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oHuang188
-
2 # 小白教育觀察室
有的銀行招聘有專業限制,但是也有銀行招聘是不限專業的。
一般來看,像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國有銀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在進行招聘的時候,對專業的要求會比較多一點。大部分都是要求經濟金融類,資訊科技類,管理類等其他相關專業的。
而對於一些小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來說,一般招聘的櫃員崗居多,在招聘的時候也就對專業的限制較少,只有技術類的崗位可能會對專業做一定的要求。
因此,如果報名參加銀行招聘考試的話,可以提前瞭解一下歷年的招聘公告,只要準備充分,應該能夠順利進入銀行的。
從最近幾年可以看出,銀行對專業的要求一般為金融類、經濟類、財會類、管理類、計算機、理工類等相關專業為主;
中國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恆豐銀行、招商銀行(市場營銷崗)等明確說明專業不限;廣發銀行、中信銀行等無明確的專業要求;
銀行招聘對專業的限制越來越小,並且需要注意的是,其他銀行非金融相關專業較往年有所增加。
計算機類專業比較吃香。很多銀行在招聘管培生以及櫃員崗位時,計算機專業考生可以報考;每家銀行都有資訊科技崗、金融科技崗等崗位,其招聘專業只針對計算機類相關專業考生。
綜上,金融專業考生可報考銀行比較多,非金融專業考生也可報考,計算機類專業考生比較吃香,崗位選擇機會多。
具體專業有哪些?
經濟金融類:產業經濟學、經濟學、經濟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世界經濟、貿易經濟、國民經濟管理、區域經濟學、應用經濟學、財政學、商務經濟學、信用管理、國際貿易學、投資管理、金融學、金融工程學、貨幣銀行學、保險學、投資學、公司理財(公司金融)、金融數學、經濟與金融、數理金融學、應用金融、國際銀行與金融、金融管理、金融與管理、金融市場、管理學金融方向、國際金融公司與銀行、金融碩士、國際商務碩士、政治經濟學等。
財務會計類:會計學、會計(國際)、財務管理、財務會計教育、資產評估、會計電算化、企業財務管理等。
法學類:法學、法律、法律碩士、經濟法、國際法、民商法、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國際法學、訴訟法、法學理論、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法學理論等。
計算機類:電子資訊工程、電子資訊與工程、電子資訊工程(金融電子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通訊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光電資訊科學與工程、資訊工程、電信工程及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資訊保安、物聯網工程、智慧科學與技術、電子與計算機工程、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軟體開發與專案管理、資訊與通訊工程、資訊科學技術、計算機軟體等。
管理學類:管理科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旅遊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學、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勞動與社會保障、勞動關係、市場營銷教育、金融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公共關係學、電子商務及法律、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檔案學、圖書管理學等。
理學類:資訊與計算科學、應用數學、應用統計、統計學、數學、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與控制論等。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類: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城鄉規劃學、建築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土木工程規劃與管理、城市規劃與設計、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築電氣與智慧化、城鄉規劃、城市規劃、建築工程、建築環境與裝置工程、道路橋樑工程、城市地下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等等。
文學類: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應用語言學、秘書學、文秘學、新聞學、廣告學、傳播學、網路與新媒體、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學等。
據有關報到:五大國有銀行三年減員7萬 農業銀行佔了將近一半
然而,近年來,受金融科技應用及銀行業零售轉型的影響,結構型調整“減員”成為了銀行業相對確定的趨勢,尤其是對人員冗餘的大行而言。
銀行轉型升級步調提速,直接體現在員工結構變化上。五大國有銀行(中、農、工、建、交)在2018年共減少員工約2.7萬人,而且這一趨勢仍然在加速,有研究機構預計未來五年30%的銀行工作即將消失。
德意志銀行CEO更是表示,當機器人接管工作後,尤其是“銀行裡那些像算盤一樣工作的會計師們”將失業。
目前,銀行變化有幾個特點:
1、裁員勢在必行,五大行三年時間減員7萬人
從2016年底的172.2萬人縮減至2017年底的169.5萬人,再縮減至2018年底的166.9萬人,比2015年的174萬人減少了約7.1萬人。
2、銀行人員結構變化之“銀行物理網點收縮、手機銀行崛起”
科技金融線上注意到,近幾年來,隨著智慧銀行、無人銀行的快速發展,導致銀行網點轉型壓力不小,尤其許多物理網點面臨關閉或者迭代更新。
以社群銀行為例,在銀保監會公佈的社群網點關停名單,自2017年開始就達到了百餘家,僅北京地區就有數十家社群網點停業,部分銀行後續選擇智慧網點替代或者直接關閉。
民生銀行(600016)資料顯示,2017年底、2018年底持有牌照的社群支行分別為1622家、1347家,同比上年末減少72家、275家。
同時,退出資本佔用大的物理網點,積極向智慧化轉型是各家銀行的趨勢。
工商銀行指出,以打造旗艦網點與輕型網點相結合的形式推進網點業態結構最佳化。截至2018年6月末,已完成智慧化改造網點15318個,比上年末增加421個。智慧服務覆蓋個人金融、對公結算、電子銀行、信用卡等10個業務條線、237項業務,網點服務供給能力和客戶服務體驗水平不斷提升。
建設銀行2018年年報指出,報告期內本行渠道佈局持續最佳化、覆蓋範圍不斷拓展、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全行累計打造綜合性網點旗艦店203個,在執行自助櫃員機 92,225 臺,投入運營自助銀行 28,238 家,其中離行自助銀行 13,926 家。
而浦發銀行2018年中報資料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新設機構7家,其中,同城支行6家,社群、小微支行1家,推進智慧化網點換新建設,關停低效網點45家,加快推進網點轉型和網點智慧化建設,最佳化廳堂動線,加強智慧機具創新,推出整合式VTM(i-Counter),提升網點智慧化服務能力。
與此同時,經科技金融線上統計,五大國有銀行的手機銀行客戶量也隨之猛增。
手機銀行總使用者數方面,工商銀行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其個人手機銀行使用者達1.9億戶、2.5億戶、2.82億戶、3.13億戶,較上年末分別增張28.55%、31.58%、12.8%、10.99%
農業銀行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其個人手機銀行使用者達1.4億戶、1.69億戶、2.06億戶、2.57億戶,較上年末分別增張26.14%、20.7%、21.85%、24.8%
建設銀行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個人手機銀行總使用者達18.3億戶、2.23億戶、2.66億戶、3.1億戶,較上年末增長24.56%、22.08%、19.34%、16.38%。
同時,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在手機使用者數方面亦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截至2018年底,兩家手機銀行使用者總數分別為1.45億戶、0.74億戶,同比增長25.99%、21.42%。
交易額方面,經科技金融線上統計發現,五大國有銀行近四年手機銀行全年交易額均呈現逐年遞漲的大勢。值得一提的是,建設銀行的手機銀行總交易額自2015年底開始便一路突飛猛進,在單年對比數額上均超過農行、中行以及交行。
具體來看,2015年底、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全年交易額為15.4萬億元、30.55萬億元、57.32億元、58.24億元。其中,2017年增長尤為迅猛,同比增速為87.63%。
3、銀行人員結構變化之“減員”型別分化密集
智慧網點先進的裝置必然導致人力的減少,尤其是櫃員崗位和信用卡中心員工首當其衝。
其次,銀行會選擇削減部分管理崗位、運營人員的數量,當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提質增效、縮短管理半徑等等。
最後就是學歷不佔優勢的員工。
農業銀行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農行櫃麵人員分別約為14.76萬人、13.84萬人、12萬人;另外,同期建設銀行營業網點和綜合櫃員人數分別約為18.99萬人、18.26萬人、17.99萬人,均呈現下降趨勢。
事實上,基層員工縮減的情況也因銀行而異。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表示,“對於部分想要擴張網點的中小銀行,可能需要增加基層網點服務人員。”
如2018年底,浙商銀行員工總數為1.38萬人(含勞務派遣人員),比2017年年末增加416人,其中,櫃麵人員1571人,較2017年相對持平。
不但如此,隨著智慧銀行、無人銀行的快速發展,導致銀行員工學歷知識結構亦在不斷最佳化。
總體來看,2016至2018年期間,五大行在中專及以下學歷的員工在逐年減少,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分別佔比36.64%、38.52%、40.99%,分別減少了4.55%、11.65%;
專科學歷的員工也在不斷減少,特殊的是,農業銀行2018年專科員工同比有所增加,從2017年的30.5%增長到了36.66%。
而同期本科學歷的員工從7.97%增長到8.66%;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員工,從1.88%增長到2.47%。
舉例來看,建設銀行中專及以下學歷的員工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分別佔比7.72%、7.07%、6.40%;專科學歷佔比27.81%、27%、25.88%,均呈現降低趨勢。
而建設銀行的本科學歷以及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員工則明顯在逐年增加,資料顯示,該行2018年本科生員工佔比59.53%,較2017年、2016年的57.84%、56.61%相比,同比增長1.69%、2.92%。同時,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亦從2016年、2017年的7.86%、8.09%,增長到了2018年的8.19%。
可以看出,中國銀行業員工的學歷水平在不斷提升,從中專、大專為員工主體逐步轉變為以本科生、研究生為主體的知識型員工。
此外,銀行員工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在不斷提升,軟體中心、資訊中心的人員越來越多,作用也越來越大。中國銀行軟體中心的從業人員從2012年的2300人增長到現在的3600人,增幅達到50%,可以看出,技術型員工在銀行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此外,銀行員工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在不斷提升,軟體中心、資訊中心的人員越來越多,作用也越來越大。中國銀行軟體中心的從業人員從2012年的2300人增長到現在的3600人,增幅達到50%,可以看出,技術型員工在銀行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再看看人才結構層面,員工結構呈現“啞鈴狀”一直是大多銀行機構存在的弊端。
從1997年開始的金融機構改革,導致五大國有銀行在十年間招聘的員工數量銳減,造成了年齡結構的失衡。
具體來看,31歲到40歲之間的員工偏少,形成了比較明顯的人才斷層,人才結構呈“啞鈴”狀。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人員結構上均處於類似的狀態。
銀行業最佳化人才結構成為當務之急,培養青年人才成為銀行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議題。
2018年財報顯示,建設銀行31歲到40歲之間的員工佔25.49%,40歲以上(包括51歲以上)的員工佔52.24%;農業銀行的年齡結構更加失衡,31歲到40歲之間的員工僅佔17.25%,而40歲以上(包括51歲以上)的員工佔比達到62.74%。
4、正在擴招的崗位
有裁員就一定會有新的需求,金融業的這些崗位有大規模的人才需求:
(1)資料和金融分析方向
瑞銀創新主管維羅尼卡·蘭格(Veronica Lange)曾明確表示瑞銀目前正在為人工智慧領域招聘更多人才。包括資料科學家、架構師和商業分析師。
(2)量化分析方向
目前高階金融人才奇缺,量化分析師更是存在巨大供需缺口,至少還有95%的空缺。
(3)資產管理方向
隨著投行前臺的大幅裁員,資管領域同時擴招了13.2%。著力發展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業務,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轉型的重要方向。
(4)風險管理類人才
目前風險管理人才基礎薄弱,面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金融業對風險管理的人才缺口是巨大的。
結尾
花旗集團CEO表示:30%的銀行工作將在5年消失
過去,銀行的工作人人羨慕,不過在不久的未來,也許拿著”金飯碗“的銀行職員將面臨失業的煩惱。
前花旗集團CEO Vikram Pandit就發出警告:隨著科技的發展,30%的銀行工作即將在未來五年消失!
Vikram Pandit在接受國外主流媒體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科技的發展在一切領域發生,這些改變讓工作變得更加輕鬆,現在是時候改變銀行的後臺部門了。
實際上,銀行的科技變革不僅僅是Pandit看到了。
德意志銀行執行長John Cryan在法蘭克福的會議上也發出嚴厲警告:當機器人接管工作後,數量龐大的德意志銀行員工將失業,尤其是“銀行裡那些像算盤一樣工作的會計師們”。
早在2017年,花旗集團就釋出報告稱“金融科技正在迫使銀行走向轉折點“,隨著銀行零售業務的逐步自動化,人們將不再需要走進銀行網點辦理業務。
不妨回想一下,你到底有多久沒有走進銀行辦理業務了?
該報告預測,從2015年到2025年,將會有30%的銀行工作消失。在美國,消失的銀行全職工作數量將為77萬個,歐洲則會有100萬個工作崗位被取代。