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武帝是漢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你如何看待他呢?
6
回覆列表
  • 1 # 求之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民族關係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和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

    功績有:(1)政治上,重用人才,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2)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治理黃河,免除水害;(3)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舉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4)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解除匈奴對北方的威脅;(5)民族關係或對外交往上,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過錯有:(1)過於迷信武力,長期發動對外戰爭;(2)有求仙迷信思想,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總之,漢武帝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功大於過。

  • 2 # 驕然

    (原創)漢武大帝 《漢武大帝》已經演完了,總體上看還是可以的,只是有的地方還是有點遺憾的,我覺得首先是在對白上,含有了許多現代的詞彙,這樣的詞彙用在了古裝劇裡,讓人有些彆扭。再有就是漢景帝所表現的威嚴性差, 在和大臣們議事時有點平起平坐的感覺,少了些帝王的霸氣,在喜怒哀樂方面也不是很理想,不管遇到什麼事情,表情都是很單一的,不能夠很好的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說在得知幡王造反時,作為一國之君卻表現的很平常,似乎只是小事一樁,另外就是劇中的音樂,不能很好的襯托劇情,這也是一個遺憾的地方。同樣是大型的歷史劇,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另一部歷史劇《康熙王朝》,不管李楠演的康熙(青年時代),還是陳道明演的康熙,都帶著一種龍的靈氣,都有一種帝王的氣派。皇帝上朝時,配上激昂的音樂,更能襯托出皇上的威嚴。年少的康熙在即將剷除鰲拜之時,面對著曾對大清立下不朽戰功,而今又密謀造反的第一武將,從他的眼神裡就可以看的出對鰲拜所偽的一種惋惜,對他叛逆的一種憎恨,以及對剷除叛逆絕不手軟的一種堅強。同樣也是削蕃,當康熙聽說吳三桂造反之時,他的那種吃驚、憤怒,以及他對自己事先對事態估計不足的悔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而漢景帝在這方面卻沒有表現出來。 不過陳寶國扮演的漢武帝還是滿精彩的,把一個正直、有信心、有志向、不向邪惡低頭的一個大有作為的皇帝表現的活靈活現,不愧為是一個實力派的演員。還有就是本劇先後共有4位演員扮演不同時期的漢武帝,如果你仔細的注意一下,就會發現他們4個人當中從臉上看,都有著相似之處,還真的有點從小到大的意思,這個是一般的電視劇中所少有的。人常說相形見拙,如果我們把兩部電視劇比較一下,也許我們就能發現一部電視劇的成敗之處,面對《漢武大帝》,我感到多少還是有些遺憾的。

  • 3 # 信步閒庭

    說到漢武帝,第一個印象是毛主席的詞“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第二個印象是小時候黃曉明、陳道明主演的《大漢天子》,雖然劇情與歷史有所出入,但是黃曉明真的是把一代天子出演的淋漓盡致;第三個印象則是金屋藏嬌的故事,如果後來的陳阿嬌沒有那麼嫉妒,那麼傲慢,也許就不會那麼慘了。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個皇帝,十六登基,和康熙一樣,小小年紀就肩負起國家大任,起初朝政由竇太后把持,太后去世才開始親政。在軍事上,大破匈奴,吞併北韓。“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霍去病就是這個時候的人物,為西漢破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外交方面,漢武帝派人出使西域,推動了經濟文化的大發展。政治上實施推恩令,加上中央集權,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文化上獨尊儒術,惟才是舉。說漢武帝“略輸文采”表明劉徹在文學史上也是有所貢獻的,他的《秋風辭》就是一個例證,筆詞流暢,很值得一讀。人無完人,劉徹在位期間,由於連年征戰,民生凋敝,後來還出現了農民暴動。說到劉徹,巫蠱之術是繞不過去的。那個年代科技尚不發達,人們十分相信所謂的神怪,當初陳皇后被廢也是因為巫蠱。

    漢武帝之所以是漢武帝,在個人魅力上也是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漢武帝頒佈《輪臺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是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總的而言,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現高峰,在他的治理下,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最後用cctv的評價結束漢武帝的一生: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 4 # danyboy

    一、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是誰的榜樣?

    眾所周知,漢武帝鑿空西南,用很少的兵力收服了吳越、閩、南越、滇、夜郎以及北韓等周邊的小國,將其納為內附諸侯,或乾脆設定郡縣,將中國的版圖從黃河長江一帶,一直擴充套件到東海和南海;同時,幾次北擊匈奴,徹底結束了漢初以來受制於匈奴的被動局面。這些,確實得益於他的雄才大略,也對今天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歷朝歷代把漢武帝當榜樣的帝王們,都只是看到了開疆拓土這一點嗎?

    不然,後世的帝王們最推崇漢武帝的,是他強大的個人集權、一人專制,這對帝王是有好處的,卻對我們這些普通人,真沒什麼特別的好處。

    二、漢武帝的“一人專制”

    一人專制這個詞,是徐復觀的發明。

    今天的人,說起古代,常常會以為那是非常專制的,帝王一個人說了算,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君想幹嘛就幹嘛……這些,多半是影視劇和民間文學帶來的印象。其實,古代的情況很複雜,皇帝的空前專制要到明代之後才定型。

    在元明之前,特別是漢唐宋這三個時間比較久的朝代,皇帝的權力是很受限制的,特別奇怪的是,越是那些所謂雄才大略的君主,像秦始皇、漢武帝,就越是專制,越是將自己的權力擴大到皇帝的許可權之外。

    最為典型的就是漢武帝。

    古代的朝廷分內朝外朝,這是常識,宰相是外朝的首領,負責政務,內朝則專門有一套班子,處理皇帝的家務事,內外朝雖然有互動,但道理上是分開的,就像今天黨政分開一樣。所以,在西漢前期,所謂的文景之治時期,皇帝本人並不願意過多的干涉外朝的事物。像內朝的官員如大將軍等,並沒有什麼實權。

    到了漢武帝,他要掌權,就做了兩種事情。一種是強力的摧折外朝,大家可以 去數一數,漢武帝時期的宰相,一共只有幾個是善終的。對外朝的首領,他說殺就殺。另一種,則是為內朝擴權,因為從職權上看,皇帝沒有太多的機制管理事務,漢武帝就在內朝建立各種班子,用內朝的官員架空外朝,從而掌握大權。

    這種想方設法集權,搞成一人專制的權術,損害的是正常的治理秩序,間接損害的是普通百姓的利益。沒有了約束的皇帝,是非常可怕的。

    可這種權術和行為,居然在今天還有很多人叫好。

    悲哀啊。

  • 5 # 苦茶庵

    在中國古代史上,人們常常把秦皇漢武相提並論,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央集權制國家,由秦始皇建立,而由漢武帝鞏固下來。

    漢武帝,名叫劉徹,景帝之子,是一漢武帝漢朝第五個皇帝。他七歲當太子,十六歲繼帝位,七十一歲死去,在位五十多年,佔了整個西漢王朝四分之一的時間。

    漢武帝統治時期,中國的秦漢社會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漢帝國達到了它強盛的頂點。許多封建史學家把這一切,都歸功於漢武帝個人的“雄才大略”。我們不否認漢武帝是一個傑出的帝王,但是,仍要從西漢社會初期的歷史條件中去尋找,才能對漢武帝的作為,找出正確的答案。

    漢興六十餘年,實行黃老之治,堅持休養生息,封建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中央集權下統一的局面正在得到鞏固和加強。歷史為漢武帝提出了任務,也為他提供了條件,使他在歷史舞臺上作出了有聲有色的演出。

    漢武帝加強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大權集中在封建朝延,而封建帝王又把一切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漢武帝當小皇帝的時候,是由他的祖母竇太后當權。武帝二十一歲,竇太后死去。武帝母親王太后的同母弟田蚡做了丞相。因為有王太后的支援,田也很想專權。一天,田蚡向漢武帝奏事,推薦了一大批重要官員。武帝沉著臉問田蚡,“你準備任用的官員完了沒有?我也打算用幾個人!”從此,田蚡只好遇事少管。漢武帝把朝廷的一切大權,都攬在個人手中。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繼續解決藩國問題。經過“七國之亂”,各地封國受到很大的削弱。但到武帝時,有些封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勢力仍然不小。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建議的“推恩”辦法,把原來只由長子襲爵的諸王國政為可以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國。按照漢制,這些侯國不再受原王國管轄,而直接由各地的郡來管轄。這樣一來,各個王國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自然無法割據地方,對抗朝廷了。

    與此同時,漢武帝還利用種種藉口來剝奪各個諸侯國的爵位。比如,漢武帝規定每年八月會諸侯於祖廟中,諸侯必須出金助祭,如果有的諸侯國“金少”、“色劣”,就要奪爵。因這被奪爵的就有一百多人。據統計,漢朝初年因功封侯的有一百四十多人到武帝太初年間,就只剩下五人了。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另外一個重要措施,是建立了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制度。武帝前,朝廷大臣多為功臣或功臣子弟。一般官吏也多出於豪門權勢之家。到了武帝,大量提拔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充當中央和地方官吏,以加強忠於個人的政治力量。漢武帝還設立“太學”,透過“太學”來培養和選拔官吏。另外,漢武帝還透過所謂賢良策試,從地方選拔忠於自已的人才。比如董仲舒和公孫弘,就是透過賢良的策試,而被選拔重用的。

    總之,漢武帝為了從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兩手政策,一手是繼續削弱可能成為地方割據勢力的諸王國勢力,另一手是加強以皇帝個人為中心的官僚制度。次武帝所建立的這種文官官僚制度,一直為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所仿行沿用。

    漢武帝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又把財經大權集中在朝廷。經過漢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封建史書上記載,當時朝廷裡放的錢長期不用,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食多到倉庫裡放不下,堆在露天裡,任其腐爛。但是,在漢武帝執政初期,許多財經大權,卻仍然掌握在地方大地主大商人手中。為了把財政經濟大權掌握到朝廷手中,漢武帝採取了以下重要措施。

    第一,統一幣制,朝廷鑄錢。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曾經實行過一些統一貨幣的政策。但到了漢初,地方諸侯王以及鉅商豪強,都可以自行鑄錢。豪強役使貧民,開採銅、錫礦,用鉛、鐵雜入銅內,鑄劣錢牟暴利。漢武帝改用五銖錢,五銖錢統一貨幣,嚴禁私鑄。據《漢書》記載,為了制止地方私鑄,漢武帝殺了私鑄的人幾十萬,自首免罪的有百多萬,可見,這是一場多麼殘酷的鬥爭。

    第二,鹽鐵專賣。冶鐵、煮鹽和鑄錢,這是當時最大的項財源收入。漢高祖代秦立漢,為了取得地方豪強的支援,三大利都允許民間私營,最大的鹽鐵商積財多至萬金。漢武帝時對外用兵,急需開闢財源,採用各種辦法斂錢,卻無法從鹽鐵商人手中取得。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三人為理財官,禁止民間私自冶鐵煮鹽,並在全國設鐵官四十多處,鹽官三十多處,對鹽鐵實行官營專賣。由此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

    第三,“算緡錢”。緡錢就是商人的本錢,算緡錢就是向商人徵收的財產稅。具體辦法大致有:一,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二千錢徵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錢;二,手工業資本稅率較商業資本減半;三,商人的車每輛徵稅二算,普通人的車每輛徵收一算。商人的資本由商人自報,如有以多報少,就要沒收財產,罰令守邊一年。當然富商大賈不會不進行反抗,漢武帝又鼓勵“告緡”,就是對商人所報不實的,可以向政府告密。這樣,漢武帝沒收了商人“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

    第四,“平準均輸”。就是運輸和貿易實行官營。漢武帝在各郡設均輸官,在京城設平準官。均輸官在地方負責收購和運輸貨物,平準官則收羅各地的貨物,調劑有無,平抑物價。平準均輸設立的第一年,漢武帝出外巡遊,花的錢都是從平準均輸收入中得來的,其中,僅賞賜用的絹帛就有一百多萬匹,可見收入之高。

    中央集權的加強,經濟的繁榮,再加上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加強了思想統治,使漢武帝時的西漢十分強大。這就使漢武帝手裡有了足夠的力量,來解決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匈奴問題了。

    匈奴對邊地的侵擾進犯,是西漢成立以來,始終未能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漢初,匈奴騎兵一度深入到離長安幾百裡的地方,嚴重威脅了漢朝的安全。漢高祖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去攻打匈奴,大敗而歸,本人差一點做了匈奴的俘虜。從此,歷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漢朝統治者都採用妥協退讓的辦法,每年送去大量財物,以求暫時的安寧。但匈奴貴族由於利之所在,“大入則大利,小入則小利”,一直騷擾不斷,每年被殺害和擄去的邊地人口,都在一萬人以上。

    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條件成熟了,經過三次重大的戰役,漢朝終於打敗了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漢武帝又在邊塞地區,大規模移民屯田,加固城塞,大力鞏固勝利成果。為了對匈戰爭的需要,漢武帝又多次派人打通西域,使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產的交流,開始中西交流。

    同時,在武帝時期,漢朝廷還發兵滅南粵置九郡,擊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和許多部落,設八郡。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進行了五十年的大小戰爭。由於主要的戰爭是為了反對匈奴貴族的侵擾和維護國家的統一,因之漢武帝是中國古代史上立有功績的一個皇帝。

    透過興修水利來發展農業,以支援戰爭和供朝廷的巨大消費,這是漢武帝的重要政策。漢武帝在位時興修的水利工程,其中有著名的糟渠、龍首渠、亢輔渠、白渠等。在瓠子口堵塞黃河決口的工程中,漢武帝親臨現場,命“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寘決河”。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大大減少水旱災害,有利於農業的提高。此外,他任用趙過為搜粟都尉,改進農具,改進耕作方法,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武帝享國日久,“廣開上林,穿昆明池,營千門萬戶之官,立神明通天之臺”,揮霍民脂民膏,十分奢泰無度。因而到他晚年,“海內虛耗,人口減半”,在表面繁榮的背後,“百姓流離”,出現了上百人民忍無可忍,出現了上百萬流民,出現了“民相食”的慘象。民間出現“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守、都尉,殺二千石”的起義。

    這一切說明,雖然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如果不能長治久安,仍會出現大規模的社會動盪,這需要在位者應該多加反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妝品中的植物提取成分到底起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