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倪富昌

    悌。忄,弟,組成。忄:偏旁樹身。弟:兄為長,弟為次,引伸為與自己比肩的人。組合,悌。兄弟之間相互提攜,廣為與自己比肩及小的人加以提攜於扶持。

  • 2 # 慕亭衣

    悌,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的宗法關係,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敬重兄長、善事兄長曰悌.如孝悌。又如《孟子·滕文公下》「入則孝,出則悌」。

    孔子很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

    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所傳播的儒家思想中,從個體來說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單單說悌的話,在孔子中的弟子裡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孝和悌並稱,視之為“為仁之本”。

    人有禮敬必吉,家有禮敬能昌,國有禮敬自強,若無禮敬必亂。

    《禮記》說「毋不敬」,但也有先後輕重區別。至親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父母親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須孝敬。兄長同胞,又先我生,必盡悌道。此是天經地義絲毫不許懈怠。然後推及一切皆加禮敬。

    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貫的路線,從始至終,有先有後。

    人知禮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禮,自然禮敬一切,普遍行仁。儒家思想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學著理論支撐點,對於社會樹梨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之良策,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都有著重大意義。

  • 3 # 五穀雜糧最養人

    讀音tì。儒家的倫理範疇。原來是指敬重鄉中長輩,後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於維護下級對上級的服從。

    本意,悌,憐愛,專指作為兄長的哥哥愛護尚是幼小的弟弟。悌作為兄長憐愛兄弟。表演彩排出了人與人之間的良善關係。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弟子規》中有“入則孝,出則悌”的語句。傳統中國的家族意識非常強,一個家族幾百口人住在一起。包括爺爺奶奶、叔叔大爺、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悌道”對於維繫傳統社會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現代社會,像中國古代那樣龐大的家族已經很少了。現在我們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三口人,我們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人都沒有兄弟姐妹,那這是不是就是說“悌道”這種傳統美德,對我們來說已經沒有用了呢?當然不是,在現代社會中“悌”的思想更應該推廣為同學、朋友之間的尊重友愛。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 4 # 乾得堂

    儒家思想中的∥孝、悌∥,是一對互相關聯的概念。反映出我們日常生活中,長幼之間基本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作為儒家思想,從來都不單向的認識問題。它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實踐,而看待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處理。把它看作是一種沒有任何高與低的位置,只有相互之間關心與理解、互相自我的行為準則的守護。。。在我們講"孝”時,是後輩對長輩的尊愛,可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中,認為這是不完整的,所以同時還須強調長輩對於後輩與晚輩應承擔的基本責任,體現出長幼之間的不同身份以及各自的義務。所以孔子講"入則孝、出則悌‘",把孝與悌放在一起,才能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人際關係的基本優越性。這樣一種現實生活中的基本人際關係,對於我們今天來說,也同樣有著現實意義。它同樣可以讓我們在認識長輩與後輩及長幼之間,各自應承擔的基本責任,也可以讓我們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現實意義與價值。(書法自寫)。

  • 5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悌”是儒家的“八德”之一。所謂“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儒家認為,這八個品德是人所以為人的根本,如果八條之中有所缺失,人格就會出現缺失。如果八者具備,君子人格就大體初具,如果八者全無,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就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如果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者全無,儒家不把這樣的人稱之為人,輕者稱之為”小人",甚者罵之為畜牲。

    肆意抵毀中國文化的人,一提起儒家道德,不問清紅皂白,上來先是一頓臭罵。他們可能有意忽略了一點,人性中有千古不變的東西,道德的標準也有千古不移的。比如以上八種就是。這八種德性在古代是人之為人的標準,在今天依然是這樣。只是具體內涵稍有不同而已。

    比如說“孝”,就是後輩要對長輩好。對父母要有感恩之心,我報答之意。這就是孝,古今不變。一些人一提到孝立馬就想到,父叫子亡子得亡。但你認真讀讀孔子的書,孟子的書。什麼時候說過“父叫子亡子得亡”的。華人講中庸,孝在一些方面是體現了子女對父母的服從,但過分了就不中庸了。但中國文化又講,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後看子敬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子間的主從關係,不是永遠桓定不變的。這是一味抵毀儒家的人不明白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儒家。

    再說“悌”。孝規範的是父子關係。“悌”規範的就是兄弟關係。“悌”最早就是弟,後來加上了“心”,是說,哥哥的心裡要有弟弟,要保護弟弟。這就是“悌”。悌的根本原則是四個字,“兄友弟恭”。“友”是兩隻手的形狀,其意義就是好兄弟手拉手。至於好朋友手拉手,是從兄弟延伸出來的。兄友弟恭,是說做哥哥的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要對哥哥恭敬,聽哥哥的話。但是兄弟之間的關係原則,也不是一生不變,弟弟一定要聽哥哥的話。在未成年之前,兄弟手拉手,各自成家後,都有獨立的意識,原來哥哥的主宰地位,就要有所改變。相互關照的同時,又要互相尊重。這種兄弟間的人倫關係,從孔子時代直到今天,還是沒有太大變化的。“悌”的內在精神,兄弟之間,相互照顧的血濃於水的親情,在今天依然有意義。

    如果說孝悌規範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那麼,忠和信,規範的就是社會關係。忠是個人和單位組織之間的關係。忠是對上級和單位的態度,在今天也可以理解為對國家對集體的態度。如果我們在一個單位之中,併為之服務,就要忠誠。不能背叛。背叛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無論是背叛國家,背叛組織,背叛家庭,背叛朋友,都是不道德的。我們在批判傳統文化的時候,可以批判“愚忠”,但不能把“忠”全部否定。

    信,是誠信,人無信不立。如果人與人之間連誠信都沒有了。社會必定亂套。所以,論語中說,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在社會交往必備的品德。

    如果說“孝悌忠信”,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禮義廉恥就是個人行事的基本規範和基本品德。

    禮是說,不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守規則。以今天來說,守法守規,肯定是有禮的,但禮又比法規更高了一個層次。有禮,代表一個人的高素質。只是古今之禮稍有不同而已。古代見了領導,要跪下磕頭,代表的是一種尊重。今天給首長行舉手禮其意義是一樣的,也是表示下級對上級的尊重和服從。

    義,是熱心腸,樂於助人。遇事敢於挺身而出。今天所說的見義勇為,就是這個意思。

    廉是廉潔,說的是不該拿的東西不能拿。所以,廉和節,在意義上是相通的。節是有所不為。義是有所必為。所以,廉潔的人,也就是有節操的人。不廉潔的人,也必定無節操。

    恥,是有羞恥之心。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恥是教人做錯事要勇於改正。所謂知恥而後勇。只有內心承認自己錯了,才會有羞恥之心。華人所謂的無恥,有勢不兩立之意。因為做錯之後,有恥是會改的。無恥是不會改,不願改,不認為自己錯了的。所以,對待無恥之人,只有兩種態度,或遠離,或消滅。

  • 6 # 王新莊律師

    原文: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分析:

    從總體看,這裡要解決的問題是犯上作亂,作亂又被歸結為犯上。不犯上就是甘居下。而孔子給出治療犯上的藥方就是孝悌,所以孝悌就是居下者的一種內在品質。具體說,孝解決的是不同等級之間下對上的行為原則,最初是子居下對居上的父的行為原則;悌是同等級之間後對先的行為原則,最初指在後的弟對在先的兄的行為原則。

    孝的核心是服從,一般父發出指令,子才能服從指令行動,兩者是命令和服從的關係,父與子從事的事情完全不同;如果父未發出指令,子不能盲目跟隨父行動。悌的核心是跟隨,兄做什麼,弟跟著去做同樣的事就可以,不需要兄發出指令,這是因為兄弟屬於同一個系列,做同樣的事情。

    如果說父子之間的差距是本質的,那麼兄弟之間的差距就是數量的。量和質是不一樣的。

    量變會引起質變,當父死亡或者長期在外時,兄的權力急劇膨脹,就地位而言,兄弟關係就轉化為父子關係,故有長兄如父的說法。

    只是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這個長兄如父是有條件的,就是剛才說的父死亡或者長期在外,否則,長兄就會有與父爭奪權力的嫌疑,也就是犯上了,犯上了難免不作亂。所以父在,則長兄不能如父。

    傳統中國非常重視等級,就是吃飯時大家坐的位子都是固定不變的,誰先動筷子,誰後動筷子也是有規定的。全中國的每個人,都按照等級秩序給出了準確位置。

    在一個等級秩序中,居於下位的人,難免心生不滿,試圖佔據較高位置,這個一般叫做升官發財。升官是政治地位上升,發財是經濟地位上升。

    上升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犯上作亂,就是革命。這個是孔子反對的。第二種就是討好上司的上司,因為上司不可能把你提拔到自己的位置,只有上司的上司才會提拔你,這個叫做隔山拜佛,山指的就是上級,佛指的是上級的上級。

    比如弟弟不服哥哥,想取代嫡長子的位置,那就得找父親解決。中國歷史上皇室廢長立幼就是這麼做的。

  • 7 # 精一之功

    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心旁加個弟,就是心和兄弟姐妹是可分可合,關鍵看自己有沒有良心,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兄弟姐妹也一樣,兄弟姐妹的感情就是憑良心維繫,如果一個人良心被私慾遮蔽,那麼也就是個假人,就是沒有達到做人的道德修養,也就談不上什麼兄友弟恭,也就無所謂親情,行屍走肉而已。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道,道是先天固有的,德是後天學而知之的,人都是無知無覺的來世間,但見父母知孝,見兄弟姐妹知悌,乃人之本能,也就是道,做人只要按古聖先賢的道德標準來規範自己,就可以稱之為人,人生而無情,不如禽獸畜牲,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人有先天與生俱來的良知,有無形的道如影隨形,說白了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8 # 老張學聊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儒家視為人的基本品德和立世基石。

    “孝”,一般認為,贍養,讓老人衣食無憂為孝。其實不然。孔子曾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所以,“敬”,和顏悅色,充滿愛意,應該是“孝”的核心和精髓。正如《禮記 祭義》所說:“孝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順而不是頂撞。

    敬重兄長、善事兄長曰悌。悌,從心,從弟;本義作“善兄弟”解。又心中有弟,從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之意。“善兄弟”者,弟對兄當恭順,而兄對弟當愛護,所謂“兄友弟恭”。

    “孝悌”的思想,不僅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昨天意義重大,和諧了無數個大家小家,時至今日,仍有著鞭策規範等重大的現實意義。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經· 感應章第十六》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至善至美,能“通於神明,光於四海”,廣泛撬動所有人的仁愛之心。

    在國家篩選的道德模範中,最撥動普通百姓的,幾乎無一例外的是孝老愛親的平常人。他們儘管看上去平平凡凡,卻持之以恆,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普通。給人震撼,給人感動。星轉鬥移,滄海桑田,不知多少往事被人們無情遺忘,中華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卻在人們心中經久不衰,耳熟能詳,孝悌的人和事“通於神明”,穿越時空,廣為傳播,代代流傳, “光於四海”。催化著無數後世子孫的靈魂。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孝悌之至,給家庭帶來的是溫馨與和諧。本人兄妹五個,對老人至真至誠,幾十年來,兄弟間互相愛護禮讓,相互扶持提攜,骨肉親情,手足之情洋洋灑灑,整個家庭始終洋溢著溫暖與幸福。深感“孝悌”不僅不是是藩籬和規矩,而是其樂融融的潤滑劑。世間所有“小國”中的老小,所有兄弟倘若都遠離骨肉相殘,手足相輕,和和美美,盪漾親情,我們國家也就更多了和諧與安寧。

  • 9 # 榮姥爺看市

    孔子學說的孝悌觀念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篇》)。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孔子的孝悌觀重視血緣親情之愛,突出了親人之愛與人性的和諧,穩定了當時的宗法家庭關係。孔子的“悌”在當今任然具有現實意義,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其實幫助你最多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當然兄弟姐妹的矛盾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要合理的處理這些矛盾。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是任何人際關係不可替代的親情關係,也是割捨不斷的一種血緣關係。當我們的父母不在了,我們還有兄弟姐妹,家就還在!

  • 10 # 不老松446

    八德之首為孝,古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為人子女的本分。所說的悌是悌敬。兄弟姊妹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敬愛,互相謙讓,進一步可以擴充套件到朋友之間也應如此。因為兄弟姊妹都是父母所生,骨肉相連,親如手足。古說長兄比父長嫂比母,這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哥哥嫂子就象父母一樣照顧弟弟妺妹。又有一說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民諺還有一說是兄弟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同樣弟弟妹妹對待兄長和嫂子也應恭敬謙卑。兄弟之間血濃於水對今天和將來都有非比尋常的重大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料分析用什麼軟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