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風秋雨聽秋聲

    比喻,排比,擬人,雙關,引用等都歸屬修辭類。比喻如果給它下定義的話,就是用一個事物形容另一個事物的修辭手法叫比喻。比喻又分"明喻","暗喻"和"借喻"等。比喻是運用得十分廣泛的修辭手法之一,不單單用於某一指向。中國詩詞中的比喻修辭手法俯首可拾,如:"床前的月光,疑是地上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等都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在用這種修辭手法的時候,要注意用得貼切,要選用人們常見的,容易想象和理解的事物打比方,要接地氣,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修辭的藝術作用。

    (簡論)

  • 2 # 梅山425

    物和物的比喻:萬條垂下綠絲絛

    人和物的比喻:指如削蔥根、綠肥紅瘦

    今和古的比渝: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

    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和人的比喻:但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

    相思意意。

    人和動物的比喻:感時花濺淚,恨時鳥警

    心。

    物和人的比喻:煮豆燃豆箕,豆在腹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3 # 宋家二哥

    詩詞、散文中常用的有:明喻、暗喻、借喻。

    詩詞從詠物到賦意,散文從詠物到言志,都要花費作者大量的心血。詠物言志(也稱擬人、擬物)是詩詞、散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作者在生活中對某一個客觀景物有所感動,於是把自己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這一景物之中,透過這一景物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管用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在構思中要掌握以下幾個特點:

    一、搜求物象,刻劃特徵。當作者在選擇一種能夠閃耀某些思想光芒的事物,作出吟誦物件時,便要準確的把握這一事物的特徵。在寫作時,首先要刻劃出它的外形特徵,給人以具體的形象。

    二、寄情於物,賦予個性。在所詠物件的外部特徵之中,還要表現他的內在氣質,或者說是要把景物作為人的品格來寫。客觀事物經過作者主觀改造後,必然會染上某種主觀的感情色彩。

    三、由比入興,開拓意境。詠物是抒情的基礎,託物寄情,實際上是一種比興手法。他可以透過作者樸實的感情,用華麗的詞彙,把他比喻成具有偉岸、正直、樸質、嚴肅、堅強、挺拔等品質,然後再展開聯想,闡述她像徵的意義。

    四、正反比較,深化主題。正面描述和反面襯托相組合往往能使詩詞、散文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推進一層,它有助於主體向縱深方向發展。

    總之,不同的景物要用不同的表現手法,靈活的寫作技巧,加上豐富的想象力,較好的使用這些比喻方法,寫出的作品定會令讀者賞心悅目,、大開眼界、讚歎不已!

  • 4 # 兵法天下

    問題:詩詞中的比喻有哪幾種?

    無論古人的詞歌賦,元曲散文,還是明清小說,現代美文,倘若談到寫作手法,比喻這種修辭手法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所謂“比喻”,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打比方”,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相互交流溝通,為了把深奧的問題簡單化,深入淺出,也常常不由自主就運用這一修辭方式,比喻可以說是修辭之首,詞章之冠,行文之必備神器。中國古詩詞中的比喻

    【釋義】

    比喻,“以此物喻彼物也”這是明代著名學者朱熹《詩集傳》中的解釋。

    他還進一步表明,詩詞用來表達感情,說明道理,寫人狀物,述事描景,假若要達到傳形傳神,繪聲繪色,形神兼備,通常皆離不開比喻,所以說“比喻”堪為辭格之首。

    【比喻的分類及例證】

    喻景

    最具有代表性的唐詩舉例:

    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首《望洞庭》中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潔淨無塵的明鏡;把洞庭湖上的君山,比作銀盤裡的青螺,從俯瞰的視角,用比喻的手法,無以倫比的空間想象,讓讀者身臨其境。

    李白:《夜下徵虜亭》:“山花如秀頰,江火似流螢”。

    透過比喻將山花比作少女美麗的面龐,將漁火比作夏季的螢火,展現出美好的詩情畫意。

      

    喻物(以雪為例)

      

    岑參《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駱賓王《詠雪》:“龍雲玉葉上,鶴雪瑞花新”;盧梅坡《雪梅》:“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張元《雪》:“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一一一這些比優美雄奇,富有想象和哲理,讓讀者從想象中領略其意境,都給人美的享受。

    喻事(以音樂為例)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透過聯想,讓優美的琵琶音樂有了視覺感;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使琵琶的演奏有了觸覺感受。

    韓愈《聽穎師彈琴》:“呢呢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鑾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不僅有聽覺比喻,同時也有視覺和觸覺感知。喻人(以美人為例)曹植《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一一一透過這一系列比喻,充分體現女神的美麗,十分傳神地展現了洛神飄然而至,來去飄逸的風姿神韻。

    喻情(以愁為例)李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這種愁如果能夠丈量,那得是多長呀?充滿了誇張且具有高度的浪漫主義色彩。陸游:“十丈愁城要解圍”;“閒愁萬斛酒不敵”————讓我們終於明白,原來“愁”不但有長度,還有體積感念,不得不佩服詩人的內心感知!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個“愁”隨著感知可以移動自如,既可以在眉間,也可以在心頭停留;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個千古一“愁”,正因為隨江水滾滾東去、不可遏止,才能流芳後世,念念不忘;

    賀鑄:“試問閒愁都兒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用五種常見的自然景象:煙、草、風、絮、雨來抒發閒愁的繁多、濃重、綿延不絕。這樣多感官的手法無愧於詞壇聖手——“賀梅子”的雅譽!喻理(宋代詩人青睞的筆法)

    在中國婦孺皆知,人可共讀的唐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淺顯易懂,哲理深邃。

    蘇軾的哲理風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由於在不同的角度,所以看待問題的結果各異,簡潔明瞭,通俗易懂。

    最有代表性的扛鼎之作,莫過於蘇軾的早年名作《和子由澠池懷舊》(節選)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真可謂人生在世,猶如飛鴻,前途未卜。每一個人的未來就如同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然在雪地上留下了爪印。

    待到鴻飛雪融,一切將不復存在。然而,它畢竟飛過了,飛鴻踏雪的輕盈,不計何處的灑脫,驚鴻一瞥的浪漫,還有那翩然來兮的無悔,飄然歸去的無跡。

    比喻在這首詩中起了貫穿全篇的關鍵作用,使詩中的人生哲理含蘊更為豐厚、更為深沉。

    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詩人——朱熹

    “問渠那得清如水,唯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子此詩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一方面可用來比喻悟道時豁然貫通的自在快樂,一方面也用來比喻行事在時勢未到時的盲動無益,和時機成熟時的暢通無阻。

    綜上所述,基本上涵蓋了古詩詞中所有的比喻手法,簡單作答以饗讀者和文友!

  • 5 # 老街味道

    問題:詩詞中的比喻有幾種?

    前言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也叫"譬喻",簡單來說,就是用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要求這個乙事物必須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

    比喻在詩經中就被廣泛應用了,”取譬“這個詞,在《詩·大雅·抑》中也已經出現:

    "取譬不遠,昊天不忒。"一、比喻有哪幾種?

    比喻的形式非常多,南宋陳騤在《文則》將比喻方式分為十種:

    明喻、隱喻、類喻、話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

    陳騤的分類比較複雜,我們一般把比喻分為簡單的三大類:

    明喻、隱喻、借喻。

    下面先看看比喻的三個組成部分。

    一、比喻的構成三要素

    宋朝秦少游《千秋歲》的最後一句是標準的比喻手法: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飛紅萬點愁如海,這種比喻是最常見的”明喻“。明喻是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都出現的一類。

    愁,主體;如,比喻詞;海,喻體。在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中,把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稱之為:

    正文、譬喻和譬喻詞。

    比喻句子中,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這三種要素並不一定同時出現,根據比喻的這三個要素是否出現可以分為三大類:明喻、隱喻、借喻。

    二、比喻的三大類:明喻、隱喻、借喻

    1、 明喻

    明喻是非常明顯的用其他事物(喻體)來比擬想要描述事物(主題)的比喻,明喻也分為兩種,詳式和略式

    1)詳式的明喻三個要素都出現,形式上:主體+比喻詞+喻體。

    上文提到的秦少游”飛紅萬點愁如海“相對簡單些,愁+如+海。相同點是容量”多“,我的愁就像海水一樣多。

    寇準七絕《長安春日》:

    淡淡秦雲薄似羅,灞橋楊柳拂煙波。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愁春一倍多。

    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愁春一倍多。山+未抵(不如)+愁,重重疊疊的山,也比不上愁那麼多。這

    2)略式的明喻省略了一個要素,看不到如、似、像等等譬喻詞。但是這種形式在詩中很難分辨,和隱喻很難分的清楚。

    唐代詩人無可寫過一首五言律詩《秋寄從兄賈島》:

    暝蟲喧暮色,默思坐西林。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昔因京邑病,並起洞庭心。亦是吾兄事,遲迴共至今。

    宋魏慶之在《詩人玉屑》中評價頷聯說: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如無可上人詩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

    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主體是落葉聲,喻體是雨聲,晚上以為聽到的是雨聲,造成起來才知道是落葉的聲音,透過視覺判斷昨天的聽覺,魏慶之說無可作詩的時候把落葉聲比作了下雨的聲音。 落葉的聲音就如同下雨一樣,開門一開,秋葉已經深深地鋪滿了西林。

    這首詩的比喻因為有主體、喻體,所以不是借喻,但是和隱喻比較難區別。

    2、 隱喻

    隱喻更進一層,為什麼這樣說呢?隱喻與明喻有兩個明顯區別,可以看出隱喻的特點。

    第一,明喻用“如、似、像、同、猶”等譬喻詞,即甲像乙;而隱喻用的是“是、成、變為等譬喻詞,甲家就是乙。

    第二,明喻用” 像“,隱喻用”是“,可以看出隱喻的主體和喻體更加密切,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中稱之為:明喻相類、隱喻相合。

    1)詳式隱喻

    詳式隱喻就是出現譬喻詞語的隱喻,如晚唐五代詩人韓偓的《浣溪沙》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骨香腰細更沉檀。

    雪肌仍是玉琅,不說肌膚像玉石一般,而說肌膚就是玉石,”雪肌仍【似】玉琅“與”雪肌仍【是】玉琅“的是不同的比喻。

    2)略式 隱藏譬喻詞語的隱喻

    辛棄疾的《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繫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髮?

    陳望道先生講解隱喻的時候,把辛棄疾的這兩句作為的例證: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過去的恨【就是】流不盡的春江水,今天的恨【就是】重疊的雲山。

    舊恨春江流不斷,用了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典,李煜是明喻。辛棄疾隱藏了譬喻詞,解釋為明喻【如】春江也可,解釋為隱喻【是】春江可以。 二者感情色彩不同,【如】春江感情淡一些,【是】春江則激盪澎湃。

    3、 借喻

    陳騤在《文則》中也講了隱喻,但是他的隱喻更像今天的借喻:

    二曰隱喻:其文雖晦,義則可尋。《禮記》曰:“諸侯不下漁色。”《國語》曰:“沒平公軍無札政。”又曰:“雖蠍臀焉遵之。”《左氏傳》曰:“是豢吳也夫。”(若人養棲牲)《公羊傳》曰:“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此類是也。

    諸侯不下漁色,孔穎達解釋:

    "漁色,謂漁人取魚,中網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漁人求魚,故云漁色。"

    漁色是一種借喻,讀者一看就明白是什麼意思。

    借喻是比喻中的最高階形式,本體與喻體的關係更加密切,在特定語境中,由喻體就可以直接領會到本體。從形式上看,借喻與明喻隱喻最大的區別是:

    借喻的本體與譬喻詞都隱藏,只有喻體出現;而隱喻和明喻的本體必須出現。容易混淆的是,譬喻詞在三種比喻中都可能隱藏,區別需要細細體會。

    關於借喻的詩例我們看一首王安石的木末詩:

    木末北山煙冉冉,草根南澗水泠泠。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

    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這兩句不見主體,不見譬喻詞只有兩個喻體,白雪比喻絲,黃雲比喻麥子。雖然沒有主體,但讀者“可以直接領會到本體。”

    結束語

    從上面三種比喻來看,明喻、隱喻、借喻是一層層遞進的,主體和喻體越來越密切。所以我們在欣賞古詩詞的時候,分析三種比喻會清晰許多。

    在自己創作時,是用隱喻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呢,還是用明喻就足夠了?例如我們自己詩的話,用“如”還是用“是”?

    雪肌仍【似】玉琅;雪肌仍【是】玉琅 。

    另外,如何使用借喻不會讓人誤解,還能更好表達主體?這就看個人學力了,詞彙量不夠的話,詩作內容和情感就會顯得單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口腔潰瘍危害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