在於理清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時,豐臣和德川相互之間的關係,搞明白了他們的關係,就知道了答案。

    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前,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是有過一戰的,並且最終的結果是和議收場。

    小牧·長久手之戰

    天正十二年(1584年),織田信雄與豐臣秀吉決裂,德川家康遂與織田信雄維持同盟,以保持他與豐臣秀吉對決的正義性,因為他是以保護織田信長之子的名義對抗豐臣秀吉的。同年,豐臣秀吉出兵,兩軍在尾張國的小牧和長久手交戰,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豐臣秀吉軍十二萬餘,德川家康織田信雄聯軍約三萬,因為豐臣秀吉突襲別動隊為德川家康識破,因而豐臣軍陣亡池田恆興、森長可、池田元助。

    戰況對德川軍有利,其後豐臣秀吉無意再打而退兵,改為攻打織田信雄的伊勢國,最後豐臣秀吉憑藉驚人的外交手腕降伏了織田信雄,織田信雄向豐臣秀吉投降。不久,德川家康向豐臣秀吉提出講和,因為織田信雄投降,從而失去了與豐臣秀吉決戰的意義。

    戰後德川家康將年僅十二歲的次男德川秀康送往大坂城作為人質,但仍與豐臣秀吉保持著不敵不臣的關係。

    天正十四年(1586年),豐臣秀吉將其妹朝日姬嫁與德川家康,作為德川家康正室,家康仍無意臣屬。此後豐臣秀吉又將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到德川家康身邊成為人質,德川家康感受到豐臣秀吉議和的誠意,因而決議臣屬,10月26日到達大坂城,27日正式從屬豐臣秀吉,而他在豐臣陣營也得到了豐臣秀吉的禮遇。

    而在1584年至1586年間,豐臣秀吉統一了四國,打敗了越中的佐佐成政,還當上了關白。而德川家康在這期間對豐臣秀吉有過幾次小規模的武力衝突。

    從上述經過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點

    一、小牧·長久手之戰中,德川織田聯軍以三萬人對抗豐臣十二萬,結果豐臣軍中伏,失掉三名大將。戰爭結果以罷戰收尾。從中可以看出德川系的作戰能力,豐臣也沒把握一定能打贏。

    二、雙方互換了人質,德川先將次子送到豐臣方,但並未表示臣服。此後打下四國和大量土地的關白豐臣秀吉在軍勢上升期,反將妹妹嫁給德川已做拉攏,結果德川不領情,直到把自己的老孃送到德川處,德川才同意從屬豐臣。

    這是從屬嗎?這最多隻是名義上的從屬。德川給了豐臣面子,你不就是想要統一日本嘛,我給你面子就是。而德川家也得以繼續以名義從屬,實際獨立的姿態存活於日本戰國。

    豐臣秀吉即使在打下四國和越中,軍容鼎盛的時刻仍沒有把握可以打贏德川家康,而家康也沒有十足把握可以抵擋住豐臣的進攻。於是乎,雙方最終達成一種默契,互換人質,互相牽制。豐臣畢竟勢大,所以德川配合豐臣,讓豐臣做老大,但德川其實是大股東兼獨立董事,成功的暫時避免了與豐臣的衝突,繼續儲存家族實力。因為如果德川執意不從,最終豐臣秀吉將不得不與德川家康決戰,可是雙方對戰鬥的結果都沒有把握。

    這裡還要說明一點,豐臣秀吉的統一日本其實有很大水分,當時仍然有很多原戰國時代的大名存續,這些大名對豐臣都是一種依附姿態,比如關原之戰倒戈的小早川,還有九州的島津等等。豐臣秀吉是以自己的地盤加上豐臣系的軍事力量,壓倒了眾勢力,以威勢完成的統一。包括豐臣系的大名在內,大名們都有一定的獨立性,都仍有自己的封地和武裝力量。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削弱大名們的力量,增強自己的力量。豐臣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統治還不牢固,因此他想盡一切辦法去削弱大名,這其中,他最想削弱又最難削弱的大名就是德川家康。

    豐臣做過幾次削弱德川家康的嘗試,都未能如願。

    在豐臣秀吉入侵北韓前,豐臣秀吉征伐九州,德川家康就沒有參與,從而避免了一次巨大的力量消耗。可能有朋友會說,那是豐臣秀吉沒有徵調德川,其實不然,秀吉當然想徵調家康,但是他明白家康不會出戰,為了避免衝突和維護威信,才沒有徵調家康,秀吉是很聰明的人,當然不會做讓自己失去威信的事。順道藉此說明一點,北韓戰爭時,很多人也認為豐臣秀吉沒有徵調德川家康,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調不動,所以乾脆不調了。

    秀吉見沒法削弱德川家康,就轉而用另一個辦法,那就是增強豐臣系的實力,強到可以打倒德川為止。

    入侵北韓,一是因為秀吉確實過於自信,認為能打下北韓;二是為了讓西國的大名(西國大部分都是豐臣系)可以從北韓戰爭中得到大量好處。

    而沉穩忍耐的家康早看出了入朝作戰會以失敗告終,因此並沒有參加。為了照顧秀吉的面子,家康以掃清領內北條殘餘和守備名護屋城為理由,申請留守,秀吉也配合的批准了家康的請求。

    當遠征軍兩次入侵北韓時,家康也在自己的領地內繼續鞏固實力,最後,入朝作戰徹底失敗,豐臣系不但實力受損,還因此產生了分歧和隔閡,此消彼長,侵朝戰爭的大贏家其實是德川家康。兩次入朝作戰慘敗的豐臣秀吉,雖然氣急敗壞,可是此時的他怎麼可能去懲罰德川家康呢?如果打贏了,豐臣秀吉實力增長,力壓德川一頭,倒是有可能懲罰德川家康;而慘敗之下,秀吉哪有實力去懲罰家康,此時安撫,拉攏德川家康還來不及呢!

    這就是無月對於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真實關係的解讀。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4 # 指尖看日本

    德川家康並沒有拒絕,而是沒有機會去北韓。

    文祿元年(1592年),統一了日本的豐臣秀吉發起了針對北韓的侵略戰爭,當時的北韓已經有了百餘年的和平,國家重文輕武,因此北韓的軍隊非常不堪一擊,遭到日本侵略軍的打擊後一路潰敗,差點丟掉整個國家。

    不過,好在當時的北韓是有明朝罩著的,萬曆皇帝很快就下令讓明軍入朝增援,再加上日軍前進的勢如破竹,佔領的地盤均沒有消化,抵抗日本的起義層出不窮。

    一開始,豐臣秀吉是準備自己去北韓的,當時除了派去北韓的,日本名護屋還有許多大名仍然在待命,秀吉打算親自前往北韓,指揮軍隊作戰。然而,豐臣家的重臣德川家康、前田利家都反對此事,認為太閣大人身居高位,不應當再做一員主將前往戰場,而應該把施政的側重點擺在日本。

    最後,豐臣秀吉被前田利家、德川家康勸下,但是當時明軍尚未入朝,按照日本人的攻勢,北韓應該很快就會淪陷,所以豐臣秀吉決定在第二年派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去北韓,好進行對北韓的戰後處置。

    第二年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約四萬明軍浩浩蕩蕩地越過鴨綠江,正如同前一年日軍攻打北韓時那樣,此時的日軍也沒料到明軍會這麼快到來,並且也低估了明軍的戰鬥力。在明軍、北韓軍的聯合攻勢下,日軍佔領的許多地盤一一都吐了出來。

    豐臣秀吉見北韓的局勢變得僵持,便推辭了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去北韓之事。到了文祿二年七八月時,豐臣秀吉的母親大政所病危,豐臣秀吉不得不離開九州名護屋返回大坂城,於是就命令德川家康留守名護屋城。

    當時名護屋城並非鐵板一塊,豐臣麾下的大名比如南部氏、津輕氏是世仇,很多家族在總無事令下達前都是敵人,此刻卻都聚集在小小的名護屋城,所以,豐臣秀吉需要一個有威望的人鎮住局面,那便是德川家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道手遊問羽和鴻道哪個比較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