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揮筆寫童話

    中國南方香菇栽培袋一般採取22X55釐米菌袋,採取床架平方,一般14~16個/平方,採用大田直立放置,一般放置18~20個/平方。北方一般採取25X50釐米栽培袋,床式平放12個/平方,直立放置16個/平方。

    採取這樣的方式,只要考慮出菇的最大面積,和便於管理的需要。

  • 2 # 農人小吳哥

    香菇通常長度尺寸30公分一米做三個就可以,前期便於消毒,殺菌,上架,如果太長不方便後期管理。

    一、生產工藝流程

    無公害備料→配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菌絲培養→脫袋排場→轉色管理→變溫催菇→出菇管理→採收→加工

    二、生產季節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菌種特性(在當前栽培的品種中,有高溫型、中溫型、低溫型之分),再確定具體的接種和出菇季節。山東一般選擇在秋季栽培。

    三、培養基配製

    1、配方。

    (1)闊葉樹木屑78%~79%,麥麩或米糠20%,石膏1%~2%。

    (2)闊葉樹木屑77%~80%,麥麩或米糠15%,玉米粉3%~5%,石膏1%~2%。料水比均為1:1~1.2,調至pH5.5~6.5。

    2、配製方法。按配方比例準確稱好主料和輔料,反覆攪拌均勻,適量加水,達到適宜的料水比。

    四、裝袋滅菌

    1、裝袋。栽培香菇專用薄膜筒,有低壓聚乙烯、聚丙烯和高壓聚乙烯三種,其筒寬12釐米、15釐米、15.5釐米、16釐米,各地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型號的塑膠筒料,截成長50~55釐米的袋子,裝料前先將一端用線扎口,用火融封。培養料配製好後,要在當天裝完滅菌,裝袋不論手工還是機械分裝,都要求裝緊實,以用手托起時不留指凹為度。

    2、滅菌。培養基滅菌有高壓蒸汽滅菌和常壓蒸汽滅菌兩種途徑,高壓蒸汽滅菌工作壓力1.4公斤/釐米2,溫度126℃,保持1.5~2.0小時,常壓蒸汽滅菌溫度達100℃,保持10~12小時,滅菌過程應根據所用塑膠袋的耐熱性而採用相應的滅菌方式。

    3、冷卻。滅菌後的菌袋及時搬進冷卻室內,按井字形4袋交叉排疊,讓袋溫散熱冷卻,待袋內溫度下降到28℃時方可轉入接種工序。

    五、接種培養

    1、打穴接種。嚴格按無菌操作技術要求進行,接種室要求在接種前做到“兩次消毒”,即空室先消毒,料袋進入後再消毒一次。打穴時,先擦去袋面殘留物,用打洞器在袋面等距離打3個穴,再翻至背面錯開打2個接種穴。口徑1.5釐米,深2釐米,為了使穴內周圍平整,最好用與穴口粗細相同的木鑽。打穴後要立即接種。接種時用接種刀挖去菌種表層菌膜,並挖除上層老菌絲,用接種器從菌種瓶內取菌種,迅速地透過酒精燈火焰,移入接種穴內,儘量接滿穴。菌種接入穴後,立即用膠布將穴口密封。打穴、接種、貼膠布要連續進行,流水作業。一般750毫升菌瓶的菌種,可接20~25袋。

    2、培養。培養室使用前要消毒,室溫控制在25~27℃,室內空氣相對溼度不應高於70%,送進發菌室的袋子,應以井字形堆疊,橫向每行3~4袋,依次重疊10層為一堆,堆與堆之間要留出通風道,袋子的接種穴要朝向袋距空間,不可互相壓疊。接種後3~5天內,培養室的溫度要控制在27℃左右;接種後4~5天后,應把室溫降至25℃左右。培養5~7天后要進行一次翻堆,認真檢查發菌情況和菌袋是否有雜菌感染,汙染袋及時處理。一般60~90天菌絲可長滿全袋。

    六、脫袋排場

    經過發菌室適溫培育60~70天可以脫袋,但時間並不是決定脫袋的標準,脫袋要適期,主要看袋壁周圍菌絲體是否膨脹、皺褶、隆起瘤狀物佔整個袋面2/3,手握菌袋的瘤狀菌絲體,有彈性鬆軟感,而不是很硬,在接種穴四周有微棕褐色出現。脫袋最好在氣溫22℃以下,無風的晴天或陰天進行。雨天颳風、氣溫高於25℃以上不宜脫袋。菌棒排放在菇床的竹木條橫杆上,與地面成70°~80°夾角,呈傾斜狀。棒與棒間距3~4釐米。

    七、菌筒轉色

    在脫袋排場後,如環境條件適宜,需要8~12天,若氣溫低,則向後拖延3~5天。脫袋後5~6天,菌棒表面長滿濃白色的氣生菌絲時,要抖動薄膜,每天通風2~3次,每次20~30分鐘,以增加氧氣和光照,拉大菌棒表面的乾溼差。通常7~8天菌絲開始轉色,此時應增加通風次數與時間,每天噴水幾次,加快轉色。轉色的溫度以15~22℃為最適,如果脫袋後處於12℃以下的低溫或處於28℃以上的高溫,均會造成轉色困難,因此要注意控制溫度。

    八、出菇管理

    1、栽培場地。

    (1)整理菇床。室外菇場確定後,首先開溝作畦。畦面寬1.4米,可立放香菇菌棒8~9個。畦高15釐米,長度以10~15米為宜。畦與畦之間設人行道,人行道寬40釐米。動工時先開好浸水溝,溝寬60釐米,深70~80釐米,長度視場地而定。

    (2)設排菌架。菌棒不能平放在畦床上,多采用“魚鱗式”的斜排法,必須在菇床上搭好架子。架子的搭法是:先沿菇邊每隔2.5米處打1根木樁,樁的粗細為5~7釐米,長50釐米,打入土中20釐米,然後用木棍或竹竿,順著菇床邊架在木樁上,形成2根平行杆。在杆上,每隔20釐米釘上一支鐵釘,釘頭留出木杆2釐米。最後靠釘頭橫放上長度比菇床寬10釐米的木條或竹竿,供排放香菇菌棒用。

    (3)搭遮陽棚。遮陽棚的大小與菇場的大小一致。用直徑在12釐米以上的毛竹作柱子,每根長2.3~2.5米,埋入地下0.5米,柱與柱間橫距4米,直距3米,橫樑用直徑8釐米左右的竹子,每條橫樑放在柱子上端的叉口中,用鐵絲綁緊,最後再作直梁。遮陽程度以三分陽、七分陰為宜。

    (4)催菇。白天蓋嚴薄膜保溫保溼,清晨氣溫最低時掀開薄膜,通風降溫,從而造成較大的晝夜溫差和乾溼差。每次揭膜2~3小時,大風天氣只能在避風處揭開薄膜,通風時間縮短。經過4~5天變溫處理後,密閉薄膜,少通風或不通風,增加菌筒表面溼度,菌筒表面就會產生菇蕾,此時再增加通風,將膜內空氣相對溼度調至80%左右,以培養菌蓋厚實、菌柄較短的香菇。催菇時如果溫度太低(低於12℃),可以減少甚至去掉蔭棚上的覆蓋物,以提高棚內溫度。

    2、子實體形成生長髮育期管理。

    (1)溫度。子實體發育溫度範圍5~25℃均可,但以15±1~2℃最佳。氣溫低於5℃時,子實體無法形成,溫度過高,原基就不能形成菇蕾,常會枯萎死亡。

    (2)溼度。出菇期以保溼為主,菌棒前期以噴水保溼為主,後期則浸水噴水結合,出菇期間空氣相對溼度90%左右為宜。通常薄膜內呈一層霧狀並有水珠,說明溼度適宜。

    (3)光線。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分化和發育都需要光,透過控制光強和光照的長短來修飾菇體的色澤。

    (4)酸鹼度。香菇子實體的形成需要酸性基質條件,出菇期基質的酸鹼度多在pH3.8~4.2為宜,袋料栽培時,常加入石灰調節酸鹼度以控制黴菌的感染,但要注意pH不可過高,否則發菌完成後酸鹼度降不到出菇要求,會推遲菇潮的發生,延長生長週期。

    九、病蟲害防治

    1、病害及其防治。

    (1)病毒性病害。感染症狀:菌絲退化,生長不良,逐漸腐爛,子實體感染後引起畸形菇發生。防治方法:在感染處注射1:500苯來特50%可溼性粉劑,並用代森鋅粉劑500倍水溶液噴灑菇場,防止擴大傳染。

    (2)細菌性病害。

    褐腐病:病原菌為熒光假單孢桿菌,在香菇的組織細胞間隙中繁殖,使受害子實體停止生長,菌蓋、菌柄和菌褶變褐色,最後腐爛發臭。防治方法:搞好菇場及工具的消毒,及早清除病變的菇體。然後用鏈黴素1:50倍噴灑菌袋,殺滅蘊藏在菌袋中的病菌,防止第二茬復發。

    細菌斑點病:又稱褐斑病,病原菌為託蘭氏假單孢桿菌,菌落形狀大小各異,一般呈灰色。當病菌侵染子實體時,會使菇體畸形、腐爛,菇蓋產生褐色斑點,縱向凹陷形成凹斑。若培養基受到浸染,基料會發黏變臭。防治方法:將侵染子實體立即摘除,並噴施1:600倍次氯酸鈣溶液(漂白粉)進行消毒。

    (3)真菌性病害。

    綠黴菌:是香菇生產中危害最大的競爭性雜菌。初期菌絲為白斑,逐漸生成淺綠色,菌落中央為深綠,邊緣呈白色,後期變為深綠色,嚴重時可使菌袋全部變成墨綠色。防治方法:用2%甲醛和石碳酸混合液或用克黴靈、除黴劑注射受害部位。亦可用“厭氧發菌”法防治綠黴。將感染嚴重的菌袋單層平放,上覆蓋潮細土3~5釐米,待香菇菌絲布滿菌袋後取出,此期間須遮陰,常檢查,防高溫;也可利用溫差進行控制,根據香菇菌絲和綠黴菌絲所需溫度不同,把感染後的菌袋處理後運出培養室,置於20℃以下陰涼通風的環境中,可抑制綠黴的擴散,香菇菌絲亦能正常生長。

    毛黴:又稱黑黴、長毛黴。菌絲無色透明,菌落初為白色,菌絲長勢極快,每日可長3釐米左右,後期呈灰色或黑色。透過降溫、通風、防潮防治。

    青黴:菌絲前期多為白色,與香菇菌絲很難區分,後期轉為綠色、蘭色、灰色、肝色,在20~25℃酸性環境中生長迅速,與香菇菌絲爭奪養分,破壞菌絲生長,影響子實體形成。防治方法:加強通風降溫,保持清潔,定期消毒。局部發生可用防黴1號、2號消毒液注射菌落,亦可用甲醛注射,進行封閉。

    2、蟲害及其防治。

    (1)線蟲。是一種粉紅色線狀蠕蟲,體長1毫米左右,繁殖很快。蛀食香菇子實體,並帶細菌造成爛菇,致使小菇蕾萎縮和死亡。線蟲發生時用1%生石灰與1%食鹽水浸泡菌袋12小時即可殺滅。

    (2)跳蟲。又叫香灰蟲,米灰蟲。幼蟲白色。成蟲灰藍色,彈跳如蚤,繁殖很快,常聚集在接種穴周圍或菌柄和菌褶交界處。為害菌絲,致使菇蕾和菇體枯萎死亡。若發現跳蟲,可用除蟲菊脂類藥物殺滅。

    (3)蛞蝓。俗稱粘粘蟲,成蟲體長5~8釐米,蟲體呈灰白色,頭尾稍尖,腹部能分泌粘液,爬行後呈白色薄層液跡。白天潛伏在陰暗潮溼處,夜間出來咬食菌傘、菌褶,有時還藏在菌褶中蛀食。發現蟲害後,可用1%菜餅液或用5%食鹽液噴灑;在蛞蝓經常活動的地方撒生石灰或白鹼,沾在蛞蝓體上即死,也可人工捕殺。

    十、適時採收

    一般在八成熟時,即菌膜已破,菌蓋尚未完全開展,尚有少許內卷,形成“銅鑼邊”;菌褶已全部伸長並由白色轉為黃褐色或深褐色時,為香菇最適時的採獲期。過期採收,菌傘充分開展,肉薄,腳長,菌褶變色,重量減輕,商品價值低。

    香菇採收前不宜噴水,因為採前噴水子實體含水量過高,脫水加工時菌褶會變黑,不符合出口色澤要求,商品價值低。

    採收時要選在晴天,晴天採菇有利於加工,但若菇已成熟,不採就要誤過成熟期時,雨天也要適時採收,但要抓緊加工。

    採下的鮮菇要按菇體大小、朵形好壞進行分類,然後分別裝入盛器內,便於分等加工。

  • 3 # 農村小罡

    感謝邀請,小罡就來說說看吧。在小罡的家鄉里,有一個村全部是香菇種植,從搭香菇大棚到菌棒製作到菌棒進入大棚擺放和日常管理方式,這一經驗流程都非常的完善。香菇的食用價值高,所以種植的經濟效益也高。像今年幹香菇一斤批發價能到35塊左右,按經驗,一條菌棒的成本大約在2塊錢左右(不含管理費),而一條菌棒可以產生六七塊的收益,所以大家都會種植香菇。那麼接下來就聊聊香菇的種植跟菌棒的擺放管理。

    1香菇的大棚搭建:香菇細潮溼,少光陰冷的地方。像小罡小的時候沒有大規模種植,我們自己家都是種植在山裡比較陰暗的小溪邊,然後用山裡面直徑20公分,1.2米長左右的木頭,用專用的小開孔器,在木頭整齊的開孔,之後把香菇菌種到木頭的孔裡面。最後把種植好的木頭一根根的排放在小溪旁。而現在大規模種植,需要搭建大棚,小罡這裡一般人家的大棚都是搭建在田裡,用木頭做主體,頂部是小木條用釘子釘起來,然後四周用黑色的塑膠布跟黑色隔熱網密封起來,這樣對於農民開始成本最低。然後大棚裡面放香菇的架子也是木頭搭一排一排起來的。只不過現在很多慢慢改成了不鏽鋼管大棚建設了,成本比較高就是了。

    2母種製作:菌棒的製作比較麻煩跟耗時耗力。以前大家自己種的話,比較繁瑣。

    A.需要去砍雜木,不要含油性的就行,比如松木、杉木、樟樹等都不行。然後木頭用粉碎機粉碎。

    B.拌料:把粉碎的木屑76%+麥皮14%+石灰12%+克黴A8%和水在攪拌機種攪拌均勻,到手捏有水溢位但水滴不會滴下來為最佳的效果。

    C.裝袋:把拌好的料用菌袋裝起來,菌袋一般在長26cm,一條可達2.6斤左右,以前我們直接種在木頭上就不用拌料裝袋了。而現在有人工安裝,也有機器,機器效率高很多,這樣可以節省人工成本。

    C.殺菌:裝好的菌棒要進行殺菌處理,我們這裡都自己的專用裝置來殺菌,把菌棒整齊放在蒸鍋上,用蒸汽殺菌。溫度可達100℃,壓力達0.05-0.07MPA,要蒸8小時左右。

    D.接種:把殺好菌的菌棒,按井字型排放到接種房裡,差不多六七層高,然後溫度保持在二十一二度左右。等到菌絲長到7-8cm開始接種。

    3.菌棒製作:菌棒製作的方法跟母種一樣,把拌好的料裝入17*58cm生產袋裡,差不多有5斤左右,殺菌冷卻後把菌棒放入消完毒的大棚架上,然後用酒精對菌棒消毒後,接種母種(一袋母種可以接35袋左右的菌棒)。在菌棒上打孔徑3cm,深度4cm的孔,一般均勻分佈在菌棒4個孔就好了,打好孔馬上接種。把菌絲塞入孔內蓋好膜。一般要堆12層左右,在架子上排開。

    4.菌棒管理:種好菌棒後,把大棚密封起來十來天,進行翻袋。大棚內溫度保持在24℃左右,然後脫去外袋,到一定時間要進行刺孔。從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轉色後就出菇了。一般香菇都是在凌晨開始去收穫的。收的要及時,要不然很容易長的不好掉。

    最後香菇收完,把香菇腳剪掉,然後放烤房裡面考幹。最後批發給收購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西龜眼睛白膜可以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